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08.51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公司治理论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xx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潮流,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高度重视。
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力于研究解决的课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对策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组织机构现代化、法治化问题。
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有广、狭二义。
前者泛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1。
后者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2。
本文仅从狭义上进行探讨。
(二)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发展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论”到“利益相关论”的发展过程。
与此相适应,立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基本主义”立法模式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立法模式的演化过程,到目前又有了新的进展。
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夏季提出了公司治理改革的10点计划。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联邦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此后又颁布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三)主要内容措施首先,强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
为了弥补股东大会的不足,《目录》和《准则》提出了强化股东以个人或少数股东身份监督经营者的措施:(1)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完善股东集体诉讼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引言公司治理是指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公司利益的影响和控制。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公司长期发展和股东权益的重要保障。
然而,实际情况中存在许多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一: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问题在许多公司中,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存在问题。
部分董事会成员可能与公司的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有利益关联,导致决策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公正性。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公司的决策偏袒一方利益,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解决方案:建立独立董事会成员的选拔机制,确保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
对候选董事会成员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筛选出与公司利益相符且独立公正的人选。
同时,加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确保董事会成员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问题二:信息披露不透明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披露不透明。
一些公司在披露财务信息、经营状况和重大事项时存在不规范、不及时的情况,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带来困扰。
信息披露不透明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完全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
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披露内容和披露时间。
公司应及时披露与经营状况和重大事项相关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加强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和检查,惩处信息披露不规范行为,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问题三:股东权益保护不到位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股东权益保护不到位。
一些公司可能存在股东利益被侵害的情况,比如高管滥用职权、占用公司资源等。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股东信心下降,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解决方案:加强股东权益保护的立法和监管力度,对侵害股东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建立健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维护和监督。
此外,加强对公司高管行为的监督,制定明确的职责和义务,防止高管滥用职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增长,企业发展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因此,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于企业而言,其具备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公司的业绩,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具有持续不断的生产销售力,才能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稳定,进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治理结构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该文中,主要对当前企业治理结构的社会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国美电器案例为例,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关键字: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对策;董事会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market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rapid growth,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has also ushered in more opportunities, but also faces more challenges. Challenges facing development. For the enterprise, its good governance structur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enterprise system. Throug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company's own strength is improved, thereby improving the company's management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company's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of.For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only with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sales power can they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s capital chain and thus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In this proces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plays a role. It i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rticle, it mainly analyz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status of research an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Taking the case of Gome as an example, it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Key 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Equity Structure;Countermeasures;Board Of Directors目录1引言 (3)1.1研究背景 (3)1.2研究目的意义 (3)1.2.1研究目的 (4)1.2.2研究意义 (4)1.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1国外研究现状 (4)1.3.2国内研究现状 (5)1.3.3文献述评 (6)1.4公司治理结构概念 (6)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2.1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6)2.1.1国有股的权利主体空缺,代理人道德风险难以避免 (6)2.1.2国有股“一股独大”,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7)2.1.3“新三会”形同虚设,为“内部人控制”留下制度漏洞 (7)2.1.4公司信息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不透明 (7)2.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8)2.2.1董事会不健全 (8)2.2.2内部人控制较为严重 (8)2.2.3监事会监督机能缺位 (8)3国美电器案例分析 (8)3.1国美电器事件 (8)3.1.1公司简介 (8)3.1.2背景 (9)3.1.3国美电器控制权的争夺 (9)3.2案例研究 (11)3.2.1股权结构分析 (11)3.3原因分析 (11)3.3.1控制权之战是战斗的核心 (11)3.3.2代理人的"买入"行为 (11)3.3.3由执行董事会控制的董事会 (12)3.4国美控制权斗争的启示 (12)3.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2)3.4.2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要创建信任机制 (13)3.4.3完善法律制度,完善投资者法律保护 (13)3.5国美之战向我们展示了 (13)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14)4.1切实加强年度股东大会的制度和权利 (14)4.2改进董事会的组成和程序 (14)4.3加强监事会的法定权利,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14)4.4完善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外部治理机制 (14)5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近年来,由于企业利益的不断扩大和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公司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众多的公司中,不少存在管理混乱、掌握公司重权的少数人过分强势等问题。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治理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稳健发展。
本文将围绕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
一、主要问题1.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治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足。
公司治理和业务管理相对割裂,企业存在治理漏洞和管理缺陷,管理结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因此,企业的决策难以有效实施和有效执行,并且不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
2.公司领导者的过强权在一些公司中,领导者过于强势,对公司的所有事情都有绝对掌控权,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建议和监督。
这种现象将会导致企业发展容易受到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和态度的影响,从而无法顺利发展。
3.缺乏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约束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它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但是,在一些企业中,贪污、欺诈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企业还有着较为明显的不负责任的现象,不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甚至存在损害社会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治理公司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监事会或董事会,形成有效的多元化决策机制。
同时,企业管理结构应该健全,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2.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企业应该健全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效益,将管理、监督和执行相结合,切实保护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的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在治理公司的过程中,企业的从业人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以其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素质及最终的治理效益。
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设计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和长期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公司在治理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后果。
接下来,我们将对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决策过程缺乏充分的讨论和监督,容易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小股东的权益,影响公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相反,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则可能导致股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降低决策效率。
而且,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往往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容易被忽视。
此外,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还可能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
例如,股权过度集中可能使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风险感到担忧,从而不愿意投资;而股权过于分散则可能让投资者认为公司缺乏明确的控股股东和稳定的发展方向。
二、董事会职能弱化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方向和重大决策。
然而,在一些公司中,董事会的职能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不合理。
有些董事会成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还有些董事会成员可能与管理层存在密切的关系,导致独立性不足,难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
其次,董事会的运作机制不健全。
例如,会议召开不规范,决策程序不清晰,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董事会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再者,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
一些公司的董事会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层可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期发展。
三、监事会作用有限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其作用在于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活动以及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履职情况。
64公司治理结构又称公司治理或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体系,它规范了董事会、股东会、管理人员的行为制度。
这种制度安排中规定了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剩余价值索取权的分配问题以及企业风险承担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前提及产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发展。
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特殊发展历程,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
一、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1、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方式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及股权的集中程度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
一种是股权分散的英美模式,它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市场的治理;另一种是股权集中的日德模式,它主要是依靠大股东的内部治理。
股权分散的主要优点是能利用资本市场的灵活性,激励和约束,利于实现企业和产业的重组。
股权分散的主要缺点是,可能会使经营者由于过分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企业长期投资和经营管理,同时也不利于股东、员工以及供应商等与企业结成长期利益关系。
股权集中的主要优点是大股东积极高,并且他们有能力监督企业经营,从而可以解决分散股东在监督经营上的搭便车现象,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使经营者集中精力从事长期经营。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很难评判或者确定哪种模式更具有优势。
2、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绩效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是指由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和监督,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又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现在公司的所有者(股东)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全部直接参与到公司的治理,就必须雇佣职业经理人进行代理经营。
经理人的目标是个人收益最大化,而股东则希望所有者权益达到最优。
应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当经理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时,公司治理就会出现问题。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引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演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然而,尽管有许多进展,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股东权益与利益冲突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股东是公司的最终主人,他们应该享有公司的利润和决策权。
然而,由于股东之间的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公司管理层可以操纵公司资源,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的失败和股东权益的损失。
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解决股东权益与利益冲突的问题,公司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这可以包括独立董事的角色和责任,他们能够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并保护股东的利益。
此外,公司还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内部审计部门,监督和检查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
问题二:激励机制的设计为了激励管理层创造价值,公司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然而,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不容易,因为不同的经营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环境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
此外,一些激励机制可能使管理层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为了解决激励机制设计的问题,公司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结合短期和长期激励。
短期激励可以通过为管理层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和奖励机制来实现。
长期激励可以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和长期绩效目标来实现。
此外,公司还可以采用业绩和回报的综合评估方法,以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
问题三:信息透明度的不足在现代公司治理中,信息披露对于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公司缺乏透明度和准确性的信息披露,给投资者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此外,一些公司可能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以达到操纵市场的目的。
解决方案: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为了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司应该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和执法。
相关机构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并进行监督和审计。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股东权益受损、高层管理人员权力过大以及缺乏独立监督机制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加强监管力度,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才能确保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对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可以有效遏制各类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
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建立更加规范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股东权益、高层管理人员、独立监督、改革、监管、健康发展。
1. 引言1.1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健康运营具有重要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权力运行和决策机制的组织体系,是指导公司管理和运作的法律制度和规定,是保障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关键机制。
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稳健发展。
公司治理结构还可以促进企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减少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健全对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起科学、规范、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是我国公司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许多公司存在着权责不明、责权不衡的情况,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决策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内部纠纷和腐败问题。
股东权益受损问题在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尤为突出。
在一些公司中,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往往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严重损害了广大股东的权益,导致股东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权力过于集中:公司中部分高层管理者过于集权,导致决策缺乏科学、客观、综合的考量,容易出现独断、误判等问题。
2. 利益不对称:公司中各方利益不均衡,导致部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失去了维护整体利益的意识,甚至出现冲突。
3. 组织失效:公司中部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不配合,工作效率低下;另外,管理者对下属监管不力,也会导致组织失效。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企业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
1. 打造合理的权力结构:注重制度设计,在公司内建立完整科学的权力、职责、利益、问责等制度,限制权力过于集中。
2. 增强团队意识:公司领导人员需要注重凝聚团队,增强协作精神,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利益共享的局面。
3. 强化组织效能:将组织的职能和资源分配进行梳理,将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起来,增强工作的协同性,提高组织效能。
综上所述,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益和创新能力,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在这些企业中,权力被集中在领导层手中,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导致了企业决策不够科学、追求个人利益的可能性增大,并且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推行公司治理的分权化原则,增强董事会和股东的监督权力,建立合理的分权制衡机制。
其次,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监管不足的问题。
政府部门在监管国有企业时,往往缺乏监管能力和资源,容易导致企业管理不善和违法行为。
因此,应该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合法经营和依法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招聘选拔不当的问题。
招聘选拔的不当导致了领导层和管理层的低素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对领导层和管理层的选拔和考核,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业绩和能力,确保企业能够优秀人才的流动和选拔。
此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
领导层往往面临着政治压力、区域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冲突,企业的决策往往不符合市场规则和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对领导层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减少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
最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股权分散和股东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国家持股较多,但其他股东权益保护不足,导致了国有企业决策过于依赖政府部门,并且缺乏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加强股东的角色,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益和创新能力。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一) 基本概念“企业治理结构”是个很难准确翻译的词。
其英文原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国内有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治理机制等几种译法。
本书虽然采用的是“企业治理结构”这么一种译法,但这里的“结构”应当理解为兼具“机构”(Institutions),“体系”(systems)和“控制机制”(Control Mechanism)的多重含义。
简单地说,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经济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狭义上指的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希列法和维希尼1996;Schleifer and Vishny 1996),广义地则可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shareholders)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例如雇员,顾客,供货商,所在社区,等等,统称stakeholders)之间的关系。
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从提高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经理层、内部人的利益机制(The Incentive Issue)及其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问题;这里既包括经理层的激励控制问题,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这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
第二类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问题(The Competency Issue),亦即由于企业领导层(总裁、董事会) 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与环境要求错位而引起的决策失误问题;管理学家往往对此更为关注。
从利益机制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所要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最有利于“确保投资者在上市企业中的资产得到应有的保护和获得合理投资回报”的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如何保证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企业的“内部人”(经理层和占有控股权的大股东)侵吞的问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指出,受雇管理企业的经理在工作时一般不会象业主那么尽心尽力。
1932年,爱德夫·伯利(Adolph Berle)和嘉得纳·弥恩斯(Gardiner Means)对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经理层)之间的利益背离作了经济学的分析,奠定了“代理人行为”的理论基础。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背离和信息成本过高而导致的监控不完全,企业的职业经理所作的管理决策就可能偏离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例如,投资者的目的是投资利润最大化,而职业经理往往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这不但是因为经理人员的报酬在实践上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是因为规模和成长本身所带来的权力和地位。
与此相比更为有害的是代理人的监守自盗现象,在企业管理上表现为各种侵蚀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行为”。
例如,经理人员用“转移价格”的方法,以低价将企业资产出售给自己所持有、控制的其它公司(或以高价收购),给自己支付过高的薪金和反兼并“金降落伞”,扩张各种不正当的在职消费,等等。
由于这种“代理人行为”可能的存在,一个国家的企业治理结构对于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有效与否,不仅影响到投资者与经理层、内部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该国的经济发展。
如果外部人(即“广大股民”)的投资权益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他们就不会投资,或不会充分投资,社会的新生企业就难以得到足够的起动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企业内部的投资项目才可能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但是,企业内部的最佳项目往往不是社会最优项目,其结果,不是社会总投资低于最佳水平就是社会投资项目的选择次优。
属于这方面的问题有资金市场结构问题(如企业资金来源以股市为主还是银行为主;企业的股权结构问题),上市企业的管理和资讯披露问题,企业控制权市场(兼并与反兼并)的管理问题,经理层的报酬方式和标准问题,经理与董事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等等。
从管理能力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要研究的是应当如何构架企业内部的领导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关键人事安排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有效问题。
管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经济利益的认识和决策方案的分析不可避免受到个人经验背景和认知模型的过滤和折射。
而且,主导人们行为的不但有对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还有人们的习惯,情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种种下意识的心理活动。
分析经济利益对改革企业治理结构非常重要,但不完全。
很多时候,人的决策所依据的并不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计算,而是出于对过去习惯了的行为偏好的剪不断的感情眷恋,出于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趋势,出于对亏损项目“再追加一点投资也许就能挽救过来”的一厢情愿的“承诺升级”(escalating commitment to a failing course)幻想,等等。
从管理活动的实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失败是一个漫长的衰亡过程。
除了金融企业以外,可以说大多数企业的垮台都是拖跨的。
在漫长的下坡路上,发生变化的往往并不是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而是主管总裁的认知模型。
这种由于认识问题,由于认知模型刚性化所造成的决策错误,并不是利益机制机制的调整所能解决的。
经理人员的“代理人行为”仅仅存在于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上市企业之中,而“认知模型错位”问题则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之中,包括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私人企业。
属于这一类的问题大体有:组织的衰亡过程与原因;企业决策体制的设置(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工作程序;对一把手的制度约束,等等),核心人事安排(总裁、董事、高层主管的选拔,高层领导班子的构成,总裁的管理生命周期,总裁和董事的评估和撤换程序),等等。
(二)概况与趋势世界各国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安排相差很大。
大体说来,英国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企业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日本和德国,企业资本则主要来自于受控于银行和财团。
下表列出了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产拥有者的分类情况。
表一:企业资产持有者的分类,1996(占总资产的百分比)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8:16)注:英国数字为1994年底;日本的退休基金、投资基金统计包括在“其它金融机构”之中。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产主要来自于个人(49%)和机构投资者(退休、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40%);德国和日本主要来自于银行和其它非金融企业(分别为52%和42%)。
与这种资金市场结构不同相对应的是不同利益集团在企业目标结构中所占地位的不同。
根据美国“长期计划杂志”(Masaru Yoshimori, 1995 )1995年发表的一份调查,在英国和美国,70%以上的企业经理认为股东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在法国,德国和日报,绝大多数的企业经理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所有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见表二)。
表中的黑杠表示赞成“企业的存在是为所有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这一企业目标表述的经理人员的百分比;白杠表示赞成“股东利益第一重要”这一目标表述的经理人员的百分比。
不难看出,股东在英美市场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企业经理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使股东利润最大化,而日本、法国、德国则同时强调为所有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
表二:五个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目标的比较(资料来源: Masaru Yoshimori 1995)在八十年代,学术界对日、德体制比较推崇,认为这种银行和企业集团控股方式有利于鼓励企业着眼于长期发展;而英美以股市为主的资本市场则容易导致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为了眼前的投资回报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对日、德经济相对优势地位的上升,认为美国体制更优越的观点渐渐占了上风,主要观点是美国体制更强调保护投资者,股市发育比较完全,融资方便,最有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表三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一份研究对世界49个国家资金市场容量、人均企业数、人均新生上市企业数的统计。
资料来源:勒·波塔、拉伯兹·德·赛莱恩斯和希列法 1999;( La Porta, Lopez-de-Silanes and shleifer,1999)从表三可以看出,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实行英美法制的国家,股市最发达(GNP的60%),人均企业数和人均新上市企业数(Initial Public Offering)均远远高出其它国家。
纵向地来看,美国的企业治理结构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用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麦克·尤西姆(Michael Useem)的话来说,美国的制度正在从由经理人事实上执掌全权、不受监督制约的“管理人资本主义”向由投资人控制、监督经理层的“投资人资本主义”转化。
这一转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资金市场结构的改变。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如表四所示,机构投资者在美国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6.1%上升到1996年的48.8%。
资料来源:美国企业论坛(Conference Board,1998)由于控股比重的上升,机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个经营不善的企业不可能简单地采用抛售该公司股票,“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解决。
因此,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一改历史上对企业管理的被动、旁观态度,开始向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演化。
九十年代初,美国五家大公司的董事会(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通用汽车GM,康拍Compaq,美国电话电报AT&T,美国捷达(American Express)先后解雇了首席行政执行官,迫使这些大公司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策略,就是这种“投资人资本主义”改革的代表性事件。
(三) “公司治理结构”内容摘要本书内容共分三大部分,二十一章。
第一部分六章讨论关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九章讨论中国实践,第三部分七章介绍美国经验。
第一、二、三章讨论的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第一章中刘芍佳教授和李骥同学讨论了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前提条件。
作者分析了对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历史经验,论证了“超产权论”在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指导意义。
文章认为,产权改革、利润激励只有在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奏效,而利润激励只是决定企业绩效的众多因素之一;只要引入充分竞争,企业治理机构改革和产权归属是可以分离的。
其政策含义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引进充分竞争比改变所有制更重要。
张维迎教授的第二章则更重视所有制问题。
张维迎教授在第二章里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企业治理结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关系,把治理结构问题归结为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