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8
课序号05 220301232政教2202谢轩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一、读书笔记(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军事思想的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是指国防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指导理论和基本原则。
它同军事学术、军事技术、军事历史、军事地理等学科门类统称军事科学或军事学,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受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制约。
军事思想是战争活动的理论概括,它来源于具体的军事实践活动,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二)军事思想的体系和内容: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指军事思想构成的基本要素,大体可分为军事哲学和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两个层次。
前者主要包括战争观和军事方法论等;后者主要包括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思想等。
(三)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军事思想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与研究,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准备,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制定军事政策,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都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军事思想的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
二、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与代表性人物著作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反映了中国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经过封建社会漫长岁月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它的历史终结。
2.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实物和文献记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就有兵书出现,如《汉书》就录有《黄帝》16篇和《神农兵法》1篇。
到了西周时期,《军志》和《军政》两部军事文献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形成。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古代军事思想是其中一支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基本特征形成发展主要成就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最早的兵书: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对中国及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一大批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高峰。
▪舍事言理,思辩深邃从哲学高度对战争与军队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较高的理论概括性;《孙子》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认识论、以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造形任势”、“以逸待劳”、“兵贵神速”、“践墨随敌”等战争指导原则成为了古今中外兵家的座右铬。
▪崇尚道义,以和为贵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以战止战;孔子倡导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主张言兵议战必须慎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孟子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不义之战;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注重谋略,以智使力讲究谋略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商周之际的吕望(俗称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采用的翦商谋略,为世人称道;郑庄公养恶除患,曹刿蓄盈待竭破敌,弦高假命退敌,文种蒸粟误敌,孙膑围魏救赵等战例,无一不是精彩的谋略活剧。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成就萌生时期的军事思想迅速生长时期的军事思想 缓慢演进时期的军事思想萌生时期的军事思想(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时代特征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的建立,战争频繁,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
论述题1 结合现实,论述周边环境安全的特点: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安全环境对于维护我国家安全利益更加重要,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居于首要性的地位更加突出。
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
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
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从经济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
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
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
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
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
维护周边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如果周边动荡,则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共同利益逐步扩大,我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中国与朝鲜,日本,东盟,南亚,巴基斯坦,中亚P122)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含义定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涵义:1、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2、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集体智慧的结晶;4、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1、战争观和研究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军事相辅相成);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秋收起义后,秋收起义出现很多逃兵,明确为谁而战);3、人民战争思想(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3 结合国防实际(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谈谈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1)兵不强,不可以摧残;国不富,不可以养兵(2)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调发展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3)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时期加强国防建设是为了实现威慑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4)现代国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简答题1 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精度高,射程远,杀伤威力大等2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战争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3)作战指挥体系将“扁平网络化”3什么是信息化战争(概念定义基本特点)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1 军事思想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 认识论)和( 方法论)以及战争的指导、军队的建设、战略战术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认识论方法论战争观世界观1.1 军事思想居军事学的首要地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领导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指导作用1.1 从地域和民族区分,军事思想可分为( 中国军事思想)、( 外国军事思想)。
汉族军事思想中国军事思想少数民族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1.1 从形成发展的时代区分,军事思想分为( 古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封建军事思想当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1.1 军事思想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战争。
战争实践是军事思想产生的( 源泉)和( 发展)的动力。
产生源泉发展推进1.1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虎铃经》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出现了( 飞机),( 坦克) 、自动步枪乃至原子武器。
"机关枪无烟火药飞机坦克1.1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一战,二战时期,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高,当时提出的战略理论,有(空中战争论)、“总体战”、“机械化战争论”、( 闪击战) 等等。
空中战争论速战论闪击战包围歼灭战理论1.1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无产阶级( 革命)和( 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斗争胜利革命解放1.1 军事思想,根据阶级性质可分为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和(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农民阶级军事思想工人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1.1 最早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军事问题,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理论的是( 马克思)和(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1.1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十月革命的斗争中,( 列宁)和( 斯大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学说,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思想概述(教案)目的要求: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增强学习军事思想对深入了解、研究现代战争规律,以及军事思想对于现代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
主要内容:一、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三、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四、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教学重点: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时间:3课时(本教案按3课时设计,任课老师视情掌握)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理论总结,是指导军事斗争的理论武器。
有了先进的军事思想作指导,弱可以胜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是最好的证明;相反,如果军事思想落后,再先进的武器都要打败仗,北洋水师的失败就是例子。
所以,我们学习军事理论,军事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内容。
这一讲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军事思想概述。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三、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下面我们共同考察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标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甲午战争对比图▲字幕▲字幕军事思想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随着战争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军事思想的本质和发展动力▲军事思想的本质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由于其政治立场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军事思想的发展动力是军事实践。
军事思想作为军事认识是对军事实践的反映。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教学目的:树立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一个角度。
(《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孔夫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北宋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用……有所不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同时,我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至明清时期。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一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二是人类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三是文字的产生。
思想只有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才进入了历史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目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载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载体主要是兵书,也包括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制度等方面的记载。
在古代,“兵”字的意思非常宽泛。
它有兵器、军队、士卒、战争、军事、战斗、战法等含义,“武事之总名也”,中国古代常常将与军事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兵法等,包括治兵、用兵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所以人们很早就把记录有关军事和战争内容的图书称为兵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
代表作:《武经七书》。
最早的兵书有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现存最早的是《孙子兵法》。
2.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指导原则,可以为我国的军事思想研究提供养料。
现在我们认为军事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有规律,就能为我们所认识。
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助于我们对三代领导人的军事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也可以为研究现实军事问题提供历史的材料。
(2)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造就杰出军事人才的必由之路。
吴下阿蒙。
范仲淹:“为将者不知古今,匹夫之勇”。
(3)开拓视野,广学益智,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一个智慧的宝库。
管理学。
一些日常用语,如“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由于时代与传统的因素,一方面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它的历史局限性,需要我们去继承、批判、扬弃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军事思想史是军事史的一个部分,其任务是研究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下军事行动的形态以及军事思想的沿革和发展,提示过去发展的规律,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托夫勒指出,我们制造战争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创造财富的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课件)。
从军事史的发展分期来讲,前三阶段处于冷兵器时代,宋元以后出现了火器,才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时代。
(一)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产生时期由石器时代进入到金属时代。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
甲骨文出现。
文字的出现,代表人类进入了历史时期。
在此前的史前时代,也发生了一些战争。
神农氏伐斧燧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大禹伐三苗等等。
通过这些战争,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民族逐渐成形。
军事活动需要对双方力量作客观冷静的估计,同时也需要严密的组织和计划,国家机器的雏形在战争中逐渐建立起来了,加速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化。
建立国家,也就是建立国家机器,而军队是国家暴力机器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古人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这一时期的主要战争有夏后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商汤攻夏的鸣条之战,周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战等。
军事上的特点:(1)开始使用金属武器。
以青铜器为主,后期开始出现铁器。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夏代逐渐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
夏代青铜武器还比较少,二里头发现了一些小工具和兵器,有矢镞及戈、戚等。
商代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发现过商代的青铜的冶炼遗址和青铜器。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武器,形制已经非常齐全。
西周已经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1972年河北藁城台商代遗址铁刃铜钺。
(2)车战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恩格斯说:“起初马匹大概仅用于驾车,至少在军事史上,战车比武装骑兵的出现要早得多。
”先秦诸子多说“奚仲作车”。
奚仲据说是夏禹时的车正。
我国北方平原适于用车,据说夏代已经有了战车(《甘誓》),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实物是商代的。
车出现后,除了用作运输工具之外,被用于狩猎和作战工具。
孙武将战车分为驰车和革车两类,曹操说驰车就是轻车,驾四马;革车就是重车,以大车驾牛。
这时的作战样式,即是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为主。
周代编制百人为卒,一乘(shèng)战车包括甲士三人车左持箭主射,称车左,又称甲首,是一车之长,也是卒长,步卒七十二人,配有革车(辎重车)一辆,徒役二十五人,共百人。
兵力计算以乘(卒)为单位。
甲士多为贵族和士。
步兵人数随时代和地区而有所不同,大致越往后越多,南方比北方多。
《周礼·夏官·大司马》:“险野人为主(步卒在前),易野车为主”。
作战指挥上,注意前锋与主力、车兵与徒兵的配合及阵法的运用。
先进行远程弓箭攻击,再短兵相接。
《楚词·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踏余行”,“车错毂兮短兵接”。
注重维持队形的重要性。
《牧誓》,《司马法》:“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接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不失行列之阵,不绝人马之力,迟速成不过诫命。
”由于此时使用战车作战,对道路的要求很高,春秋时,晋人要求齐国“尽东其亩,惟戎车是利”,作为讲和的条件。
夏车先正(平稳),殷车先疾,周车先良。
(3)军队数量不多,战争规模小。
成汤以“良车七十辆”战败夏人。
周武王以“戎车三百辆”伐纣。
BC632年城濮之战,晋军出动兵车七百乘。
“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周礼•夏官•大司马》)。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25),四两为卒(100),五卒为旅(500),五旅为师(2500),五师为军(12500)。
”军125乘。
《司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过三舍(九十里,三天的行程)。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以甲骨卜辞以及《周易》为代表的披着神秘迷信外衣的前理性文化阶段。
它借助占卜筮问的方式,开展原始的军事预测活动,形成了人们相对肤浅甚至臆断的军事认识。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兵学,其载体形式主要表现为“军法”,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兵法”。
所谓“军法”与“兵法”的区分,也即“广义的军事艺术”和“狭义的军事艺术”之别。
“兵法”主要是指“用兵之法”,而“军法”则多带有条例与操典的性质,包括军赋制度、军队编制、军事装备、指挥联络方式、阵法与垒法、军中礼仪与奖惩措施等等,它一般属于官修文书的范畴。
由于它是西周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内的集中体现,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军礼”。
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在战争观、治军理论、作战指导原则上,反映和贯彻“军礼”的基本精神,提倡“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主张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服而舍人”;贵“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这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中所总结揭示的:“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
”主要军事著作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就已经有了军队编组和队形,甚至作战命令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军事著作《军志》、《军政》等。
从其引文来看,其内容大致归纳、总结、记载了一些军事规律和指挥原则,类似今天的战斗条令。
如“视不相见,故为旌旗;言不相闻,故为金鼓”(指挥系统)(《孙子》引《军政》)。
“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左传》引《军志》)。
(二)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迅速发展时期春秋(BC770周平王东迁至BC453三家分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大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史学观点,这时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表现:《武经七书》中有五部在先秦。
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百八十二家”,《汉书•艺文志》著录53家。
时代特点:变。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周初1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尚有1200个,见于《春秋》经传者170个。
“礼崩乐坏”的时代。
大发展的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生产关系出现。
标志:铁器的大量应用。
铁制工具大量使用。
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铸铜既难,求铁甚易”。
铜铁兵器并用。
2.频繁的战争、技战术的进步和各国军事改革的兴起。
战争频繁,春秋大约有600多次,《左传》记载有483次。
军事改革。
管仲、吴起、商鞅。
共同的特点,注重耕战,扩大兵员来源,“作丘甲”。
适应封建主义的步、骑作战代替了车战,军队规模扩大。
战国七雄各有兵“名师数十百万”,秦有“奋击”百万,楚“带甲”百万。
步兵。
BC541年,晋国荀吴在与狄人作战时采纳魏舒的建议,“毁车以为行”。
《左传》:“郑不车战”。
BC505吴楚柏举之战,吴选“利趾”三千人作为前锋部队。
骑兵。
BC307年,赵武陵王胡服骑射。
但其实在殷墟遗址中已经发现过原始的马具,这时可能出现过一些个别的武装骑士,但成建制的骑兵部队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