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3
陕西地区农业现状分析报告一、概述陕西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占据了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报告将对陕西地区农业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业等角度进行探讨。
二、土地利用陕西地区总土地面积约为205,800平方公里。
农业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和陕北平原。
其中,用于稻谷种植的水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用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的旱地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陕北平原和渭河流域。
三、农作物种植陕西地区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
其中,小麦是陕西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玉米种植面积也较大,以陕北平原为主要种植区域。
此外,陕西地区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作物种植,如苹果、油茶、核桃等果树种植。
苹果是陕西地区的主要果树,陕西的渭南市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为全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油茶和核桃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
四、养殖业陕西地区的养殖业也发展迅速。
主要包括牛、猪、羊和禽类养殖。
牛羊养殖主要分布在陕北平原和渭河流域,其中羊的养殖规模较大。
猪养殖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且规模较大。
禽类养殖则分布较广,包括鸡、鸭、鹅等。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地区养殖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紧张等。
五、农业政策陕西地区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府还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此外,陕西地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提高陕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经营。
六、挑战与展望陕西地区农业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陕西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
其次,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需平衡。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针对陕西省特殊的地形地貌,根据陕西省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与近年来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揭示了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不良后果,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出发,提出可行性措施和建议,进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对策、陕西省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haanxi special landform,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factors,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and reveals the land us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fro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feasibilit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o raise the level of.Keywords: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countermeasures, shaanxi province中图分类号:DF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土地资源面积是有限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且其利用具有不可逆转性。
关中平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关中平原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农业区域,其土地肥沃,产出了许多优质的农产品。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
那么为什么关中平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呢?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关中平原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生物的繁殖,使其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
此外,空气污染和工业化程度较低,也避免了化学物质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
二、土地利用方式关中平原地区的传统农业特点是粮食交替种植、籽粒种植,以及集中、规模化、高效化的农业生产。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作物为主体,附带畜牧业、深松耕作,有利于保护土壤,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三、肥料使用农民在耕种土地时,往往会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料,如秸秆、粪肥等。
这些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能够通过自然分解和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
因此,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肥料使用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四、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中平原的生态系统多元化,包括农田、草地、林地等多种生态类型。
这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循环作用呈现出复杂的生态特性。
在有机物分解、根系生长等过程中,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有机质的积累与保持。
总的来说,关中平原的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这些因素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肥料使用和生态系统等的互相作用,共同为土壤的养分循环、有机质的积累与保持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使得该地区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摘要土地资源是农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与前提,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正处在高速工业化的大国来说,问题就更加严重。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与用地数额的不断攀升,人地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努力协调好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土地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其现状表现有如下特征。
(一)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量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这是单从数量上考虑,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土地资源按人均算,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65亩,仅是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土地、水资源少,是中国资源的一大劣势。
中国土地资源不但人均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平衡,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紧缺。
北方地多水少,而南方地少水多;东半部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西半部干旱且缺水。
而华北地区则处于人地和水土两种矛盾的叠加之中,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口和资源矛盾的焦点问题。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用地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土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而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
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占5%,而其中有40%属于低效利用。
在开发建设中盲目的批地,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
在农村的土地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关中平原土壤问题研究报告关中平原土壤问题研究报告摘要:关中平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重要区域之一,土壤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
本研究以关中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系统研究了关中平原土壤质量、污染状况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引言关中平原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关中平原土壤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关中平原土壤问题,探讨其成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中平原土壤质量状况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关中平原土壤类型以黄土为主,具有较强的保肥性能。
然而,长期过度耕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肥力逐渐降低。
同时,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关中平原南部地区土壤酸化严重,pH值普遍偏低,对一些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结构也普遍松散,对于作物根系的支撑能力较弱。
三、关中平原土壤污染问题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关中平原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中铜、镉等重金属的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同时,关中平原农村地区的大规模养殖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增加,对农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四、关中平原土壤问题成因及影响关中平原土壤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长期过度耕作、不合理施肥和过度使用农药等。
这些因素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速度加快,土壤肥力下降,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质量的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土壤污染也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五、关中平原土壤问题防治对策针对关中平原土壤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加以防治。
首先,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施肥和合理农药使用,遵守施肥和农药使用的安全标准,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农学学报2022,12(1):84-89Journal of Agriculture0引言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已改变了原有的陆地表面。
通过种植农作物,驯化动物,形成如今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
在这种景观上,我们可以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所形成的代表不同时期的农耕文化。
以农业土壤为主的人为土即是农业景观类型之一。
关中平原农业历史悠久,所形成的人为土具有连续性、典型性的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历史时期人类作用于土壤的过程及力度,也可以说,关中平原历史时期的土壤与土地利用史即可反映在自然景观上的农业发展史。
关于关中人为土的形成,学术界已从土壤剖面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一般项目“近代以来陕西土壤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2021ND0053)。
作者简介:杜娟,女,1978年出生,陕西西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历史自然地理。
通信地址:710119陕西省西安市西长安街620号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42号信箱,E-mail :***************.cn 。
收稿日期:2021-05-19,修回日期:2021-07-26。
关中平原人为土形成的历史探析杜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119)摘要:塿土是关中平原主要的人为土类型,其形成受耕作方式、施肥和灌溉等农耕活动的影响,每一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定会引起土壤资源利用方式及强度的变化。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中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梳理,复原了关中人为土的历史形成过程,并探讨农业技术变革与土壤资源利用及土壤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表明:自原始农业开始,对土壤环境与作物的自然认知推动了早期土壤耕作层的形成,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延续与变革,施于土壤的作用力逐渐增强,人为影响成为重要的成土要素,加速了关中地区人为土的形成。
古代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中的抗旱保墒技术、土粪施用及淤灌是农业土壤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中平原实施方案关中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
为了更好地发挥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潜力,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关中平原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对关中平原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规划。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确定关中平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措施。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其次,我们要加大对关中平原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主体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推动关中平原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第三,我们要加强对关中平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保护和改善关中平原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关中平原农业产业的发展支持。
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网络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振兴。
总之,关中平原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生产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关中平原实施方案,并切实加以实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潜力,推动关中平原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耕地利用可持续开展探究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开展,给原本并不丰富的耕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锋利,导致人们掠夺性开发使用耕地资源,许多耕地长期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此,本文以A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耕地利用可持续开展策略,希望能为我国耕地利用可持续开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耕地利用;可持续开展;开展策略20212129012前言A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经济、商贸和交通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工业重镇。
A地区总人口72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14万人,耕地总面积50358hm2,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0233hm2,具有人口密集、地少人多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开展、城镇工业的集中以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A地区耕地面积逐步减少,耕地资源出现显著缺乏的情况。
同时,由于城市和工业污染物肆意排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之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耕地利用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开展,亟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A地区耕地数量及构成按照耕地利用方向和水利条件的不同,A地区的耕地主要有4种类型:水田、水浇地、菜地和旱地。
A地区共有水田9870hm2,约占该市耕地总面积的19.1%,大局部水田分布在该区的各种沿湖、沿海低地、洼地和滨海低平原。
这些水田大局部都是在建国以后经改造盐碱洼涝地和改善水利条件开展起来的,稻谷通常产量在5250~7500kg/hm2。
由于受到水资源的限制,目前水田种植面积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降水充分的年份种植面积可达8000hm2以上,降水稀少的年份种植面积只有466hm2左右,并且约有1/3的水田处于低产和分散的状态。
在A地区的耕地中,水浇地〔包括菜地〕面积非常有限,仅1600hm2,约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3.18%。
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蔬菜,多采取两茬套种或“三种三收〞,粮食通常在4500~6750kg/hm2之间。
陕西关中地区城市群发展分析一、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1.关中地区概况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相距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2/3,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地区省属城市五个,即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陕西省七个主要城市,关中就占了五个。
并有西安、杨凌、宝鸡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咸阳、渭南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县级市3个,县城35个,市辖区1个,镇408个,456个乡。
关中地区人口占全省53%,集中了全省80%的工业固定资产和科技力量。
2.城市(镇)分布情况关中地区城市城镇主要分布在东西长南北窄的平原带上,即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真正成带状分布(见下图):关中城市带主要存在三个相对密集的城市(镇)区域,即存在三个中心,中有陕西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及咸阳,西有宝鸡,东有渭南,两者东西呼应,与西安、咸阳共同形成关中城市带。
宝鸡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宝鸡政府讲,新城区、老城区也将合并为一处,形成关中西部的小城市群落。
渭南现有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华阴、潼关、阎良、韩城等可形成关中东部的小城市群。
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的是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城市群落。
西安、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汇集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及现代管理人才,在现代工业和电子信息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加上杨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科技研究,况且三者在地理位置上亦十分邻近,交通方便,联系密切,从而成为陕西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域,也是陕西最大的科技人才汇集区。
3.关中城市群的交通、区位情况关中城市群地处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物产丰富之地,是陕西的粮仓,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便利,交通发达。
省会西安是关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是陕西最大的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上中国段内最大的中心城市,一直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城市之一。
目前已经成为区域性的科技中心,成为我国北方中西部结合带最大的商品流通和物资集散中心。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与与对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
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
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发大会之后,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
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分别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 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问题。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
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
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在1990年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得到正式确认的, 其后又分别在1991年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和1993年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管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资源代际分配合理, 部门配置得当,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利用方式, 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 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