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8章-4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65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重要性1.1 环境管理学的定义1.2 环境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3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4 环境管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环境问题的种类与影响2.1 环境问题的分类2.2 环境问题的起源与影响因素2.3 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2.4 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3.1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3.2 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术3.3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3.4 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第四章: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4.2 环境质量评估的方法与指标4.3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4.4 环境监测与评估在我国的应用案例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5.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5.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5.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实践案例第六章:环境政策与法规6.1 环境政策的定义与目标6.2 环境政策的设计与实施6.3 主要环境法律法规简介6.4 环境政策与法规的案例分析第七章: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7.1 环境管理战略的概念与重要性7.2 环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7.3 环境规划的方法与步骤7.4 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经济与环境市场8.1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8.2 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8.3 环境市场的类型与运作8.4 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及其效应第九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9.1 环境教育的目标与方法9.2 环境教育在学校与社区的应用9.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机制9.4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10.1 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0.2 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10.3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10.4 企业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的案例分析第十一章: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11.1 环境冲突的类型与成因11.2 环境冲突的调处方法11.3 环境法庭与环境仲裁11.4 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环境影响评价12.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流程1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指标12.3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应用案例12.4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经验第十三章: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13.1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功能13.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13.3 生态保护的措施与策略1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四章: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14.1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4.2 环境治理的结构与机制14.3 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的实践14.4 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的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未来环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15.1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15.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15.3 科技创新与环境管理15.4 环境管理教育的未来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管理学的十五个章节,从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问题的种类与影响、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到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再到环境政策与法规、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环境经济与环境市场、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以及企业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还包括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以及未来环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环境管理学》教案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授课对象:大三学生授课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墨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环境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环境管理学概述1.1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环境管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2.1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2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2.3环境管理中的系统分析和决策模型三、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3.1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3.2环境规划和环境监测3.3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四、环境管理的案例分析4.1全球环境管理案例分析: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4.2国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4.3企业环境管理案例分析五、环境管理学实践能力培养5.1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5.2环境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5.3环境管理方案评估和效果监测六、课程评估与考核6.1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6.2期末考试成绩6.3课程设计报告的评分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课方式外,将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环境管理问题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环境管理座谈会等,加强学生对环境管理实践的体验和认识。
教学内容详细说明:第一讲:环境管理学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讲: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讲解环境管理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为他们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第三讲: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介绍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等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环境管理学》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具备相关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定义和涵盖的范围;2. 掌握环境管理学的重要原理和方法;3. 了解环境管理相关法规和政策;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5. 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本部分将介绍教学内容的大致框架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1. 环境管理学的概述1.1 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2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教学方法:演示讲解,示范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
2. 环境管理学的重要内容2.1 环境评价与监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
2.2 环境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授课,小组合作,设计项目展示。
2.3 环境保护与治理教学方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3. 环境管理法规与政策3.1 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辨析,问题讨论。
3.2 环境管理政策与标准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小组研讨。
第三部分:教学流程本部分将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堂课:环境管理学的概述1.1 开场小视频介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2 回顾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1.3 讲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4 完成一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练习,检查学生对于第一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第二堂课:环境评价与监测2.1 介绍环境评价的概念和步骤。
2.2 分析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2.3 阐述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4 班级分组进行一个环境评价与监测的案例分析,并展示结果。
3. 第三堂课:环境规划与设计3.1 解释环境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3.2 展示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案例。
3.3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小项目,并展示成果。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