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
- 格式:pdf
- 大小:94.34 KB
- 文档页数:2
复方丹参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7-01-09T16:32:21.5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作者:黄永辉[导读] 小儿过敏性紫癜在目前临床上又被称之为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儿科 226300【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复方丹参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60例,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合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西咪替丁联合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8例,显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
观察组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18例,显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
结论:采用复方丹参片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复方丹参片;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效果小儿过敏性紫癜在目前临床上又被称之为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
该疾病是目前来说最常见的一种毛细血管发生一系列变态反应导致的相关的一类疾病之一[1],该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紫癜、消化道粘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以及患者会发生肾炎等-3]。
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探讨复方丹参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并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60例,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合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之中男性13 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9±1.3岁,女性 17 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6±1.2岁.对照组 30 例,其中男性 11 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4.5±1.1岁,女性 19 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0.9岁。
丹参注射辅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范超【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辅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本院诊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84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西咪替丁治疗,观察组接受丹参注射液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提升,CD19+水平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D3+水平高,CD19+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略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辅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可提升该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症状及肾功能改善,同时可提升患儿免疫功能,安全性较佳.【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23【总页数】2页(P3574-3575)【关键词】小儿过敏性紫癜;丹参注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作者】范超【作者单位】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儿科 47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过敏性紫癜属于全身免疫性疾病,其是由某种致敏原所致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变态反应。
该病多发于3~14岁小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等,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1-2]。
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综合疗法为主,其可有效缓解患儿症状,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多、易反复等不足。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效果较佳,且不良反应较少[3]。
基于此,本文就丹参注射辅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本院诊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84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本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
雷公藤多甙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50例疗效观察作者:郭庆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1期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我院采用雷公藤多甙联合洛汀新及肝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50例,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文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5~16岁,平均8.7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4个月。
临床表现单纯血尿10例,血尿伴蛋白尿26例,慢性肾炎型4例,肾综型10例。
其中27例经肾活组织病理检查,轻微病变2例,轻度系膜增生18例,系膜增生伴小于50%新月体形成5例,系膜增生伴50%~75%新月体形成2例。
2.方法雷公藤多甙片,1.5 mg/(kg•d),分三次餐后服,连续服用4周后减量至1 mg/(kg•d)服8周,总疗程12周。
如并发感染或血白细胞下降或肝酶升高,则将雷公藤多甙减量或暂停,感染控制、白细胞计数、肝酶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
洛汀新片,体质量3.疗效判定1.缓解: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症状消失,尿蛋白定量持续结果1.对不同临床类型的疗效见表12.不同病理类型的疗效见表23. 不良反应全部患者均能接受本疗法。
3例治疗后1个月外周血白细胞减少(3.0×109/L),雷公藤多甙减量后白细胞恢复正常。
4例出现肝酶轻度升高(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不超过100U/L),保肝治疗后均降至正常。
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因严重感染而需停止雷公藤多甙治疗。
4例患者口服洛汀新后出现轻微咳嗽,无一例发生高钾血症。
2例出现鼻衄2次,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讨论雷公藤多甙治疗肾炎的疗效已经得到大量临床研究的肯定。
雷公藤多甙具有多种免疫抑制作用,它能诱导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增生、抑制NFκB以及IL-2的产生[1-2]、抑制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以及VEGF的生成和分泌[3]。
雷公藤多甙还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抗原呈递[4]。
雷公藤多甙可通过其免疫抑制作用控制肾间质的炎症细胞反应,抑制肾小管的抗原呈递功能,从而抑制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2 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滴注,连用两周。
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1 mg/(kg·d),3次/d,最大剂量不超过30 mg/d,两组疗程均为2周。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3.33%,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率26.67%,总有效率70.00%。
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明显。
过敏性紫癜(HSP)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2007年1月-2011年6月笔者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雷公藤多苷治疗HSP 3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儿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且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10岁,平均7.2岁。
其中单纯性紫癜32例,伴胃肠道症状11例,伴关节症状12例,伴肾脏损害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
两组患儿病例来源、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嘱其避免接触易致过敏药物及可疑过敏原。
暂禁蛋、奶、鱼、虾等饮食。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过敏、钙剂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医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2020959,每支5 ml)0.2 ml/kg,最大剂量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滴注,连用两周。
川芎嗪与复方丹参治疗过敏性紫癜64例临床疗效比较
王菊萍;李春霞;彭喜敏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09(003)013
【摘要】目的比较川芎嗪与复方丹参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6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治疗.结果观察组在皮疹消退、消化道症状消失、肾损害消失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肾损害的预防效果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川芎嗪治疗过敏性紫癜在缓解症状和缩短疗程方面均优于复方丹参.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王菊萍;李春霞;彭喜敏
【作者单位】737100,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737100,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737100,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川芎嗪与复方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对比分析 [J], 陈海英
2.复方丹参注射液加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64例临床疗效观察 [J], 马利亚
3.川芎嗪治疗过敏性紫癜64例疗效观察 [J], 朱赟
4.川芎嗪与复方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对比分析 [J], 吴春杰;刘琳
5.复方丹参注射液加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64例临床疗效观察 [J], 马利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川芎嗪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效果观察目的:研究小儿过敏性紫癜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观察两组患儿的紫癜治疗效果,比较各项症状的恢复时间。
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33例(94.3%),高于对照组的26例(74.3%);患儿紫癜消失、腹痛缓解、尿常规复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效果确切,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症状恢复时间,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过敏性紫癜;丹参川芎嗪;不良反应过敏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患者全身小血管发生炎性反应,同时伴随着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现象。
研究显示,该疾病以2~8岁的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具有反复发作的特性,其中30%以上的患儿发生肾脏损害[1]。
为了进一步探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儿进行分析,应用丹参川芎嗪取得了良好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7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2年1月-2015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11岁,平均(6.5±1.1)岁;病程3~14 d,平均(7.0±2.1)d。
单纯性紫癜18例,合并胃肠道反应9例,关节肿痛5例,蛋白尿3例。
试验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3±0.8)岁;病程2~15 d,平均(7.4±1.8)d。
单纯性紫癜20例,合并胃肠道反应7例,关节肿痛4例,蛋白尿4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 第10期(总第220期)2012年4月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①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永康 321304②浙江省兰溪市皮肤病防治站通讯作者:俞美妙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俞美妙① 郑碧忠② 【摘要】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2 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滴注,连用两周。
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1 mg/(kg・d),3次/d,最大剂量不超过30 mg/d,两组疗程均为2周。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3.33%,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率26.67%,总有效率70.00%。
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
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明显。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小儿;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雷公藤多苷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84 过敏性紫癜(HSP)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2007年1月-2011年6月笔者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雷公藤多苷治疗HSP 3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且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10岁,平均7.2岁。
其中单纯性紫癜32例,伴胃肠道症状11例,伴关节症状12例,伴肾脏损害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
两组患儿病例来源、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嘱其避免接触易致过敏药物及可疑过敏原。
暂禁蛋、奶、鱼、虾等饮食。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过敏、钙剂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医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2020959,每支5 ml)0.2 ml/kg,最大剂量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滴注,连用两周。
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1 mg/(kg・d),3次/d, 最大剂量不超过30 mg/d,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辩证诊疗常规》[2],显效:治疗7 d 皮肤紫癜完全消失,腹痛、关节肿痛消失,尿常规正常。
有效:治疗14 d 皮肤紫癜明显减少,腹痛、关节肿痛好转,尿常规好转。
无效:治疗14 d 皮肤紫癜无消退或反复出现,腹痛、呕吐、关节肿痛无改善,尿常规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6.0 软件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53.33%,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率26.67%,总有效率70.00%。
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组别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治疗组(n=30)16(53.33)12(40.00)2(6.67)93.33对照组(n=30)7(26.67)13(43.33)10(30.00)70.00 字2值5.820.587.167.16P 值<0.05>0.05<0.01<0.01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均正常。
3 讨论 HSP 是某些致敏物质进入机体与血液中的IgA 结合,产生变态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渗所致。
临床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痛、关节疼、胃肠道反应及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为主要表现[3]。
目前认为急性期HSP 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列环素(PGI 2)生成减少,血栓烷素(TXA 2)生成增多,形成TXA 2-PGI 2平衡失调,其结果导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血管痉挛,重者血管腔闭塞,促进病情进展[4]。
文献[5]报道对治疗前HSP 患儿证实存在着高粘滞血症及其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对HSP 发病机制认识“血瘀”相符。
现代药理证明以盐酸川芎嗪及丹参索为主要组份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血管,加速红细胞流速,促进瘀血吸收,改善微循环,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有利于恢复HSP 患者血管炎症。
另外,川芎嗪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TXA 2的合成及血小板活性物质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6]。
雷公藤多苷是从中药雷公藤中分离出的有效化学成分,其抗炎作用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渗出,抑制或对抗各类炎症介质[7];能调节免疫,活血化瘀,协同丹参川芎嗪加快受损组织的修复。
笔者的研究资料表明,治疗组显效率53.33%,总有效率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 《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 第10期(总第220期)2012年4月93.33%;对照组显效率26.67%,总有效率7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
而且二药联用,有协同互补的治疗作用,具有皮疹消退快,无肾脏损害,不易复发,价廉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可避免此病治疗中由免疫抑制剂及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8-690.[2] 陈园桃.中医辩证诊疗常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75.[3] 尹艳.桑椹三仙胶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 淋巴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0,27(6):60-62.[4] 张凤梅.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甲氰咪胍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0):58-59.[5] 王同保,秦艳,李丽芳.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液流变学改变[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101[6] 廖清奎.小儿血液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1.[7] 成志明.过敏性紫癜262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3):232-233.(收稿日期:2012-02-15) (本文编辑:连胜利)①河南省光山县人民医院 河南 光山 465450通讯作者:王建国急性大肠手术61例临床治疗体会王建国① 【关键词】 急性大肠癌; 外伤性破裂; 梗阻; 治疗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85 急性大肠癌患者不管是自发性破裂、外伤性大肠破裂甚至完全性的梗阻,均需紧急手术治疗,目前,此病在临床上仍然比较棘手[1]。
本组通过对2008年2月-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1例急性大肠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急性大肠手术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61例急性大肠手术患者,均为2008年2月-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
其中女29例,男32例,年龄26~71岁。
其中52例为大肠癌完全性梗阻;5例为大肠癌自发性破裂;乙状结肠癌及大肠外伤性破裂各2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肠癌性破裂或梗阻,年龄最大患者81岁,其他均在60岁左右。
外伤性破裂的患者以青壮年较为多见,其中车祸、被锋利的刀具刺伤占多数。
自发性破裂从缓慢梗阻开始发病,渐渐地出现腹膜炎和中毒症状。
根据患者受伤症状、体征及部位选择手术方式[2]。
1.2 方法 (1)10例患者行双管造瘘术。
实施此术式的患者均为外部受伤,3例为多发性大肠外伤,5例为腹腔被严重污染,2例为并发其他脏器损伤。
(2)对26例患者选择结肠单管造瘘手术。
主要是对于年龄大、发病时间较长,体内水电解质已经紊乱并且营养较差,体内主要脏器功能还不太好的患者。
4例直肠癌中,远端闭合病灶没有做处理自行痊愈患者3例,自发性破裂死亡1例。
5例患者腹腔污染严重,进行癌切除横结肠造瘘手术,降结肠癌剖腹后,由于结肠壁薄而结肠破裂。
(3)I 期切除吻合手术。
因均为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对25例患者没有充分肠道准备情况下分别采取不同术式进行急性大肠手术。
其中I 期17例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I 期8例患者行左半结肠切除术。
2 结果 61例急性大肠手术患者,25例I 期吻合,26例行大肠单管造瘘术,10例行双管造瘘术。
共57例治愈,死亡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4%。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条件的逐步改进,一些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3]。
但一些无传染性、发病缓慢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
其中大肠癌疾病更是一个典型,临床上对大肠癌肠梗阻患者采取的治疗原则是把肿瘤切掉,从而解除梗阻。
对于外伤所致或者是右半结肠癌的患者,只要是患者的整个身体体质状况良好,同时无严重的并发疾病,水肿较轻,肠管血液也运行良好,可以实施一期切除吻合手术[4]。
本组实施的患者没有吻合瘘发生,并且均痊愈,外伤手术和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患者重点是吻合口瘘问题。
据临床资料统计高达6%~36%,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左半结肠肠管里堆积的粪便稠厚,肠内的细菌数量和毒力都比其他肠段高,很容易被污染。
手术中一旦有吻合口瘘发生的情况,手术死亡率高达40%[5]。
因此,对于外伤患者或者左半结肠癌要I 期切除并且要近端造口,II 期闭瘘最好。
这种手术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手术的时间短,并且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彻底梗阻段肠腔清洁、灌洗[6]。
手术后患者能早些进食,住院时间短,身体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
(2)患者年龄较大,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一些并发疾病。
(3)左半侧的结肠壁非常薄,血液运行和胶原代谢能力没有右半侧的结肠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