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检测-陈苏宁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46
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方法及对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可达80%,但5年存活率仅30~40%[1],究其根源是完全缓解后,体内仍含少量白血病细胞。
因此,对于微量残留白血病(MRD)的检测可更早预测急性白血病的复发。
本文对MRD检测方法以及对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标签: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急性白血病检测方法:MRD常用的监测方法分以下几类:细胞遗传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不能理想监测MDR。
1 细胞遗传学方法1.1 染色体核型分析多数白血病细胞伴随染色体核型的异常,如在AML中出现异常分裂象或数量结构的改变。
用此法检测MRD的个体差异大且敏感性差,近年此法研究少在此不多叙述。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染色体为探针检测白血病细胞中染色体的异常。
改善了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缺点,具有高敏感度且操作简单等优点,可短时间分析较多的骨髓、外周血或组织细胞,检出难以识别的基因异常及断裂点的异常。
由于其检测的靶分子为基因,可避免由于表面抗原的改变造成的假阴性等问题。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临床意义:在中国APL在AML中占有很大比例,90%以上的APL具有特征性融合基因PML-RARα,FISH为检测APL-MRD最常用的方法。
黄正刚等[2]用FISH检测了30例已达完全缓解并经三轮巩固治疗后的APL 患者,发现融合基因PML-RARα持续阳性的有3例并最终复发。
张济等[3]用FISH 检测34例完全缓解的APL患者,9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中3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经巩固维持治疗后,4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中2例检测结果为阴性。
所以,FISH检测APL-MRD的敏感性有待提高。
2 免疫学方法2.1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MFC)因成本較低准确度敏感度较高,为目前应用最广的方法,它是依据识别在白血病细胞表面联合表达的特异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s)。
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特点是骨髓或淋巴组织中存在大量异常细胞,导致正常血细胞受到抑制或代偿性增生,引起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危及生命。
随着白血病治疗的进步,尤其是多种化疗药物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应用,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治疗过程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却成为了治疗方案制定、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微小残留病是指在化疗、放疗或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结束后,血液或骨髓中仍存在极少数的癌细胞,虽然病情已经得到缓解,但极易引起复发。
因此,准确监测微小残留病的水平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预测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和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
1. 微小残留病的概念、类型和分类方法
2. 微小残留病监测的方法、指标和临床应用
3. 微小残留病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 微小残留病监测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5. 微小残留病监测的前景及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四、研究意义
本文对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总结,有利于促进治疗方案的个性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同时,探索微小残留病监测技术的进展和挑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科研团队的协作,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推广微小残留病监测技术的应用。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进展,进而得出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立MFC检测MRD的标准化是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
标签:微小残留病;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研究;检测随着化疗方法的改进、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5年生存率已经得到显著性的提高。
然而还是有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后会出现复发情况,进而对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造成影响。
通过研究复发的原因,发现患者体内存在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导致患者复发的主要原因。
因此,MRD正逐渐成为急性白血病评价预后的独立指标。
为此,寻找最佳的检测技术对MRD进行检测十分重要。
现本文结合实际对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进行研究,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MRD的优势和其他检测技术相比,MFC可以对处于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单个细胞进行形态、大小及荧光特征进行识别,从而区分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1]。
其每秒可检测成千甚至上万个细胞,并对检测的细胞进行快速多参数定量分析,灵敏度达10-4-10-5。
MFC通过对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检测,比RQ-PCR技术更广泛、直观地对残留白血病细胞进行准确定量[2],目前MRD已经可用于大于90%以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检测。
因此,MFC是急性髓系白血病MRD的检测中最有前景的一种检测方法。
2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MRD的方法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s)是在正常血液细胞或骨髓细胞表面不表达或非常罕见的表型,诊断是通过比较白血病细胞与正常骨髓细胞表面标志确定的,是MFC检测MRD的基础。
根据异常抗原的表达主要将LAIPs分为四类:(1)不同步抗原表达;(2)谱系失真/跨系抗原表达;(3)抗原表达量的异常;(4)荧光表达强度的变化。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及其意义蒋惠【摘要】目的:研究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在白血病复发预测以及临床治疗指导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白血病患者标本,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RD,从诱导化疗治疗后的第21天开始,每个月检测一次.按照首次接受诱导治疗后的第21天检测的MRD水平,将40例AL分为低(MRD< 10-4)、中(MRD:0.01 ~ 10-4)、高(MRD>0.01)三个组.结果:低、中、高三组三年的复发率分别为0、20.0%、85.71%.其中MRD >0.01组3年复发率最高,MRD< 10-4组预后好,两组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后MRD动态监测的过程中,形态学完全缓解时的MR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复发概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MRD >0.01提示复发具有高概率,MRD阳性比形态学复发出现早,连续的MRD监测对于个体化治疗以及预测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2(021)002【总页数】2页(P18,20)【关键词】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表型分析【作者】蒋惠【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凉山6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微小残留病 (MRD)指的是白血病患者经过骨髓移植治疗或者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体内残有的少量白血病细胞的一种状态[1]。
为了能够提前的预测白血病的复发,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或骨髓抑制效果,目前出现了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微小残留病 (MRD)的试验。
本研究跟踪4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140例骨髓标本进行微小残留病的动态监测分析,证明微小残留病在急性白血病复发的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缓解后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为50岁,共140份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
响,其影响程度随标准加样量的减少呈增大趋势[5]㊂在检测过程中还要及时判断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降低故障率,提高血液检测质量;其次应由专人负责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㊁保养和校准并做好记录㊂故障设备做好标识,严禁设备 带病 作业㊂仪器设备维修后要对其进行校准和验证,建立仪器设备应急预案,备用设备要定期维护和校准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㊁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6]㊂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明白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的重要意义,掌握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和常见故障处理措施㊂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及时做好维护与保养工作,细心观察,发现故障及时处理,从而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㊂血站实验室在不断引进和更新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同时,为使仪器安全㊁高效的运行,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是前提,维护保养是关键,对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各部件的维护保养尤为重要㊂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酶免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特异性,只有管理好㊁使用好㊁维护好这些检测设备,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自动化设备检测结果的系统误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提高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的稳定性,最终保证血液检测质量㊂参考文献[1]黄伯泉,梁浩坚,李仲平,等.F AM E 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保养与故障关系探讨[J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0):1007-1009.[2]吴洁,潘安杰.M i c r o l a b F AM E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处理及预防[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2):168-169.[3]王新波,魏哲.F AM E 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应用[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2):187-189.[4]丁卫平,柏亮.全自动加样仪与全自动酶免仪的2个关键点监控[J ].中国输血杂志,2009,22(6):476-477.[5]袁红,毛旖,黄文芳.E L I S A 试验加样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9):835-837.[6]颜秀娟,李忠,李彬.血站检验科关键控制点质量管理的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4):156-158.ә通信作者,E -m a i l :20070914a @163.c o m ㊂管理㊃教学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的探讨刘宇畅1,李 芳2ә(1.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天津300070;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诊断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750002) 摘 要:微小残留病变(M R D )是指在白血病治疗达到形态学上的完全缓解(C R )时,在外周血内依然存在少量的显微镜检测不出的白血病细胞㊂M R D 与白血病治疗后复发密切相关,研究证明M R D 因为其存在量低,用普通的显微镜难以检出,所以临床上需要结合细胞生物学㊁细胞形态学㊁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运用更加精确的方法得以检测㊂在MR D 的检测中,目前血液病学领域提出了多种检测方法,经典的检测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㊁聚合酶链式反应(P C R )㊁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 C R )㊁流式细胞术㊁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 C M )㊁二代测序技术(N G S )等㊂本文就目前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M R D 的检测予以阐述㊂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变; 实验诊断1 研究背景临床治疗AM L 往往已达到形态学上的完全缓解(C R )作为治疗目的,其中包括髓系原始细胞<5%㊂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患者在达到C R 后,疾病依然复发㊂现有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依然无法做到在早期有效地监测微小残留病变(M R D ),如果有一种普遍有效且无毒的策略来消除残留的白血病,那么就没有必要去识别复发可能性更大的患者㊂尽管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有治愈的潜力,但它并不总是成功的,并且可能与发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1-2]㊂有效检测M R D 可以判断AM L 的治疗情况,可以达到预测复发和给予患者个性化治疗的目的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就评估要素而言,对于M R D 的评估纳入了年龄㊁M R D 出现时白细胞的计数㊁免疫标记物和细胞生物学表面标记等方法,但不足的是,国际上至今依然没有对M R D 的临床检测提出过一套确切的量化标准;而就检测方法而言,因为有少量的M R D 往往具有突变和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改变,所以现有的检测技术无法覆盖所有的遗传标记物㊂这便导致临床检测无法覆盖所有的病例,这也就为M R D 的诊断带来了难度㊂综上所述,有以下3点理由要求提高M R D 临床㊃74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1卷增刊Ⅰ检测的灵敏度:(1)M R D的存在与AM L复发密切相关;(2)有效检测M R D可以将达到C R后最有可能复发的患者筛选出来,从而给予个性化治疗避免疾病复发;(3)因为M R D遗传学标志物存在突变,所以纳入更多的标准提高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势在必行㊂本文总结了几种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技术,旨在考虑在现行的检测和治疗手段下,选用更加合适的检测手段以提高诊断水平㊂2研究进展2.1细胞形态学细胞形态学在诊断M R D中一直具有指导性㊂因为细胞形态学检测具有价格相对低廉,速度快等特点,所以在白血病的检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3]㊂未来的细胞形态学检测或许会与免疫标记物的检测结合起来,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㊂数字细胞形态学是显微细胞学中一个很有前途的新工具㊂由于技术进步和新的软件开发,这种方法可以自动定位㊁计数和捕获单个细胞的数字图像㊂虽然这一方法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外周血涂片的分析,但由于骨髓涂片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将其应用于骨髓涂片仍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㊂2.2 P C R在检测中的应用这类技术由于价格低廉㊁方便快捷常用于临床㊂P C R方法包括使用荧光探针的经典实时荧光定量P C R(q-P C R)㊁数字P C R和分子嵌合分析㊂这种方法通常是高度敏感的,因此目前被认为是金标准㊂然而,其适用范围仅限于40%的AM L患者中[1]㊂在监测基因突变时,其准确性可以达到10-4~10-6c o p y/m L㊂对于这些检测,使用基于R N A的方法,首先进行逆转录,在q P C R步骤之前生成互补D N A[4]㊂P C R可以通过扩增D N A序列从而探测是否存在基因的突变㊁异位和重组㊂逆转录P C R(R T-P C R)通过先将R N A反转录成互补D N A(c D N A),从而达到放大突变的效果㊂在研究之中,通常认为在R T-P C R可以做到在早期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可以对其进行监测和管理[4]㊂但是P C R检测不到酪氨酸激酶-3 (F L T3)的串联重复(I T D)突变㊂此外这类方法还有的缺点是:(1)对于引物的纯度要求高,而且伴随着R N A的低表达,其检测效果也是锐减的,(2)在检测过程中对于产物要进行严格监测,这对于许多实验室很难做到[4-5]㊂然而,R T-P C R的主要局限性之一是其应用仅限于具有可用分子靶点的患者,随着全基因检测的日渐普及,需要检测的位点和平台也会越来越多㊂AM L往往伴有染色体易位㊂有研究显示,约20%的AM L患者发生几种反复出现的平衡易位,包括t(15;17)(q22;q12)[P M L-R A R A]㊁t(8;21)(q22; q22)[r u n t相关转录因子1(R U N X1)-R U N X1T1或AM L1-E T O]和i n v(16)(p13.1q22)[C B F B-MY H11]㊂这几种易位在诊断和复发的时候非常稳定㊂这些易位可以运用P C R㊁R T-P C R检出,甚至有学者针对常见的几种易位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实验㊂使用q P C R对37例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R U N X1-R U N X1T1和C B F B-MY H11进行M R D 水平评估,M R D水平低于诊断值1%的患者在诱导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明显低于M R D值ȡ1%的患者(P< 0.001)[2]㊂这提示:运用P C R和R T-P C R检测易位的染色体对于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的作用㊂尽管F L 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I T D)是AM L 患者最常见的预后不良的驱动因素[2],但其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其异质性使得传统的基于P C R 的方法要么不敏感,要么费力[6]㊂F L T3-I T D突变预后较差㊂虽然异基因移植可能改善预后,但复发却经常发生[7]㊂有学者报道了串联重复P C R(T D-P C R)可以用于检测F L T3-I T D突变,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㊂2.3数字微滴P C R 数字微滴P C R(d d P C R)已被用于以较低的错误率更精确地测量突变㊂d d P C R可以针对单个的核苷酸变异进行检测㊂其基本原理是将单个P C R反应分离成包含单个或多个目标核酸拷贝的数百万滴㊂随后,每一个液滴都发生P C R反应,在液滴阅读器中自动测量荧光信号,这种分离可以可靠地收集和高灵敏度地测量核酸的量㊂大量实验和临床应用已经证明d d P C R在检测M R D时非常有效㊂但是,因为d d P C R检测每种基因突变时都需要一种特定的方法,所以这项检测技术昂贵且费用较高㊂目前,建议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对相关基因的周期性突变进行检测[4]㊂2.4多参数流式细胞仪F C M检测M R D F C M提供了一种相对快速和廉价的M R D检测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AM L患者[8]㊂F C M检测M R D的原理是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 A I P与正常情况不同㊂其灵敏度为1/103至104个细胞㊂这种方法也一般通过检测C D34和C D117作为早期标志物和骨髓谱系相关标志物㊂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曾经就M F C检测M R D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F C M-M R D阳性的患者在结束一轮治疗之后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F C M-M R D阴性的患者,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㊂这项实验说明F C M检测M R D具有前瞻性,可以应用于评估AM L患者在接受一轮化疗之后的预后并准确预测其是否在达到C R 后复发[9]㊂通过流式细胞术,一些被认为形态缓解的患者有超过5%的白血病母细胞㊂相反,根据流式细胞术,67%根据形态学分类为部分反应的患者(5%~ 15%的细胞)和26%被分类为耐药的患者(15%的细胞)实际上有很好的反应,没有可检测到的M R D[5]㊂F C M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㊃84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1卷增刊Ⅰ问题:(1)AM L患者中往往存在多个表型不同的L A I P,为检测和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克服这种困难,可以应用多抗体的面板进行测试㊂(2)对于复发时M R D的检测也有不确定性;使用3个抗体组成的9个面板,对136例AM L患者的诊断和复发进行了检查,发现91%的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发生表型改变;类似地,大约20%的AM L s存在L A I P的完全改变,80%的患者至少存在一个与初次诊断相似的L A I P[3]㊂这表明,复发患者中的L A I P大多存在突变,这为确定基线L A I P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复发患者中总有与首次确诊时相同的L A I P,可以利用这一特性确定基线L A I P,从而简化诊断流程,提高诊断的效率㊂复发时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不一致,专家建议在诊断和M R D检测中使用综合抗体来识别基线L A I P s,然后在治疗后监测中尽可能多的检测保守的和新出现的L A I P s[4]在检测中很难有一个所有实验室共识的标准㊂也就是说异常细胞占到被检测的百分比为多少才能称结果为阳性目前是没有标准的[2]㊂随着抗体试剂日新月异地进展,不同的实验室会选用不同的抗体组合[2]㊂在成人和儿童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证明F C M检测到M R D对几乎所有AM L患者的预后均有显著影响㊂然而,这些研究的直接比较受限于方法学㊁阳性阈值㊁患者群体和治疗策略的差异㊂在诸如测量的最佳时间,例如:诱导后与巩固后,以及M R D阳性的截止值等问题上也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发现㊂2.5二代测序技术(N G S) N G S越来越多地被用作M R D的检测方法㊂N G S检测MR D的灵敏度特别高,与其他传统的检测例如P C R合用往往可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㊂已经证实,应用N G S检测R U N X1的改变可以有效检出并且评价患者预后㊂因为R U N X1往往预示着耐药和预后不良[10]㊂但N G S 的广泛使用目前受到高成本的限制[11]㊂其他限制因素包括克隆或亚克隆的稳定性(如R T-P C R检测)和解释数据[8]㊂3讨论细胞形态学㊁免疫表型㊁细胞遗传学和P C R技术现在广泛用于临床诊断M R D,并且这些技术仍将是未来的基础,其中P C R等分子技术依然是现在确诊的金标准㊂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入院后数小时内立即诊断,并且价格相对低廉㊂随着N G S的出现,这些技术甚至可以与N G S联合应用,阐明并解释更多的发现㊂但是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至今没有一个确定且有效的标准,下一代测序是具有临床应用前途的检测方法,它显著且持续地增加了对AM L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且其具有高度的灵敏度㊂预处理分子分析检测到的突变可能对预后分层和治疗策略产生重大影响,这已导致世卫组织疾病分类的变化㊂M R D反应评估优于形态学评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指导治疗选择㊁起始时间点和/或强化治疗的决定㊂为了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N G S的治疗策略和监测标准必须在未来进一步被定义,包括但不限于:(1)在治疗过程中应在什么时间点进行N G S分析;(2)N G S小组应包括哪些靶基因,应使用哪些测序覆盖范围㊂未来血液肿瘤学家和血液学家将继续在白血病和M D S诊断中发挥中心作用㊂综上所述,AM L和M D S的诊断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支持技术被整合到常规诊断工作中㊂这种将新技术整合到已建立的骨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做法对血液肿瘤学家和实验室专家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改进鉴别诊断㊁预后预测㊁治疗规划和随访期间疾病监测的机会㊂在血液学诊断中,应将最大的精力放在定义和建立新的诊断算法上,以最终服务于髓系恶性肿瘤患者㊂参考文献[1]S C HU U R HU I S G J,H E U S E R M,F R E E MA N S,e t a l.M i n i m a l/m e a s u r a b l e r e s i d u a l d i s e a s e i n AM L:a c o n s e n-s u s d o c u m e n t f r o m t h e E u r o p e a n L e u k e m i a N e t M R D W o r k i n g P a r t y[J].B l o o d,2018,131(12):1275-1291.[2]J A S O J M,WA N G S A,J O R G E N S E N J L,e t a l.M u l t i-c o l o r f l o w c y t o m e t r i c i mm u n o p h e n o t y p i n g f o rde t e c t i o n of m i n i m a l r e s i d u a l d i s e a s e i n AM L:p a s t,p r e s e n t a n d f u-t u r e[J].B o n e M a r r o w T r a n s p l a n t.2014;49(9):1129-1138.[3]S HUM I L O V E,F L A C H J,K OH L MA N N A,e t a l.C u r-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t r e n d s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s o f AM L a n d M D S[J].B l o o d R e v,2018,32(6):508-519.[4]R A V A N D I F,J O R G E N S E N J L.M o n i t o r i n g m i n i m a l r e-s i d u a l d i s e a s e i n a c u t e 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r e a d y f o r p r i m e t i m e[J].J N a t l C o m p r C a n c N e t w,2012,10(8):1029-1036.[5]G R I MWA D E D,F R E E MA N S D.D e f i n i n g m i n i m a l r e s i d-u a l d i s e a s e i n a c u t e 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w h i c h p l a t f o r m s a r e r e a d y f o r"p r i m e t i m e"[J].B l o o d,2014,124(23): 3345-3355.[6]B L A T T E T J,S C HMA L B R O C K L K,S K AM B R A K S S,e t a l.G e t I T Df o r F L T3-I T D-b a s e d M R D m o n i t o r i ng i nAM L[J].L e u k e m i a,2019,33(10):2535-2539. [7]G R U NWA L D M R,T S E N G L H,L I N M T,e t a l.I m-p r o v e d F L T3i n t e r n a l t a n d e m d u p l i c a t i o n P C R a s s a y p r e-d i c t s o u t c o m e a f t e r a l l o g e n e i c t r a n s p l a n t f o r a c u t e 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J].B i o l B l o o d M a r r o w T r a n s p l a n t,2014,20(12):1989-1995.[8]T E RW I J N M,V A N P U T T E N W L,K E L D E R A,e t a l.H i g h p r o g n o s t i c i m p a c t o f f l o w c y t o m e t r i c m i n i m a l r e s i d-u a l d i s e a s e d e t e c t i o n i n a c u t e 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d a t a f r o m t h e HO V O N/S A K K AM L42A s t u d y[J].J C l i n O n c o l,㊃94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1卷增刊Ⅰ2013,31(31):3889-3897.[9]F R E E MA N S D,V I R G O P,C O U Z E N S S,e t a l.P r o g n o s-t i c r e l e v a n c e o f t r e a t m e n t r e s p o n s e m e a s u r e d b y f l o w c y-t o m e t r i c r e s i d u a l d i s e a s e d e t e c t i o n i n o l d e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J].J C l i n O n c o l,2013,31(32): 4123-4131.[10]K OH L MA N N A,N A D A R A J A H N,A L P E R MA N N T,e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of r e s i d u a l d i s e a s e b y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d e e p-s e q u e n c i n g o f R U N X1m u t a t i o n s c a n i d e n t i f y a c u t e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r e s i s t a n t d i s e a s e[J].L e u-k e m i a,2014,28(1):129-137.[11]L E I S C H M,J A N S K O B,Z A B O R S K Y N,e t a l.N e x t g e n-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i n AM L-O n t h e w a y t o b e c o m i n g an e w s t a n d a r d f o r t r e a t m e n t i n i t i a t i o n a n d/o r m o d u l a t i o n [J].C a n c e r s(B a s e l),2019,11(2):252-255.㊃个案分析㊃髓细胞肉瘤2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李芳,殷雨梅,白洁,李芹,张静,朴文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诊断中心/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50002)关键词:髓系肉瘤;肿瘤;误诊髓系肉瘤(G S)是罕见的由髓系原始细胞在髓外增殖(以扁骨和不规则骨多见)也可同时发生在骨髓的髓系肿瘤,但也可单独发生[1]㊂其特点是在骨或髓外局部大量浸润形成实质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2]㊂现将本院收治两例髓系肉瘤患者资料报告如下㊂1病例资料病例一:患者,男,44岁,回族,主因 间断上腹疼痛2月 于2015年11月25日就诊本院急诊科,急诊查血常规:白细胞7.78ˑ109/L,中性粒细胞44.2%,红细胞4.2ˑ1012/L,血红蛋白127g/L,血小板230ˑ109/L㊂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181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 T)122U/L,总胆红素25.3μm o l/L㊂腹部彩超:胰腺炎并假性囊肿形成,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胆汁淤积㊂经本院肝胆外科会诊后以 急性胰腺炎㊁胰腺假性囊肿 急诊入院㊂2015年11月26日上午患者感到腹部疼痛难忍,较前加重㊂急诊腹部C T考虑患者上腹部包块破裂出血,急诊行 剖腹探查,胃大部切除术 ㊂术中诊断 胃后壁间质瘤破裂出血,小肠及后腹膜广泛转移 ㊂术后抗炎对症治疗,送I C U监护㊂2015年12月2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8.33ˑ109/L,中性粒细胞未分类,血红蛋白127g/L,血小板41ˑ1012/L㊂肝功能:A L T 25U/L,A S T20U/L㊂外周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2.0%,嗜酸粒细胞1.0%,嗜碱粒细胞2.0%,幼稚细胞20.0%,血小板散在分布少见㊂病理活检回报:胃窦溃疡伴出血穿孔,周围炎性肉芽肿形成伴淋巴组织高度反应性增生,其中可见弥漫中等偏大的转化淋巴细胞呈片状增生,较多浆细胞㊁中性粒细胞㊁嗜酸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局部可见核碎屑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淋巴细胞呈现非特异性表达,不完全排除MA L T淋巴瘤可能㊂请血液内科会诊后建议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㊂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瘤细胞:C D20(-), C D79a(-),C D3(-),k i-67(i n d e x80%),C D10(-), B c l-2(++),B c l-6(-),MUM-1(-),C K-p a n(-), M P O(++),C D34(+),C D117(+),A L K(-), C D30(-),E MA(-),C D38(-),C D138(-)㊂2015年12月15日患者突然出现恶心㊁呕吐并呕出较多新鲜血液,于胃镜予以止血治疗㊂2015年12月22日血常规:白细胞61.84ˑ109/L,中性粒细胞未分类㊂宁夏医科大学总院病理科会诊意见考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可能性大㊂2015年12月24日转入血液内科专科治疗恶性淋巴瘤㊂2015年12月25日血常规:白细胞93.08ˑ109/L,白细胞未分类,血小板26ˑ1012/ L㊂血液内科当日积极完善骨髓穿刺和活检,送检流式㊁染色体㊁融合基因等检查,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后,暂予以V P方案诱导缓解治疗㊂复查外周血涂片:可见62.0%幼稚细胞㊂2015年12月29日淋巴瘤分期C T:双侧颈部㊁腋窝㊁腹股沟㊁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㊂流式结果考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 L-M4可能性大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会诊意见:(胃切除)粒细胞肉瘤㊂结合上述实验室相关检查和临床,修正患者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 L-M4),分析患者入院时大出血为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所致为细胞肉瘤侵犯胃后壁肌层血管致破裂出血 ㊂予以H A方案诱导化疗,并及时补充电解质㊁保肝㊁抑酸㊁水化等治疗㊂2015年12月31日血常规:白细胞29.23ˑ109/L,白细胞未分类,红细胞2.83ˑ1012/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10ˑ1012/L㊂2016年1月12日复查外周血涂片:已无原始细胞,患者处于粒缺状态㊂2016年1月20日患者病情稳定,情况㊃05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1卷增刊Ⅰ。
白血病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程枫;陈苏宁【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白血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①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入选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②初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分别予CAG,HCAG,DA(3+7)标准方案化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予DOP或DOLP 方案化疗,急性杂合性白血病(ABL)予DOAP方案化疗.结果:①AML患者常见表达抗原依次为:CD13>CD33>CD117>CD38>HLA-DR>CD34>CD64>CD14>CD56>CD7.②B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10,CD19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HLA-DR.③T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7,CD5和髓系CD13以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CD38.④My+ALL以及Ly+AML预后较差.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制订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2(009)007【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白血病;影响因素;临床研究【作者】程枫;陈苏宁【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215006;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包括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学标记、细胞遗传学改变以及有无其他合并症等[1]。
随着越来越多的识别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被确认,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它更精确地反应了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分化程度,为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本文将着重阐述免疫标记对白血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0年1 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病例32例,其中男性病例19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5岁,女性病例13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8岁。
按FAB分型分类,其中AML-M1 5例,AML-M2 10例,AML-M3 4例,AMLM4 4例,AML-M5 2例,ALL-L12例,ALL-L2 4例,杂合性白血病一例。
39例伴t(9;11)(p22;q23)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公艳蕾;张俊;白淑潇;岑建农;沈宏杰;仇惠英;陈苏宁;潘金兰【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年(卷),期】2016(26)4【摘要】目的分析伴有t(9;11)(p22;q23)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判断该类异常核型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经R显带制备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LL基因重排;逆转录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RT-PCR)检测MLL-AF9融合基因;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39例AML患者伴有t(9;11)(p22;q23)异常核型,包括M526例,M02例,CML-CP 1例,CML-BC 4例,另有5例AML及1例脾大患者未能确诊.39例患者经FISH证实均为MLL重排阳性.26例行多重PCR检测,7例为MLL/AF9融合基因阳性.22例行免疫表型分析,所有患者均有髓系抗原CD33或CD13表达,其中21例同时伴有CD15和CD117表达.具有白细胞计数资料的26例患者中位白细胞计数为27.1×109/L.20例有随访资料患者中,8例存活,12例死亡,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 AML中,t(9;11)(p22;q23)异常核型多见于M5,预后不良,但好于t(6;11)(q27;q23)异常AML患者.多重PCR联合核型分析和FISH技术是检测该类异常的最佳方法组合.%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leukemia with t(9;11)(p22;q23), and study its prognosis value with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Cytogenet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cells was performed by short-term culture method. R-banding technique was used for karyotype analysis. 39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interphase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ith dual-color break apart MLL probe. Meanwhile, the MLL-AF9 and immunophenotypic was investigated by multiplex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RT PCR) and flow cytometry (FCM). Results t(9;11)(p22;23)/MLL rearrangements were confirmed by karyotyping and FISH respectively in 39 patients, including M526 cases, M02 cases, CML-CP 1 case, CML-BC 4 cases, and 5 cases of AML and 1 case of splenomegaly patients failed to diagnose. Among 26 patients who received multiplex-RT PCR, 7 cases showed MLL/AF9 fusion gene positive. 22 patients showed positive for CD33 or CD13, and 21 pati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CD15 and CD117 expression in addition. The median leukocyte count in this group was 27.1 × 109/L. Of the 20 patients with follow-up data, 8 survived and 12 died, with a median survival of 15 months. 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of leukemia with t(9;11)(p22;q23) was usually poor, besides it had a higher incidence and recrudescence in M5, but better than t(6;11) (q27;q23) AML patients. Multiplex RT-PCR combined with karyotype and FISH are effective methods to detect MLL/AF9 fusion gene and t(9;11)(p22;q23)/MLL rearrangement respectively.【总页数】6页(P466-470,封2)【作者】公艳蕾;张俊;白淑潇;岑建农;沈宏杰;仇惠英;陈苏宁;潘金兰【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重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R730.43【相关文献】1.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常晓丽;董征;刘莎;姚波;满秋红;刘铁强;李玉芳;刘志强;刘广贤2.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徐晓兰;范志平;宋兰林;林榕;刘启发3.伴11q23/MLL基因重排的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报告 [J], 刘佳;梁亮;林斌;王巍;杨志刚4.21例伴t(11;19)(q23;p13)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J], 李丽;崔成华;徐建宁;艾晓非;王建祥;李承文5.细胞形态检查在伴AML1-ETO及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J], 何苗; 赵霄晨; 朱金辉; 吴静; 白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意义摘要】微小残留病变检测(MRD)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临床结果的精确度。
MDR检测的目的是提高分子生物学水平的CR标准,为临床判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提供正确的诊断。
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检查诊断中得到全面的应用,本文对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定义、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探究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变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131-02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指经过化疗后使患者的病情处于良好的控制程度,但是骨髓中仍存在形态上不能检测到的白血病细胞,造成白血病的复发几率。
所以提高MRD的检测率才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1]。
目前,评价MRD的标准基本上已经一致:在AML和ALL患者形态学正常的骨髓中,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最具有评估预后价值的指标为白血病细胞数在0.028%左右。
现报道,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意义。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对象一般都是年纪比较小的儿童,男性患者居多,发病高峰年龄在四岁左右。
据研究,导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因素是骨髓、脾脏以及淋巴结无限增殖。
儿童白血病早期都患有严重的贫血,他们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发热、呕吐恶心、惊厥昏迷、口腔牙龈以及颅内大出血、肝脾和淋巴结部位肿大等。
急淋的治疗主要包括: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庇护预防、维持和加强治疗。
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化程度,再及时选择可行性的治疗方案,提高完全缓解率[2]。
2.微小残留病变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应用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流式细胞术(FCM)以及Southern blot等方法组成MDR检测的重要方法。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陈苏宁;吴德沛;薛永权
【期刊名称】《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卷),期】2007(030)003
【摘要】约55%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存在克隆性的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改变已成为AML患者重要的预后指标.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使得大多数AML患者可以检出基因水平的异常,并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目标.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222-226)
【作者】陈苏宁;吴德沛;薛永权
【作者单位】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成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初步研究
2.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初步研究
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4.儿童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5.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