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主要讲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变迁,认识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及其更替的原因。
本课内容是学生接触古代历史的重要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古文阅读能力有限。
在《夏商周的更替》这一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掌握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及其更替原因。
2.难点:夏商周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的变迁。
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的更替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更替的原因。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两个朝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新课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1)【史料研读】材料一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意是禹在涂山会见各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帛等礼品来朝见他。
说明此时禹的权势已经很大。
)——《左传·哀公七年》材料二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伯益,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
)——《韩非子》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2)【问题探究】①禹死后启继位,使尧、舜、禹时期的哪一制度遭到破坏?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禅让制。
说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②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承袭王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开始于启。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结束于禹。
2.国家机构(1)【史料研读】材料夏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进行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统治者筑城郭以保护自己。
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机器产生了。
(2)【问题探究】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答案提示:是社会的进步。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西周的分封制1.实行目的2.主要内容3.作用二、贵族、平民与奴隶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1.军队和刑法2.礼仪教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
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
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
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
周王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网。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内容;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在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吃了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之后又有哪些朝代?夏商周三朝是怎么样更替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看看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怎样的制度?”(二)、讲授新课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家天下”“……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措施:禹征服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脉络,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懂得顺民心者兴,逆民心者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西周的分封制。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搜神记》里,有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住,枚筮之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
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其意思是: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奔向月宫。
将去之前,嫦娥请有黄用蓍草给她占卜。
有黄占卜后说:“大吉大利。
你独自轻轻地往西边去吧。
如果遇到天色灰暗,你不要惊慌,不要害怕,以后会美好起来的。
”于是,嫦娥就飞进了月宫,这就成为月宫里的蟾蜍。
《搜神记》提到的嫦娥和后羿据说都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当我们学习完本课之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新课学习(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
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晚期,随着禹势力的不断扩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找出重点内容。
教师:夏朝是谁建立的?学生:禹教师:夏朝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公元前2070年教师:当时采取的是什么制度?学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格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互更迭;2.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3.能够分析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
2.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梳理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
二、讲授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三、讲解分析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带领学生分析夏、商、周三代的出现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更替关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演变。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带领学生认识三代王朝的政治权力与家族关系的关联;初步了解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带领学生分析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初步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四、讨论1.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围绕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出现和更替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思辨意识,进行讨论研究,追求深度理解。
五、练习1.使用时间轴表现出夏、商、周三代的出现和更替关系,并简单注释关键事件和人物。
2.让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分别列举出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六、总结1.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2.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历史的总体趋势,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教学评估】1. 课堂检测。
2. 作业。
3. 课后测试。
【教学参考】1.《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观察图片,猜测历史时期通过放映古代建筑、器物、服饰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特征。
2. 阅读史料,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让学生对《史记》中的关于夏商周王朝的内容进行阅读,并结合讲解,初步认识三代王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夏商周的更替》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较为久远,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过程,掌握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过程。
2.难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夏商周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夏商周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