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0.33 KB
- 文档页数:2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 V ol.(13) No.1-18-川芎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探究A study on the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uanxiong in tre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张露苗1 马平凡2*(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00;2.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1)01-0018-03 【摘 要】在应用川芎时配伍得当,煎煮适宜,因症施用,则在心血管疾病中临床疗效是显著的。
本文总结川芎的成分、药理、功效、常用配伍、用量等,分析应用川芎的合理性,促进其广泛合理应用。
【关键词】川芎;药理;功效;配伍【Abstract 】Chuanxiong (川芎) is well-matched in clinical medicine, suitable for decoctions, and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symptoms, its clinical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s remarkabl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ingredients, pharmacology, efficacy, common compatibility and dosage of Chuanxiong,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Chuanxiong and promotes its wide and reasonable application.【Keywords 】Chuanxiong; Pharmacology; Efficacy; Compatibility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1.01.006中药川芎取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一般在小满至芒种节气收获,摘去茎叶,除去泥土,及时干燥。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有151个成方制剂中含川芎,占所收载1640个中成药总数的%。
中药川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iigwsticw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彭州、都江堰等地,为四川的道地药材。
夏季当川芎植株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去须根,即为川芎药材。
再经洗净、润透、切片、干燥,得到中药饮片。
中医认为川芎性温,味辛,归于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国内外学者对川芎的栽培、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对近10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川芎的临床应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含有苯酞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其酯、生物碱、多糖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
川芎中的挥发油和生物碱类成分是研究的热点。
挥发油川芎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1%。
一般采用超临界C 〇2萃取、水蒸汽蒸馏等方法提取挥发油;再经柱层析分离、GC-MS、LC-MS等方法检测。
已从川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60余种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z-稾本内酯(z-ligustilide)、丁基酞内酯(butylphthalide)、丁燦基酞内酉旨(butylidenephthalide)、4-轻基-3-丁基味内酯(senkyunolide)、川芎内酯A(senkyunolideA)、川芎内酯I(senkyrunolideI)、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F)、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等。
川芎—赤芍药对研究进展袁蓉;施伟丽;信琪琪;丛伟红;陈可冀【摘要】川芎—赤芍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对,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二者均为活血要药,配伍后达到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等功用,能够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内皮功能,保护脑组织及神经等作用.芎芍胶囊是川芎和赤芍有效组分配伍的典型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本文从功效及物质基础、药理研究、临床应用方面对川芎—赤芍药对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为川芎—赤芍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9(012)005【总页数】4页(P808-811)【关键词】川芎—赤芍药对;芎芍胶囊;活血化瘀;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作者】袁蓉;施伟丽;信琪琪;丛伟红;陈可冀【作者单位】100091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00091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实验室;100091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实验室;100091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实验室;100091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药对是复方的核心,药少力专,是“多成分、多靶点”中药复方研究的适宜切入点。
川芎—赤芍药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王清任《医林改错》的“五逐瘀汤”除身痛逐瘀汤外,均以川芎、赤芍为基础药物活血化瘀,可见川芎—赤芍药对是治疗血瘀证的常用药对。
陈可冀院士治疗支架术后血瘀证常用川芎和赤芍,二者配伍可视为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专病专方专药[1]。
因此,进行川芎—赤芍药对的深入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开展复方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血中气滞,为血中之气药;赤芍苦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二药配伍,既增活血化瘀之功,又借气行血行之力,使行血破滞之功倍增。
中药川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川芎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称为川芎穗、丹参芎、四逆胶芎等,是唐古特芎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川芎在中医中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抗血小板聚集、提高记忆力等功效。
本文将从中药川芎的植物学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禁忌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植物学特征川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匍匐的根状茎和竹节状的茎,茎高40-120厘米。
叶子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为卵形或倒披针形,长2-6厘米,边缘有锯齿。
花序为伞状复伞形,花小而黄色。
果实为椭圆形蓇葖果,果皮薄而微毛,果肉萎缩后会分离,具有香气。
二、化学成分川芎的根茎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化学成分,如川芎素、川芎乙素、川芎内酯、川芎酸、川芎酚、川芎果酸、川芎嗪、川芎醇等。
这些成分赋予川芎多种药理活性,如抗凝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三、药理作用1. 活血祛瘀:川芎中的川芎素和川芎乙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络脉的通畅,减少恶性循环,消除瘀血,缓解疼痛。
川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抗抑郁和抗焦虑的作用发挥的。
2. 调经止痛:川芎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女性生理周期和治疗妇科疾病。
川芎可通过抑制子宫收缩肌的收缩,增加子宫平滑肌的舒张,从而缓解痛经和月经不调。
3. 抗血小板聚集:川芎中的川芎素和川芎乙素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提高记忆力:川芎中的川芎醇具有提高记忆力和改善脑功能的作用。
川芎醇能够促进脑血液循环,增加神经细胞对氧和营养的供给,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从而增强脑功能。
四、临床应用川芎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疾病、瘀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症。
以下是川芎在一些常见疾病中的应用:1. 中风: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风后的肢体麻木、语言不清、偏瘫等症状。
2. 痛经:川芎可以通过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缓解痛经和月经不调。
注射用大川芎中药材的质量研究【摘要】目的对注射用大川芎中所用原药材进行了质量研究。
建立了川芎药材和天麻药材的TLC鉴别方法,并对样品进行了鉴别。
方法建立了川芎药材中阿魏酸及天麻药材中天麻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方法学进行了考察。
结果在所确立的色谱条件下,阿魏酸在0.0316 ~0.5056 μg范围内,峰面积和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 = 1.25 %,平均回收率为97.80 %(n = 9,RSD = 1.47 %);天麻素在0.502 ~10.04 μg范围内,峰面积和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 = 1.21 %,平均回收率为98.00 %(n = 9,RSD = 1.39 %)。
结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样品无干扰。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quality on the herbs used in Rhizoma Chuanxiong injection.Methods Rhizoma Chuanxiong and Rhizoma Gastrodiae were identified with TLC methods. The methods of HPLC were built up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two main ingredients in these two herbs. Results Under the identified chromatography condition ,the peak area of Ferulic acid is in good linearity to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0.0316~0.5056 ug. The precision (RSD) is 1.25% 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is 97.80% (n=9 RSD=1.47%).As to Gastrodin ,in the range of 0.502~10.04ug,the linearity between peak area and concentration is satisfactory. The precision is 1.21% 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is 98.00%(n=9 RSD=1.39%).Conclusion The two methods above were accurate,reliable and repeatable.【Key words】Rhizoma Chuanxiong ;Rhizoma Gastrodiae;Quality study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1]。
[收稿日期]2005205219; [修订日期]2005207220[作者简介]韩建香(19692),女,主管药师。
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进展韩建香1,孙向红1,宫丽莉2,王路平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03; 1 药剂科; 2 康复科)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镇静解痉的功能。
主治血郁气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以及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热头痛、肢节与肝胁疼痛等症。
近年来发现,川芎具有治疗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功能。
其主要成分有挥发油、川芎内酯、阿魏酸、川芎嗪、氨基酸、大黄酚、维生素A 、叶酸等。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三大疾病。
特别应该指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目前,国内对川芎的药理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疾病1.1 对心脏的作用川芎煎剂对离体蛙心试验显示,浓度10-4时呈兴奋作用,浓度10-2时,则呈抑制作用。
浓度10-5~10-4时离体蛙心收缩幅度增大,心率变慢。
给麻醉犬静脉滴注川芎嗪每分钟1mg/kg ,10min 时,犬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剂量增至每分钟4mg/kg 时,还出现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心动指数、心肌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阻力及总外周阻力降低。
椎动脉注入大剂量的川芎嗪,其心血管作用不明显,说明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枢。
预先给予普萘洛尔和利血平可完全消除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由此可见,川芎嗪对心脑的作用,可能是直接通过交感神经间接兴奋心脏β2受体所致。
1.2 对血管的作用川芎嗪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药主要分布于血流丰富的大循环和组织,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对由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血管痉挛有缓解作用,能明显降低麻醉犬冠状动脉阻力和肺动脉高压。
川芎生物碱和酚性部分能抑制离体兔血管对肾上腺素和氯化钾所致的收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使血管阻力下降;兔静脉注射川芎可减轻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 波升高,有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川芎,有提高低氧耐受力的效果,能降低心肌耗氧量,还能抑制药物对血管的收缩,较好的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增加营养心肌的血流量。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川芎对不同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川芎味道辛,干燥。
在上行过程中走而不守,行散能够到达顶部,而且还可以下行到达血海。
它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血液停滞的多种作用,使其适合于血液停滞以阻止各种疾病。
它具有很好的驱风止痛作用,可以治疗风湿,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通过多年研究,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多糖等,包含如二聚体,有机酸酚,生物碱等。
它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川芎对疾病的作用较广泛,主要是止痛,抗氧化,抗凝,抗衰老,细胞保护等良好作用。
关键词:川芎;药效;临床应用;研究引言中草药川芎是属于伞形科川芎的干草。
川芎是最受欢迎的中药之一。
几千年来,它一直被用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民间医药。
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产区在四川省内。
川芎有暖心、刺激、补气、活血等功效,药用价值较高。
众所周知,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液停滞。
在临床上,川芎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舒张、血栓形成和缺血。
另外,它也是用来作为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中药,像是中风、心绞痛和高血压。
川芎具有健气活血止痛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
几千年来,川芎在我国一直享有“活血消炎”的美誉,临床上作为心血管保护的主要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抗细菌作用。
其生物活性主要与化学成分有关。
到目前为止,已经分离到了180多种化合物,其中90多种属于不同结构类型。
除此之外,川芎还含有多种矿物成分及其它成分。
川芎是芎属植物的根茎,属于伞形科女贞(又称川芎),能促进气虚、活血、驱风、止痛。
据本草的文字研究,在古代川芎、抚芎一起被称为“川芎”,在神农本草经中首次被发现,名列前茅。
宋代并非只有“川芎、抚芎”两个名字,川芎的分化在宋代开始。
川芎在江西种植、药用历史悠久,注册商标为“江西省药材标准”。
直到现在,许多人川芎在种植后和茶叶一起浸在开水里。
所以“川芎”这个名字被用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治疗感冒和头痛。
原、药用植物性状、活性成分相似,临床疗效相近,且易混淆。
中药川芎的现代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近况川芎为伞形科蒿本属植物,味辛性温,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疏风止痛的作用,归肝、胆、心包经。
《本草纲目》谓其为:“血中气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含有川芎嗪、阿魏酸钠、川芎内酯、挥发油、挥发性油状生物碱及酚性物质等化学成分。
川芎嗪是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有较强的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血小板功能和抗凝等作用,因此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等。
阿魏酸钠(川芎素)是川芎的另一重要成分,其药理作用同川芎嗪类似。
本文就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1.1 抗自由基作用:氧自由基具有强烈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
在缺血/再灌注时主要通过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膜脂质过氧化。
川芎嗪能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提高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含量,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自由基损伤。
路雪振[1]在应用川芎嗪治疗肺挫伤的研究中表明川芎嗪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内皮素分泌扩张肺血管,还可降低血栓素A水平,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并能抑制PAF等炎性介质,早期应用川芎嗪治疗肺挫伤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谢兆华[2]在采用阿魏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中发现,阿魏酸钠具有拮抗内皮素、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活性等作用,从而具有抗心绞痛作用。
1.2 抗组织纤维化:阿魏酸钠、川芎嗪对肝、肺、肾组织的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抑制、治疗作用。
阿魏酸钠为新的非肽类ET拮抗剂,大量研究表明在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和人肾组织中均证实存在ET-1的高表达,ET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及减轻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3]。
川芎嗪能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
利用大鼠门静脉高压模型观察川芎嗪治疗肝硬化的作用,证明其确有降低大鼠模型门静脉高压的作用[4]。
川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川芎是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理学效应,被认为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围绕着川芎的药理学效应、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等方面,详细介绍川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首先,川芎被广泛认为具有扩展血管和抗凝血的功效。
川芎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如川芎内酯、川芎羟基内酯等。
这些成分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的松弛,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改善血液流动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其次,川芎还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会导致疼痛和炎症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疼痛和炎症,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氧化和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氧化应激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的损伤。
同时,川芎还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组织的抗缺血耐受性,保护心脑血管免受损伤。
临床研究表明,川芎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川芎可以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
研究还发现,川芎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等症状。
此外,川芎还可以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如脑缺血和脑梗死。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改善脑血流灌注和脑组织缺血状态,减轻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失。
需要注意的是,川芎的使用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尽管川芎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一些特定的人群,如出血性疾病患者和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川芎。
此外,川芎在一些个体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和消化不良,因此在使用川芎时应遵循适量使用的原则,严密关注身体状况。
综上所述,川芎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川芎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川芎,又名四川芎、川乌,是中药材中的一种重要成分。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功效,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后遗症、痛经等病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川芎也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川芎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功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
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川芎注射剂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脑梗死等疾病,通过扩张血管、改善供血情况,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减轻病情。
二、妇科疾病的治疗川芎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也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认为,川芎可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川芎注射剂可以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疾病,通过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症状,调节月经周期。
三、创伤与炎症的治疗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炎症反应。
川芎注射剂在创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可以促进伤口修复,减少组织损伤,加速恢复。
四、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川芎在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川芎注射剂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注射剂可与化疗药物联用,增强化疗疗效,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总体来说,川芎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研究。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川芎作为中药材中的一种成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和疑问。
其中,剂量的选择、不同疾病的适应症、安全性等问题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此外,川芎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还需要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由于注射剂的用法与传统中药的用法有所不同,医生和临床医师需要深入了解注射剂的特点和用法,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合理选择川芎注射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综上所述,川芎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表明了其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川芎,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川芎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概述,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化学成分方面,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成分的存在不仅赋予了川芎独特的药理活性,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通过现代分离提取技术的运用,对川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药理作用方面,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等多种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增生等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川芎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方制剂中,与其他药材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对川芎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川芎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药理活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及阿魏酸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藁本内酯、丁烯内酯、川芎内酯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氧化作用,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酚酸类化合物是川芎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包括阿魏酸、香草酸、咖啡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川芎还含有内酯类化合物,如川芎嗪、甲基川芎嗪等。
川芎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关键词川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文献综述川芎为伞形科植物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是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功效的常用中药,临床上广泛用于头痛、胸胁疼痛、经闭腹痛、冠心病等。
所含有效成分为四甲基吡嗪(川芎嗪)和阿魏酸等。
此外尚含有挥发油、蒿本内酯和丁烯苯肽等烷基本肽类化合物。
味辛,性温。
归肝、胆、心包经。
1 川芎嗪川芎嗪是传统化瘀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MP)。
有研究提示TMP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改善脑循环障碍,对神经元和线粒体有保护作用,并对心、肾、肝等组织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活性,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有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拮抗作用。
1.1 与细胞内钙的关系:张功寿等[1]研究川芎嗪对豚鼠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及与钙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分析,认为这种松弛作用与细胞外Ca2+内流、细胞内Ca2+释放无关。
可是此药能使无钙高钾去极化的气管条明显松弛。
他们认为川芎嗪的这种松弛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内Ca2+外流而实现的。
吴书林等[2]却持不同看法,认为川芎嗪对Ca2+通道具有阻滞作用。
正由于具有此作用,故用川芎嗪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疾病,因该病是由于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所致。
刘巨源[3]报道,川芎嗪可抑制Ca2+载体A 23187 的作用,而A 23187 能使细胞膜和细胞内钙贮池对Ca2+的通透性增加,川芎嗪之所以能使紧张的血小板松弛,就是使细胞内Ca2+减少的缘故。
后二者的意见基本上一致,认为川芎嗪对细胞外Ca2+进入胞内有阻滞作用。
1.2 对心血管的作用:周苏宁报道[4]川芎嗪能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胡燕月等[5]也发现,给麻醉犬滴注川芎嗪,引起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
[收稿日期]2005205219; [修订日期]2005207220[作者简介]韩建香(19692),女,主管药师。
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进展韩建香1,孙向红1,宫丽莉2,王路平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03; 1 药剂科; 2 康复科)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镇静解痉的功能。
主治血郁气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以及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热头痛、肢节与肝胁疼痛等症。
近年来发现,川芎具有治疗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功能。
其主要成分有挥发油、川芎内酯、阿魏酸、川芎嗪、氨基酸、大黄酚、维生素A 、叶酸等。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三大疾病。
特别应该指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目前,国内对川芎的药理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疾病1.1 对心脏的作用川芎煎剂对离体蛙心试验显示,浓度10-4时呈兴奋作用,浓度10-2时,则呈抑制作用。
浓度10-5~10-4时离体蛙心收缩幅度增大,心率变慢。
给麻醉犬静脉滴注川芎嗪每分钟1mg/kg ,10min 时,犬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剂量增至每分钟4mg/kg 时,还出现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心动指数、心肌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阻力及总外周阻力降低。
椎动脉注入大剂量的川芎嗪,其心血管作用不明显,说明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枢。
预先给予普萘洛尔和利血平可完全消除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由此可见,川芎嗪对心脑的作用,可能是直接通过交感神经间接兴奋心脏β2受体所致。
1.2 对血管的作用川芎嗪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药主要分布于血流丰富的大循环和组织,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对由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血管痉挛有缓解作用,能明显降低麻醉犬冠状动脉阻力和肺动脉高压。
川芎生物碱和酚性部分能抑制离体兔血管对肾上腺素和氯化钾所致的收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使血管阻力下降;兔静脉注射川芎可减轻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 波升高,有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川芎,有提高低氧耐受力的效果,能降低心肌耗氧量,还能抑制药物对血管的收缩,较好的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增加营养心肌的血流量。
故川芎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心肌供氧和需氧不平衡状况。
川芎及川芎红花(1.0∶0.6)注射液,川芎总碱和川芎嗪均能使麻醉犬血管阻力下降,使脑、股动脉及下肢血流量增加。
川芎浸膏、水浸液、乙醇水提液对麻醉犬、猫、兔等动物,不论肌注还是静脉滴注均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冠心Ⅱ方(川芎、丹参、红药、赤芍、降香)也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作用,单味药的川芎最显著。
静脉注射冠心Ⅱ方2~4mg/kg 使血流量增加114%及143%。
临床以川芎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对其他血管疾病如肥厚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停搏、某些折返性心律失常等也有治疗价值。
1.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川芎嗪对冠心病病人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有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
川芎嗪能显著增加红血栓的溶解率,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白血栓增长趋势,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
实验证明,0.6g/L 阿魏酸在试管内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血小板聚集,且能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
川芎嗪与冠心Ⅱ方能抑制ADP 和胶原诱导的家兔、正常人及冠心病病人血小板聚集。
陈鸣用盐酸川芎嗪静脉注射治疗心血管病病人35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有关指标,以临床体检健康者16例为对照,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川芎嗪对心血管病病人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对红细胞的影响,即降低微血管内的红细胞聚集和血细胞比容,增加微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减轻微血管的渗出。
2 治疗脑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理学研究川芎嗪经小鼠尾静脉注入8min 时,2H 2川芎嗪可较多透过血2脑脊液屏障,并达到高峰,表明大脑是川芎嗪的重要靶器官之一。
刘众应用酶标免疫测定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了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大白兔脑缺血前、后血浆中β2血浆球蛋白(β2T G )、血小板因子4(PF 4)、血栓素B 2(TXB 2)、62酮2前列腺素F 12(62酮2P GF 12)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脑缺血后血浆中β2T G 、PF 4及TXB 2的含量显著升高(P <0.01),而62酮2P GF 12的含量无明显变化。
用中药川芎治疗能明显地抑制血浆中β2T G 、PF 4及TXF 12含量的变化(P <0.01),并使血浆中62酮2P GF 12的含量有所升高(P <0.05),提示川芎能有效地抑制脑缺血对体内血小板的激活,纠正循环血中TXB 2、P GI 2平衡失调。
强啡呔(Dyn )亦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发现,脑缺血时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啡呔A 12β样免疫活性物质(ir 2DynA 12β)的含量显著升高。
提示脑缺血时Dyn 释放入血和脑脊液增多。
应用200g/L 的川芎注射液给脑缺血大白兔注射,可见该组大白兔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与盐水组相比明显减轻,血液和脑脊液中ir 2DynA 12β的含量降低。
说明应用川芎治疗能减轻脑组织・573・齐鲁医学杂志2005年8月第20卷第4期 Med J Qilu ,August 2005,Vol.20,No.4缺血性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林新霖用川芎嗪对30例缺血性卒中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3、6、10天采血样,作血液黏度(高切、低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
结果显示,随着病人的症状、体征的好转,各项实验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认为川芎嗪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理想的药物。
临床通过用川芎嗪及维脑路通静脉滴注研究其对脑血管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川芎嗪能显著降低切变率、血细胞比容和血浆比黏度。
有作者用川芎嗪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果显示,川芎嗪组总有效率为86.6%,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为62.8%。
综上所述,川芎嗪治疗脑血管疾病有以下主要作用:①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②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黏度;③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激活,纠正血循环中TXB2、巨细胞旁外侧核和脑脊液中Dyn的平衡失调;④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⑤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耗氧量。
可见,川芎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较有前途的药物。
今后有必要对其药理作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川芎;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疾病;讲座[中图分类号] R24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820341(2005)0420375202(本文编辑 马伟平)计算机X线摄影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张建涛,孙 杰,李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山东青岛 266003) 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成像装置。
该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影像内容,实现了X线平片信息数字化。
它的图像具有清晰度高、曝光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强等特点,在床边摄影中得到最集中体现。
1 CR系统显著提高床边摄影的成功率临床上有许多类型的病人需做床边摄影。
床边摄影的对象主要是病情危重者、复合性外伤、术后监护及不宜移动者。
上述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床边摄影要有较高的一次成功率。
传统的X线床边摄影由于受设备和病人多种因素的制约(病人不能自主呼吸、曝光条件选择过高或过低等),极易导致摄影失败或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产生漏诊、误诊。
CR系统应用于床边摄影的成像机制与普通屏2胶组合系统的成像机制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CR系统中,由IP板作为成像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对比度和密度,独立于曝光水平之外,并以数字化原始数据为基础,根据诊断需要进行调节。
其动态范围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跨越在1∶104的很宽的区域内,因此IP显示了极好的线性,即在CR系统的摄影剂量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动态范围。
而常规X线摄影中的屏2胶系统的动态范围则比IP 窄得多。
另外,IP可以精确地检测每一种组织间微小的X 线吸收差别,如实地反映被照物体的密度结构,尤其对ICU 监护病人、心脏外科手术病人,插管的位置及置换瓣膜的形态能全面清晰地显示,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一般不会因曝光不当而造成废片,为正确的临床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保证床边摄影有较高的一次成功率。
2 C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极大提高了床边摄影图像质量床边摄影的病人大多病情复杂,治疗时的一些措施(如导管、插管、包扎、心电监护等)增加了床边摄影的难度,加之常规床边摄影多用小型移动式X线机,摄影参数的选择有[收稿日期]2005202227; [修订日期]2005206225[作者简介]张建涛(19492),男,主管技师。
很大的限制,极易造成废片。
CR系统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
CR系统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线摄影,后处理功能强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常用后处理方法有调谐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
调谐处理所涉及的是影像对比,可独立控制影像的显示特征,通过影像的黑白反转得到不同影像对比,决定用何种密度再现影像。
即使影像中X线量和值有某些改变,只要在允许的敏感范围内,CR系统也可读出影像信号,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而在常规X线床边摄影中最终显示的影像相当程度上依赖于X线曝光量,当曝光量过高或过低时,均不能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CR系统的空间频率处理可实现影像边缘增强,欲观察结构区得到增强,突出其结构轮廓,使影像合理优化,图像更加清晰。
可对长期卧床病人因分泌物潴留引发的肺不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及胸部术后欲观察纵隔的病人,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这对危重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抢救十分重要。
3 利用现有X线设备和网络连接能力CR系统除运行稳定、图像清晰,有较好的动态范围及线性,同时可充分利用现有X线设备,不改变工作流程,不需要单独购置新的X线机。
同时因其具有数字化处理功能,所以网络连接能力强,可实现远程传输,对影像的调阅、存储和网上传输极为方便。
利用PACS系统的功能,各科室可直接从网上调阅图像,这对床边摄影、术中摄影尤为重要,还为远程会诊提供可能,从而整体上提高了放射科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CR系统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保证了摄片质量,降低了重拍率。
从摄影到诊断与常规屏2胶系统相比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数字化X线摄影必将成为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