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7.75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课标要求】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能力目标: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自己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学课本熟悉知识完成下面表格)国家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时间灭亡时国君夏商西周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知识应用材料一西周统治者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小诸侯国,历史上称为“授民授疆土”。
材料二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防止诸子争夺王位,以确保王位的平稳更替。
(1)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怎样的政治制度?(2)如果你是当时一国的诸侯,那么你应该向当时的天子尽怎样的责任?(3)西周统治者采取上述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起了怎样的重要作用?2.动脑筋(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你所了解的夏朝这一国家有哪些政府机构?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我国也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这一过程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对此有何认识?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材料一夏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日有之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商纣说:“呜呼,我生有命有天!”1.夏桀将自己的统治比喻为像太阳一样长久,商纣说他会有上天的保佑,没有人能能推翻他们的统治。
他们的话对吗?假如不对,请你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3.请你谈一谈两则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2.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课题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课型新课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初一年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了解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内容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了解商、西周两朝更替的历史,并能构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教学难点评价西周分封制教学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们有求知的欲望,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学会使用各种材料(包括课本、地图册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夏商西周的更替》;地图册相关插图;课本相关文字和插图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巩固历史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充分结合学生们所喜好的历史影视剧资料,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兴亡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学历史中不断反思,提高思考能力。
复习提问:。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哪一个朝代开始的?谁建立的?后来被谁给推翻了统治?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它的发展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
三、西周的建立与发展1.武王伐纣夏朝的亡国之君是谁?他是怎样把大好江山给丢了的呢?那么商朝的命运如何呢?由《封神榜》谈起,问:商朝的末期是哪位王在位?作“想一想”这位王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最后的结局同夏朝相比如何?为什么周文王、周武王能够取得最后天下?2.西周建立前1046年投影展示牧野之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精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跨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比较琐碎,但课程标准的层次要求低,属于识记层次要求。
约公元前21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本课内容分成三目,“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是分封制”,前两目依次介绍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教学中要注意介绍更迭的顺序,建国时间,建立者,国都等。
第三目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涉及到西周的灭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基本史实;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可用表格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区分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可由老师讲,也可由学生讲,以“传说中的嫦娥和后羿是夏朝人,那夏朝是如何建立的?经历了哪些岁月?此后的两个朝代又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历史篇章?”引起学生回忆并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年代尺、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教学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平等对话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学生回忆夏朝建立的时间及意义)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
师:(出示幻灯片──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指出阳城的地理位置,夏朝的统治中心,国家统治机器-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出示幻灯片──说说你的想法: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生:(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为缓慢。
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师: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同时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鼎盛和衰弱时期。
1题只要看书就能圈画出答案。
第2、3题稍有难度。
学生学习历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能通过考古文物的分析研究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
2、3题再请小组合作探讨比较商朝与前朝政治经济的不同。
得出商朝政治上制定了刑罚,经济上铸造出象征权利的大型青铜器,商朝比前朝更先进。
进一步比较尧舜禹与商朝、夏与商朝青铜器铸造规模、型状、大小的不同,推测各个社会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所达到的程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夏朝建立了国家,商朝健全了国家制度。
第4题,让学生找出夏商鼎盛与灭亡时期的历史,探讨出夏桀的骄横残暴亡国,商王盘庚与武丁的励精图治强国,从而吸取教训:贤王强国,暴王亡国,统治者只有贤能爱民才能长治久安。
然后再让学生跳出书本探讨人生成功的经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人不能贪图享乐,要发愤图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小结: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结全文:
1、夏是谁建立的?建立时间?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
位与影响?
2、商是谁建立的?建立时间?比前朝有何进步?
布置作业:
“温故知新”
板书设计:
第4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
夏
建立者:禹最后一帝:桀时间:2070年
制度:世袭制禅让制→世袭制
商
建立者:汤
时间:1600年
都城:亳
鼎盛时期:1300盘庚迁都
武丁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刑罚、鼎、文字。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概况,包括其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背景。
2. 掌握三个朝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夏、商、周三朝的更替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尤其是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贡献。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辅以思考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文化成就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辅助课堂教学。
3. 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4. 课前预习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
导言中,教师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短视频,使学生对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有所感知。
之后,教师会以讲述者的身份简要介绍这三个朝代的重要性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知识呈现1. 夏朝概述在知识呈现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夏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通过结合教材和图片资料,介绍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尤其重点介绍夏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等,以此让学生了解夏朝的兴衰过程。
2. 商朝的崛起在商朝部分,教师将介绍商朝的建立背景、商人的发展以及商朝的文化特色。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夏与商的政治统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材通过介绍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夏商时期的历史较为遥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认识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3.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夏商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国王权力、政治机构、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一、新课标标准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二、内容分析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商朝和周朝,国家地域扩大。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
这些制度和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相关史事,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22,概况夏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想一想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4)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思考二里头文化遗存,反映出怎样的信息。
(4)学生活动①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②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2.商朝的统治(1)教师活动商朝的建立与统治(2)学生活动①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②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教师活动首都是国家的中心,为什么要多次迁都?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
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尚书·盘庚》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4)学生活动自然灾难;王室争夺权力。
3.西周的兴衰(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26,梳理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概况?(2)学生活动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③权利与义务: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与商的政治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
夏朝粮食等的生产。
夏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区。
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
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2.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
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
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教法建议:
重点突破: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图标,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
夏的都城为阳城;商的都城为毫。
难点突破: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
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准备:班班通设备、《夏与商的政治统治》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⑴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⑵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为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那么奴隶社会的国家得到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夏与商的政治统治”
板书:前2070 前1600 前1046 前221
......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4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
一、夏与夏文化(展示课件)
1、禹传启,“家天下”
建议教师先复习提问:什么是禅让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
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2、夏朝的建立
建议教师先给学生讲以下史实:在尧和舜在位时,都是在选定接班人后,就开始让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锻炼他的能力,二是培养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尧死后舜能顺利接班、舜死后禹能顺利接班。
但禹在位时,已经产生了阶级,部落联盟的首领已经拥有很多特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了私心。
禹虽然碍于禅让制不得不指定伯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却不让伯益得到锻炼,不让伯益接管权力,从而使伯益在群众中没能树立起威信。
禹却让自己的儿子启做很多事情,接管了很多权力,树立了威信。
这就使启在禹死后能够利用武力消灭伯益和其他的反对派。
让学生意识到:实际上这是禹所导演的“父子相承”的一幕活剧。
3、夏朝的生产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出示一些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朝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兵器,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也可以再添加一些)并看《夏桀把人当作坐椅》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
板书:(学生完成,教师订正)夏的建立(难点):时间--前2070年
都城--阳城(河南登封)
建立者--禹
制度--世袭制、奴隶制
最后的国王--桀
影响--标志我国第一个朝代开始,国家产生,禅让制结束。
夏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二、商的政治统治(展示课件)
1、商汤灭夏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
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2、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指导学生使用“商统治范围示意图”,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标志,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
学生在找都城的过程中,会发现商的都城有多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之后,教师再提问为什么商朝又成为殷朝。
学生肯定会回答因为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成为殷朝。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迁殷后商朝的情况如何?学生根据教材会回答: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那么稳定后的商朝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3、教师讲述奴隶社会里奴隶的悲惨生活。
板书: 1、商的建立:时间-- 前1600年2、统治措施(难点):王权--“余一人”独裁(学生完成,教师订正)都城--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军队--师、旅
建立者--汤刑法--墨面、割鼻、断足等
制度--世袭制、奴隶制礼--祭祀、人牲
最后国王--纣
3、商时期文化:a.商朝文化----甲骨文、青铜器、纺织、医学、天文、交通等。
B.与商同期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
三、小结:
再展示课件,把课文内容复习一遍。
四、完成课堂练习。
<一>、夏朝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河南登封)。
制度:
意义: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社会结束,标志着的产生。
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
最后国王:
1、禹死后,禹的儿子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
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
世袭制取代,“公天下”变为“”。
3、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夏朝设置了、和,制定了,建立起一整套国家机构(国家的产生的依
据)
4、夏朝的文化:
<二>、商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河南商丘)。
制度:
最后国王:
商朝的文化:
<三>、商朝的统治措施(手段):
君权:
军队:
刑法:
礼:
名称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