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吲哚氰绿在眼科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7
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作者:李春杨郑祥陈丽萍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脉络膜病变,特别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使眼科护理人员更加了解ICGA的原理和意义,并掌握有关操作与配合。
方法:造影前应协助患者取舒适坐位头固定在支架上,上臂放平避免静脉扭曲或衣袖过紧,影响臂到脉络膜或视网膜的循环时间。
用5ml注射器抽取5ml0.9%氯化钠注射液连接7号头皮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选取肘静脉)。
推入5ml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血管情况,如无异常连接ICG溶液待用。
嘱患者双眼向前看,固视前方指示灯听从医生要求向上、下、左、右看。
待医生对准病灶后护士再将ICG溶液以3—5秒的速度快速静脉推入,同时进行计时。
穿刺时尽量选择肘部较粗大而有弹性的血管。
护士应技术过硬,“一针见血”,避免反复进针造成疼痛或药液外渗等,导致造影失败。
结论: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脉络膜病变,特别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规范护理操作流程,眼科护理人员更加了解ICGA的原理和意义,并熟练掌握有关操作与配合。
【关键词】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护理【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93—01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是眼底造影检查的一种,它弥补了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缺点。
由于吲哚菁绿的分子量大不易从窗孔型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且其荧光光谱可穿透视网膜色素上皮、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浆液性渗出等.从而能很好的对脉络膜血管显影。
如果说FFA对视网膜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那么ICGA则对脉络膜病变,特别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查配合使用为眼底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有效、可靠的手段。
我院眼科为了配合开展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对眼底黄斑疾病病患者进行了ICGA,为了使眼科护理人员更加了解ICGA的原理和意义,并掌握有关操作与配合,现将我们进行ICGA的护理方面情况介绍如下。
吲哚青绿在眼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赵英迪;解正高
【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
【年(卷),期】2022(30)2
【摘要】吲哚青绿(ICG)是一种具有两亲性的相对无毒的荧光碘化物染料。
可以利用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近红外成像,显示结膜、角膜、虹膜、脉络膜等眼部组织或结
构的血管分布及血液循环,还可显示眼部淋巴结位置及淋巴引流途径。
同时,ICG对
眼内不同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可以辅助白内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中眼内组织结构的可视化。
ICG在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中也有应用,具有优越的定位性、良好的组织穿透性、良好的治疗效果、较小的侵袭性
等优点。
ICG在眼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拓展了ICG在
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本文就ICG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175-179)
【作者】赵英迪;解正高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吲哚青绿在眼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吲哚青绿在眼科的应用新进展行
3.吲哚青绿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4.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吲哚菁绿应用原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荧光染料,具有许多重要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介绍吲哚菁绿的应用原理,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吲哚菁绿是一种具有强烈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吲哚环和菁环。
吲哚菁绿的荧光特性使其成为生物成像和药物传输的理想候选物质。
在生物成像方面,吲哚菁绿可通过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而发射荧光。
这种荧光可以被用来实现生物组织的实时成像。
通过将吲哚菁绿注射到患者体内,医生可以利用荧光成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疾病。
例如,吲哚菁绿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眼底血管和视网膜,从而指导手术操作。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用于肿瘤标记,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
吲哚菁绿在药物传输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吲哚菁绿可以与药物分子结合并稳定药物分子的结构。
这使得吲哚菁绿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被运输到靶细胞中。
通过将药物与吲哚菁绿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如光照)来释放药物,从而实现对靶细胞的精确治疗。
除了医学领域,吲哚菁绿还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吲哚菁绿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具有选择性的结合能力,可以通过荧光信号来检测和测量目标物质的浓度。
这种基于吲哚菁绿的化学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水质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总结起来,吲哚菁绿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染料,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荧光特性使其成为生物组织成像和药物传输的理想选择。
吲哚菁绿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还可以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吲哚菁绿研究的深入,相信吲哚菁绿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Phaco术中致眼底红光消失1例
徐春丽;李林;杨永利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2006(036)002
【摘要】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各型白内障的首选方法,而白色白内障术中的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对术者手术技巧有了更高的挑战。
自吲哚青绿染色剂应用于白色白内障撕囊技术中以来,使缺乏眼底红光反射的连续环形撕囊变得轻松而简单,但对于染色剂在应用中产生的并发症尚无许多报导。
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例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Phaoo术中致眼底红光消失,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35-136)
【作者】徐春丽;李林;杨永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4医院,8300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4医
院,8300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4医院,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相关文献】
1.高龄患者行吲哚青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致过敏二例 [J], 王炜;崔霞;王兆艳
2.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吲哚青绿前囊膜染色的临床应用 [J], 陈蓓莉
3.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手术中应用的研究 [J], 鞠燕;李林;谢铃;高
晓唯;徐春丽;孔德斌;杨永利
4.台盼蓝与吲哚青绿在成熟期和过熟期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J], 李双;付汛安;梅仲
明
5.吲哚青绿在白内障手术中前囊膜染色与切口愈合的临床观察 [J], 李云川;康艳伟;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吲哚菁绿的临床应用进展吲哚菁绿是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常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领域。
近年来,吲哚菁绿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吲哚菁绿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探讨。
吲哚菁绿作为一种优秀的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其分子结构稳定,荧光持久,荧光强度高,能够在体内精准地标记目标组织或细胞,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同时,吲哚菁绿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体内稳定性,不易引起细胞毒性或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记、器官显影、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手术等方面。
吲哚菁绿在肿瘤标记方面的应用是其在临床上的重要突破之一。
吲哚菁绿可以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显影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实时显示肿瘤组织的位置和范围,帮助外科医生实现精准切除肿瘤的目的,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通过与肿瘤相关的分子信号途径相互作用,实现肿瘤诊断、治疗和监测的多功能一体化。
在器官显影领域,吲哚菁绿的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通过将吲哚菁绿靶向性地注射到特定器官或组织中,结合荧光显微镜等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活动,帮助医生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疾病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估等工作。
吲哚菁绿的高度荧光性和生物相容性为器官显影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吲哚菁绿在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神经外科手术对神经组织的精细操作要求极高,而吲哚菁绿的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准确定位神经组织,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受损伤。
心血管外科手术则需要对心脏和血管进行精准显影,吲哚菁绿作为一种理想的心血管显影探针,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结构,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吲哚菁绿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荧光探针,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不断提高,相信吲哚菁绿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拓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福祉。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 raphy, FFA)用于眼科临床以来, FFA已成为眼底病检查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FFA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动态地观察视网膜血管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由于脉络膜血管被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 igmental ep ithelium, RPE)色素及脉络膜本身的色素阻挡,很难像视网膜血管样容易被观察到。
因此,人们对脉络膜血管构筑的了解远不如像对视网膜血管那样清楚。
对脉络膜血管结构了解较少,并不意味着脉络膜血管的病理生理作用不重要,因为约90%的眼部循环流经脉络膜血管,许多致病因子都易聚积于脉络膜而发生多种脉络膜疾患。
为了能在活体上更好地观察到脉络膜血管构筑,早在1969年国外就有学者采用吲哚青绿( in docyanine green, ICG)及红外光对狗和猴子进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研究,随后又在人身上进行了系列研究。
但由于脉络膜血管构筑的复杂性及ICG的荧光效率较低(比荧光素弱25倍) ,很难采用像FFA那样的记录方法来清晰有效地记录到脉络膜的循环状况。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录像技术和激光扫描眼底镜( scanning laserophthalmoscope, SLO ) 引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增加了图像的时间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并与数字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图像的处理及分析。
这些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ICGA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 ICGA作为FFA的一种补充技术,已在世界各地较普遍开展起来。
下面就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设备及技术、临床释义注意要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1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ICGA是用ICG为染料,近红外光或红外激光为激发光源,通过高速摄影或实时摄像并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记录眼底尤其是脉络膜循环动态图像的一种技术。
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背景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菁染料药,安全无毒,因其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在临床上被多科室广泛应用。
第一,根据ICG的药理特性,静注后与血清蛋白结合,被肝细胞摄取,以游离形式由肝细胞分泌至胆汁,不参与体内化学反应,无肠肝循环、无淋巴逆流、不从肾等其他肝外脏器排泄,半衰期为3~4min。
因此,通过监测ICG体内动态代谢过程可量化评估肝储备功能有效状态,即为临床开展的ICG清除试验,主要以15min血液中ICG滞留率(ICG-R15) 、血浆ICG清除率(ICG-K值) 、有效肝血流量(ICG-EHBF)等作为衡量指标。
ICG清除试验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实时动态肝脏储备功能定量检测方法,采用脉动式ICG 分光光度仪分析法具有微创、简便、快速、可床边实时监测并短时间重复的明显优势[1]。
第二,根据ICG的荧光特性,可发射波长840 nm左右的近红外光,其增强荧光的组织穿透深度范围在0.5~1.0 cm之间,作为成像介质已经在临床使用超过50年,如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通过动态记录脉络膜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脉络膜疾病;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通过观察不同组织荧光程度可用于组织血供评估、肿瘤定位、前哨淋巴结示踪导航等[2]。
以下根据ICG不同特性进行各科室的具体应用情况介绍。
一、ICG在肝胆外科临床应用精准肝脏外科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手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术前精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把握安全的肝切除范围,从而降低患者术后肝脏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3]。
肝脏储备功能指受检者健存的所有肝实质细胞的功能总和,依赖于活性细胞与肝血流灌注的相互作用,包括肝固有代谢容量储备及肝功能性血流量储备,两者相辅相成,特别是代谢容量-血流匹配的状况。
吲哚青绿染色对视网膜细胞与功能的影响内容提要目的:通过体外试验和临床随访分析研究不同浓度吲哚青绿(indocyaninegreen,lCO)ICG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神经胶质细胞(Retinalglialcell,RGC),眼视网膜形态、功能的影响。
方法:(1)观察测定ICG在RPE细胞内的吸收和代谢周期。
(2)测定ICG在不同溶剂中溶解的PH值与渗透压,观察不同浓度leg对两种视网膜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的影响。
(3)观察不同浓度ICG对尸体眼视网膜形态的影响。
(4)RT—PCR法测定ICG对RPE内SOD与Bcl一2基因表达的影响。
(5)对比使用或不使用ICG组高度近视眼黄斑孔患者术后视功能变化,评价ICG对玻璃体手术及其预后的影响。
结果:(1)0.25mg/mlICG与RPE细胞共同培养1小时后胞浆内出现圆形ICG颗粒,随时间延长细胞内颗粒增多,24小时达到饱和。
以后,随时间延长细胞内ICG逐渐减少。
7天后透射电镜下显示胞浆内个别ICG颗粒残留。
RPE细胞对0.25mg/mlICG的代谢周期约为7天。
(2)ICG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ICG处理后,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值降低,损害程度与溶液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P<O.05)。
(3)随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ICG引起尸体眼视网膜由内向外各层结构破坏逐渐加重,直至细胞完全破裂死亡。
(4)吲哚青绿联合光照光照后细胞内H202和细胞间的氧自由基表达明显增强,强光较中等强度光照组明显。
同时,SOD基因表达随时间延长增加,各时段基因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O.01),在30分钟达高峰,以后下降。
(5)ICG辅助内界膜剥离和术后眼底激光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眼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一次手术成功率。
但术后OCT扫描发现ICG组裸露型多见,视网膜厚度变薄(p<O.05),可能与ICG对RPE和神经上皮的毒性有关。
吲哚青绿囊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吲哚青绿囊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环行撕囊术中提高前囊能见度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手术技巧。
方法对120眼白色白内障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用%吲哚青绿前囊染色后,再做连续环行撕囊。
65眼先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透明质酸钠,在黏弹剂下进行前囊染色;55眼在前房内注入%吲哚青绿置换房水,再注入空气泡充盈前房在气泡下染色。
结果经%吲哚青绿溶液染色后120例白色白内障的前囊呈现淡绿色,能见度得到显著提高,撕囊成功率%。
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未见染料残存,未见与染色有关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害、虹膜炎和眼压升高等并发症。
结论白色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术中应用%吲哚青绿溶液前囊染色安全、有效,提高了白色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撕囊;囊染色剂;吲哚青绿连续环行撕囊术(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CCC[1,2])是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白色白内障没有红光反射,使撕囊非常困难。
近来我们使用安全有效的囊染色剂-吲哚青绿,可使前囊着色,并采用黏弹剂下染色法及气泡下染色法,CCC及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成熟期及过熟期白色白内障共85例(120眼)。
男49例(62眼),女36例(58眼)。
年龄52~91岁,平均岁。
均为老年性白内障,按照LOCSII分类标准,皮质浑浊程度属于C4或C5,核浑浊程度为NIII,核颜色为NC2,手术显微镜同轴照明下眼底红光反射完全消失。
吲哚青绿溶液的制备和乳化设备1.2.1吲哚青绿溶液的制备和染色前准备:前囊染色剂为吲哚青绿冷冻干粉(沈阳济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使用时临时配置,浓度为%,,渗透压为27mOsm。
1.2.2 乳化设备采用美国Alcon公司Infinit型超声乳化仪,其注吸系统为蠕动泵,乳化针头为喇叭口型,配有防切口灼伤灌注套管。
审文摘妥鼠的:评价视题膜内界膜(ILM)剥离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藿术后恢复的影响。
探讨吲哚青绿(ICG)在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中的作用。
方法:对30铡(31只眼)增殖期糖尿病视阿膜病变俘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治疗。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单纯玻璃体切割16只眼,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及20%sF6限内填充:B组:玻璃体切割如rcG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离15只眼,在A组术式基础上术中增加吲哚青绿染色后极部视网膜内界膜,并行视网膜lO—14天。
患者定期髓访3~退22只眼,其中A组16面鞠下体位黄斑水肿消上lO只眼(62.s%),黄斑水瓣消退9只眼(56.2%),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500¨m半径视网膜厚度平均393pm。
B缀15只跟中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14只fI琵(93.3%)。
黄斑永肿消退14赋目酲(93_3%),黄斑500“m半径视网膜厚度平均319“m。
经统计掌检验,B组术后视力提商明显优于A组(x2叫.210,A组(p(o,01)。
手席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糖显低予论:玻能明显提高手术携疗效:吲哚青绿能较好地染色视网膜内界膜,使视网膜肉界膜的剥离更加安全确切。
【关键词l视丽膜内界膜orb“吣碍f跺青绿a℃8k娑尿瘸黄斑水肿;玻璃体切割术、强2:lc£染色SLUN蹇术蘩(左)羹斑承辨明显,求蒜{个月(右)水舯消邋。
丽3;辈纯玻璃体锯裁术嚣一个莠黄斑拳静无胡箍清邂圈4:拳术标本的光学照徽镶下示均一的基底膜结构,缺芝细胞成分。
鼍5;手术撂本舔射电予纛t肇下示为一■光潢(玻璃体面)和一奠苓艇喇(蠢蔫■蠢)鞠■健麓精.讨论耱尿病黄斑水肿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有:1.视网膜内屏障破坏:2.视网膜外屏障破坏:3.玻璃体黄斑界面牵引。
,使视网膜内主要是内核层和外丛状层内渗漏液体积聚而导致视网膜增厚。
因此玻璃体切割术可能通过解除玻璃体黄斑界面牵引而使糖尿病黄斑水肿得到缓解。
自1992年Lewis等。
吲哚菁绿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吲哚菁绿(ICG)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和生物医学研究的近红外荧光染料。
它具有高斯型吸收光谱和类高斯型发射光谱,具有较长的激发和发射波长,能够进行深组织成像。
吲哚菁绿的峰值光谱吸收接近800nm,这些红外线频率能够穿透视网膜层,使ICG血管造影术能够比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对更深的循环模式进行成像。
此外,当ICG被标记为羧基ICG-COOH时,其发光机理与原始的ICG相似,主要涉及两个过程:吸收和荧光发射。
在近红外区域(约700-900 nm)吸收光线,其吸收峰位于约780 nm 附近。
注射用n引噪菁绿商品名:先甘英文名:Indocyanine Green for Injection汉语拼音:Zhu She Yong Yin Duo Jing Lv【成份】本品主要成分及化学名称为:D引噪菁绿,2- [ 7- [ 1 r 1-二甲基-3- ( 4-磺丁基)-2H-苯并[e ]二氢n引噪-2-亚基]1 , 3 , 5-庚三烯]-1, 1-二甲基-3- ( 4-磺丁基)-1H-苯并[e]二氢0引噪蠲内盐钠盐。
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43H47N2NaO6S2 分子量:774.96【性状】本品为暗绿青色疏松状固体,遇光和热易变质。
[适应症]用于诊断肝硬化、肝纤维化、韧性肝炎、职业和药物中毒性肝病等各种肝脏疾病,了解肝脏的损害程度及其储藏功能。
1. 用于脉络膜血管造影,确定脉络膜疾患的位置。
【规格】25mg【用法用量】.测定血中滞留率或血浆消失率时:以灭菌注射用水将ICG稀释成5mg/ml ,按每公斤体重相当于0.5mg的ICG溶液,由肘静脉注入,边观察病人反响,边徐徐地注入,一般在10秒钟内注完。
1 .测定肝血流量时:25mgICG溶解在尽可能少量的灭菌注射水中,再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5〜5.0mg/ml浓度,静脉注入相当于3mgICG的上述溶液。
接着,以每分钟0.27 ~ 0.49mg比例持续以一定速度静脉滴注约50分钟,直至采完血样为止(同时需采周围静脉和肝静脉血)。
2. 脉络膜血管造影:25mgICG用灭菌注射用水2ml溶解,迅速地肘静脉注射。
附:测定方法肝脏功能检查方法1 .测定血中滞留率(Retentionrate)(1)标准曲线的制作ICG标准原液酉己制(10mg/dl):精确称取25mgICG粉末,溶于250ml蒸憎水中。
迅速、准确吸取l.Omk 2.0ml、3.0ml、5.0ml、10.0ml标准原液,分别加到五个100ml 量瓶中,再立刻分别加入0.5ml正常血清,混匀,加蒸憎水至100ml刻度。
)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造影剂但是其在整眼科领域的应用做综述。
,目已成为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眼病的首选造影剂。
它最早是作为一测定技术的日益残留于前房或虹膜表面。
因为是首次报道,而且病例仅细胞和前房闪辉数后认为,独特的分子结构和高患者全身化疗期间次进行热效应可以被ICG增强。
动物实验[23]显示ICG可提高二极管激光的光热效应,导致脉络膜的损害,而相比之下氩激光所产生的结果却小的多。
Chong等[24]在兔实验中证实ICG可以提高TTT治疗虹膜肿瘤的效应。
Shields等[21]也发现ICG可以提高T TT治疗脉络膜肿瘤的效应。
但De Potter等[25]却认为ICG联合TTT与单独使用TT T对最终脉络膜肿瘤的大小以及后极部颞侧肿瘤退缩没有显示出多大优越性。
这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或其它的生物效应,使染色剂在体外分布与体内扩散不同,导致联合效应低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而且反复TTT发射有可能改变了肿瘤中染色剂的浓度,从而影响了光热效应。
3 讨论ICG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光谱特性,使其在眼科领域,尤其在眼底造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造影剂。
至于其作为晶状体囊膜和内界膜的染色剂作用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以及其它临床使用价值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 John e of indocyanine green in deep lamellar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J C ataract Refract Surg,2003,29(3):437-443.2 Horiguchi M,Miyake K,Ohta I,et al.Staining of the lens capsule for circular continuous capsulorrhexis in eyes with white cataract.Arch Oph-thalmol,1998,116(4):535-537.3 Holley GP,Alam A,Kiri A,et al.Effect of indocyanine green intraocu-lar stain on human and rabbit corneal endothelial structure and viability.An in vitro study.J C 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8(6):1027-1033.4 Newsom TH,Oetting TA.Indocyan ine green staining in traumatic cat-aract.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0,26(11):1 691-1693.5 Pandey SK,Werner L,Escobar-Gomez M,et al.Dye-enhanced cataract surger y.Part3:posterior capsule staining to learn 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 exis.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0,26(7): 1066-1071.6 Wakabayashi T,Yamamoto N.Posterior capsule staining and posterior continuo 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in congenital cataract.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 8(11):2042-2044.7 Brooks HL Jr.Macular hole surgery with and without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Ophthalmology,2000,107(10):1939-1948.8 Haritoglou C,Gass CA,Schaumberger M,et al.Macular changes after peeling of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n macular hole surgery.Am J Ophthalmol,2001,132(3):363-368.9 Haritoglou C,Gandorfer A,Gass CA,et al.Indocyanine green-assist-ed peeling of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n macular hole surgery af-fects visual outcome: a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Am J Ophthalmol,2002,134(6):836-841.10 Da Mata AP,Burk SE,Riemann CD,et al.Indocyanine green-assist-ed peeli ng of the retinal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during vitrectomy surgery for macular h ole repair.Ophthalmology,2001,108(7):1187-1192.11 Tadayoni R,Paques M,Girmens JF,et al.Persistence of fundus fluo-rescence after use of indocyanine green for macular surgery.Ophthalmol-ogy,2003,110(3): 604-608.12 Engelbrecht NE,Freeman J,Sternberg P Jr,et al.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hanges after macular hole surgery with indocyanine green-as-sis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Am J Ophthalmol,2002,133(1):89-94.13 Alsagoff Z,Chew PT,Chee CK,et al.Indocyanine green anterior seg- ment angiography for studying conjunctival vascular changes after tra-beculectomy.Clin Ex periment Ophthalmol,2001,29(1):22-26.14 Chan CM,Chew PT,Alsagoff Z,et al.Vascular patterns in pterygium and co njunctival autografting:a pilot study using indocyanine green an-terior segment angio graphy.Br J Ophthalmol,2001,85(3):350-353.15 Parodi MB,Bondel E,Russo D,et al.Iris 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 hy in diabetic iridopathy.Br J Ophthalmol,1996,80(5):416-419.16 Maruyama Y,Kishi S,Kamei Y,et al.Infrared angiography of the an-terior o cular segment.Surv Ophthalmol,1995,39(Suppl1):S40-48.17 Chan TK,Rosenbaum AL,Rao R,et al.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of t he anterior seg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trabismus surgery.Br J Ophthalmol,20 01,85(2):214-218.18 GotoT,Shimura M,Nakazawa M.Indocyanine green iris angiography of lung carcinoma metastatic to the iris.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1999,237(9): 787-789.19 Stanga PE,Lim JI,Hamilton P.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n chorioretina l diseases:indic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an evidence-based update.Ophthalmology,20 03,110(1):15-21.20 Oosterhuis JA,Journee-de Korver HG,Kakebeeke-Kemme HM,et al.Transp upillary thermotherapy in choroidal melanomas.Arch Oph-thalmol,1995,113(3):31 5-321.21 Shields CL,Shields JA,Cater J,et al.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for choro idal melanoma:tumor control and visual results in100consecu-tive cases.Ophthalmolo gy,1998,105(4):581-590.22 Robertson DM,Buettner H,Bennett SR.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as prim ary treatment for small choroidal melanomas.Arch Ophthalmol,1999,117(11):151 2-1519.23 Reichel E,Puliafito CA,Duker JS,et al.Indocyanine green dye-en-hanced di ode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f poorly defined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ic Surg,1994,25(3):195-201.24 Chong LP,Ozler SA,De Queiroz JM Jr,et al.Indocyanine green-en-hanced diode laser treatment of melanoma in a rabbit model.Retina,1993,13(3):251-25 9.25 De Potter P,Jamart J.Adjuvant indocyanine green in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 apy for choroidal melanoma.Ophthalmology,2003,110(2):406-413.作者单位: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