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1. 《飞鸟集》第一章节:生命的颂歌;2. 《夜莺颂》第一、第二章节:夜莺的歌声与人生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泰戈尔和济慈的诗歌创作特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思考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人的人生哲理;2.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背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2. 课文讲解:a. 《飞鸟集》第一章节:生命的颂歌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结合实际生活,讨论生命的重要性。
b. 《夜莺颂》第一、第二章节:夜莺的歌声与人生的哲理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思考夜莺歌声的象征意义,探讨人生哲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填空、改写句子等练习;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两首》2. 板书内容:a. 《飞鸟集》:生命的颂歌生命的象征:飞鸟生命的价值:自由、快乐b. 《夜莺颂》:夜莺的歌声与人生的哲理歌声的象征:永恒、美好人生哲理:追求美好,积极向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b.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c. 仿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歌,不少于8行。
2. 答案:a. 略;b. 略;c. 示例:夜晚的湖光湖水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夜空的星辉。
风吹过,波光粼粼,像无数颗明珠跳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泰戈尔和济慈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b.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外国诗两首》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时常会迷失在物质的海洋之中,忘记了人文精神的力量。
而外国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常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引领我们走出困境,重新审视生活。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两首经典的外国诗歌,让我们一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力量。
***第一首诗:《停车场的风光》***
停车场里的夜晚,
车灯从我面前掠过,
我走在路边,
有没有人听到我走过的声音?
站在宇宙的边缘,
我仰望无数星辰,
它们在高高的天穹下闪烁,
在这无垠的黑暗中颤抖。
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我独自在这停车场徘徊,
思绪漂泊在空中飘荡,
犹如梦中的迷离与不安。
***第二首诗:《海边的风景》***
当我走近海边,
那一刻我几乎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
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悦耳的声音。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
一片金黄色的光芒闪耀着,
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仿佛与宇宙相连,心旷神怡。
站在海边,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脉搏,
这片海洋是如此广阔而美丽,
我俯身捡起一块贝壳,
仿佛能听到它诉说着大海的故事。
通过这两首外国诗歌的分享,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更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和思索。
愿我们能够时刻珍惜身边的美好,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让诗歌的力量永远伴随着我们前行。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夏夜的蝉鸣声和蟋蟀的叫声是夜晚的独特乐章,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而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描写蝈蝈和蛐蛐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外国诗歌,感受不同地域的夜晚之美。
第一首诗是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蝈蝈》(To Grasshopper),这首诗描绘了蝈蝈在夏夜中欢快的歌唱和跳跃,表达了生命的活力和乐观的态度。
济慈在诗中写道:“Happy little Grasshopper! / Linkèd to green daysfor a thousand years, / Singing together! / Joy is thine, and Joy is mine.”(快乐的小蝈蝈!/ 与绿色的日子相连一千年,/ 在一起欢唱!/ 快乐属于你,也属于我。
)诗人用“Happy”、“Joy”来形容蝈蝈的歌唱和跳跃,表达了他们带给夜晚的快乐。
蝈蝈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夏天的绿色和生命的活力,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和儿时的回忆。
第二首诗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蛐蛐夜》(The Oven Bird),这首诗将夜晚的寂静和蛐蛐的歌声相对比,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变化和人类的思考。
弗罗斯特在诗中写道:“The question that he frames in all but words /Is what to make of a diminished thing.”(他用无言的方式提出的问题是 /如何对待减少了的事物。
)通过描写蛐蛐夜里的寂静和思考的问题,弗罗斯特让读者思考自然中的变化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蛐蛐的歌声在诗中扮演着引导人们思考的角色,象征着对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这两首诗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蝈蝈和蛐蛐,但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类对大自然的思考。
在夏夜中,蝈蝈和蛐蛐的歌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鼓舞着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变化。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外国诗两首》译文翻译
1.《蝈蝈与蛐蛐》
原文:在荒凉的山岗上,在深邃的沟谷边,
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或在林荫小道的白桦树间,
那里,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蝈蝈唱出了清脆悦耳的旋律。
译文:在荒凉的山岗上,深深的峡谷边,
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深处,或者在林荫小道的白桦树间,那里,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蝈蝈演奏出了清脆悠扬的旋律。
1.《夜》
原文:在大地的某个僻静处,远离人群的喧哗,
置身在森林的广袤中,沐浴着月光的清辉,
一个人置身于花丛里,如痴如醉地欢叫个不停。
它沉醉在最美的夜色里,抑制不住春情的冲动。
译文:在大地某个僻静处,远离人群的喧嚣,
置身于森林的广阔中,沐浴着月光的清辉,
一个人置身于花丛中,如痴如醉地欢唱个不停。
它沉醉在最美的夜色里,抑制不住春情的萌动。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飞鸟集》和《十四行诗》。
这两首诗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第二章《诗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及诗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诗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并感悟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及诗歌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和兴趣。
2. 作者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泰戈尔和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1)分析《飞鸟集》的意象、主题及艺术特色。
(2)分析《十四行诗》的意象、主题及艺术特色。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创作风格、诗歌主题等方面,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7. 例题讲解:讲解诗歌鉴赏题目,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8.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诗歌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背景泰戈尔:印度诗人,象征主义代表作家。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戏剧、诗歌创作家。
2. 诗歌主题《飞鸟集》:自然、人生、哲理《十四行诗》:爱情、友谊、人生3. 艺术特色《飞鸟集》:象征手法、哲理内涵《十四行诗》:韵律美、意象丰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飞鸟集》和《十四行诗》的意象,并谈谈你的理解。
(2)从创作风格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 答案:(1)意象分析:《飞鸟集》:飞鸟、天空、大地、河流等自然意象。
《十四行诗》:玫瑰、夏日、歌声、时光等寓意意象。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时代、国别等;(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升文学素养;(3)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增进跨文化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译文、解析、音频、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查阅诗歌相关资料,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的重点和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字典,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3)学生初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3)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2)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3)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外国诗两首
主备人:项婧婧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随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他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
这首诗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青铜骑士》《乡村》《致大海》,小说《驿站长》《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等。
理解词语
忧郁:
向往:
瞬息:
涉足:
萋萋:
伫立:
延绵: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衡,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
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四、感悟精彩句子
细读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应该怎样做,而不能气馁。
(2)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心里总是存着美好的想象,美好的愿望,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可从多角度理解。
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它暗示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即使是痛苦的体验。
五、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厄运时积极乐观的崇高境界。
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
作品以新英格兰的人物和景色为描写对象,富有地方色彩,擅长用简朴口语,因而被誉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被称为“交替性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波士顿以北》(成名作),《山间》《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的空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了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未选择的路》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
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择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线条。
踏上这条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三、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两首诗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小结
学完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
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近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