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附录1-拉普拉斯变换复习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附录1-拉普拉斯变换复习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附录1-拉普拉斯变换复习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附录1-拉普拉斯变换复习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附录1-拉普拉斯

变换

附录1. 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1.1

拉氏变换的定义

如果有一个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f t ,它的定义域是0t >,那么拉氏变换就是如下运算式

()()st t F s f t e dt ∞

=? A-1

式中s 为复数。一个函数可以进行拉氏变换的充分条件是 (1) 在0t <时,()0f t =;

(2) 在0t ≥时的任一有限区域内,()f t 是分段连续的; (3) 0()st f t e dt ∞

<∞?

在实际工程中,上述条件通常是满足的。式A-1中,()F s 成为像函数,()f t 成为原函数。为了表述方便,通常把式A-1记作

()[()]F s L f t =

如果已知象函数()F s ,可用下式求出原函数

1

()()2c j st c j f t F s e ds j π+∞-∞

=

? (A-2)

式中c 为实数,并且大于()F s 任意奇点的实数部分,此式称为拉氏变换的反变换。同样,为了表述方便,可以记作

1()[()]f t L F s -=

为了工程应用方便,常把()F s 和()f t 的对应关系编成表格,就是一般所说的拉氏变换表。表A-1列出了最常用的几种拉氏变换关系。

一些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附录1.1.1

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

这一函数的定义为

0, 0()0, 0t u t t ?

它表示0t =时,突然作用于系统的一个不变的给定量或扰动量,如图3-1所示。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0011

()[]st st F s e dt e s s

∞--∞==-=? 在进行这个积分时,假设s 的实部比零大,即Re[]0s >,因此

lim 0st t e -→∞

附录1.1.2 单位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

单位脉冲函数也是作为自动控制系统常用的标准输入量。它是在持续时间0ε→期间内作用的矩形波,其幅值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等于1,如图3-3所示。其数学表达式为

00, 0()1

lim 0 t t t t εε

δεε

→>>??

=?<

000022

0[()]()lim ()1

1

lim[]lim [1]1 lim [1()]1

1!2!

st st s L t s t e dt

e e s

s s s s ε

εεεεεεδδδεεεεε-→--→→→===?=-=-++=?L

附录1.1.3 单位斜坡时间函数和抛物线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

单位斜坡时间函数为0,0(),0t f t t t

>?

如图3-2所示,斜坡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022

011

()[]st st st t F s te dt e e s s s ∞---∞==-+=?。Re[]0s > 同理单位抛物线函数为

21

()2

f t t =

其拉氏变换为3

1

()F s s =,Re[]0s >。 附录1.1.4

正弦和余弦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

正弦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00

()()0022

1[sin ]()sin ()211 22111

()

2 st j t j t st

s j t s j t

L t F s te dt e e e dt j e dt e dt j j j s j s j s ωωωωωωωωω

ω∞

∞---∞∞---+===

-=-=--+=

+????

同理求得余弦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22

[cos ]()L t F s s ω

ωω

==

+ 常用的拉氏变换法则(不作证明)

1. 线性性质 拉氏变换也遵从线性函数的齐次性和叠加性。拉氏变换的齐次性是一个时间函数乘以常数时,其拉氏变换为该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乘以该常数,即(())()L af t aF s = 拉氏变换的叠加性是:若1()f t 和2()f t 的拉氏变换分别是1()F s 和2()F s ,则有

1212[()()]()()L f t f t F s F s +=+

2.微分定理 原函数的导数的拉氏变换为

()()(0)df t L sF s f dt ??=-????

式中 (0)f ——()f t 在0t =时的值。 同样,可得()f t 各阶导数的拉氏变换是

222

()()(0)'(0)d f t L s F s sf f dt ??=--????

3323

()()()'(0)''(0)d f t L s F s s f s sf f dt ??=---????

L L L L L L L L

121()()()'(0)(0)n n n n n n

d f t L s F s s f s s f f dt ---??=---????

L L 如果上列各式中所有的初始值都为零,则各阶导数的拉氏变换为

['()]()L f t sF s = 2[''()]()L f t s F s = 3['''()]()L f t s F s =

L L L L L L L L [()]()n n L f t s F s =

图1 平移函数

3.积分定理 原函数()f t 积分的拉氏变换为

(())()

()t f t dt F s L f t dt s

s

=??=

+???? 当初始值为零时

()

()F s L f t dt s

??=

??? 4.时滞定理 如图A-1所示,原函数()f t 沿时间轴平移T ,平移后的函数为()f t T -。该函数满足下述条件

0t <时,()0f t = 0t T <<时,()0f t T -=

则平移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st sT L f t T f t T e dt e F s ∞

---=-=?

这就是时滞定理。

5.初值定理 如果原函数()f t 的拉氏变换为()F s ,并且lim ()s sF s →∞

存在,则时间函数()

f t 的初值为

lim ()lim ()t s f t sF s →→∞

=

表A-1 拉普拉斯变换对照表

6.终值定理 如果原函数()f t 的拉氏变换为()F s ,并且()sF s 在s 平面得右半平面和虚轴上是解析的,则时间函数()f t 的稳态值可如下求得

lim ()lim ()t s f t sF s →∞

→=

这一定理对于求暂态过程的稳态值是很有用的。但是,当()sF s 的极点的实部为正或等于零时,不能应用终值定理。这一点必须注意。在下面的例题中,还要说明。

例1 应用初值定理求2

1

()(2)F s s =

+的原函数()f t 的初始值(0)f 和'(0)f 。 (1) 求()0f 。根据初值定理()()0lim s f sF s →∞

=得

()()

2

10lim

lim

0424s s s

f s s s

→∞

→∞

===+++

(2) 求()0f '。因为

()()()()

()2

002s

L f t sF s f f s '=-=

-????+

将已求得的()00f =带入上式得

()()

2

2s

L f t s '=

????+

根据初值定理得

()()

2

2

1

0lim lim

14421s s s

f s

s s s

→∞

→∞'===+++

可以校核这一结果的正确性,由

()()L F s f t -=????

()2t f t te -=

()20

0lim 0t t f te -→==

()220

0lim 21t t

t f e te --→'??=-=??

例2 应用终值定理求()55t f t e -=-的终值。

因 ()()

5

1F s s s =+ 所以得

()()()

05

lim lim lim

51t s s f t sF s s →∞

→→===+

也可以按下式求()f t 的终值

()lim lim(55)5t t t f t e -→∞

→∞

=-=

例3 应用终值定理()22

F s s ω

ω=+原函数的终值,并用()sin f t t ω=的终值进行校核。 由于()2

2

s sF s s ω

ω=

+有两个极点在虚轴上,所以不能应用终值定理。如用终值定理,则得 ()()22

0lim lim lim

0t s s s f t sF s s ω

ω→∞

→→===+

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表1A -得知原函数为()sin f t t ω=,该函数为周期性的简谐振荡函数,没有终值。

7. 卷积和定理 如果时间函数()1f t 和()2f t 都满足条件:

当0t <时,()()120f t f t ==

则()1f t 和()2f t 的卷积为

()()()()12120t

f t f t f f t d τττ*=-?

由于卷积符合交换律,卷积也可写成

()()()()21210t

f t f t f f t d τττ*=-?

()()()()1221f t f t f t f t *=*

如果()1f t 和()2f t 是可以进行拉氏变换的,()()11F s L f t =????,()()22F s L f t =????。那么

()()12f t f t *的拉氏变换可求得如下

()()()()12120t

L f f t d F s F s τττ??-=????

? 这称为卷积定理。根据卷积符合交换律得

()()()()21210t

L f f t d F s F s τττ??-=????

? 因此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开课单位: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组课程编号:N02010102 总学时:64学分:4 适用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等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 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3学时) 教学要求: (1)明确什么是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

(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方式,特别是闭环控制; (3)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画方框图的方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方式; (5)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是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判别方法要准确理解。难点:线性系统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式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1-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5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掌握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 (2)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响应有清楚的理解; (3)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特别对传递函数微观结构的分析要准确掌握; (4)正确理解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的定义,并对重要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能够熟练掌握。 (5)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图形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选择和填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 如果被调量随着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 A. 恒值调节系统 B.随动系统 C. 连续控制系统 D.数字控制系 统 2.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3.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 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输出量 B. 输入量 C. 扰动量 D . "r 亘. 设定量 4.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 A.给定兀件 B. 放大兀件 C. 比较兀件 D . 执行兀件 5. 对于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信号进行 ( )的元件又称比较器。 A.微分 B. 相乘 C. 加减 D. 相除 6. 开环控制系统的的特征是没有( ) A.执行环节 B. 给定环节 C. 反馈环节 D . . 放大环节 7. 主要用来产生偏差的兀件称为( ) A.比较兀件 B. 给疋兀件 C. 反馈兀件 D . 放大兀件 8.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G s _ 1 2s +1 s e , 则该可看成由( ) 环节串联而成。 A.比例.延时 B. 惯性.导前 C. 惯性.延时 D. 惯性.比例 10 .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 A.输入 B. 引出点 C. 比较点 D. 传递函数 11. 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贝U () A. 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B. 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 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 D. 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的萌芽:自动化技术学科萌芽于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进一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被提到了议程。 特点:简单的单一对象控制。 1. 经典控制理论分类 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 2. 现代控制理论 3. 大系统理论 4. 智能控制理论 发展历程: 1. 经典控制理论时期(1940-1960) 研究单变量的系统,如: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的速度;调整方向盘改变汽车的运动轨迹等。 ?1945年美国人Bode出版了《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 基础; ?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 ?1948年伊万恩提出了根轨迹法; ?1949年维纳关于经典控制的专著。 特点: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率域法,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而对复杂多变量系统、时变和非线性系统无能为力。 2.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研究多变量的系统,如,汽车看成是一个具有两个输入(驾驶盘和加速踏板)和两个输出(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系统。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控制问题,用于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性指标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并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 ?Kalman的能控性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 ?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 ?贝尔曼的动态规划。 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研究“对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等高精度和高复杂度的控制问题。 3. 大系统控制时期(1970s-) 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大系统控制理论是一种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如:人体,我们就可以看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体温的控制、情感的控制、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摘自《上海教育》2015年第二期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一文很有针对性,对于厘清教学流利与教学目标等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现摘录部分,与大家一起分享,也算上假期中的精神食粮吧。 课程实施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遵照教育规律来实施教学。 教学是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需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旧的教学观偏重于传承知识,注重于教学生“学会”,对于教学准备工作的要求,通常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进行备课和撰写 教案;现代的教学观倡导在关注知识传承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于教学生“会学”,学校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协调运行。可见,原有的经验型备课不能适应当今学校教育的要求,应向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型教学设计转变。 一、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关于教学设计,可以概述为“运用现代学习和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和试行解决问题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通常就是对课程实施中某一单元或一节课进行设计。如果是单元设计, 1

此时安排的课时数通常不止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构思,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基于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其设计思想符合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就是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注重目标导向”,是强调尊重教学实际,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设计注重于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重视为展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 达成,切实解决以下三大任务:“教什么”、“怎么教”、“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1.目标任务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所阐述的是 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以及其情感方面的发展。进行课程目标分解要深入分析内容标准,明确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以及需要在教学中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然后从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课时目标,可把“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中。然后再提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任务分析”的关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研讨,可以比较完整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对于本课教学所预期的学习结 果,即预期学生“学会什么”。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 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附录1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1. 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1.1 拉氏变换的定义 如果有一个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f t ,它的定义域是0t >,那么拉氏变换就是如下运算式 ()()st t F s f t e dt ∞ =? A-1 式中s 为复数。一个函数可以进行拉氏变换的充分条件是 (1) 在0t <时,()0f t =; (2) 在0t ≥时的任一有限区域内,()f t 是分段连续的; (3) ()st f t e dt ∞ <∞? 在实际工程中,上述条件通常是满足的。式A-1中,()F s 成为像函数,()f t 成为原函数。为了表述方便,通常把式A-1记作 ()[()]F s L f t = 如果已知象函数()F s ,可用下式求出原函数 1 ()()2c j st c j f t F s e ds j π+∞-∞ = ? (A-2) 式中c 为实数,并且大于()F s 任意奇点的实数部分,此式称为拉氏变换的反变换。同样,为了表述方便,可以记作 1()[()]f t L F s -= 为了工程应用方便,常把()F s 和()f t 的对应关系编成表格,就是一般所说的拉氏变换表。表A-1列出了最常用的几种拉氏变换关系。 一些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附录1.1.1 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 这一函数的定义为 0, 0()0, 0t u t t ? 它表示0t =时,突然作用于系统的一个不变的给定量或扰动量,如图3-1所示。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 为 0011 ()[]st st F s e dt e s s ∞--∞==-=? 在进行这个积分时,假设s 的实部比零大,即Re[]0s >,因此 lim 0st t e -→∞ →

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第十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是分析和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而且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应用拉普拉斯变换进行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本章将扼要地介绍拉普拉斯变换(以下简称拉氏变换)的基本概念、主要性质、逆变换以及它在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第一节 拉普拉斯变换 在代数中,直接计算 32 8 .95781 2028.6?? =N 5 3)164.1(? 是很复杂的,而引用对数后,可先把上式变换为 164 .1lg 53 )20lg 28.9lg 5781(lg 3128.6lg lg ++-+=N 然后通过查常用对数表和反对数表,就可算得原来要求的数N 。 这是一种把复杂运算转化为简单运算的做法,而拉氏变换则是另一种化繁为简的做法。 一、拉氏变换的基本概念 定义12.1 设函数()f t 当0t ≥时有定义,若广义积分 ()pt f t e dt +∞ -? 在P 的某一区域内 收敛,则此积分就确定了一个参量为P 的函数,记作()F P ,即 dt e t f P F pt ? ∞ +-= 0)()( (12.1) 称(12.1)式为函数()f t 的拉氏变换式,用记号[()]()L f t F P =表示。函数()F P 称为() f t 的拉氏变换(Laplace) (或称为()f t 的象函数)。函数()f t 称为()F P 的拉氏逆变换(或称为()F P 象原函数) ,记作 )()]([1t f P F L =-,即)]([)(1P F L t f -=。 关于拉氏变换的定义,在这里做两点说明: (1)在定义中,只要求()f t 在0t ≥时有定义。为了研究拉氏变换性质的方便,以后总假定在0t <时,()0f t =。 (2)在较为深入的讨论中,拉氏变换式中的参数P 是在复数范围内取值。为了方便起见,本章我们把P 作为实数来讨论,这并不影响对拉氏变换性质的研究和应用。 (3)拉氏变换是将给定的函数通过广义积分转换成一个新的函数,它是一种积分变换。一般来说,在科学技术中遇到的函数,它的拉氏变换总是存在的。 例12.1 求斜坡函数()f t at = (0t ≥,a 为常数)的拉氏变换。 解:00 00[]()[]pt pt pt pt a a a L at ate dt td e e e dt p p p +∞ +∞+∞---+∞-= =- =-+? ?? 2020 ][0p a e p a dt e p a pt pt =-=+ =∞ +-∞+-? ) 0(>p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 1.开环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反馈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 (A )偏差;给定量 (B )给定量;偏差 (C )给定量;扰动 (D )扰动;给定量 ( ) 2.自动控制系统的 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A )稳定性 (B )动态特性 (C )稳态特性 (D )精确度 ( ) 3.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22 )()(5)(dt t r d t 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4.系统的微分方程为)()(8)(6)(3)(2233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dt t c d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5.系统的微分方程为()()()()3dc t dr t t c t r t dt dt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6.系统的微分方程为()()cos 5c t r t t ω=+,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7.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ττd r dt t dr t r t c t ?∞-++=)(5)(6 )(3)(,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8.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9.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 2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1016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 总学时数:76 学分:4 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 (一) 课程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打好基础。 (三) 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题

《 自动控制原理B 》 试题A 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1) s s +,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 D )。 A .(1)0s s += B. (1)50s s ++= C.(1)10s s ++= D.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 2.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C )。 A.判断稳定性 B.计算输入误差 C.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求系统的根轨迹 3.关于传递函数,错误的说法是 ( B )。 A.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B.传递函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给定输入和扰动对传递函数也有影响; C.传递函数一般是为复变量s 的真分式; D.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 4.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C )。 A .当时间常数较大时有超调 B .有超调 C .无超调 D .当时间常数较小时有超调 5. 如果输入信号为单位斜坡函数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无穷大,则此系统为( A ) A . 0型系统 B. I 型系统 C. II 型系统 D. III 型系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___稳定性、快速性、__准确性___。 2.对控制系统建模而言,同一个控制系统可以用不同的 数学模型 来描述。 3.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为 开环控制 和 闭环控制 。 4. 某负反馈控制系统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为()G s ,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为()H s ,则系统 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H s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1()() G s G s H s + 。 5 开环传递函数为2(2)(1) ()()(4)(22) K s s G s H s s s s s ++= +++,其根轨迹的起点为0,4,1j --±。 6. 当欠阻尼二阶系统的阻尼比减小时,在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最大超调量将 增大 。 7.串联方框图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各串联传递函数之 积 。 三、简答题(本题10分) 图1为水温控制系统示意图。冷水在热交换器中由通入的蒸汽加热,从而得到一定温度的热水。冷水流量变化用流量计测量。试绘制系统方框图,并说明为了保持热水温度为期望值,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系统的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各是什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培养良好的习惯(3) 【课题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习惯3》 【标准相关陈述】 1、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对养成人的良好素质至关重要,它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要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务必使学生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写字”以及“既要把字写对,更要把字写好”的习惯。 2.基于学生实际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好习惯,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还需不断培养,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去理解图画内容。 2.正确、全面地理解习惯的要求,并从中受益。 3.鼓励学生按要求去做,坚持下去,形成习惯。 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仔细看图,明确图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见面了.一个暑假没见,不知大家是不是变聪明了?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看看谁是最棒的。 2.出示图片,(第一页的上幅图)瞧,这就是我要大家看的,请看仔细了,看谁说得最准确。 (看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评价指导) 这位学生在读书——在朗读(朗读是出声的读书,一般早上才这样读书。)相机板书(朗读) 3、要求自己看书的下面一幅插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图上的内容,把图上的内容说具体说完整。(要求通过说话指导,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要求——坐姿、精力等方面的注意点) 4、明确作用:预习课文、复习旧知、积累词语、形成能力。 二、交代学法,自主学习。 1、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学法,看第二页的图,自主学习。 (自由看图——各自练说——小组讨论——班内交流——达成共识) 这页图的内容是:背诵(相机板书)上面一幅图是老师带着同学们在看图背诵。下面几幅图是学生在课内外以各种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填空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填空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给定值 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 输入 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 扰动 的前馈复合控制。 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 1(s)与G 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G s ,则G(s)为 G1(s)+G2(s) (用G 1(s)与G 2(s) 表示)。 4、典型二阶系统极点分布如图1所示, 则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 2 , 阻尼比=ξ 20.7072 = , 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220s s ++= , 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 衰减振荡 。 5、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0.20.5()105t t g t e e --=+,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 1050.20.5s s s s +++ 。 6、根轨迹起始于 开环极点 ,终止于 开环零点 。 7、设某最小相位系统的相频特性为101()()90()tg tg T ?ωτωω--=--,则该系 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K s s Ts τ++ 。 8、PI 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关系的时域表达式是 1()[()()]p u t K e t e t dt T =+? , 其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1[1]p K Ts + ,由于积分环节的引入,可以改善系统的 稳态性能 性能。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分)

1、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D ) A 、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B 、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 、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 D 、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2、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 ( A )。 A 、增加开环极点; B 、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 C 、增加开环零点; D 、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3、系统特征方程为 0632)(23=+++=s s s s D ,则系统 ( C ) A 、稳定; B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升; C 、临界稳定; D 、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2=Z 。 4、系统在2)(t t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ss e ,说明 ( A ) A 、 型别2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经典控制部分)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经典控制部分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 (2)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9学时 (6)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io学时 (15) 第五章频率特性12学时 (26)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8学时 (36) 第七章非线性系统8学时 (40) 第八章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 (45)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 学时 1.本章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认识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使学生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学会利用所学控制原理分析控制系统。 3)使学生学会控制系统的基本分类方法, 4)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本章讲授的重点 本章讲授的重点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3.本章的教学安排 本课程讲授3 个学时,复习学时3 个。 演示《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进步》及《自动化的应用举例》幻灯片,加深同学对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了解,加深对反馈控制原理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解。

1.教学主要内容 : 本讲主要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 本讲首先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离心调速器为例, 说明需要用控制理论解决控制系 统的稳定、 准确、快速等问题。 其次,在讲授控制理论的发展时, 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重点说明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范围、 研究的手段, 强调本课程重 点介绍经典控制理论。 另外,在介绍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时, 应举出控制理论在军事、 数控机 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测试、机械动力系统性能分析、 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及与后续课的关系, 激发 同学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时,先说明本门课的特点,起点高、比较 抽象、系统性强, 然后强调学习本门课程应以新的视角分析和考虑问题, 以系统 的而不是孤立的、 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掌握控制 理论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意结合实际, 为解决工程中的控制问 题打下基础。 3.注意事项: 介绍本门课的参考书及课程总体安排。 4.课时安排: 1 学时。 5.教学手段: Powerpoint 课件。 6.作业及思考题: 借参考书,查阅与本门课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控制理论的 应用及最新发展动态。 [教案 1-2]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 本讲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 闭环控 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 [教案 1-1] 第一节 概述 控制理论的发展、 控制理论在工程 给出定义,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

基于标准的《岳阳楼记》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00页——204页。 【课程标准】 《岳阳楼记》属于“阅读”领域中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评价设计】 1、交流式评价:通过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师生交流情况和生生对话交流情况检测学习目标1的达成;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过程、讨论表现、学生问题汇报情况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选择性反应评价:通过课堂上提问,课后拓展练习检测的掌握情况,检测学习目标3的达成。 【评价题目】 详见学习过程“达标测评”。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 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写到下面并解释: 3、整理并掌握这些词语。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通政通人和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北通巫峡 极南极潇湘去去国怀乡 感极而悲者矣西蜀之去南海 和至若春和景明空浊浪排空 政通人和而或长烟一空 或而或长烟一空一一碧万顷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库

自动控制原理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系统综合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系统设计 2.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 B.最小幅值 C.相位变化率 D.穿越频率 3.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4. ω从0变化到+∞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5.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 动机可看作一个( ) }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 6. 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2) (5 10+s s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2 C 7.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52 5)(2++= s s s G ,则该系统是( ) A.临界阻尼系统 B.欠阻尼系统 C.过阻尼系统 D.零阻尼系统 8.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ζ不变,提高ωn ,则可以( ) A.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9. 一阶微分环节Ts s G +=1)(,当频率T 1=ω时,则相频特性)(ωj G ∠为( ) ° ° ° ° 10.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 > A.振荡次数越多 B.稳定裕量越大 C.相位变化越小 D.稳态误差越小 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516178234=++++=s s s s s D ,则此系统 ( ) A.稳定 B.临界稳定 C.不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12.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1(++=s s s k s G ,当k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20 C 13.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25103234=++++=s s s s s D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 有( ) .1 C

高考语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填空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给定值 与反馈量的 差值进行的。 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 输入 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 扰动 的前馈复合控制。 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 1(s)与G 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 递函数为()G s ,则G(s)为 G1(s)+G2(s) (用G 1(s)与G 2(s) 表示)。 4、典型二阶系统极点分布如图1所示, 则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 阻尼比=ξ 0.707= , 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220s s ++= , 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 衰减振荡 。 5、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0.20.5()105t t g t e e --=+,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 1050.20.5s s s s +++ 。 6、根轨迹起始于 开环极点 ,终止于 开环零 点 。 7、设某最小相位系统的相频特性为101()()90()tg tg T ?ωτωω--=--,则该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K s s Ts τ++ 。 8、PI 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关系的时域表达式是 1()[()()]p u t K e t e t d t T =+? , 其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1[1]p K Ts + ,由于积分环节的引入,可以改善系统的 稳态性能 性能。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分)

1、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D ) A 、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B 、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 、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 D 、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2、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 ( A )。 A 、增加开环极点; B 、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 馈; C 、增加开环零点; D 、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3、系统特征方程为 0632)(23=+++=s s s s D ,则系统 ( C ) A 、稳定; B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 升; C 、临界稳定; D 、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2=Z 。 4、系统在2)(t t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ss e ,说明 ( A ) A 、 型别2

拉普拉斯逆变换

拉普拉斯逆变换 对于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由式(8.1-9)知,象函数F(s)的拉普拉斯逆变换为 ????? ><=?∞ +∞-j 0 )(2 10,0)(σσj st t ds e s F j t t f ,π (8.3-1) 上述积分应在收敛域内进行,若选常数0σσ>[0σ为)(s F 的收敛坐标],则积分路线是横坐标为σ,平行于与纵坐标轴的直线。实用中,常设法将积分路线变为适当的闭合路径,应用复变函数中的留数定理求得原函数。若F(s)是s 的有理分式,可将F(s)展开为部分分式,然后求得其原函数。若直接利用拉普拉斯逆变换表(见附录五),将更为简便。 如果象函数F(s)是s 的有理分式,它可写为 11 10 111F(s)a s a s a s b s b s b s b n n n m m m m ++++++++=---- (8.3-2) 式中各系数),,1,0(),,,1,0(a i m j b n i j ==均为实数,为简便且不失一般性,设1=n a 。若n m ≥,可用多项式除法将象函数F(s)分解为有理多项式)(s P 与有理真分式之和,即 ) () ()()(s A s B s P s F += (8.3-3) 式中)(s B 的幂次小于)(s A 的幂次。例如 6 1163 32261161531258)(23223234+++++++=+++++++=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F

由于)(]1[1t δ=-£,)(]['1t s δ=-£,…,故上面多项式)(s P 的拉普拉斯逆变换由冲激函数及其各阶导数组成,容易求得。下面主要讨论象函数为有理真分式的情形。 一、查表法 附录五是适用于求拉普拉斯逆变换的表,下面举例说明它的用法。 例8.3-1 求2 35 2)(2+++= s s s s F 得原函数)(t f 。 解 )(s F 分母多项式0)(=s A 的根为2,121-=-=s s ,故)(s F 可写为 ) 2)(1(5 22352)(2+++=+++= s s s s s s s F 由附录五查得,编号为2-12的象函数与本例)(s F 相同,其中 2,1,5,201====βαb b 。将以上数据代入到相应的原函数表示式,得 0,3)(2≥-=--t e e t f t t 或写为 )()3()(2t e e t f t t ε---= 例8.3-2 求10 23 3)(2 +++= s s s s F 的原函数)(t f 。 解 )(s F 分母多项式0)(=s A 的根为312,1j s ±-=,故)(s A 可写为 2223)1(102)(++=++=s s s s A 于是)(s F 可写为 2 223 )1() 1(310233)(+++=+++= s s s s s s F 查表可得,编号2-6的象函数形式与本例相同,只是本例的系数为3,故得

新课标教学设计与案例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剖 析3个课堂教学实例,解读其中的关键部分。 第一,学习任务在真实情境中生成。 《向先烈致敬》是***市***中学教师***设计和执教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单元教学最后一课,单元总任务是:百年校庆即将到来,请学生结合对孙中山先生及其战友和对***市***中学的认识,策划并运营“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微信公众号,向校庆献礼。 ***说,这是“四无”的新课——无教材、无课型、无资源、无 案例,一切只能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设计。单元教学结束后,他 总结了五点:一是教师的解放。以前困于教材,现在是利用教材。教 师要懂教材、用好教材。二是教材的重组。年级与学科的跨越、课内 与课外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连通、文本与活动的共融都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性。三是任务驱动。任务唤醒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 合作则让学生知能生成。四是资源的采集。教师根据任务群教学需要选择阅读内容,不仅是书籍,还有社科文献、展览馆及其他跨媒介阅 读内容,针对性强、指向性明,学生收获也更多。五是素养的培养。 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语言建构、审美养成与思维训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知不觉渗透其中。 整个任务群,从任务布置到公众号设计成形,体现了“生成”

二字——由任务开始,设计学习情境;情境有了,在任务驱动下师生 共研共读,生成教材、学法,生成知识与能力的小体系,而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也在活动中生成。 第二,文化参与在调查研究中深入。 《书信类节目为何这样“红”》由***市协和中学教师王殿宇设计并执教。教学中,王殿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书信式微背景下书信节 目走红的现象,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意愿,教师再指导学生调研和分析。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5万多字的学习资源并开展网络、社区调 研活动,最后完成调研报告。 王殿宇认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打通了日常语文学习与作为 课程的语文学习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的“实践性”理念。该任务群 明确提出围绕“调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关注、剖析、传播”等 环节呈现“参与”,其开放式学习特征明显。基于此,设计学习任务、分配课时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又不能将学习活动限定在课堂、学校。学习任务要带动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教师也要结合任务群需要选择多样化阅读策略和学习方式。 王殿宇的设计将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落实在“关注”“剖析”与“传播”3个关键词,通过任务群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关注”“剖析”与“传播”先进文化的方法,更唤醒、培养学生“关注”“剖析”与“传播”先进文化的意识。 第三,媒介素养在语言构建中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