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评估是否存在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础疾病。
2.评估出血倾向,如患者出现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遍及全身、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或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
3.评估休克或微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少尿、呼吸困难、发绡及神志改变等。
4.评估微血管栓塞表现,如浅层栓塞,表现为皮肤发绡,进而坏死、脱落;深部器官栓塞,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等。
5.评估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如呈进行性贫血。
二、护理措施1.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床单位清洁。
大出血时尽量减少搬动,病情稳定后每2h翻身1次。
使用床挡,防止坠床。
2.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昏迷患者给予鼻饲。
3.病情观察及护理(1)观察出血症状: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黏膜淤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按本系统疾病出血护理常规护理。
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剂量,严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皮肤黏膜发纳、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发绢,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疸溶血症状。
(5)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4.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5•做好基础护理,包括口腔、会阴、皮肤护理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重疾病,其特点是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病理过程。
主要通过凝血因子激活和纤溶系统异常激活引起。
对于DIC患者,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将介绍DIC的护理常规。
1.观察及监测:针对DIC病情的观察和监测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测量、监测出血和血栓的情况、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水肿情况、监测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参数。
2.相似病症的警戒:DI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如感染、癌症、创伤等)相似,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警惕和及时辨别DIC的病情发展,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安全护理:由于DIC患者易出血,护理工作中需保持环境安静,防止跌倒和伤害,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床上安全。
4.减少出血风险:DIC患者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更换干净的床单和衣物,避免使用草制品、牙签等物品,控制局部压力和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5.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调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交替进行,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来调控这两个系统的平衡。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使用抗凝剂、纤溶酶和降压药物来恢复平衡。
6.补液和改善循环:DIC患者需要维持体内足够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通过静脉输液、血制品输注和利尿剂等治疗手段来实现。
7.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IC常与感染密切相关,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清洁环境等措施。
8.心理护理: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9.定期复查:DIC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参数以及病情变化的监测。
总之,针对DIC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以及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来实施,并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医生的要求进行调整。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疾病概述】是一种有多种病因引起的微血管内富含纤维蛋白血栓,由于微循环中广泛形成微循环,可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激活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进而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
微血栓广泛沉着于血小管内,是发生在许多疾病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引起组织缺血、脏器功能不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和体征。
【护理问题/关键点】1.生命体征及神志2.出血3.休克4.抗凝治疗5.脏器功能衰竭6.实验室检查7.皮肤瘀斑及粘膜出血8.教育需求【常见病因】1.感染性疾病。
2.产科意外和妇科疾病;羊水栓塞、前置胎盘、死胎早搏、感染性流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剖腹产等,其中羊水栓塞是最长见的DIC;产科意外,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型呼吸循环衰竭、休克、和阴道大出血。
3.恶性肿瘤;易见于弥漫性肿瘤及肿瘤晚期,以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
常以持续、少量、多部位出血倾向为主要症状。
4.外科手术和创伤;各类手术、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症、骨折。
5.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胰腺炎、肝功能衰竭、肾病、脂肪栓塞、热射病。
【DIC的诊断】必须符合三方面的条件:1.又引起DIC的病因;2.存在DIC的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阳性。
1.有下列两项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于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及早期出现的肾、脑、肺、等脏器功能不全。
2.实验室检查:下列同时应有3项以上异常。
3.血小板计数:低于十万或成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可低于5万)。
4.血浆纤维蛋白:小于5克每升(肝病小于1.0 白血病小于1.8)。
5.33P实验阳性或血浆FDP:小于20毫克每升(肝病大于60毫克)。
6.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小于三秒以上(肝病患者延长5秒)。
7.纤溶酶含量及活性降低。
8.抗凝酶III 含量及活性降低。
9.血浆因子VIII;C活性低于50%(肝病者必备项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相关知识1 定义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出血倾向、休克、微血管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等。
2 DIC的诊断:必须符合三方面的条件,即2.1存在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2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2.2.1多发性出血倾向;2.2.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2.2.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及早期出现的肾、脑、肺等脏器功能不全。
2.3实验室检查:下列同时应有3项以上异常2.3.1血小板计数低于10万或呈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可低于5万);2.3.2血浆纤维蛋白原﹤5g/L或呈进行性下降(肝病﹤1.0、白血病﹤1.8);2.3.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时﹥60mg),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2.3.4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肝病患者延长5秒);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2.3.5纤溶酶含量及活性降低;2.3.6抗凝血酶III含量及活性降低;2.3.7血浆因子VIII:C活性低于50%(肝病者必备项目)。
3 典型的DIC病程可有以下三期3.1初发性高凝期:为DIC的早期改变,该期极短,不易发现。
3.2消耗性低凝期:出血倾向显著,PT显著延长,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水平低下。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常构成DIC的主要临床特点。
3.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该期大多有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出血症状,严重患者可有休克及MODS的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见3P试验阳性。
护理问题/关键点1 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2 多发性出血3 休克4 脏器功能衰竭5 抗凝治疗 6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7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1 生命体征2 心理状况和家庭支持情况3 原发疾病3.1感染性疾病3.2产科意外和妇科疾病:羊水栓塞、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死胎潴留、感染性流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剖腹产等,其中羊水栓塞是最常见的导致DIC的产科意外3.3恶性肿瘤:易见于肿瘤晚期,以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3.4外科手术和创伤:各类手术、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骨折等3.5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胰腺炎、肝功能衰竭、肾病、脂肪栓塞、热射病等4 出血倾向:为多发性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4.1皮肤粘膜有无紫癜、瘀点或瘀斑,口鼻、牙龈有无出血等4.2伤口及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渗血4.3脏器出血4.3.1神经系统:颅内出血(表现为头痛、意识及瞳孔变化等)4.3.2呼吸系统:气道内血性痰4.3.3消化系统:呕血、黑便或血便4.3.4泌尿生殖系统:血尿、阴道出血4.4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5 各系统并发症观察5.1神经系统:意识改变、感觉异常、视觉障碍或肌力下降5.2呼吸系统:有无呼吸困难、紫绀、咯血、呼吸音改变情况5.3循环系统:可有休克表现、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脉压缩小等5.4肾脏:急性肾衰,表现为少尿、无尿、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5.5肝脏:肝功能衰竭、黄疸5.6胃肠道:腹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及呕吐等5.7骨骼肌肉系统:肢端发绀、坏疽反映了肢端微血栓形成,可能进展为梗死甚至坏疽6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血色素、PT、APTT、FG、FDP、3P、ABG、肝肾功能7 辅助检查:胸片、B超、心超等8 血制品的效果及反应9 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干预措施DIC的成功处理在于正确识别病因和病因处理,后者是治疗关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
(一)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有效救治 DIC的前提和基础。
(二)抗凝疗法是终止 DIC、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应用:是 DIC首选的抗凝疗法。
急性或爆发型 DIC通常选用肝素钠10000-30000U/d,一般为 15000U/d左右,静滴,每 6小时用量不超过 4000-6000U,根据病情可连用 3-5天。
另一种剂型为低分子肝素(如速碧凝、克赛),与肝素钠相比较少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且半衰期较长,用药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血酶(AT)、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噻氯匹定等药物3.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且已进行基础病变及抗凝治疗,但 DIC仍未能有效控制。
4.抗纤溶治疗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 DIC晚期5.其他尿激酶溶栓、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 C(APC)三、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评估:(1)病因许多疾病可导致 DIC的发生,其中以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医源性因素、手术与创伤所致者最为常见。
(2)发生发展过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1)出血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引起 DIC的病因。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瞳孔情况。
3.评估出血倾向、凝血时间情况。
4.评估末梢循环情况及尿量。
二、护理措施
1.按重症监护室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注意保暖,但避免局部用热,加强皮肤护理。
3.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机械通气治疗。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血部位、范围及严重度,记录24小时尿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性操作。
5.正确及时采集和送检各类检验标本,关注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大便潜血试验等检验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6.遵医嘱合理用药,及时、准确给予抗凝等药物,根据病情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普通肝素治疗时,APT较正常值延长1.5-2 倍为合适剂量,若过量致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
7.遵医嘱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昏迷患者予鼻饲。
8.预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三、健康教育
1.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疾病的可能成因、主要表现、临床诊断和预后,取得配合,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2.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反复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出现感染性疾病时,积极配合治疗,预防DIC 的发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其特点是全身微循环系统中出现普遍性的血管内凝血现象,引起全身性出血、循环障碍和内脏损伤。
DIC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如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妊娠等。
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DIC患者,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和应急预案。
一、DIC的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变化。
DIC患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等疾病,因此要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和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2. 保持患者安静。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需要保持患者安静,以减少身体活动对出血的刺激。
同时,避免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防止血液凝固。
3. 必要情况下使用止血剂。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需要注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血剂,防止出血加重。
但要特别注意剂量,以免引起过度止血和新的并发症。
4. 补充营养和水分。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身体消耗大量营养和水分。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保持体力和代谢的平衡。
5. 抗菌药物的使用。
DIC患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等疾病,因此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
二、DIC的应急预案1. 急救措施。
若DIC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应首先进行急救。
急救措施包括密切观察、输血、使用止血剂,以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代谢的失衡。
2. 及时治疗病因。
DIC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现象,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感染性DIC,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以消除感染源;对于肿瘤性DIC,需要使用化疗、放疗等进行治疗。
3. 补充凝血因子。
DIC患者的凝血机制失调,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凝固。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4. 应用中药。
一些中药对DIC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桂枝茯苓丸、玉屏风散等。
但应谨慎使用,确保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5. 远程医疗。
对于DIC患者在地区医院无法得到良好治疗的情况,可以采用远程医疗技术进行诊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状态。
2、出血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体位: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置患者于休克体位、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功能的改善,严重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
2、饮食: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冷流质饮食或暂禁食,避免粗硬食物刺激胃黏膜,昏迷者给予鼻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和重要器官衰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液量,尤其是记录每小时尿量的变化,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5、遵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6、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7、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
2、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四、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2、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力争一针见血,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 5 分钟以上。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后期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消耗大量的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并发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动亢进,引起严重的凝血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低凝状态而出血。
DIC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病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综合征。
1.【护理评估】
1.1、出血症状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1.2、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皮肤粘膜紫组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1.3、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1.4、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1.5、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 试验等。
1.6、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2.【护理问题】
2.1、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2.2、组织灌注量改变:微循环障碍
2.3、气体交换受损
2.4、知识缺乏
2.5、自理缺陷
3.【护理措施】
3.1、按ICU一般护理常规。
3.2、绝对卧床休息,注意安静、保暖。
3.3、立即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病人,头偏向一边,防止窒
息。
3.4、立即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BP、P、呼吸频率、心率、心律、意识、皮肤出血、颜色、四肢温度、尿量、尿色、大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5、迅速开通两路以上静脉通路(其中一条给予深静脉置管),按医嘱准确及时给予肝素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司匹林、潘生丁、右旋糖酐等治疗。
对于深静脉穿刺管、留置针应每日在穿刺部位消毒,调换辅料,定时肝素冲管。
3.6、据医嘱及时抽血检查血小板、凝血时间(OT)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
3.7、出血的护理:DIC的消耗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肝素治疗期,应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可扎之过紧。
操作要细心、准确、力争一针见血。
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min.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4.【健康指导】
4.1、配合治疗的指导:向病人及其家属,尤其是家属解释疾病的可能成因、主要表现、临床诊断和配合治疗、预后等。
特别要解释反复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殊治疗的目的、意义及不良反应。
劝导家属多关怀和支持病人,以利于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4.2、生活指导: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提供可口、易消化、易吸收、富含营养的食物,少量多餐;循序渐进地参加运动,促进身体的康复。
5.【护理评价】
5.1、病人情绪是否稳定。
5.2、病人能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3、外周灌注是否改善
5.4、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尿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5.5、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值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