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
- 格式:pptx
- 大小:619.67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高中生物实验大全一、显微镜使用实验实验现象: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验原理: 显微镜是一种将非常小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显微镜有两个镜片,分别为目镜和物镜,通过调节物镜和目镜的距离,使物体放大到合适的大小,然后使用目镜观察被放大的物体。
实验步骤:1. 将玻片架放置在显微镜的台面上。
2. 在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水,放置一个薄片样品。
3. 载物台向上移动,调整物镜到低倍的位置,然后向下调整物镜直至薄片样品完全清晰。
4. 调整目镜直至临界,然后调节焦距使样品清晰。
实验结果: 观察样品的细节和结构,放大图像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物体的细节。
二、酵母菌发酵实验实验现象: 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发酵的现象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有能力进行葡萄糖发酵。
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用糖和其他有机物代谢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1. 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10毫升葡萄糖溶液。
2. 在试管A中加入三颗酵母菌,用氧气可吸入的材料封闭。
3. 在试管B中加入三颗酵母菌,用气密盖封闭。
4. 在试管C中加入三颗酵母菌,放置于通风处。
5. 将三个试管放置在恒温箱中约4小时。
6. 将试管A和B转移至活塞式气密容器,将CO2产生的肮脏和温室气体排放到显微镜后方。
实验结果: 检验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发酵的能力。
三、肌肉力量实验实验现象: 研究肌肉在不同负重条件下力量的表现。
实验原理: 肌肉收缩与神经刺激有关,当肌肉收到刺激时,细胞壁内的物质会释放并与肌肉中的肌动蛋白结合。
当肌动蛋白结合添加腺苷酸三磷酸(ATP)时,肌肉开始收缩,造成力量。
实验步骤:1. 使用标量的加权设置增加肌肉负重,并找到最大负重。
2. 要求被试者做几次肌肉收缩的动作,每次动作持续5秒钟,以测试肌肉在不同负重条件下的力量。
3. 记录每次测定的数据。
实验结果: 比较不同负重条件下被试者的肌肉力量。
较大的负重意味着肌肉展示更强的力量。
四、洋葱表皮细胞实验实验现象: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实验原理: 洋葱表皮细胞是一种单细胞植物,其中包含核,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质。
高中生物实验常用显微镜介绍及使用方法一.显微镜的构造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包括两大部分,即保证成象的光学系统和用以装置光学系统的机械部分。
1、机械部分(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支持整个镜体,使显微镜放置稳固。
(2)镜柱:镜座上面直立的短柱,支持镜体上部的各部分。
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集光器通光孔压片夹反光镜底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倾斜关节(3)镜臂:弯曲如臂,下连镜柱,上连镜筒,这取放镜体时手握的部位。
镜臂的下端与镜柱连接处有一活动关节,可使镜体在一定范围内后倾,便于观察。
(4)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其上端放置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
(5)物镜转换器:接于镜筒下端的圆盘,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螺旋圆孔,为安装物镜的部位,当旋动转换器时,物镜即可固定在使用的位置上,保证物镜与目镜的光线合轴。
(6)载物台:为放置玻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圆孔,以通过光线。
两旁装有压片夹,可固定玻片标本。
(7)调焦装置:为了得到清晰的物像,必须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它与物镜的工作距离相等。
这种操作叫调焦。
在镜臂两侧有粗、细调焦螺旋各一对,旋转时可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大的一对是粗准焦螺旋,调动镜筒升降距离大,旋转一周可使镜筒移动2毫米左右。
小的一对是细焦螺旋,调动镜筒的升降距离很小,旋转一周可使镜筒移动约0.1毫米。
在用低倍物镜观察时,使用粗调焦螺旋;用高倍物镜观察时,用细调焦螺旋。
(8)聚光器:以调节光线。
2、光学部分由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组成,成像系统包括物镜和目镜,照明系统包括反光镜和聚光器。
(1)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规格:5倍、10倍、16倍和40倍(2)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规格:10倍和40倍(3)特别说明:放大倍数和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低倍镜:放大倍数小,凹度小,直径大,通光量多,视野亮;高倍镜:和低倍镜正好相反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流程准备工作在使用生物显微镜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正常的使用流程和获得清晰的观察结果。
1.清洁显微镜:首先,要确保显微镜的各个部件都是干净的。
使用干净的布或纸巾擦拭镜头、眼镜和夹子等部件,以去除灰尘和污垢。
2.调整光源:检查显微镜的光源是否正常工作。
如果是使用电源供电的显微镜,确保电源线连接良好。
如果是使用自然光的显微镜,确保有足够的光线照射到样本上。
3.确定放大倍数:根据需要观察的样本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
一般来说,低倍镜适合初步观察和位置定位,高倍镜适合观察细节和细胞结构。
使用流程步骤一:样本制备在观察之前,需要准备好待观察的样本。
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样本制备。
1.固定样本:如果需要观察活体细胞或组织的内部结构,就需要先对样本进行固定处理。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和醋酸等,具体的固定时间和浓度可以根据样本的性质和目的进行调整。
2.切片样本:有些样本需要经过切片处理才能观察。
使用手术刀或者切片机将样本切成薄片,并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3.染色样本:为了使样本更清晰地显现出细胞结构或特定组织,可以使用染色剂对样本进行染色处理。
常见的染色剂包括苏木精、伊红和尼格罗氏染色等。
步骤二:安装样本1.使用夹子将样本固定在显微镜玻片上。
确保样本稳定,不会在观察过程中移动。
2.将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并固定好。
步骤三:调节镜头1.使用低倍镜进行初步调节。
转动镜头旋钮,将镜头移到最低位置。
2.同时用左眼或右眼向眼镜筒看,并用调节眼镜筒焦距的旋钮,将样本清晰地呈现在视野中。
3.确保镜头和样本之间的距离适中,避免镜头碰触到样本。
步骤四:调节光源1.调整光源的亮度。
根据样本的需要,调节光源的亮度,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注意不要让光线过亮或过暗。
2.使用光学准直器,调整光线的方向和均匀度。
确保光线在样本上均匀分布。
步骤五:观察样本1.使用低倍镜进行初步观察。
调整镜头旋钮,逐渐增加放大倍数,以观察样本的整体形态和位置。
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生物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生物和细胞结构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世界的奥秘。
正确的使用方法能够确保我们获得清晰、准确的观察结果,下面将介绍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首先,使用生物显微镜前需要对显微镜进行基本的调节和准备工作。
将显微镜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镜筒和物镜,使其处于合适的位置。
然后打开光源,调节光源强度和聚光镜,以确保样本能够被充分照亮。
接下来,将待观察的生物样本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加入一到两滴显微镜溶液。
用镊子轻轻将盖玻片盖在样本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没有气泡。
然后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并用夹子夹紧,以确保样本不会移动。
调节镜筒和物镜,先用低倍物镜进行初步观察,然后逐渐转动物镜,观察样本的细节。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焦距和光源强度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在观察完成后,需要将显微镜进行清洁和保养。
首先关闭光源,将载玻片取下并清洁干净,然后用布轻轻擦拭镜筒和物镜。
最后将显微镜放回原位,确保它处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中。
总之,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注意细节和耐心。
正确的使用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清晰的观察结果,为生物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生物显微镜,深入了解生物世界的奥秘。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与须知一、显微镜的使用的八个步骤1.双手取出显微镜,对光源靠左侧安放2.对光〔选择低倍镜、调节反光镜与光圈〕3.将固定或临时装片放置载物台上4.转动粗准焦螺旋,侧视下使载物台上升〔目视物镜与装片之间〕5.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载物台下降,直至看到物像6.移动目标至视野中央7.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更換成高倍物镜8.转动细准焦螺旋至标本影像清晰为止二、显微镜的使用的九项须知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高科技光学仪器,所以平时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以防显微镜使用不当引起重大损害。
1、搬动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臂,一手扶镜座,两上臂紧靠胸壁。
切勿一手斜提,前后摆动,以防镜头或其他零件跌落。
2、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镜柱与镜臂间的倾斜角度不得超过45度,用完立即还原。
3、使用时要严格按步骤操作,熟悉显微镜各部件性能,掌握粗、细调节钮的转动方向与镜筒升降关系。
转动粗调节钮向下时,眼睛必须注视物镜头。
4、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
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擦净。
5、凡有腐蚀性和挥发性的化学试剂和药品,如碘、乙醇溶液、酸类、碱类等都不可与显微镜接触,如不慎污染时,应立即擦干净。
6、放置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
7、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左手调节焦距,右手移动标本或绘图。
8、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
9、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其步骤是:取下标本片,转动旋转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镜台,平放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片器回位,盖上绸布和外罩,放回实验台柜内。
最后填写使用登记表。
(注:反光镜通常应垂直放,但有时因集光器没提至应有高度,镜台下降时会碰坏光圈,所以这里改为平放)。
考点1:显微镜的使用1、使用高倍镜时不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解析】高倍镜对应细准焦螺旋,低倍镜对应粗准焦螺旋。
2、调节光圈的目的是调节视野的大小。
(×)【解析】调节光圈的目的是调节视野的亮暗,大光圈亮,小光圈暗。
3、调节细准焦螺旋或粗准焦螺旋的目的都是调节焦距。
(√)4、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显微镜视野中呈现p字母。
(√)【解析】将卷子旋转180度。
5、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6、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解析】高倍镜之后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不能再使用粗准焦螺旋。
7、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在视野的右上方看到一个细胞,若要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则应将装片移向右上方。
(√)【解析】视野往哪里偏,就往哪里移动。
8、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在视野中看到某处细胞质中叶绿体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则其真实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
(×)【解析】将卷子旋转180度,依旧是逆时针。
9、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物体的体积。
(×)【解析】显微镜放大实际是放大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既不是体积也不是表面积。
10、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32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2个。
(×)【解析】显微镜的实际倍数是目镜×物镜,一开始是10×10为100倍,调整后为400倍,是一开始的4倍。
由于是单行的细胞,因此可以看到32÷(400/100)=8(个)。
1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紧密相连的32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2个。
【高中生物】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就是镜座上面四肢的部分,用来相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来置放玻片标本,中央存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存有弹簧夹,用来滚轮玻片标本,镜台下存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以并使玻片标本并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表示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以并使镜台并作快速和很大辐度的滑行,所以能够快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物象呈现出于视野中,通常在采用低倍镜时,先用细调节器快速找出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照明设备部分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上装在镜座上面,可以向任一方向旋转,它存有元显恭、凹陷两面,其促进作用就是将光源光线散射至聚光器上,再经通在光孔照明设备标本,凹面镜聚光促进作用弱,适合光线较差的时候采用,平面镜聚光促进作用强,适合光线较强时采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显微镜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教学内容: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学会观察和记录显微镜下的物体;
教学重点:
1. 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2.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观察和记录显微镜下的物体;
教具准备:
1. 显微镜;
2. 玻璃载玻片;
3. 小刀;
4. 几种显微镜下的样本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简单言语引入显微镜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2. 分步教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演示如何观察和记录显微镜下的物体;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样本物体;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
3. 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观察结果;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作用和应用。
五、作业(5分钟)
留作业:写一份关于显微镜的实验报告,包括观察到的物体及其特征,观察结果和结论。
六、板书设计
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和记录显微镜下的物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显微镜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正确使用方法和观察物体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结构: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1)显微镜的取送:①右手握镜臂;②左手托镜座;③置于胸前。
(2)显微镜的旋转:①镜筒朝前,镜臂朝后;②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内观察;③置于桌子内侧,距桌沿5cm左右。
(3)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用手指转动遮光器(或片状光圈),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4)低倍物镜的使用:①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2~3mm时停止。
②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注意右眼应该同时睁着),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如果不清楚,可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清楚为止。
(5)高倍物镜的使用: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象,并调到视野的正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再换高倍镜。
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观看的物体数目变少,但是体积变大。
(6)反光镜的使用:反光镜通常与遮光器(或光圈)配合使用,以调节视野内的亮度。
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
对光时,如果视野光线太强,则使用反光镜的平面,如果光线仍旧太强,则同时使用较小的光圈;反之,如果视野内光线较弱,则使用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镜的凹面。
知识点拨:(1)进行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反光镜或是光圈,使视野明亮,便于使用高倍镜观察。
(2)制作临时装片时,如果观察的是植物细胞,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如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需要滴加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3)无论选取动物组织细胞还是植物组织细胞,一定要量少,并且要在载玻片上将观察材料展开,以便于观察。
(4)观察时,要遵循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的顺序。
高中一年级生物实验显微镜的使用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高中一年级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并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样本,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特征。
实验材料和设备:1. 显微镜:显微镜是观察微小物体的一种光学仪器,由镜管、目镜、物镜、转盘、焦距调节系统等部分组成。
2. 玻璃片:用于制作载玻片,固定待观察的样本。
3. 盖玻片:覆盖在载玻片上,保护样本并将其压平,避免空气泡影响视野。
4. 水样本:如水中的浮游生物等。
5. 组织样本:如洋葱鳞片等。
实验步骤:1. 准备样本:将水样本取一滴放在载玻片上,轻轻覆盖盖玻片,确保样本均匀分布,避免空气泡。
2. 调节显微镜: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镜台上,将镜头调到最低位置,用转盘切换至最低倍物镜。
通过转动焦距调节系统,将载玻片移近至离物镜约0.5厘米的位置。
3. 观察样本:通过目镜观察样本。
首先用重点在目镜上,调节焦距使得样本清晰可见。
然后,可以逐渐转动转盘,逐渐增大倍数,以观察更细微的细胞结构。
4. 调节光源:如果观察不清楚,可以通过调节光源亮度,改变背光强度来提高观察效果。
5. 记录观察结果:对于发现的细胞结构、特征,可以进行绘图标注并写下相关描述。
实验注意事项:1. 使用显微镜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摔落。
2. 调节焦距时应缓慢转动,以免样本或玻璃片受损。
3. 在更换物镜时,应将转盘转到最低位置,以免镜头碰到样本。
4. 观察样本时,应注意移动目镜而不是载玻片,以免移位或滑落。
5. 使用完毕后,应将显微镜擦拭干净,并放回指定位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水样本中的浮游生物和洋葱鳞片的细胞结构。
浮游生物可以看到细胞的膜、细胞核以及一些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内质网。
洋葱鳞片的细胞结构更明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等细胞组成部分。
这些观察结果使我们更直观地认识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于进一步学习细胞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高中一年级生成功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并通过观察细胞样本,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特征。
⾼中⽣物个实验知识点总结⾼中⽣物19个实验知识点总结实验⼀:显微镜的正确使⽤1、是低倍镜还是⾼倍镜的视野⼤,视野明亮?为什么?低倍镜的视野⼤,通过的光多,放⼤的倍数⼩;⾼倍镜视野⼩,通过的光少,但放⼤的倍数⾼。
2、为什么要先⽤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观察的物像移⾄视野的中央,再换⾼倍镜观察?如果直接⽤⾼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观察的物像移⾄视野的中央,再换⾼倍镜观察。
3、⽤转换器转过⾼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不⾏?不⾏。
⽤⾼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
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
4、使⽤⾼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答:(1)⾸先⽤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
5、总结:四个⽐例关系a.镜头长度与放⼤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倍数越⼤,⽽⽬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倍数与玻⽚距离:倍数越⼤(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倍数越⼤,视野越暗。
d.放⼤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倍数越⼤,视野范围越⼩。
实验⼆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特定的颜⾊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作⽤,可⽣成砖红⾊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
淀粉遇碘变蓝⾊。
3、蛋⽩质与双缩脲试剂发⽣作⽤,产⽣紫⾊反应。
(蛋⽩质分⼦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产⽣紫⾊反应。
)⼆、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颜⾊为⽩⾊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基础知识...一、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显微镜的使用和获得蛙皮肤上皮细胞)(1)显微镜的使用:找→移→转→调(2)获得蛙皮肤上皮细胞:将蛙放在无水玻璃缸2-3h,待蛙的皮肤稍干之后移入有水的玻璃缸,肉眼可见浅灰色、透明的上皮膜。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1)检测还原糖①原理: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②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0.1g/mL NaOH,乙液:质量浓度0.05g/mL CuSO4)50~65℃③过程:样液+现配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2)检测蛋白质①原理:双缩脲试剂可与含有两个肽键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②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0.1g/mL NaOH,B液质量浓度0.01g/mL CuSO4)③过程:样液+1mLA液,注入3-4滴B液———————→紫色(3)检测脂肪①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成红色)②染剂:苏丹Ⅲ染液/苏丹Ⅳ染液③过程一:样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样液+苏丹Ⅳ染液—→红色过程二:花生浸泡切薄片,染色,50%酒精去浮色,吸去多余酒精,滴蒸馏水,制成临时玻片观察④注意:用到显微镜镜检就一定要看到颗粒(4)了解DNA与RNA的分布①原理一: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原理二: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原理三: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盐酸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②染剂: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料③过程:取口腔上皮细胞,制成临时玻片,烘干固定细胞形态,加入8%的盐酸水浴加热,用蒸馏水缓慢冲洗,染色,观察。
三、验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①过程:一组完全培养液培养植物(对照组),一组缺某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植物(实验组),观察现象,给实验组添加相应的无机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