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77.56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败血症脐炎护理
护理新生儿败血症脐炎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调节:确保婴儿的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室温适宜,避免过热过冷。
2.给予适宜护理:使用无菌纱布或棉花球清洁脐部,避免将脐脓液和疱液带入健康皮肤。
定期更换尿布,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3.保持皮肤完整性:避免插管、针刺和其他刺激,降低感染风险。
4.监测体温:及时测量婴儿的体温,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温度适宜。
5.观察婴儿情绪和行为:注意婴儿的食欲、大小便、睡眠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记录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6.提供营养支持:根据医嘱进行喂养,保证新生儿的能量和免疫力。
7.药物治疗: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和其他治疗药物,严密监测疗效和副作用。
8.早期干预:对于出现感染迹象的婴儿,应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积极治疗感染源、及早改善血液循环,保证足够的氧供。
9.家长教育:向家长提供相关护理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正确护理新生儿脐部和保持环境清洁。
除了上述护理措施,医院和家庭还需共同加强卫生管理,加强预防感染措施。
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洗手和消毒程序,以及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家庭要保证室内环境的通风,定期清洁和消毒婴儿用品,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总之,护理新生儿败血症脐炎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婴儿的情况,提供合适的护理措施和治疗,及时观察和反馈婴儿的情况,并进行家长教育,以保证婴儿的健康和康复。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婴儿的健康造成损害。
它是由新生儿体内出现的大量红细胞减少所导致的。
因此,新生儿败血症会对患婴儿的血液、心脏以及其他重要器官造成危害。
新生儿败血症的最大元凶是缺乏叶酸的缺乏,这会影响新生儿的血细胞的正常发育。
新生儿败血症会造成新生儿红细胞减少,进而引发其他症状,如婴儿体温下降、消瘦、皮肤潮红等。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新生儿的血液检查,从而监测出新生儿红细胞减少的情况。
如果新生儿红细胞减少显著,就很可能是新生儿败血症的情况。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中,最主要的就是补充叶酸,来缓解新生儿红细胞减少状况。
除此之外,还会提供一些补液护理和抗感染的治疗。
总的来说,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它可以通过补充叶酸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应该及时进行新生儿血液检查,以及采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避免新生儿出现不良的健康后果。
新生儿败血症并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而是有条件的可以治愈的疾病。
但是,应该特别注意,新生儿接受叶酸治疗时应根据检查结果给予恰当的剂量,不要过量服用,以免出现不良
反应。
同时,为了避免新生儿出现败血症,对孕妇在怀孕期间要特别注意母体健康,特别是要及时适当补充叶酸,以保证新生儿有良好的发育状况。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因此,要及时识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便尽快控制有关症状,避免新生儿出现不良健康后果。
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响。
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
新生儿败血症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症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
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响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病症。
新生儿败血症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病症。
1、呼吸窘迫为最常见,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严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轻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
2、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
3、低血压。
4、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体温不稳定: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和体温不升。
6、胃肠道病症: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纳差。
拒吃奶水。
7、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哭声低弱。
8、抽痉。
9、瘀斑或瘀点。
10、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11、面色青灰。
有黄疸者可加重。
12、可发现有感染灶:新生儿脐带炎、新生儿肺炎等。
除上列病症外,以下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
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
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
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严重败血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
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新生儿败血症常见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原因比复杂。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面色、精神反应、生命体征、尿量,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2、评估患儿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感染、溃烂,脐部是否干燥。
3、评估患儿感染途径。
二、护理措施
1、按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入院后遵医嘱取血培养,及早明确病原菌。
3、保持体温稳定,注意保暖及降温,每 4 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发热者减少盖被,予物理降温及多喝温开水;体温不升,四肢冰冷者可加盖被及暖箱保暖。
4、保证营养的供给。
除经口喂养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5、注意皮肤的清洁,及时处理局部病灶。
如脓疱疮、脐炎、鹅口疮等,促进皮肤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6、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7、观察病情,加强巡视。
如患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前囟饱满、脑性尖叫、双眼凝视提示有脑膜炎的可能,如患儿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皮肤有出血点,应考虑感染性休克或 DIC,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积极处理,必要时专人守护。
三、健康指导要点
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患儿,保持皮肤的清洁。
四、注意事项
1、患儿入院后,应立即采血培养,以明确病原菌,有效用药。
2、密切监测面色、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表现,及早发现感染性休克或 DIC。
新生儿败血症的_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在分娩后24小时至28天内发生的初次感染。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外界的细菌、病毒及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抵抗力较弱,因此新生儿很容易感染上述微生物并引发败血症,一旦发生败血症,若不及早予以有效护理,将直接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1.早期识别和评估: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急促、心率不稳、体温异常、面色苍白、肌张力下降等。
同时,检查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脐部是否有红肿并排除其他感染部位,以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细菌培养等方式进行诊断,及早明确诊断并评估疾病进展。
2.给予适当的抗感染药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既要涉及到婴儿的基本情况和母亲的病史,还需要考虑到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细菌培养的敏感性结果进行调整和调整治疗方案,实时监测抗感染药物的血药浓度,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量和药物耐药现象的产生。
3.维持适宜环境:保持新生儿的清洁和卫生环境,定期更换并消毒床上用品和病人周围的物品。
保证新生儿的体温适宜,避免受凉和感染扩散。
注意手卫生,并严格控制就诊者和护理人员的访问,以防感染传播。
4.给予足够的水和营养支持:新生儿败血症需要给予充足的水和营养支持,以帮助婴儿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应根据病情调整饮食和饮水方式,定时观察饮食和饮水的摄取情况。
5.监测病情变化:定期测量和记录婴儿的体温、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密切观察胃肠道功能和尿量情况是否正常。
同时,还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6.心理护理:为了保持新生儿的稳定情绪和舒适状态,护理人员应给予婴儿足够的关爱和慰藉,尽量减少婴儿的疼痛和刺激,积极配合家长进行婴儿的情感抚慰工作。
7.家属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新生儿家属提供有关败血症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的知识,帮助家属了解和解决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要点一、定义新生儿败血症(septicemiaofnewborn)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
新生儿时期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国内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多;生后感染最多;早期症状非特异性。
易感因素:胎膜早破大于12~24小时;母孕后期有发热和绒毛膜炎病史;出生时APger评分低;早产、双生。
二、评估/观察要点1.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面色。
2.评估母孕史、母妊娠期及生产史。
3.评估患儿前囱、面色、脐部、口腔黏膜、肛周黏膜情况。
4.评估喂养情况以及近期体重的变化,大小便情况及24小时出入量。
5.评估患儿的精神反应、四肢肌张力、活动度。
三、护理措施(一)常规护理1及时正确的应用抗感染药物,早期、联合、足量、静脉给药。
2.及时处理局部病灶。
3.保证营养供给(1)有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少量多次。
(2)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差者,可鼻饲喂养。
(3)病情危重患儿,静脉补充能量。
(4)每日测量体重1次。
(二)对症护理1.体温过高或过低每4小时监测体温1次,体温偏低或体温不升时,予保暖措施,如包被包裹、使用热水袋。
当体温过高时,予以松开包被,调节适宜的温湿度、物理降温等。
2.脐炎、脓疱疹、皮肤破损给予脐部及皮肤护理,消除局部病灶,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遵医嘱按时输入抗生素,用氨基糖忒类药物时,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听力的影响,按时送检尿液。
(三)并发症的护理1化脓性脑膜炎。
3.感染性休克(1)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面色、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口腔、皮肤、黏膜、尿量的变化。
(2)建立双路静脉,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
(3)高热的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四)出院指导1婴儿衣服、被褥、尿布要保持干燥清洁,最好能暴晒或烫洗。
2.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