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81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浅析摘要:文章介绍了数字城市系统构造及数字城市建设的根本构架,简要分析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办法。
关键词: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浅析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在数据执行标准上,缺乏统一指标体系,单纯考虑到本区域数据标准的统一性,没有考虑到对其他地区及国家、省市的相互关联,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共享数据库的没有链接起来,难以适应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
今后,在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应用模式上,应该建立统一的空间与时间坐标体系框架,实现各部门共建共享,使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和运行维护规范。
在这套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各级地方部门再根据自己的地方需求,随时进行平台调整、数据更新。
只有这样相对完善的系统体系,才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数字城市”,即数字化的城市,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运用和发展。
我们通常说的“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量的储存科学技术为根本,以宽带网络为桥梁,使用3s 科学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实施多种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有效的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的过往、目前状况及将来的所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为了推动地理信息的运用,胡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温总理也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该项目现已完成并通过了验收。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技术探讨摘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广泛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数字省区与数字城市空间框架建设的核心内容。
该文介绍了平台的概念和总体框架,分析了平台的关键技术,同时探讨了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思路。
关键词:地理信息公共平台NEWMAP软件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化地理信息应用需求不断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使用地理信息的方式与频率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地的变化。
针对这一重大应用需求,国家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做出了建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性决策。
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数字省区空间框架与数字城市空间框架的建设空前快速发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技术框架标准也在逐步形成。
该文主要讨论了平台技术框架的总体构成,分析了平台的关键技术,并以newmap系列软件为例,探讨了省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1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概念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实现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功能的数据、软件及其支撑环境的总称。
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在线、服务器托管或其他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同时具备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可扩展应用空间[1]。
2 平台的总体框架从概念上理解,公共平台由三大部分构成,数据、软件系统、支撑环境。
数据方面,按数据类型不同,可分为线划电子地图数据、影像电子地图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地形三维景观数据及城市精细模型数据[2]。
数据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来源,是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核心内容。
软件系统方面,平台建设目的在于提供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服务,同时具备拓展应用的二次开发能力。
因此,平台系统主要包括门户网站、交换系统、在线服务基础软件。
其中,门户网站是用户访问地理信息的总入口,可以浏览地图,进行定位搜索,可以获得在线使用地图服务的方法以及二次开发的技术文档等。
交换系统是地图发布维护部门与其它部门交换数据的通道。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作的通知⽂号:国测国发[2012]122号颁布⽇期:2012-12-08执⾏⽇期:2012-12-08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各省、⾃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政主管部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有关⾼校、科技企事业单位:为进⼀步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更好地满⾜城市运⾏、管理与服务的⾃动化、智能化需求,及时有效地为智慧城市探索与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决定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作。
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加快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驱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重⼤举措。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充分认识试点⼯作的重要意义(⼀)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到⼀定阶段,科学技术达到⼀定⽔平,社会需求达到⼀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研究迈向实践探索,正在成为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们⽣产与⽣活⽅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段和新途径。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是通过泛在⽹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科技⼿段,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形成的更透彻感知、更⼴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三)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式,各级测绘地理信息⾏政主管部门要⾼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试点⼯作,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时空数据资源获取、地理信息服务等⾼新技术⽅⾯的优势,推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作的顺利开展。
⼆、开展试点⼯作的原则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以下简称“试点”)⼯作应遵循以下原则:(⼀)城市主导,统筹规划。
城市⼈民政府充分认识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意义,对试点建设的内容有迫切的需求,能够调动全市的⼒量,理顺各⽅⾯的关系,统筹资源,合理规划,协调部门,共同构建。
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V2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一个高效的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平台非常重要。
下面,本文将围绕“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V2”进行阐述。
步骤一:需求分析在建设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之前,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城市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环境监测、城市交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当地政府和市场的扶持政策和相关法规,以确定平台具体功能和服务。
步骤二:平台架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平台架构,包括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和应用程序设计。
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包括城市用地规划、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多个方面。
在数据管理方面,需要统一管理各部门收集的各类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应用程序设计方面,需要推出多样化的应用程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步骤三:测试和接口适配在平台架构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测试并进行接口适配的工作。
在测试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平台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并处理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接口适配方面,需要确保各部门的数据可以与平台的相应应用程序进行无缝的数据交互。
步骤四:上线运营在完成测试和接口适配后,平台可以投入运营。
在上线运营后,需要进行后期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平台的数据和功能都能够及时更新和完善。
在用户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收集用户反馈并及时处理,以不断改进平台服务和功能。
总结: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需求分析、平台架构设计、测试和接口适配以及上线运营等多个步骤。
在每个步骤中,我们都需要认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以确保平台能够在实际运营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数字城市如何实现共享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李琦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数字地球工作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数字北京,讲数字北京首先要先讲一下数字城市的概念。
把数字城市讲清楚了,大家都能理解数字北京。
所以今天讲三个内容:一是数字城市的概念;二是数字北京的建设内容和资深技术;三是数字城市建设中领导的角色和职能。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和大家来共同探讨。
1、数字城市的概念1.1 关于数字地球因为数字城市是源于数字地球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概念是从哪儿来的,所以先要讲数字地球。
看这幅画面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是数字地球达到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我们的平台、虚拟环境能够把地球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映射,就是现实的建筑物理世界映射成数字世界。
一、什么是数字地球这样我们在数字世界的基础上能够去了解世界的历史、现状并去规划未来,是基于这个想法。
当然这个图不是虚构的,是正在实现的一个现实。
实际上这个概念是1998年1月30号,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洛杉矶一个科学会谈的一个大会报告里面做的一个报告。
他在报告里指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讲了他的观点:什么是数字地球?数字地球就是对我们地球的虚拟表达,也就是数字表达,就是由零和一来表达现实世界。
数字世界可以使我们去探索科学地球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这是我们所了解的世界。
典型的就是说他应该是有多种分辨率,是三维的表达,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多种分辨率,三维的表达。
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虽然说1998年1月30号是标志性的报告,但实际上相关的技术和概念已经有了,所以说这些年已经实现了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大家可以看到银河系构成的是可以访问、可以交互、可以管理、可以提供协同工作的。
二、数字地球系统原型我想大家都已经体验了数字地球的原型,就是Google Earth、Google Map,这已经深入到我们各个方面了。
我再说一下他们比较具有标志性的几个事情,Google Earth给我们带来的几个典型:一个是通过浏览器可以看到数字地球,在数字地球上可以看到真实的景观,这是纽约卫星数据上标上的建筑。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示范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方案2015年1月目录1项目背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中国的宏伟目标中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三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域范围内自然、社会、经济、人文与环境等各种信息的定位基础、集成工具和交换平台。
三级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应整体规划、渐进实施、相互协调,并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质、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流通、共享以及互操作。
为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减少重复投入,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2006年国家测绘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
2013年4月,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工程建设项目全部顺利建设完成,其中数字XX在2012年4月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广东、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目前全省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工作将全力推进全省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工作。
截至2013年,全省已有34个县(区)开始进行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根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数字城市推广应用和数字县(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测绘电[2013]21号)精神,《XX市发展改革委、国土房管局关于报送我市2014年基础测绘项目的通知》(穗发改规划[2013]3号)和《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开展我市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的通知》(穗国房办字[2013]179号)明确要求各区将数字区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纳入2014年度基础测绘项目,由各区落实经费、组织实施。
2总体目标及需求2.1总体目标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信息处理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和多时相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实现空间数据的高度统一、集成建库,并以此为基础构建XX区权威、标准、唯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提升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实现信息共享。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大数据中心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张宁目录1项目背景 (1)2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2)3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3)4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5)4.1“数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服务扩展设计 (5)4.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预处理体系设计 (5)4.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理入库功能设计 (5)4.4数据库物理存储设计 (6)4.4.1数据库物理创建 (7)4.4.2数据库的存储 (7)4.5数据库空间参考设计 (8)4.5.1平面基准 (8)4.5.2高程基准 (8)4.6数据库逻辑设计 (8)4.6.1逻辑组织规则 (8)4.6.2DLG数据库设计 (9)4.6.2.11∶500DLG数据库设计 (9)4.6.2.21∶1000DLG数据库设计 (9)4.6.2.31∶1万DLG数据库设计 (10)4.6.2.41∶5万DLG数据库设计 (10)4.6.3DEM数据库设计 (11)4.6.4DOM数据库设计 (11)4.6.5三维模型库设计 (12)4.6.6元数据数据库设计 (12)4.7数据库业务库设计 (12)4.7.1系统业务库内容 (12)4.7.2系统业务库的逻辑结构 (13)5项目实施方案概述 (14)6项目建设实施说明 (14)6.1项目启动阶段 (14)6.2需求调研确认阶段 (15)6.3系统功能实现确认阶段 (16)6.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预处理阶段 (16)6.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理入库阶段 (17)6.6数据与系统集成初装阶段 (17)6.7项目培训阶段 (17)6.8系统安装测试及试运行阶段 (18)6.9项目总体验收阶段 (19)6.10项目成果交接阶段 (20)7项目实施工作计划 (21)8项目实施详细进度计划表 (23)9项目建设费用预算 (24)1项目背景为了提升测绘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城市对测绘保障服务的旺盛需求,2006年以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把数字城市建设作为加快构建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全力予以推进,成效显著。
浅析“数字重庆”建设1“数字重庆”产生背景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1-2]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焦点和新战略,信息化建设也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不少城市紧跟步伐,开始大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
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开始提出“数字重庆”概念并积极开展投入建设,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现状2.1总体架构“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体系、软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3]。
2.2数据体系建设该数据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两部分。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进行基础地形、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更新、地下空间普查、三维建模等工作。
建立了包括城乡规划、综合交通、环保、公安警用、医疗、人口[3]等专题空间数据库。
2.3软件体系建设现已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三大软件体系平台[4],以满足行业部门、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各自发展需求。
(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含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数据发布等系统,形成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管理—数据分发服务的软件体系[3]。
(2)政务地理信息平台。
基于统一建成的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与政府部门专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了政务应用软件平台。
(3)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
该平台包括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的网络系统,有效实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和“全市一张图”的概念。
2.4应用体系建设“数字重庆”基于多源数据、多软件平台的构架,构建了面向基础、政务、公众三位一体的应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建立应用系统并得到合理运用。
(1)区域应用。
与湖北省合作开展数字区域建设,构建了大范围、跨行政区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5]。
同时向外推广,实现了“湖北两圈一带”、“数字德阳”等国内五十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目录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建设背景 (1)1.3 建设目标 (2)1.4 建设内容 (2)2. 现状与需求 (4)2.1 现状 (4)2.1.1 某市概况 (4)2.1.2 机构概况 (5)2.1.3 信息化现状 (7)2.2 需求 (16)2.2.1 基层数据获取需求 (16)2.2.2 数据应用需求 (17)3. 总体设计要求 (17)3.1 指导思想 (17)3.2 设计依据 (17)3.3 设计原则 (17)3.4 总体架构 (18)3.5 指标要求 (19)3.5.1 功能指标 (19)3.5.2 技术指标 (20)3.5.3 性能指标 (20)4. 标准规范建设 (20)4.1 已有标准规范 (20)4.2 建设标准规范 (22)4.2.1 总体标准 (22)4.2.2 数据规范 (22)4.2.3 接口规范 (22)4.2.4 运行管理规范 (22)5. 公共基础数据中心建设 (22)5.1 建设依据 (23)5.2 数据库设计要求 (23)5.2.1 人口库设计 (23)5.2.2 法人库设计 (26)5.2.3 建筑物数据库设计 (28)5.2.4 时空信息数据库设计 (28)5.2.5 宏观经济数据库设计 (29)5.2.6 业务专题数据设计 (29)5.3 数据采集要求 (30)5.3.1 系统需求及目标 (30)5.3.2 采集准备 (31)5.3.3 数据采集方式 (31)5.3.4 数据入库要求 (32)6. 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建设 (32)6.1 数据交换系统 (32)6.2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36)6.3 共享与服务系统 (36)6.4 专题定制系统 (38)6.5 平台门户 (38)6.6 运维管理系统 (41)7. 智慧应用建设 (43)7.1 “智慧人口”综合服务系统 (43)7.2 “智慧某市”综合治税系统 (46)7.3 规划一张图 (47)7.3.1 规划编制成果管理系统 (48)7.3.2 CAD数据监理入库系统 (51)7.3.3 “一张图”展示应用系统 (53)7.4 三维管线应用 (56)7.4.1 标准建设 (57)7.4.2 管线数据管理系统 (57)7.4.3 地下综合管线三维系统 (62)7.4.4 运维管理系统 (68)7.5 综合镇情系统 (68)7.5.1 城市综合镇情系统前台 (69)7.5.2 城市综合镇情后台配置系统 (70)8. 基础支撑环境建设 (74)8.1 建设依据 (74)8.2 需求分析 (75)8.3 网络方案 (77)8.4 机房基础软硬件支撑 (78)8.4.1 硬件配置 (79)8.4.2 软件配置 (83)8.5 机房综合布线 (86)8.5.1 系统概述 (86)8.5.2 布线必要性 (86)8.5.3 系统设计 (86)8.5.4 区域布线 (87)8.5.5 综合布线走线路由 (87)8.6 机房环境监测系统 (87)8.6.1 工程背景 (87)8.6.2 系统设计原则 (87)8.6.3 环境监控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88)8.6.4 集中监控系统各子系统介绍 (91)8.7 容灾体系建设 (96)8.7.1 灾备系统方案设计 (97)8.7.2 灾备系统集成实施 (98)8.7.3 灾难恢复计划开发 (98)8.7.4 灾难恢复演练 (99)8.7.5 培训及知识转移 (99)8.7.6 灾备系统运维 (100)8.8 供电系统 (100)8.8.1 系统概述 (100)8.8.2 供配电系统设计 (101)8.8.3 机房照明 (102)8.8.4 不间断电源系统 (104)9. 运营管理 (104)9.1 组建运营团队 (104)9.2 制定制度与规范 (105)9.3 实施绩效考核 (105)9.4 开展推广培训 (105)10. 项目管理与进度计划 (106)10.1 项目质量管理 (106)10.2 项目总体进度计划 (106)10.3 项目风险管理 (108)10.3.1 制定风险管理规则,规范风险管理 (108)10.3.2 开发应对措施 (109)10.3.3 制定项目监督制度,明确风险管理岗位与职责 (110)11. 验收要求 (110)11.1 工程验收概述 (110)11.2 验收方案 (110)11.2.1 成立验收组织 (110)11.2.2 验收标准 (111)11.2.3 对乙方要求 (111)11.2.4 系统验收过程 (112)11.2.5 提交成果 (112)12. 售后服务 (114)12.1 售后服务计划 (114)12.1.1 保修期内售后服务 (114)12.1.2 保修期外的售后服务 (114)12.2 售后问题评估 (114)12.2.1 问题的确认和软件错误的修正 (114)12.2.2 小的改进和系统变更 (115)12.2.3 小的改进请求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115)12.3 售后服务范围 (115)12.3.1 电话支持服务 (115)12.3.2 邮件支持服务 (116)12.3.3 在线远程支持服务 (116)12.3.4 定期客户巡访服务 (116)12.3.5 现场紧急服务 (117)12.3.6 长期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117)12.3.7 软件系统的升级 (117)12.3.8 长期咨询服务 (117)12.3.9 对重要活动的支持 (117)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地理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还是应急救援等领域,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地理信息都是决策制定和执行的关键依据。
为了满足各领域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提高地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了必然趋势。
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分析在设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之前,首先需要对其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包括了解用户的需求、数据的来源和类型、功能的要求以及性能的期望等。
用户群体涵盖了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普通公众等。
政府部门可能需要利用地理信息进行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优化;企业可能关注市场分析、物流配送和设施选址等方面的地理信息;科研机构则需要地理信息来支持学术研究和项目开发;普通公众可能在出行、旅游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
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卫星遥感数据、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地面测量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等。
这些数据具有不同的格式、精度和坐标系,需要进行统一的处理和转换。
功能方面,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应具备数据浏览、查询、检索、下载、分析、制图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应支持数据的上传、更新和共享,以及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和数据安全保障等功能。
性能方面,平台应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能够支持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
二、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包括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等。
(一)架构设计采用多层架构,包括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数据层负责存储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层提供数据访问、处理和分析的服务,应用层则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界面和功能。
(二)数据库设计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对不同来源、格式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
数据库应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数据存储和查询的需求。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1 范围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中地名/地址分类、描述、编码以及地理位置信息表达的规则和方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其它类型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也可以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
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然而,鼓励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0114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性文件。
3.1 行政区域地名行政区域指刑侦管辖范围,包含市级、县级、乡级以及行政村级行政区划范围。
行政区域地名是行政区域规范名称的文字描述。
3.2 小区名小区指居住相对集中在一起的生活聚集地,如自然村落、居民小区等。
小区名是小区规范名称的文字描述。
3.3 街巷名街是明确划分出车道和人行便道的通行区域;巷是较窄街道,如胡同、条、弄等。
街巷名是街巷规范名称的文字描述。
3.4 标志物名标志物指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包括建筑物、广场、体育设施、公园、名胜古迹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地理概念;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与院落,包括医院、学校、博物馆等;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桥梁、公路环岛、交通站场等。
标志物名是标志物规范名称的文字描述。
3.5 兴趣点名兴趣点指沿街巷或小区中具有地理表示作用的店铺、公共设施、单位或建筑等。
兴趣点名是兴趣点规范名称的文字描述。
3.6 门(楼)址门(楼)址是指用来区分门和楼规范名称的文字描述,包括门牌地址和楼牌地址。
4 分类4.1 地名/地址至少应当包括行政区域地名,街巷名或小区名,标志物名、兴趣点名或门(楼)址等类。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1范围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界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内涵、构成及作用,规定了数据集在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上提取、扩充和重组的加工过程,对管理服务软件的功能和支撑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维护和服务,其他类型区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地理信息元数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与编码规则3术语和定义3.1 数字城市运用信息共享的概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物质城市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数字化重建,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
3.2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其他空间和社会经济信息定位、集成和交换的基础平台,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
3.3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是指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GB21139《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规定》规定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3.4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是其他专业信息空间定位、集成交换和互联互通的基础,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满足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具备实现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
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中,简称“公共平台”。
3.5 地名/地址不同地域或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律程序和权限批准并予以公布使用。
3.6 地名/地址编码用以表示地名/地址并按照一定规则生成的系列代码。
3.7 标志物名标志物是指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包括建筑物、广场、体育设施、公园、名胜古迹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地理概念;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与院落,包括医院、学校、博物馆等;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桥梁、公路环岛、交通站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