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一词的出处
- 格式:docx
- 大小:36.70 KB
- 文档页数:1
古典品格雅致情怀——陈敬容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李春秋内容摘要:“九叶”之一的陈敬容一直在富有民族色彩的意象中体会古典主义的诗情画意。
作为中国式现代派诗人,她虽然毫无例外地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技巧,但骨子里仍浸润着传统诗歌的精魂,涌动着新古典主义的血液。
在她为我们提供的每一份忧郁美丽、真诚精致的艺术范本中,均可以感受古典诗歌的精髓熠熠生辉。
关键词:陈敬容诗歌古典品格传统意象一“意象”在中国美学史上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有“意象”一词,如《周易·系辞》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1】的原则,这里的“意”指具体的事物,“象”指抽象的感情。
但在诗歌理论范畴中,最早提出“意象”概念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说法,即在创作构思中须对审美观照中的意趣、情志和浮现于脑际的外物形象相结合而成的审美意象进行加工,且将其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强调意象为创作构思之基本准则。
由此,文学上意象的含义已经确定,它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物象的结合体,是诗人的审美意识与客体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
意象使诗歌蕴含丰富的暗示和象征意味,令诗情真挚、诗思隽永,它的选择可以折射出诗人的诗歌精神及其走向,而它演变的轨迹实际上也就是诗人努力向自己的诗歌精神目标行进的心灵历程。
曾经有许多诗歌很容易就被人们淡忘了,但它营造的某个意象却久久地萦回在人们的脑海,时时给人以惊异与振奋。
二相较于新月派与象征派诗人,40年代的九叶诗人似乎具有更明确的“反传统”意图,其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大多择取现代生活形象锻造而成。
但是,它同样“不可能拒绝传统,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否则,其艺术价值就会受到艺术发展的严峻挑战”,【3】它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寻求精神支持。
因此,对于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九叶派注重融入现代人的感知体验,设法让它们获得现代感,以便融进主体的现代生活形象之中。
意象起源及释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文学作为人类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为更多人所关注。
与之密切相关的意象也被普遍使用,派生出审美意象、直觉意象等新名词,意象的运用几乎涵盖了审美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逐渐成为目前我国美学、文艺学探讨的一个聚焦点。
意象问题是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古今中外文艺家、学者对意象的理解和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中国,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西方,意象论的盛行则可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
第一节中外“意象”综述我国关于意象最早的理论可以在《周易》和《庄子》中觅得。
《周易·系辞上》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1,认为“象”比“言”、“意”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庄子》则对《周易》中提出的言、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庄子》持舍“象”求“意”的观点,重“意”的思想,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
无论是重“象”,还是求“意”,这些古代典籍都只是对单纯词“意”与“象”的关系进行论述,此时“意象”并未被视作一个词组或是一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1.个完整的概念提出。
尽管如此,这些论述对后世意象论发展的影响和启迪意义不可磨灭。
最早将“意象”连成一个词提出的是东汉的王充,“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2《论衡·乱龙篇》)这里的“意象”指富含深意的画像。
而真正把意象引入文学理论并赋予其审美内涵的是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如是云:“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求,谋篇之大端。
”3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指创作者在对艺术表现形式规律的感知和把握之基础上形成的意象。
此处的“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神思”的结果,是审美主体将头脑中的表象经过理解、构思、想象等加工后所形成的审美形象,是主观与客观、意与象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象。
文化意象分析报告1. 引言文化意象是指一个文化中所特有的、具有典型性的符号、形象、符言、故事等,通过这些意象,人们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这个文化。
文化意象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文化意象,揭示一个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历史等方面的特点。
本报告旨在对某个文化的意象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揭示该文化的核心特点。
2. 文化背景在进行文化意象分析前,首先需要了解所研究文化的背景。
本文将以中国文化为例进行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哲学思想、艺术形态和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文化意象在多种形式中得到体现,如绘画、音乐、戏曲、民间艺术、文学作品等。
其中的意象包括物象、象征和比喻的意象。
3. 文化意象分析3.1 物象意象物象意象是指通过事物自身的形式、特征所引起的联想和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具有独特物象意象的符号和形象。
3.1.1 龙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着强大和权威的动物。
龙作为神话中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被视为吉祥、神圣和神秘的象征,代表着皇权和君主的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方面,以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3.1.2 凤凰凤凰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幸福和祥瑞的象征。
它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和新生,被广泛应用于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的装饰。
凤凰的形象常出现在中国的绘画、雕刻和传统工艺品中,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2 象征意象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事物与特定含义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意象。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象征意象被广泛运用。
3.2.1 山水山水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象征。
山象征着坚毅和高尚的品质,水象征着柔软、流动和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常通过绘画和诗词将山水描绘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2.2 月亮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阴柔、优雅和美丽的象征。
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赞美和描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概念的溯源意象概念的溯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通过感知世界和思考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意象则是人们感知和思考的基本单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意象是人类大脑中的感觉印象,可以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他将意象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理性意象,也称之为概念(concepts),是人们对事物的普遍概括和抽象;二是感性意象,也称之为感知意象(phantasmata),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印象。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意象是人们思考和推理的基础,它们通过归纳和抽象的方式得到。
理性意象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可以超越感性经验的具体细节,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
感性意象则是人们感知外界事物时产生的印象和形象,是感知经验的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意象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讨。
在中世纪,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将意象理解为内心的图像和表象,他认为意象是心灵在感知和思考中所使用的工具。
意象在人类认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概念、记忆和想象。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意象的概念逐渐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表明,意象是大脑中神经电活动的结果,它是通过大脑对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而形成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意象在人类思维和思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哲学和心理学研究外,意象概念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地位。
意象在艺术作品中被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文学作品则利用意象来描绘场景、塑造角色和传达主题。
意象通过形象和隐喻的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意象概念的溯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他将意象分为理性意象和感性意象,并认为意象是人类感知和思考的基本单位。
随着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意象的概念逐渐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它在人类认知、艺术和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意象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表达思想和感受情感,推动了人类的认知和文化进步。
文学意象在我国古代,最初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的概念的。
《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认为古代圣人创制物的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为了人的思想意义。
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第一个提出来的是刘勰,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
以后。
我国的一些文艺理论家在使用这一术语时,虽不断丰富其内涵,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刘勰的意思。
①意象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模糊。
美国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说:“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②英国《现代评论术语词典》解释“意象”时,也慨叹道:“这是一个灵活得令人困惑的术语,任何有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象征都可以称为意象,当一个概念被泛化得什么都是时,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意象”概念亟待从理论上进行梳理和规范。
意象概念,广泛应用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主要有四种含义:(一)心理意象,即从心理意义上的意象,国内心理界一般把它译为“表象”,是指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心理意象是文学创作赖以展开的基础,这个意象是有价值的,但它不是文学形象,更不是文学的至境形象。
(二)内心形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内心形象(三)泛化形象,是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四)观念意象及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一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多义性等特点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③(一)哲理性这是至境意象的本质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作为“表意之象”,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的思考。
诗人瓦莱里说:“诗人有他的抽象性思维,也可以说他的哲学,就在他作为诗人的活动中,他的抽象思维在起作用”④哲学已经普遍而深刻地渗透文学,下面以波德莱尔的《天鹅》为例。
1审美意象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审美亦称“审美活动”,指的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
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心理活动。
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该词原为哲学概念。
提出概念:1,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2,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某中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审美意象的分类:从表达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所谓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所谓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艺术意象意象定义:一种客观事物中经过思绪创作出来的抽象情感编辑本段客观解释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
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
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作者:胡良骥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3期摘要:文学意象的理解,决定了对整个文学作品的理解。
本文着重阐释文学意象的民族性及其翻译,为读者提供可能的翻译途径。
关键词:文学意象民族性翻译1.文学意象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广泛使用“意象”一词。
“意象”最早出现在《易》一书当中。
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引用该词,到明清时代,许多诗人很重视诗学意象,因此,“意象”的内涵变得十分复杂丰富。
而“意象”一词,直到二十世纪在国外文坛才频繁出现,庞德是意象派的代表。
在学术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象”一词进行定义。
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本文中,意象即承载主观情感的客观物体。
狭义的说,意象包括明喻、暗喻等。
比如,彭斯用“红红的玫瑰”来指代美丽的爱人。
广义上来说,意象是借助语言符号的解读,唤起读者视觉听觉的印象。
意象可以分为集合意象和单个意象。
集合意象是由外部形式,内部结构,载体和蕴意组合而成。
外部形式指的是语言的词法,句法层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双关,象征,借喻。
内部结构指的是语言的风格,叙述模式,时空模式。
载体包括情节,人物,场景,环境,气氛等。
蕴意则指的是文字的哲理意义。
这四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则构成集合意象。
而单个意象则主要是指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象,着重考虑语言的外部形式。
比如,排比句、对照构成的意象等。
以下例举一个由单个意象组合而来的集体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由八个单个意象,组合成一个集合意象,表达了作者孤寂的漂泊感。
2.文学意象的民族性文学意象具有民族性,这里说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共性和个性。
文学意象上的共性,指的是对于同样的客体,有同样的主观感受上的反映,从而产生“意象重叠”。
比如,在中西文化中,“黑”“black”就有相同的内涵意义。
如:“黑心”“黑幕”“the black Friday”“black in theface”“look black at somebody”。
文化意象名词解释
文化意象名词,也称为文化符号,是指通过人们的思维机制而形成的
一系列文字、照片、图画等,用来象征一种不可直接表达的概念性抽
象内容。
文化意象名词拥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代表了当时社会思想、
精神、文化及道德水平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一词充分表达了“仁、义、礼、智”的价值观,象征着传统中国的家长教育思想。
“大夫”是对古代
贤能的尊称,它象征着古代敬仰学者,普及知识和思想的士大夫文化。
此外,“三元”象征着阳、阴、中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出古代中国
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意象名词构成了一个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库,有
很多优秀的文化意象名词都深深影响着现代的文化发展。
例如“安息”以及“宁静”这两个文化意象名词,暗示着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思想,无论是在传统文化里,还是在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安息”和“宁静”都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意象名词。
由于文化意象名词对我们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我们了解传
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文化意象名词的传播,既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又加强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三、文化类意象:鞭炮。
1.鞭炮与意象的联系:多表达喜庆、欢乐之情,常用于过节。
2.关于鞭炮的名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2)爆竹声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3.关于鞭炮的整首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身如束帛气如雷,能使妖魔胆尽催。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
——《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食残豆粥扫尘罢,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明朝范成大《爆竹行》鞭炮声声刘文安乒乒乓乓,噼里啪啦……。
进入腊月,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鞭炮声。
鞭炮声声迎新年,在那个年头,在一个孩子心里,鞭炮就是过年。
这就是孩子的情理,谁也犟不过去,连大人也跟着点头称是。
过年可是个大概念,是一个孩子无时不在向往的盛大节日。
无论吃和穿,你说,有什么比鞭炮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的,大家都会说,除了鞭炮,还是鞭炮。
这么多年以来,随着年龄的成长,后来结婚生子,也就忙于求生活求前程,即便过年了,已无意于耳畔传来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声。
只是偶尔地清浅萦怀,恍然如昨。
非常怀念过大年,放鞭炮的日子,那个情景象一个“二踢脚”,砰啪两响,窜上夜空,响得清脆、悠远。
那一霎那的冲天火光,牵动了我对年幼岁月的缅怀。
鄌郚素有“南唐北都”之称,据考证,其实是昌乐西瓜由来已久的地理标识,却逐渐演化为大集市的代名词。
鄌郚一直是个市面繁荣,商贾云集的大城镇。
一进入腊月,繁华的集市上就零零星星地开始有贩卖鞭炮的,尤其到了腊月24日那天大集,是年货及鞭市的高峰。
中午一放学,我们不吃饭也跑到集市上,去看年画,更不忘到鞭市瞧瞧。
那时候,由于交通工具不怎么便利,四村八乡的来了,来回不便,只能滞留在那里,赶一天的集。
不像现在有开车的、也骑车的买上就走,十分通畅。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文化意象一词的出处
文化意象一词源于文化学领域。
在文化学中,文化意象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或个人心中关于某一文化的形象或符号,它们通过语言、符号、行为等方式表达出来。
这些意象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主观理解和感知,在其心智中构建起来,影响着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行为和思维方式。
文化意象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艾尔内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提出,并在他的著作《符
号形态学》中得到了详细论述。
卡西尔指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符号系统之上的,这些符号通过具象的、可感知的形式来表达思维和意义。
文化意象则是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对于特定文化的主观理解和感知,是符号在人们心智中形成的形象。
此后,文化意象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意象被用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价值观念、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在社会学中,文化意象则常常被用来研究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共识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在心理学中,文化意象则被用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文化意象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卡西尔的著作,并被不同学科领域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文化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从而更好地解读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促进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