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感知现象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8
色彩感知现象综述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中,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色彩包围着。
尽管我们看到的视觉效果是真实的,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它的性质类似魔术表演。
探索色彩现象的实验像一种特殊而朴实的魔术。
谜底就摆在眼前,它并不依靠藏匿真相来欺骗眼睛,恰恰相反.它所创造的假象借助于观察者的想象力,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现实世界与人为虚构的关联,帮助我们看清现实的主观构造。
关键词色彩感知联想心理正文1.色彩心理及联想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直接界的影响。
心学家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也有所升高,情绪有所升高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
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脑电波,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红黄色的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
紫蓝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夏日我们关掉白炽灯,打开荧光灯,就会有一种凉爽的感觉,颜料也是一样,如在冷饮的包装上使用冷色调,视觉上会引起人们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冬日把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
以上的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经验和心理联想有关。
冷色与暖色还会带来一些其它感受,重量感、湿度感等,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两者相比,冷色有透明感,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退远的感觉,暖色有迫切感,这些感觉是受我们心理作用而产生的主观印象,属于一种心理错觉。
2.色彩三要素2.1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红、橙、黄、绿、蓝、紫等每个字都代表一类具体的色相,它们之间的差别属于色相差别。
在应用色彩理论中,通常用色环来表示色彩系列。
处于可见光谱的两个极端红色与紫色在色环上联结起来,使色相系列呈循环的秩序。
得分:_______摘要:色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色彩视觉是受大脑支配的认识和辨别颜色的感觉机能。
光源、呈现颜色的物体、正常视觉系统是产生色彩视觉的三要素。
对于色彩视觉的分析与研究产生了许多理论和成果。
关键词:颜色;视觉;颜色模型1 光与颜色1.1 颜色物理基础光是一种能在人眼的视觉系统上引起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大。
从最短的宇宙线(10-14-10-15m)到最长的交流电(数千千米)中,只有380-780nm波长范围内的那部分电磁辐射能引起视觉响应,这段波长叫做可见光谱。
其他波长的电磁辐射,不管是与可见光谱短波段相邻的紫外线(具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与可见光长波段相邻的红外线(具有很强的发热性能),还是宇宙线、交流电,人眼都是看不见的。
图 1 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能引起人的不同颜色感觉。
色散实验表明白色阳光可分解成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光谱色组成的谱带;反之,这些单色光又可以合成原来的白光。
每一种颜色只有一种波长。
这种只含有一种波长而不能再分解的光称为单色光,也称为光谱色。
真正的单色光并不存在。
由于人眼的分辨能力,平时所谓的单色光就是指波长在一定范围内的光,其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该色光的单纯性或单色性。
试验指出,可见光区除了572、503和478 nm这三个光谱点不受光强变化的影响外,其它各波长的单色光颜色感觉都会随光强度的不同而变化[1]。
大自然中的太阳光、火光以及人造光源日光灯等发出的光都是复合光。
这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混色光。
复色光的不同波长辐射的相对功率分布决定了人们对它的颜色感觉。
所以,一定组分的复色光对应一种确定的颜色。
1.2 颜色名词用语言描述一个颜色、在互联网上传递一个颜色、用数学方法换算一个颜色都涉及到颜色属性的应用,颜色属性是人眼对于视觉光谱响应的语言描述或量化的数据描述,定位一个具体的颜色需要三个属性:描述色相的属性、描述彩色强度的属性和描述颜色明暗的属性[2]。
色彩感知现象综述摘要:我们看到的色彩,实际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
色彩是人眼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在传递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色彩对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时产生的色彩差别,这种相互比较关系就是色彩的对比关系。
色彩知觉的形成过程,是色彩的相互作用下对人的情绪,思维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的过程。
色彩的感知是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色彩训练方式,使我们对色彩美的构成形式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色彩的分类、色彩的感知、色彩与情感、色彩与艺术正文:1.概述色彩是光源的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在人眼中引起的不同视觉反映。
色彩来源于光的照射,也就是说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光是人们感知色彩存在的必要条件。
色彩是我们视觉感知的首选,它随处可见,只要是有光的地方就有色彩。
在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力总是直接而快速的。
色彩总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发挥着诱人的神奇魅力。
源于生活的色彩丰富而灿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为创造,它既满足了我们的视觉享受,又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
色彩是艺术设计者传情达意的最佳表述方式,而色彩的传达方式是视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感觉经验80%以上取自视觉。
“所谓视觉,实际上就是通过创造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
”视觉是人的眼睛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构成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认识,是在视感觉的基础上依赖于神经中枢的调节和思维产生的。
色彩随视觉与光影的不同,可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色彩视觉效果,同时色彩又由于所表现的物体与环境的不同,所呈现的视觉效果都不相同。
2.有彩色系的分类:红、黄、蓝三色可以调配衍变出其他各种色彩,而其他色彩无法调出它们故称三原色,又称三元色。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紫,色料的三原色是品红、柠檬黄、湖蓝。
间色:有称为“二次色”由两种原色混合而成。
复色:又称为三次色,是由间色与原色混合而成。
补色:凡两种色光相加呈现白光,颜色相混呈现灰黑色,这两种色光或这两种颜色即互为补色。
色彩的知觉和情感色彩在心理上的反应着重在知觉与悄感方面。
一、色彩的知觉一切色彩,不但各自具有它独特的性格,而且还因各种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另一种性格。
前者是色彩的个性,后者是色彩的相关性。
个性是指某一色彩单独所给人的感觉,是新鲜还是混浊,是明快还是暗淡,是寒冷还是温暖,等等。
相关性是指一个色彩和其他色彩相比较,是比较新鲜、明快,还是比较混浊、暗淡等,以及这些色彩打动和影响知觉的程度。
色彩在人的知觉中可产生前进与后退的感觉。
这种进退感是通过眼睛和大脑进行比较、对比而得到的感知。
一种有色彩的前进与后退,可根据与无彩色、黑色、口色、灰色的对比关系来决定,也可根据与一种或多种其他色彩的对比关系来决定。
例如,一块深蓝色,以浅色作底色,就显得突出、前抢;若在深色底上, 就显得模糊、后退。
一块黃色,以白色作底,对比减弱,显得不突出;而以黑色作底,就显得明亮、易见度高,有明显的前进感。
黑色底上同时画两个红、蓝色圆,红色就显得明亮、有近感,而蓝色就正好相反。
一般来说,暖色比冷色有前进感.有彩色比无彩色有前进感;从明度来看,背景暗时,明色有前进感,深色有后退感:从纯度来看,纯度高的色彩比纯度低的色彩有前进感。
色彩在人的知觉中还可产生膨胀与收缩的感觉。
在一张白底上画一个黑圆和在一张黑底上画同样大小的一个白圆,相比较,给人的感觉白色网要大一些,而黑色圆要相对小一些。
凡是暖色,都具有膨胀和发扬的感觉.凡是冷色,都具有收缩和沉着的感觉。
山此,我们将看起来比实际显得大的色称为膨胀色,将看起来比实际显得小的色称为收缩色。
二、色彩的情感(-)色彩与情感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人们把这种对色彩感觉所引起的情感变化和联想称为“色彩的情感”,并利用色彩的这一特性来表达感情,制造气氛,等等。
人们对色彩的反应,以及由此所唤起的各种情绪、情感的原巾,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求: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文化面面。
美术创作用色彩感知表达内心的情感色彩在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色彩,艺术家能够准确地传递情感和思想,创造出令人共鸣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探讨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感知和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性。
一、色彩感知的重要性色彩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基本要素,我们通过眼睛感知并解读色彩,从而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产生感情和记忆。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和对比,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绪,引导观众对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红色通常代表热情和力量,蓝色则常常表达出冷静和安宁的情感。
感知色彩,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从而使艺术作品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二、色彩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1. 色彩的明暗变化光线的明暗可以改变色彩的光泽和饱和度,进而对人的感觉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灯光的设置和对色彩明暗的调整,传达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用明亮的色彩来表现欢愉和活力,而将色彩暗淡则可以传递出沉重和忧伤的情感。
2. 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是美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通过在作品中使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艺术家可以强化表现内心情感的效果。
例如,将冷色调与暖色调相对比,可以凸显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矛盾和冲突,增加艺术作品的张力和表现力。
3. 色彩的温度色彩的温度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元素。
冷色调(如蓝色和绿色)通常会给人一种冷静和平静的感觉,而暖色调(如红色和橙色)则会让人感到温暖和活力。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温度的色彩来传递内心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绪和情感。
三、色彩感知与观众的互动艺术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和理解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色彩感知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段,与观众的互动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思考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色彩情感,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共鸣和启示。
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引导观众对作品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的目的。
MING RI FENG SHANG37艺 术 设 计文|宁若茜浅析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感知——视错觉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色彩所表现的艺术意境,以及色彩所传达出的艺术情绪和感受,正是因为在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相连接的桥梁色彩感知,其主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即是——视错觉。
所有的物体都是客观的,但是物体的颜色在人类眼中的视觉现象确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它拥有很大的主观意识作用。
人的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归纳发生困难的时候就会造成视觉的错觉。
尤其是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的经历经验产生矛盾时,就会引起幻觉的出现。
色彩的错觉与幻觉就是那么难以想象的奇妙变化。
视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一、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是指,当视觉停止后,感觉不会立即消失。
它分为两种现象。
其中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
1、正后象当你在黑暗的环境中,先看见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双眼,那么在黑暗的视觉中将会出现刚刚那盏灯的影像。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后像。
因为日光灯的灯光闪动频率在大约100次/秒,我们的视觉神经尚未完成工作,所以眼睛的正后像作用我们有察觉出来。
电影的播放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我们看到的是荧幕上物体连贯的运动。
2、负后像负后像与正后像相反,它是由于神经疲劳过度而引起的。
当我们盯着一块红色看许久时,在看向白色背景,我们的眼中就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绿色会以同样的强度填补充溢出刚刚红色的区域图案。
这个现象的生理解释是,当人们持久的看红光时,红色视觉锥细胞产生疲劳,大量的红光刺激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的感红蛋白,确保继续维持红色印象。
当人们将视线移到白色背景区域时,白纸上反映到原先区域的那些红光数量不够激起那区域红色视锥细胞产生红信息。
这时原先区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的绿色视锥细胞格外活跃,所以这个区域给人的印象就是绿色,这种印象也不会太长久,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
这种负后像的色彩错觉基本都是补色关系,在黑白之间也会产生,原理相同。
在斑马奔跑时,斑马身体的亲一个视觉印象还没有消失,身体却已经飞奔出去,导致追捕它的狮子在视觉上产生错觉,无法正确的判断它的位置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正是动物们自己保护色,就如条纹斑马。
视觉心理学研究中的色彩感知色彩是人类视觉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关键之一。
在视觉心理学中,对色彩感知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视觉心理学研究中的色彩感知。
一、色彩是如何被感知的人类的视网膜中有许多种类的神经细胞,其中包括官能细胞和非官能细胞。
其中的官能细胞只能感知某一种颜色,而非官能细胞则可以感知多种颜色。
而当这些细胞接收到外界的光线时,会像一个将颜色分割在不同范围的谱仪一样,按照不同的波长进行反应。
这种反应被称为“对比感知”,是人们感知色彩的基础。
二、色彩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色彩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视觉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例如,黄色会让人们更具创造性、善于思考,而红色则会让人更具冲动性和自信心。
因此,在设计广告和品牌形象时,根据不同颜色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来选择不同的色彩,可以更加有效地营销。
三、色彩对情绪的影响色彩不仅能影响人的行为,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例如,某些颜色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例如淡蓝色和淡绿色,而红色和橙色则会使人感到兴奋。
在治疗情绪障碍和进行心理疗法时,选择合适的色彩矫正诱导感知,可以帮助人们平衡情绪和稳定心理。
四、发展过程中的色彩感知在视觉心理学中,色彩矫正诱导方面也研究了儿童在他们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中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研究表明,儿童在5-6岁时能够开始区分颜色,到了8-10岁时,他们才能正确理解色彩的命名与意义。
然而,儿童对颜色的感知和理解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背景、语言和教育等。
五、色彩失真问题色彩失真是人们视觉中的一种现象,例如色盲和色弱等情况,这些失真会影响人们对色彩的感知。
这种失真的原因可以是遗传因素、眼部疾病或药物的副作用等。
虽然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人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对于相关专业人士来说,就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工作能做到更好。
总之,色彩对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色彩视觉感知与色彩应用研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色彩是无处不在的。
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现,更是一种感知和情感的表达。
色彩视觉感知与色彩应用一直是人类关注的话题,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色彩视觉感知和色彩应用展开讨论。
一、色彩视觉感知色彩的视觉感知是基于人类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而产生的。
人眼的敏感度是受到光的波长影响的,不同的波长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受。
其中,红、绿、蓝是人类视觉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色,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比例组合成所有的颜色。
此外,还有一些中性色,如白、黑、灰等。
人的眼睛对色彩的感知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还受到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生理上,人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都会对色彩感知产生影响。
比如,年龄大的人对颜色的敏感度会下降,眼部疾病或视力问题也会影响色彩感知。
心理上,人们的文化、习惯、经验、情感等都会影响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二、色彩应用研究色彩应用涉及到各种领域,如设计、建筑、服装、艺术、医疗、心理学等。
下面我们将围绕不同领域的色彩应用进行探讨。
2.1 设计领域在设计领域,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
良好的色彩应用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引导人们的注意力,产生情感共鸣等。
设计师需要考虑色彩的选择,搭配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比如,在网页设计中,良好的配色方案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在产品设计中,色彩可以与产品的品牌形象相结合,增强其辨识度和记忆性。
2.2 建筑领域色彩在建筑设计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
在建筑外观设计中,适当地运用色彩可以为建筑增加美感和亮点。
在室内设计中,颜色的选择要考虑到光线、空间大小、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黄色和绿色可以提高人的活力和情绪,适合用于办公室或儿童房的色彩搭配。
2.3 服装领域在服装领域,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服装颜色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表达服装的款式、品牌、风格和设计理念。
色彩感知及其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价值探索导语: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产品的设计已经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一环。
而色彩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凭借其独特的感知性质,在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色彩感知的基本特性,并探索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色彩感知的基本特性1. 颜色对情绪产生直接影响:色彩可以唤起人们的情绪,不同的颜色可以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例如,红色常常与激情与活力联系在一起,蓝色则常常与冷静与稳定相关联。
产品设计可以利用这种特性,通过色彩的选择来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2. 色彩对信息的传递有重要影响:色彩可以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强化记忆。
例如,黄色经常被用来表示警示信息,而绿色则被用来表示安全与友好。
产品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明亮的色彩来传递重要信息,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记忆与了解产品,并增加其特殊性。
3. 色彩在空间中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不同颜色之间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与视觉效果。
例如,明亮的色彩可以使空间显得更开放与活跃,而暗淡的色彩则能创造出沉静与专注的氛围。
正确地利用色彩的组合,能够帮助产品设计者优化产品的空间感受,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色彩感知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1. 增加产品辨识度与品牌认知度:色彩是品牌识别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巧妙地运用公司标志或产品颜色,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辨识产品,增加品牌的认知度与记忆度。
例如,可口可乐的红色与白色的组合就成为了该品牌的独特标志。
2. 强化产品的情感表达与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通过选择合适的色彩,可以使产品传达出特定的情感,从而增加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共鸣。
例如,手机品牌中的粉色系列产品往往能够吸引年轻女性消费者,因为粉色能够唤起柔和、温馨的情感。
3. 改善用户体验与提升产品价值:色彩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合理运用颜色,可以增加产品的美感与亲和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进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