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结构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4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标题:群落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群落的定义和概念。
2. 群落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生态位等。
3. 群落中的相互关系:竞争、共生、捕食、共存等。
4. 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比较。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引发学生对群落的兴趣和好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点?探究:3. 介绍群落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4. 分析群落的结构组成,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生态位等要素。
通过实例和图表进行说明。
5. 探讨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相互关系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实践: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群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要求学生记录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总结:8. 综合讨论:回顾和总结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 归纳群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群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维护群落的意义。
拓展:10.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和相互关系。
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群落,撰写一份详细的群落结构分析报告。
评估:12. 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的书面报告评估他们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
2. 群落结构的实例和图表。
3. 学生分组观察和记录群落的材料。
教学延伸:1. 将群落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关联,引导学生思考群落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理解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群落结构的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3)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2)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群落的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0.5课时)(1)介绍群落的概念;(2)阐述群落的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1课时)(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及意义;(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原因及意义。
3.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0.5课时)(1)环境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群落结构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4.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1课时)(1)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如校园、公园等;(2)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3)学生交流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群落定义、特征和结构类型的理解程度。
2.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探究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群落的定义和特征,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习群落的结构类型:学生自主学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教师讲解并示例。
4. 小组讨论:探讨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学生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掌握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自觉珍惜自然资源、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2.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定义群落的含义及其包含的生物个体;-解释群落的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2.群落的分类-根据环境进行分类,如水生群落、陆地群落等;-根据生态功能进行分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3.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群落结构。
4.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群落的发展规律。
5.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变化对群落演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2.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生态实验器材、实地考察场地等。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互动评价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特征等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价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群落结构组成和构成因素的理解程度。
3.案例分析评价提供群落结构与发展的实际案例,评价学生对群落组织与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到周边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真实的群落结构和演替。
2.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自主选择群落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写一篇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小论文;2.整理群落的分类表格,列举不同类型的群落及其特征;3.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群落?群落的组成因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哪些?八、教学反思群落结构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群落的分类方法;3.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4.能够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特点包括:•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生物种群,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稳定性: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群落的分类方法根据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将群落分为以下几类:•森林群落:由乔木和灌木组成的群落;•草原群落:由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沙漠群落:由耐旱植物组成的群落;•水生群落:由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组成的群落。
3.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群落的结构包括:•植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按照高度和生长形态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动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按照食性和生活习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生态位:群落中的每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角色;•能量流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实现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物质循环:群落中的生物种群通过代谢作用和分解作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4. 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先锋群落:在裸露的岩石或土地上,最先出现的植物种群;•次生群落:先锋群落逐渐演替为次生群落,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高级群落:次生群落逐渐演替为高级群落,包括成熟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包括:1.讲授:通过PPT和教材,讲解群落的概念、分类方法、结构和功能等内容;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群落中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概念;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和影响因素。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3.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知道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生活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2. 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如森林中的树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水平结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斑块状分布。
(2)时间节律:生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3. 群落的种类和分布:(1)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2)草原群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3)灌木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灌木植物为主。
(4)湿地群落: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生植物为主。
(5)城市群落:分布在城市区域,以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为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群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3. 讲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群落的结构。
4. 讲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群落,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群落结构观察和实践的作业,如观察校园里的群落结构,调查周边环境的群落种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并描述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介绍群落的基本定义,强调群落是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2. 群落的特征: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
3. 群落的特点: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并描述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种间关系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种间关系的概念:介绍种间关系的定义,强调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种间关系的类型:讲解竞争、捕食、共生等种间关系的类型。
3. 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如竞争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间关系的概念、类型及对群落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种间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种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种间关系的概念。
2.1群落的结构【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3.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课堂预习提纲】1.什么是群落?某池塘里的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群落吗?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哪些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有什么意义?4.什么是物种丰富度?我国从北方到南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怎样变化的?5.什么是优势种?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吗?6.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请列举说明。
7.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什么8.什么是群落的季节性?举例说明?9.什么是生态位?若研究动物或植物的生态位可以分别研究哪些内容?【课堂探究设计】1.探究一: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要认识一个群落,为什么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2)什么是物种丰富度?我国从北方到南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怎样变化的?(3)什么是优势种?如何进行辨别?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吗?(4)草原放牧过程中,我们要如何维持草原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究二: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24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生物的种间关系有除了以上类型,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列表比较各种间关系的概念、特点、实例、随着时间改变各种间关系对应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营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
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请从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强调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强调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群落的结构类型3.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强调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四章:群落的演替4.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强调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5.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5.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5.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六章:群落的空间结构6.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意义6.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第七章: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7.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八章:群落生态位与竞争8.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强调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九章: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9.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强调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介绍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内容和要点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教案《群落的结构》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的结构类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群落生态位与竞争、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以及总结与展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群落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2. 教学难点:(1)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2)群落的时间结构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群落的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群落的结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外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安排课外调查和实践操作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讲解群落的概念,阐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生态环境等特点。
3. 介绍群落的空间结构: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 讲解群落的时间结构:介绍群落的时间结构概念,阐述群落物种组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观察和记录所调查区域的群落结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分析群落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调查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群落的结构和特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内容1. 群落的边界:介绍群落边界的概念,分析群落边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群落的物种组成:讲解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概念,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规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边界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群落物种组成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群落边界的识别和分析。
(2)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和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群落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群落边界的特征。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了解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4. 能够分析实际环境中群落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群落的结构特点。
2. 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中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讲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究实验,观察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收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报告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知识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基地,实地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2.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开展群落结构相关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群落的构成学案
茅村中学高二生物组
一、学习目标
群落的结构特征(A)
二、自主学习
1、群落的概念?注意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群落内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3、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如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4、群落的结构的概念?包括哪两种类型?说出森林中群落的结构是什么?是什么愿
因造成这种分布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群落的水平结构?
5、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
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及作用
提醒:生态位重叠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生态位的分化度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三、例题
1、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资料1 l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
结果发现: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
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四、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
2.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
...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B.所有植物C.所有动物D.落叶和土壤
3.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当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部而变为菌核,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表皮;至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口部长出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
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为()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4.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一组是()A.虎和野猪B.草鱼和鲤鱼C.长颈鹿和鸵鸟D.水稻和稗草
5.分析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草原上的蝗虫与羊②鸬鹚与鱼③大豆与根瘤菌
④噬菌体与细菌⑤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11.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12.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包括
...()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大小D.种群的年龄结构14.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_有关。
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生物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_。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15.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类型不同。
某一座山的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甸。
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16.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17.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18.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
这种昆虫的蜘蛛。
右图是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
果。
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
A.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
增加得更快
B.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
19.右图表示从南极(90o 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 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向。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的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
,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与
有关。
(2)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