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自由之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2
傅斯年的人品怎样傅斯年是20世纪初期著名历史学家,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
他有什么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人品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傅斯年的人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傅斯年的人品傅斯年生于清朝末期,早年间受到民主与科学的影响,创办了中国早期的一些杂志和月刊,开始不断的提倡新文化,摒弃封建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颇为广泛,从而也成为了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这对他后来成熟的人文品格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说道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胡适的一些话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他说傅斯年理解力强,学业优异,有大刀阔斧的远见卓识,也有心细如丝的精细之处,在事情面前组织和协调能力高人一筹,有足够的感情张力,每件事情都会热情高涨,感情和理性并存,温柔可爱,又不失理智和调理,并且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矛盾体的合理共存,他就真实的出现在你眼前,出现在历史中。
傅斯年的矛盾体还体现在同一时期人对他不同评价,他的老师胡适认为他是最优秀最稀有的人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最难得一见的人才,认为他是最可爱可亲的人,但是与他老师争锋相对的是周作人,他认为傅斯年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外表的热情只是为了掩饰他内心软弱。
但是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处在新时代和旧社会跟新交替的矛盾体。
一万个人里有一万个傅斯年,可是他的影响现在至少还在持续并且一直持续。
傅斯年简介傅斯年出生在1896年,那是初春的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
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傅斯年少年时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在1916年刚满20岁的傅斯年升入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学府北大,在这里他怀着一腔热血。
傅斯年在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年代里参加了“五四”运动,之后不断的磨砺自己,曾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
学习结束后回国任教,大量优秀学生出自他门下,同时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上有很深的刻苦钻研,发表了诸多的文献著作,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在抗战胜利后,傅斯年继续教书育人,他与北大的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傅斯年曾经担任北大的临时校长。
从胡适到李敖2008年03月24日 14:26网易商业【大中小】【打印】李敖的大陆之行,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台湾历史嬗变的契机。
台湾之所以有纷繁复杂之格局,李敖之所以有众说纷纭的表演,都可从历史中找出一些伏笔。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相应于它所面对的内外环境,会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论述,一则藉以澄清它所必须处理的政治问题,二则藉以凝聚关于政治价值的共识。
这种论述的发展与演变、积累,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政治集体意识的历史,对于其成员的自我认知与迈步方向有相当的影响。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钱永祥认为,五十年来对于台湾的政治意识起过较大定调作用的论述,大概主要是“自由主义”与“国族主义”。
从胡适到雷震、殷海光及李敖,这条思想脉络也许可以折射自由主义在台湾的起承转合。
《自由中国》时代“从1949年国民党来台湾,一直到国民党政权落到李登辉手上,这是一个由国民党统治的漫长时期。
如果说台湾有过一股自由主义力量的话,这个力量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因为国民党而生存、也因为国民党的失势而消失。
”钱永祥说,“如果说台湾有所谓自由主义的论述、自由主义的思潮、自由主义的言论的话,那么,那是从《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的。
”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雷震与胡适、王世杰、杭立武等开始筹备《自由中国》杂志。
11月20日,《自由中国》半月刊在台北创刊,胡适挂名发行人,雷震为实际负责人。
从创刊始,《自由中国》半月刊一直受到胡适的很大影响。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
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教育,无论是誉是谤,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
关于自由主义,他的阐述非常精到:“总结起来,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改革。
”这些理念无不体现在他的行为选择中。
总的来说,胡适与蒋介石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又不失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他几乎不接受政府的官职。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傅斯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傅斯年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傅斯年个人简介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1920xx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
19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xx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20xx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
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20xx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1920xx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从1920xx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0xx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文化视野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李雨佳 鲁东大学摘要:20世纪30-40年代,一些信仰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颇具声势的自由主义运动,但到40年代末期,自由主义运动就失败了,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它的精神和价值还是值得现代的人们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原因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375-02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最先兴起于17-18世纪的欧美地区。
因为它更关注的是理性为基础上的个人自由,人们应该将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作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生活的主题。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各种西方思潮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传播,最为突出的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因为自由主义的某些思想诸如人的个性的解放、民主政治、思想自由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事实上,他们认为信仰自由主义,走自由主义的道路不仅能够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
因此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知识界,自由主义思潮相当兴盛,自由主义运动也有声有色的进行着。
然而,到了40年代末期,因为国共两党斗争结果的明朗化,自由主义也以失败而收场 。
而追究其失败的原因则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传统中国君主专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制约着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存在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才正式宣布中国结束君主专制,开始进入现代社会。
但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因为专制、人治的政治文化传统已经在中国生根,它不仅影响着旧阵营中政治活动家和官员如慈禧,袁世凯,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派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像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致使他们在革命活动中也经常表现出个人专断和违背集体领导的作风。
1914年7月建立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要求党员按手印并服从孙中山个人。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 在近代中国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潮,如今依然影响和引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自由主义思想从19世纪开始, 逐渐传入到中国。
在这一时期, 中国面临的是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开始学习自由主义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各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其中拥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教士最为活跃,他们在中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将西方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此外,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媒体以及文化名人,如饶漱石, 胡适和陈独秀等,都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和宣传者。
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由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想和美好。
自由和平等这样的基本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为中国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由主义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宣扬私人财产和个人自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这种思想无疑是新的、激进的。
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和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前提了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形成。
此外,自由主义思想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将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提出了一些在传统文化观念下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如女权、民主和人权等。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意义和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在之后的历史中, 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中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困境。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
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胡适与傅斯年,胡祖望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
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有风骨、有气节,英年早逝,为史学界不可多得的巨人。
学术与政治品格双重高尚,恪守一个知识分子的底线。
这是民族的脊梁!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游行总指挥。
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是一位爱国学者。
1.人文品格:爱读书、买书,知识丰富广博;生活简朴;富有血性,爱憎分明;善于修身,为人正直。
2.原因: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
3.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
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7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1【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B、共同体C、价值体D、有机体2【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孙奇逢3【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A、二B、三C、四D、五4【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1【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B、种族C、文明D、地域2【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A、春秋时期B、汉朝C、魏晋南北朝时期D、清朝3【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A、胡床B、胡椅C、佛教D、道教4【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1【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B、道德-文化C、道德-经济D、政治-道德2【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A、北魏孝文帝B、蜀汉刘禅C、东晋司马睿D、南梁萧衍3【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A、辽B、西夏C、金D、匈奴4【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2、中原与边疆2.1两种大一统王朝1【单选题】(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刘献君房保俊摘要:在近代1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高等教育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规律的考察可以发现,政治意识形态是决定因素;历史传承是路径选择;社会需求是直接诱因;由被动模仿到自觉探求是发展轨迹。
正是在一系列高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
今天,我们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创新是重要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要从历史中寻求智慧,鉴古以知今,体现高等教育强国理念的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强国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已百年有余,就时间而言,可谓久已,但是对于一个从零开始,同时背负千年传统文化与思维包袱的新制度发展而言,其实是相当短暂的,若再与欧洲千年发展的经验相比较,这段时间只能归之于过渡时期。
通过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于风雨飘摇之清末、成长于政权更迭之民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形成了覆盖南北的大学群和知识共同体,表现在大学的发展上,除老牌的北大外,还形成了中大、清华、协和、武大、浙大等一系列名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何以能够在不甚理想的环境中取得如此成就,外部原因如人才储备、社会结构、政府扶持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理念的支撑与引领,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驱力,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不是理念作用于实践的产物。
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回顾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情境和路径,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洋务教育,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主要由政府推动,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及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编号:08QG01005、AGA080340)阶段性研究成果。
“北大的功狗”——傅斯年一、“功狗”一说的来历 傅斯年(字孟真,1896—195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也是民国时期一位极有个性的文化名人。
傅斯年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他是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主持了安阳殷墟遗址发掘;他是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是惟一一个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说话的知识分子,曾将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赶下台……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性格。
傅斯年天性热情直率、敢言好斗,因此获得“傅老虎”、“傅大炮”的外号,甚至有人管他叫“蟋蟀”,因为他“被人一引就鼓动起翅膀来”(罗家伦语)。
但本文标题中“北大的功狗”这样的称谓,恐怕比较少见。
“功狗”一词源自汉高祖刘邦。
汉朝开国之初,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萧何位最高,众臣不服,刘邦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见《史记·萧相国世家》)。
此后便将有功之臣喻为“功狗”。
“北大的功狗”一语出自蒋梦麟,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逝后,蒋梦麟在台北《中央日报》上发表悼文《忆孟真》,其中写道: 12月27日为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
他(即傅斯年)演说中有几句话说他自己。
他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
他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但他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
最后他笑着批评蔡、胡两位先生说:“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
”他走下讲台以后,我笑着对他说:“盂真,你这话对极了。
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他笑着就溜走了。
蒋梦麟是“老北大人”了,他在北大工作20余年,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正式担任校长,前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史上担任校长时间最长的人。
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岁月里,蒋梦麟殚精竭虑,于乱世中维持着北大的发展。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及解析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和特色是不同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认为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与思想倾向,使它区别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其他社会政治思潮,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自由主义的到来,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广泛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因素如求同斥异心理、狭隘平等心理、重情轻法心理、怕官拜官心理、重义轻利心理等或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反,或难以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容,它们都对自由主义起着抵制作用。
环境之于自由主义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研究者一致认同的,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还尝试着从更广泛的领域或角度解释导致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调,着重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
但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却赋予以对民族表示高度认同为特征的民族主义以不可替代的优先性。
作为舶来品的自由主义如何应对民族主义这个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自由主义者到底是把自由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还是工具性的价值,这是研究者无法回避也是乐于考究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只是为实现富强而借用的一种工具。
自由主义者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自由,而是一种能发挥富强的社会动力或达成国家富强的手段,把自由作为提高社会功效的工具,并因此作为获得富强的最终手段。
他们认为个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个人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他的主体价值,这种思想引起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应。
因为一方面他们是真正理解英国的自由主义的,另一方面则指出在实际主张上仍然把国家的自由、富强、救亡远远放在个人自由之上,这就构成理论思想与实际主张重大的内在矛盾。
自由主义不仅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以后整个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亦如此。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政治理想,为什么不能再中国变成现实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一起构成近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
在这三大思潮中,激进主义以其昂扬的气势、痛快彻底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英雄主义的精神感召力量,赢得了最大多数民众的认可,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历史遗产格外丰厚的中国,保守主义也天然地拥有比较宽广的社会基础,博取了广泛的社会同情;惟独自由主义,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与几万万中国民众的“悲惨经验之间几乎存在着无限的差距”,因而与广大民众相疏远、相隔膜,虽然开出了花,但却结不了果。
本文作者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来源及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政治气候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作了宏观扫描,有助于读者比较清晰地了解这一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又未能“结果”的社会思潮。
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并为近代中国三大思潮的自由主义,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理论遗产和思想教训。
回顾这一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的生命历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任务。
一、变异的思想种子就自由主义的运行而论,同样是思想引领社会运动。
只不过在西方是社会运动孕育思想,思想反哺社会;而在近代中国则是社会运动寻找思想,思想干预社会。
孕育,则生命机理自然流畅;寻找,则带有强烈的功用方面的考虑,无暇也无须顾及理论的圆熟与平允。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主义的思想种子落入中国大地之初,其品质和基因就与原产地的正宗母本不相一致,正所谓“橘逾淮而为枳”。
二、贫瘠的社会土壤西方自由主义的社会基础是生机勃勃的、与社会生产方式血肉一体的强大的中产阶级,而中国自由主义的社会基础仅仅是数量极少的、与社会生产方式基本隔离的精英知识分子。
这些人一般拥有良好的西方现代教育背景,留学欧美,但与本国的社会经济运动格格不入。
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背景是由古希腊文明延续而来的民主传统、竞争观念和个体价值原则,而中国自由主义所面对、要改变的则是数千年来大一统君主专制制度和宗法伦理系统所养成的民众的帝王情结、中庸意识和家族本位观念。
傅斯年的几个观点
傅斯年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学术领导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是他的几个主要观点:
1. 学术独立:傅斯年认为学术研究应该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以追求客观、真实的知识为目标。
他强调学术研究要有自主性,不受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影响。
2. 历史研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实证,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来揭示历史的真相和规律。
他强调历史研究要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3. 教育改革:傅斯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实践和创新。
他反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提倡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4. 文化传承:傅斯年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他主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5. 民主政治:傅斯年认为民主政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他主张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政治的公正和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民主政治是建立在人民主权和社会公正的基础上的,
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观点都是傅斯年作为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摘要:自由主义自近代传入中国以后,虽然曾经一度高涨,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客观上近代中国没有自由主义发展的稳定政治环境,没有现实的经济、阶级和社会基础;主观上自由主义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传统文化的支撑。
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自由主义未能在近代中国发展起来,最终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自由主义失败原因19世纪末,严复将自由主义传播到中国开始,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存在了五十年左右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结束。
在这期间,纵然有早期启蒙者倡导自由主义思潮,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进行了政治实践,但是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
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近代中国不具备政治、经济、阶级和社会等现实条件的因素,又有主观上自由主义者理论建构和传统融合的不足,主客观原因交织在一起致使自由主义没有在近代中国存在更久。
一、近代中国不具备自由主义发展的稳定客观条件纵观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自由主义的发展是需要稳定的客观社会环境沃土的,只有在健康有序的社会大环境下,才能将自由主义通过渐进式改革得以实现。
然而,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确是一波三折。
(一)不稳定的政治环境近代中国第三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殷海光说:“近五十年来一波接着一波的大动乱,来不及培养出自由的花果。
日本军人疯狂武力侵略中国,使得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住境受到了黄河泛滥似的灾害,遑论自由?”自严复从西方带来自由主义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中。
从众所周知的《马关条约》开始,帝国主义加剧了侵略的速度和划分势力范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再到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混战局面,之后又经历北伐、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在这样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下,自由主义的渐进式改革难以保障顺利实现,以个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也不得不服从于建立独立统一国家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注定难以存活下去。
浅析傅斯年的自由主义思想[论文摘要]傅斯年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术巨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勇敢的涉足政治。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主义意识;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三是自由主义的立场。
傅斯年的政治思想正如其性格一样,充满着各种矛盾,但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值得后人深思。
[论文关键词]傅斯年;自由主义思想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著名学人,他的一生跨越了20世纪前半期这一我国风云剧变的动荡而混乱的年代。
自他幼时起我国就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这是中国新旧交替的时代,也是中西文化强烈撞击的年代。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傅先生,深受中国传统国学和西方自由主义内外双重影响,体现出了强烈的矛盾与徘徊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作为一个在学术与政治问徘徊不定,‘亦学亦官’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极其复杂、充满矛盾。
”…这样的矛盾心态体现在诸多方面,他的政治理念亦被赋予了其独特的色彩。
一、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对于傅斯年的本心来说,他一直希望能安于学术而远离政治,他在文章《(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中提到:“我常想,专制之后,必然产生无治:中国既不是从贵族政治转来的,自然不能到贤人政治一个阶段。
至于贤人政治好不好,另是一个问题。
所以中国是断不能以政治改良政治的,而对于政治的关心,有时不免是极无效果,极笨的事。
我们同社中有这见解的很多。
我虽心量偏狭,不过上不至于对于一切政治上的事件,深恶痛绝!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和见解的缘故,不特要以教书匠终其身,就是看见别人做善良的政治活动的,也屡起反感。
”因此,傅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术研究之中一直至20年代后期,在此期间我们找不到一篇他发表的时政评论。
然而,当民族利益和完整被威胁之时,他却在第一时间跳了出来并挥旗走在维护民族统一、国家完整的队伍的最前列。
应当说,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傅斯年身上到了明确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