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雪--中西饮食文化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6.09 MB
- 文档页数:54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国饮食文化饮食器具中西差异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中国饮食文化饮食器具中西差异”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浅谈中西古典饮食器具纹饰寓意与表现形式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依靠大脑和双手,发明制造工具,获取自然界的食物,并对其进行加工。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劳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饮食方式、制度规范,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饮食风俗。
因此,饮食已经成为根植于人类历史、复合民族心理礼仪教化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然而饮食器具传达了饮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更迭的过程。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
工艺考究、制作精美的食器可以与美食交相呼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是体现审美趋向的重要体现,是超越器具实用功能之上精神审美需求的表现。
装饰纹样之美是构成食器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装饰之道的认知和喜恶也不同,所以食器的装饰纹样形成不同时间阶段的审美追求,反映了饮食器具装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饮食器具纹饰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不少差异性。
一、中式纹样中国人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是较为委婉含蓄的,往往是借自然万物抒发意境之美及个人情怀,故其象征语言的旨趣意味深长。
许多装饰纹样具有寓意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王权之道和吉盛之盼。
(1)王权之道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表现王权之道的内容,是在原始朴素的图腾绘画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复杂化的结果,是权力意志的集中性象征。
最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象征一种传说中凶猛的恶兽,表达着特定的宗法性的内容,目的是对异族恐吓震慑,对本族人民保护庇佑。
比较经典的还有夔龙纹和蝉纹,前者象征的是雄性的刚毅威猛,后者有“蝉联”之意,象征了一脉相承、连续不断,象征了王侯贵族期盼地位权势世代相袭,富贵永昌的心态。
(2)吉盛之盼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中反映吉盛之盼象征思想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吉盛之盼是对趋吉避凶、福喜平安、兴旺富贵等祈盼的综合概括,寄托着人们对吉祥丰盛追求与向- 1 -往的理想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愿望。
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为了大家能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1.用餐工具的差异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2.就餐方式的差异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西方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扰,且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方式虽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西方人认为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无论哪种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本土文化。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1.中国传统饮食主要特点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说明国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国的饮食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中国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评价一道菜,其实其内在意思就是指这道菜的味道好还是不好,重味这一特点正是中国饮食最主要的特点。
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2.西方饮食的特点相较于中国,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往往大于对“味”的追求,饮食的理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美性,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
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
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中餐菜名的翻译(一)误译的原因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
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
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
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
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
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 Baby”。
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
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
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
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
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
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
(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
[收稿日期]2009-04-12[作者简介]丘勇强(1980-),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从事商务英语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菜肴英译丘勇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龙岩364021)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以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为视角,研究中国菜肴的英译原则、英译基础元素和英译方法,可以较准确形象地英译中国菜名,使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菜肴美味的同时,还能从菜名中了解中国菜肴的烹调艺术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菜肴;英译原则;英译基础元素;英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TS97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823(2009)04-0100-06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中国国际化,世界一体化,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国际游客和海外投资者的青睐。
特别是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一次以最震撼最夺目的方式把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推向了世界,中国正一步步的践行实现“旅游大国,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而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了第一位,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占有特定的地位。
[1]在“民以食为天”并享有世界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华大地,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已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如果名称英译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不能通过“口碑”或文字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也会影响游客的“食欲”,大大降低旅游的实用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命名方式,既有写实的手法,又有写意笔调,既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味。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作者:李洁翟朝秦烨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随着入世和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世界联系愈加紧密,中西饮食文化不断产生碰撞与融合。
本文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饮食的社会性两方面比较中西饮食特点、用餐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一)对美味与营养的不同追求中国饮食文化源自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这种哲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国人的饮食追求把味觉感受放在首位,注重饮食审美的艺术享受,传统饮食中甚至不存在营养的概念,只谈饮食养生,饮食养生包括“辨正施食”与“饮食有节”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五行的相生相克。
中国的饮食,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西方饮食文化的形成受近代科学文明影响极大,发达的科学精确的分析食物的成分含量,掌握身体的营养需求,对于饮食,首先讲营养、热量,味道则显得次要。
为了保全营养,生食也是饮食的重要一部分。
西方人把饮食当作科学,以现实主义态度注重其实效性,这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
(二)中餐的随意与西餐的精准中餐烹饪的随意与西餐的精准的对比是由上文提到的营养与美味衍生出来的。
菜品搭配上的特点从宏观上可分为享乐主义和保命主义两大流派。
中餐在享乐主义的指导下,体现了味觉和美感至上的倾向,“对比”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利用不同食品质感、色彩、冷热等方面的差异,来制造感官盛宴的综合享受,尤其表现在高水平厨师在菜品搭配方面往往注重时令、场合等不同进行发挥,使烹饪充满了创造性。
而西方则持保命主义态度,突出营养相互促进,菜品多为固定搭配。
尤其主菜更是突出重点,牛排和土豆永远分区放置,不论烹饪还是装盘很少出现中式土豆牛肉的混合交融。
西方菜肴制作规范化,使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
(三)饮食气氛差异纵观中西菜品,二者都配以精美的器皿与装饰,但西餐的气氛烘托手法较单一,往往是通过辅助点缀形成画面引入垂涎,或是通过牛排上的血丝让人感其鲜活。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在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态。
饮食文化作为各国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饮食文化因地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差异。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以期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中国人讲究“食以敬为天”,食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
中国人善于将烹饪技艺传承千年,中餐烹饪技巧繁多,口味多样,注重调味和烹饪方法的细致。
中国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主食、副食和点心,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寓意。
相比之下,西餐文化源自欧洲,强调用餐的礼仪和仪式感。
西餐在烹饪方法和口味上更加注重原料的味道和独特性,通常辅以调味品来提升菜肴的层次。
西餐区分了不同的用餐时间,如早餐、午餐、晚餐等,每一餐都有其固定的菜肴搭配和用餐方式。
二、饮食习俗的异同中国人在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主食以米饭为主,配以各种菜肴。
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如尊老爱幼、尊重菜肴等,这些礼仪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国家对待饮食的态度较为随意,通常使用刀叉进行进餐。
西方人倾向于简单直接地享受美食,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个人喜好的菜肴,而不像中国人一样注重家庭共享和尊重。
三、节庆风俗的差异在中国,节庆是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食的重要时刻。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食品和饮食习俗。
比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等,这些食品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食品。
圣诞节通常有火鸡、蔓越莓酱等传统菜肴,而感恩节则有烤火鸡、南瓜派等特色食物。
西方人通过美食来庆祝节日,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商旅教学部【课题】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课时】1 课时【设计理念】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使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尊重、保留和融合,以利于将来顺利开展工作,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增添内容,是教材部分内容的总结与升华。
【学情分析】13 旅游管理班级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都很融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难点:随时代的发展学习尊重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教学思路】通过视频资料、图片等的呈现学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够从4 方面总结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合理地运用这些差异,让这些差异为自己提供方便。
【教学准备】教案纸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5 分钟)1、播放相声《报菜名》,学生观看后尝试现场报菜名,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播放一段视频,学生观看后谈谈对这样的饮食习惯的看法。
通过上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点评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授(20 分钟)1、饮食文化的概念概念: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简单的理解: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的问题。
2、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1)饮食观念方面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
西方的饮食比较简单、实在,以营养为最高。
主要特点是:①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比中国简单。
②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重科学、讲究营养,基本上从营养的角度理解饮食,在他们的观念里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享受”在饮食上基本不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
摘要一.引言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1 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2.2 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3.1饮食观念的不同3.1.1 美味与营养的观念不同3.1.2 铺张与节俭观念不同3.1.3 赴宴的时间与着装观念不同3.2 饮食方式的不同3.2.1 共餐制与分餐制3.2.2 餐具3.3 饮食内容的不同3.4餐桌礼仪的不同3.4.1餐桌的不同3.4.2 用餐时的氛围不同3.4.3 用餐时礼仪不同3.5菜名的差异四.饮食文化产生的原因4.1农业结构的差异4.2价值观念的差异4.3哲学观念的差异五.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化结语参考资料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世界文化这一大环境中,饮食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方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差异。
再通过阐述中西方农业结构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哲学观念的差异来分析造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将会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的作用,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观念一、引言人类生存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是饮食,同时饮食也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一句谚语,中国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的加速还有世界各国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
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必然会出现彼此不相适应的情况,也会出现彼此发生冲突的状况。
比如,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误解。
举个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肯德基,麦当劳,炸鸡腿,汉堡就是很典型的美国食品。
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食物很繁杂。
美国人一般而言吃墨西哥,中国,泰国和印度等亚洲食物。
因此,本文主要从双方的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方面来具体研究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