七大听觉感知效应
- 格式:docx
- 大小:18.31 KB
- 文档页数:4
感觉神经系统(试卷答案)课程老师一、七大感觉系统的主要功能1、触觉2、前庭平衡觉3、本体觉4、视觉5、听觉6、触觉7、味觉二、触觉如何接收:借着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
三、触觉的功用1、接收触摸、压力、质地、冷热、疼痛等感觉2、保护性及识别性2、建立身体形象、有助视知觉的发展4、建立安全感及稳定情绪四、前庭平衡觉如何接收:透过内耳的三个半规管和耳石。
五、前庭平衡觉的功用1、侦测身体移动时的感觉-地心引力及头部在活动时的方位2、侦测加速、减速的变化3、保持肌肉张力正常状态、维持姿势4、给与个体平衡状态及安全意识5、发展身体知觉、视觉动作协调、空间概念及动作计划能力6、建立安全感及稳定情绪六、本体觉如何接收:借着肌肉、筋腱及关节周遭的神经接收器。
七、本体觉的功用1、侦测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2、建立身体空间概念3、调节平衡、姿势、力度及速度4、有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5、有助平静情绪八、视觉如何接收:光透过眼球,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
透过视神经传递,最后到达大脑视觉区。
九、视觉的功用1、辨别环境/物体的亮度、颜色、形状、空间及动态2、发展视觉感知:视觉专注、视觉追踪、视觉辨识、视觉空间认知、视觉记忆3、大部份信息接收(80%)依靠视觉刺激十、听觉如何接收:透过耳朵耳蜗内的毛细胞接收声波震动鼓膜所产生的感觉。
十一、听觉的功用1、发展听觉感知:听觉专注、听觉追踪、听觉辨识(音调、音量、音频、方向)、听觉记忆2、提供空间定向的信息3、发展语言的基础十二、嗅觉如何接收: 透过鼻粘膜上部淡黄色的嗅上皮内里的嗅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接收由气体物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十三、嗅觉的功用1、辨识不同气味2、提供空间定向的信息3、保护生存十四、味觉如何接收:透过味蕾接收溶解在舌头上的物质所产生的感觉十五、味觉的功用1、辨别不同味道2、通常与嗅觉一齐感应3、保护生存。
视觉对声音影响的例子
以下是视觉影响声音的例子:
1、麦格克效应:这是指语音在大脑的感知过程中,听觉会被视觉所影响而产生误听现象。
例如,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的嘴型发出“baba”的音节,扬声器也传出“ba”的声音。
接着,保持扬声器里的声音不变,但电视上人的嘴型变成了“fa”。
如果看着电视上的人,扬声器里传来“fafa”的音节,但如果闭上眼睛不看电视,又会听到扬声器里仍然是“baba”的音。
2、音乐会体验:当看到音乐演奏的过程时,脑海中会形成一幅画面,这会影响对声音的感知。
例如,看到指挥家的手势和乐器的运动,可能会影响对音乐节奏和力度的感受。
3、语音识别:当看到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时,这些视觉信息会影响对语音的识别和理解。
例如,看到说话者面带微笑和友好的表情,可能会让人感觉他们的声音更加友好和温暖。
麦格尔效应,听觉错觉
麦格尔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听觉错觉现象,它可以使人产生虚幻的、非同寻常的感觉体验。
这种错觉通常出现在听觉和视觉同时被刺激的情况下,例如,在看电影或听音乐时,当图像和声音不同步或相互矛盾,我们就很容易产生麦格尔效应。
这种错觉的原理是,我们的大脑对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感知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而我们的听觉系统仅通过声音的频率、强度、延迟等特征来识别声源。
因此,大脑在处理不同的感觉刺激时会产生冲突,导致我们的感知出现偏差。
麦格尔效应有多种形式。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声音影响视觉。
举个例子,在电影院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说话时,但是声音却来自另一个人的嘴巴,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奇怪。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理解声音和图像之间的不一致性,并在处理中产生了错觉。
另外一种麦格尔效应的形式是视觉影响声音。
例如,在听一首歌曲时,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嘴唇移动的速度比音乐中歌唱者的声音快,我们会认为声音是跟不上图像的节奏。
这也是一种麦格尔效应。
麦格尔效应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它还具有研究的意义。
科学家们使用这种错觉来探索人类感知和大脑的运作方式。
他们研究麦格尔效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以及大脑是如何将不同的感觉刺激整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麦格尔效应是一种有趣又神奇的现象。
虽然我们会产生错觉,但这也是揭示人类感知和大脑运作过程的重要工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保持对这种现象的好奇心,去发现更多关于大脑和我们感知世界的奥秘。
七大认知机制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记忆、思考和判断等心理过程。
七大认知机制是指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依赖的七种基本认知机制,它们分别是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推理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七大认知机制的特点和作用。
一、感知感知是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感受过程。
感知通过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而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
感知机制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收集和加工信息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二、注意注意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忽略其他无关信息的心理过程。
注意机制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通过注意机制来筛选和过滤信息,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认知任务。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们对过去经历和学习到的信息的存储和回忆过程。
记忆机制可以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大脑中的神经活动,从而使之留存并能够在需要时被回忆和利用。
记忆对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人们获取和保持知识的重要手段。
四、思维思维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过程,它包括概念的形成、判断的建立和推理的进行等。
思维机制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问题,推动认知能力的提升。
思维机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认知能力的独特之处。
五、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语音、文字和手势等形式来传递信息。
语言机制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沟通和理解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和推理,促进认知的发展和进步。
语言机制的运用需要人们具备词汇量丰富、语法规则熟练和语义理解准确等能力。
六、推理推理是指人们通过逻辑和思维方式从已知事实出发,得出新的结论或判断的过程。
推理机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情境。
推理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波的七种效应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可能产生以下七种效应:
1. 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或界面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并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和强度。
2. 折射:当声波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和声速的变化,声波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3. 吸收:介质中的材料吸收声波的能量,导致声波的逐渐减弱和衰减。
4. 散射:当声波遇到介质中的不均匀性或微观结构时,会发生散射,使声波在不同方向上扩散。
5.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在同一位置相遇时,它们可能会相互叠加或相消干涉,导致声波的增强或减弱。
6. 绕射:当声波遇到一个障碍物边缘时,它可能会沿着障碍物的曲面弯曲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7. 多次反射:声波在多个表面之间来回反射,产生复杂的声场分布,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次反射。
这些效应在声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声音传播、声学工程、超声成像和音响技术等方面。
人耳的听觉特征1、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播至耳,耳膜受到声压变化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形成声音的存在感觉。
声音的传播过程(自然状态):当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一个往复的弹性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声波,经过介质(物体、空间或水)向四面八方传播。
当人耳接受声波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
2、声音的产生是物理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
①构成人耳听觉特性的要素构成声音产生与存在的客观因素是:振幅、频率、谐波构成人耳对声音的听觉特性的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⑴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程度。
它首先决定于声音的振幅,其次是频率。
声学中把描述响度、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叫等响度曲线。
单位:分贝(dB)与振幅的关系:a、声压级越高,人耳感觉声音响度越大b、人耳的声压范围是:0——120 dB与频率的关系:a、4—5KHz附近的声音最响,因外耳道与其产生共鸣b、低声压时,低频区的音响度大于高频音的响度c、常见声源的声压级dBλ窃窃私语:20——35女高音:35——105 男λ高音:40——95λ小提琴:40——100 交响乐:80 dB小鼓:55——105 打雷:120λ dBλ教师讲话:50——60 飞机起飞(3m处):140 dB⑵音调(音高):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声音频率的对数值,其次是取决于声音的振幅。
频率越高,人耳感觉的音调随之升高,频率增加一倍,声学中称之增加一个“倍频程”,音乐上叫“提高一个八度”。
音调单位:美(mei)音调与频率的关系:a、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20Hz——20KHz,其中700——3000Hz为最灵敏区b、语言的频率范围范围是100——10 KHz音乐的频率范围是50——15 KHz音调与声压(振幅)的关系:a、1K——2 KHz 以上的高音区,声压增大感觉音调提升b、500 Hz以下的声音,声压增大,感觉声音低沉,音调下降⑶音色(音品):指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以外的音质差异。
听觉感知的概念
听觉感知是指人类对声音和噪音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听觉是一种重要的感觉方式,我们通过听觉来识别声音的来源、强度、音调和音色等特征,从而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
听觉感知的基本单位是声波,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产生了声音。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音高,频率越高,音高越高;声音的振幅决定了音量,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此外,声音的复杂性和声波的波形也会影响音色,例如人声和乐器声的音色有很大差别。
人类的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接收声波并引导至中耳,中耳中的鼓膜振动后传递给内耳,内耳中的听觉器官感受到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最终被识别和理解为声音。
听觉感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例如语言交流、音乐欣赏、环境感知等。
同时,听觉也与多种疾病和障碍有关,例如耳聋、听觉过敏等。
因此,保护听觉健康和提高听觉感知能力都非常重要。
- 1 -。
哈斯效应定义1. 什么是哈斯效应?哈斯效应(Hass Effect)是一种听觉现象,它描述了在特定条件下,人类对声音的定位和方向感知能力的偏差。
该效应由德国心理学家埃尔文·哈斯(Ernst Heinrich Weber Hass)在1949年首次发现并描述。
哈斯效应也被称为哈斯现象、哈斯错觉或哈斯定律。
2. 哈斯效应的原理哈斯效应是由声音的时间差和声音的强度差引起的。
当我们同时听到两个声源的声音时,如果其中一个声源的声音比另一个声源延迟了一定时间(通常为5-35毫秒),并且两个声源的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通常小于10分贝),我们会主要注意到延迟较短的声源。
3. 哈斯效应的实际应用3.1 音响系统设计在音响系统设计中,哈斯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声音的立体声定位。
通过调整左右声道的延迟和声音强度,可以创造出更加逼真的声音环境,使听众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声源的位置。
3.2 语音通信系统在语音通信系统中,特别是电话通信中,哈斯效应可以提高语音的清晰度和可听性。
通过在接收端增加一小段延迟,并调整声音的强度差异,可以减少回声和杂音对语音信号的干扰,提高通话质量。
3.3 音乐制作与混音在音乐制作和混音过程中,哈斯效应被用于调整音轨的定位和空间感。
通过微调不同音轨的延迟和声音强度,可以在立体声或环绕声系统中创造出更加逼真和沉浸的音频体验。
3.4 噪声掩蔽和声音增强哈斯效应还可以应用于噪声掩蔽和声音增强技术。
通过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增加一段短暂的延迟,并调整声音的强度,可以降低噪音对听觉的干扰,或者增强特定声音的听觉效果。
4. 哈斯效应的局限性虽然哈斯效应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哈斯效应对声音的延迟和强度差要求相对较小,一旦超过一定范围,效应将变得不明显或不可察觉。
其次,哈斯效应在不同个体之间的感知差异较大。
某些人可能对延迟和强度差更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对此不敏感。
最后,哈斯效应只适用于特定的声音定位和方向感知场景。
韦伯费希纳定律举例韦伯-费希纳定律(Weber-Fechner Law)是心理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描述了物理刺激与感知强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个定律,刺激的感知强度与物理刺激的对数成正比。
下面将以韦伯-费希纳定律为题,列举一些相关的例子。
1. 音量感知:当我们调节音量时,每次增加或减少的幅度相等,但感知到的音量变化并不相等。
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音量感知的增加与实际音量的对数成正比。
例如,从10到20音量的增加,感知上可能比从50到60的增加更显著。
2. 光线亮度:当我们调节屏幕亮度时,每次增加或减少的亮度相等,但感知到的亮度变化并不相等。
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亮度感知的增加与实际亮度的对数成正比。
例如,从50%亮度增加到60%可能比从80%增加到90%更加显著。
3. 温度感知:当我们感受到温度的变化时,每次温度增加或减少的幅度相等,但感知到的温度变化并不相等。
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温度感知的增加与实际温度的对数成正比。
例如,从20°C增加到25°C的感知上可能比从30°C增加到35°C的更显著。
4. 重量感知:当我们感受到物体的重量时,每次增加或减少的重量相等,但感知到的重量变化并不相等。
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重量感知的增加与实际重量的对数成正比。
例如,从10千克增加到20千克的感知上可能比从50千克增加到60千克的更显著。
5. 颜色亮度:当我们感知颜色的亮度时,每次亮度增加或减少的幅度相等,但感知到的亮度变化并不相等。
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颜色亮度感知的增加与实际亮度的对数成正比。
例如,从深蓝色变为浅蓝色的感知上可能比从浅蓝色变为淡蓝色的更显著。
6. 响度感知:当我们感受到声音的响度时,每次响度增加或减少的幅度相等,但感知到的响度变化并不相等。
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响度感知的增加与实际响度的对数成正比。
例如,从50分贝增加到60分贝的感知上可能比从80分贝增加到90分贝的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