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心肌病
- 格式:ppt
- 大小:410.50 KB
- 文档页数:31
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治分析目的分析围产期心肌病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12例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
结果12例患者经吸氧、营养心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10例痊愈,2例好转。
结论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积极地进行围产期保健系统监测与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好。
标签:围产期;心肌病;心力衰竭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指妊娠末期或者产后5个月内,首次发生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心脏病,临床上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1]。
其特征为既往无心血管病病史的孕妇,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若能早期及时诊治,大部分可完全痊愈,减少死亡率,既往亦见因未及时诊断而耽误了救治,最终导致病人死亡的报道。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2例围产期心肌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围产期心肌病12例,年龄18~36岁,平均(27.35±2.78)岁。
其中,农民10例,城厢居民2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3例;分娩前发病3例,分娩后发病9例。
孕周29~38周,平均(34.01±2.23)周。
合并癥:合并感染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3例,合并轻度贫血5例。
入组的患者均符合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国外Hibbard标准:①妊娠的最后1个月至产后5个月内发生的心力衰竭;②既往无心脏病史;③无其他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④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7cm2分别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或左心室扩张,凡符合以上标准即可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2]。
1.2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心慌、活动体力下降、乏力、心脏增大等左心衰竭的症状及体征,可伴或不伴咳嗽、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
其中急性发病5例,隐袭7例;咳嗽8例,咳粉红色泡沫样痰4例;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6例,颈静脉怒张5例,肝肿大6例;胸腔积液2例,双下肢水肿7例,双肺底可闻及湿音7例。
围产期心肌病诊断标准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发生的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发生,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围产期心肌病显得尤为重要。
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等方面。
首先,临床上围产期心肌病的表现多样,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水肿等症状。
其次,心电图是诊断围产期心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显示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如心律失常、ST段改变等。
再次,超声心动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脏扩张、室壁运动异常等特征性表现。
最后,心肌酶学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升高。
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围产期心肌病时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检查手段,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除了上述的检查手段外,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心脏症状,如高血压疾病、冠心病等。
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围产期心肌病时需要全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依赖某一项检查结果。
除了诊断围产期心肌病外,及时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旦诊断出围产期心肌病,应该立即停止妊娠,予以充分休息和营养支持,必要时使用洋地黄、利尿剂等药物治疗。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及时使用强心苷类药物,必要时进行血管扩张和利尿治疗。
此外,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起搏、除颤等治疗措施。
总的来说,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查。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及时准确地诊断围产期心肌病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围产期心肌病时需要全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依赖某一项检查结果。
同时,及时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诊断出围产期心肌病,应该立即停止妊娠,予以充分休息和营养支持,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起搏、除颤等治疗措施。
围产期心肌病症状有什么
围生期心肌病可能会在围生期首次出现,女性在无心脏病的情况下,妊娠末期或产后(通常2-20周)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浮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者称为围生期心肌病。
检查时可能会有心室扩大,附壁血栓的情况。
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的出现频率较高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在每1300-4000次分娩中发生1例围产期心肌病。
也有人认为本病由于妊娠分娩使原有隐匿的心肌病显现出临床症状,故也有将之归入原发性心肌病的范畴。
30岁左右的经产妇是多发段,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没有大碍。
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邢永生提醒:孕妇安静、增加营养、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十分重要。
疾病描述:
一直没有心脏病史和心脏病症状;。
围产期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 , PPCM)以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血流灌注不足和肺毛细血管压升高为主,严重危害孕产妇健康,甚至危及母儿生命。
PPCM多发生在产后5个月内,仅10%发生在产前的最后1个月。
1937 年Gouley 等[1]将PPCM归类为心肌病,并首次报道了PPCM是导致孕产妇心衰的原因之一。
1971年Demakis等]2[首次定义了PPCM诊断标准:即发生于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患者既往无心肌损害证据且孕期无明显导致心衰的心脏疾患;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左室收缩性心力衰竭。
因为很多国家地域不同,PPCM发病率差异很大。
西方国家中,PPCM临床罕见,发病率为 1/2300〜1 /4000;非洲国家发病率高,如亚撒哈拉地区发病率高达1/100, 南非为1 /1000,海地为1 /299 [3]近年,由于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全世界范围内PPCM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
本文就围产期心肌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做一综述。
1危险因素、发病机制PPCM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高龄、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糖尿病、多次妊娠、多产、双胞胎、黑色人种、肥胖、吸烟、保胎时间长、社会经济状况低下及可卡因依赖等。
此外,青春期妊娠、产前保健不佳、哺乳、剖宫产、饮酒、进食咖啡及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也与PPCM发病有关[3-6 ]。
岳晓辉等[7]总结分析我国1097例PPCM的流行趋势、发病特点,发现初产妇病例数多于经产妇,PPCM患者合并贫血比例较高(51.4% ),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8. 5%)。
PPCM是产科、心内科及重症医学领域里的重要问题之一,但至今尚未明确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
几种假说可能与PPCM发病相关,如心肌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炎症因子、泌乳素产生过多、营养不良、遗传因素,妊娠时对生理变化产生的异常血流动力学反应等。
围产期心肌病诊断标准围产期心肌病(PPCM)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多发生在妊娠期和分娩后的几个月内。
它通常表现为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由于其症状类似其他心脏疾病,因此诊断围产期心肌病需要依靠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目前,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共识。
根据这些标准,诊断围产期心肌病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女性在妊娠期或分娩后的一个月内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②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如高血压疾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等;③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伴有或不伴有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④心脏磁共振或心脏核素显像显示心肌炎症或坏死;⑤心肌活检显示心肌细胞肿胀、坏死或炎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在妊娠期间就出现心脏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在分娩后才出现症状。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贫血、肺部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存在可能会对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
针对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在病史询问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妊娠情况、分娩方式、产后恢复情况等。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的心脏、肺部和水肿情况。
在辅助检查中,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核素显像、心脏磁共振和心肌活检等检查都可以为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总的来说,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
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症状,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已经确诊的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医生还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营养支持等。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够提高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围产期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产科、心内科及重症医学领域里的重要问题之一。
但至今尚未明确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
过去30年国外对PPCM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我国对PPCM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工作还相当不足,但在临床流行病学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现就近年来国外对研究的概况综述如下, 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1 定义早在1971年Demakis等设立了PPCM诊断的标准①心力衰蝎在妊娠最后个月或产后个月内进行性加重②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③无妊娠最后个月以前的心脏病的证据④应排除与围产期心力衰竭有关的因素, 譬如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缺血及心脏瓣膜病等另外还需排除妊娠后并发症毒血症、羊膜或肺动脉栓塞等, 可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1】。
采用《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产科诊断标准:1.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2.于妊娠28周后至产后6个月内发生的扩张型心肌病.采用2007年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制定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内科诊断标准:1、发生于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的不明原因的心脏扩大和心功能衰竭,属于扩张型心肌病2、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标准为:(1)临床常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0cm(女性);(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和(或)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30%;(3)或LVEDd>2.7cm/体表面积(㎡),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质量(kg)-0.1529。
或更为保守的标准是LVEDd >年龄和体表面积预测值的117%,及预测值的2倍SD+5% .采用的是Hibbard标准的国际诊断标准:(1)妊娠最后1个月至产后5个月内发生的心功能衰竭;(2)既往无心脏病病史(3)无其他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原因;(4)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为:LVEF<45%和(或)LVFS<30%;LVEDd>2.7cm/㎡,分别反映左心室功能不全和心室扩张。
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新生儿出生后可持续表现以下情况:(1)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可表现为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
(2)心室壁增厚:心室壁的增厚可导致严重的心功能障碍,对患儿的正常心肺功能产生严重干扰。
(3)心内瓣口狭窄:心内瓣口狭窄会降低心脏灌注效率,使婴儿出现肢体及脸部发紫。
2.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1)呼吸困难:围产期心肌病患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特别是低水平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肺水肿。
(2)心脏湿啰音和心脏杂音:围产期心肌病患儿可以出现心脏湿啰音和心脏杂音的异常,可经X线、心超以及心电图检查确诊。
(3)血容量过大:围产期心肌病患儿容易出现血容量过大,会对患儿的正常心功能产生影响,还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
二、病史:1.家族史:(1)父母及其他亲属患有心脏疾病史;(2)怀孕期诊断患有心脏疾病;(3)孕早期发生明显心脏症状。
2.发病时间:新生儿出生后有明显的心脏疾病。
三、检查:1.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心肌炎标志物,测量血糖、血脂、血沉、血型、肝功能等;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新生儿心肌病,如心脏增厚、室壁瓣狭窄、室壁肥厚、心室反射性肥厚等;3.心脏彩超:心脏彩超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心肌病,如可以识别心肌组织变性、心室反射性肥厚、心肌增厚等;4.X线胸片检查:X线胸片检查可以发现周围脏器的变化,如肺炎症状、肺水肿等;5.心脏录音:心脏录音检查可以发现心脏的异常,如心律失常等。
四、诊断:在上述病史、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检查,结合专业指导,最终确定围产期心肌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