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海洋强国战略下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61.94 KB
- 文档页数:2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 医学申报等次:湖北省级一等奖成果名称:以能力为导向临床医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王国斌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48学时 总体设计与政策支持亓来华 6级职员 具体设计、实施推进与总结王 成 8级职员 成果总结与推广王朝晖 教授 35学时 预实验设计与实施舒晓刚 教授 30学时 具体实施指导与政策支持冯明洁 5级职员 实施推进与效果分析孔维佳 教授 60学时 设计咨询,实施推进与推广季湘年 4级职员 20学时 实施保障与成果推广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医学教学改革医学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观与模式化培养的束缚,强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实施课程整合,改变教育方法,加强师资队伍,改革评价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和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临床教学效果。
2)以能力导向,整体设计,分段实施按“5+3”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以医生核心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以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评价机制、教学质量保障等综合改革与系统建设为着力点,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分段实施教学改革,加强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效衔接,医教协同,为培养临床医学卓越人才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台。
3)管理制度创新对5年的院校教育和3年的毕业后教育统一归口管理、统筹规划,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体化、规范化、同质化的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为“5+3”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证。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医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卓越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当务之急,因此,2012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提出《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高[2012]7号),强调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成果类别(科类):工科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兴趣牵引、个性发展“W·H”材料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完成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2)____________、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董丽杰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50 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赵春霞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90 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创新计划周红助理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252 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研究梅启林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70 课程团队、实践基地建设周静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60 专业建设、教学文件修订赵广辉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30 平台功能分析、架构设计实施田仕讲师武汉理工大学252 创新训练体系策划与实施张扬实验师武汉理工大学240 基础数据采集、分析、评价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率先提出以兴趣牵引、个性发展的“W·H”材料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人人成才”的培养目标,这在全国工科高校中尚属首次。
(2)通过明晰专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推行过程考核、融合创新训练体系,稳固了“W·H”材料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而全面的提出了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法,在全国工科教学研究中属领先水平。
(3)该成果在本校实践五年,每年涵盖600多名本科学生,人数多、难度大。
通过优化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自主研发教学管理平台,为“W·H”材料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持续改进提供了硬件保障,为工科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方法。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面向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对材料专业人才多元化(Wide, Wise, World- class)、高层次(High-qualify, High-level)的迫切需求,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承“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培养理念,依托多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以及专业建设计划,基于本校材料学科优秀的师资团队和雄厚的硬件条件,确立了“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实干精神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材料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艺术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国际视野下面向行业的工业设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完成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方兴、汤军、吕杰锋、郑刚强、黄雪飞、徐进波、王双全戴福祥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方兴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560 培养体系构建,学科专业建设汤军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650 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吕杰锋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600 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郑刚强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73 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黄雪飞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530 课程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徐进波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520 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王双全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20 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戴福祥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350 国际化课程建设与管理实践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培养理念创新:“培养国际视野下面向行业的工业设计卓越人才”的目标,“国际化+前沿化”的主导思想,“设计师+工程师”双师型卓越人才的定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途径。
(2)专业方向与特色创新:提出了结合特色行业与优势学科的专业建设理念,围绕信息、机械、汽车、船舶等行业和学科,构建了由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数字艺术设计3个方向组成的集成化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行业化的专业特色。
(3)教学平台创新:构建了立体化工业设计卓越人才教学体系,从培养方案、师资、课程、教材、实验室、科研保障、产学研和国际合作等八个维度进行教学链优化。
(4)培养方法创新:运用“引导+自主+交互”及数字化、网络化特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采取Workshop、在线课程、企业课堂、国际化课程等创新教学形式;应用“国际导向,前沿驱动”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培养人才并产生大批成果;通过建设“校、院、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创办“工业设计拔尖人才实验班”等方式培养卓越人才;通过与国外大学学分互认合作机制、开展制度化的中外毕业设计联展、引入国际教学资源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
1. 申请表:填写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格,包括项目名称、申报人信息、申报类别等基本信息。
2. 申报说明:详细描述项目的基本情况、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包括项目的目标、内容、方法、成果及影响等方面的介绍。
3. 项目执行计划:列出项目的详细执行计划,包括项目的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参与人员和资源等。
4. 教学教材或工具书:提供教学教材或工具书,包括教学大纲、讲义、试卷、教学PPT等。
5. 学生作品或实践报告:提供学生的作品或实践报告,展示项目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教学评估和反馈:提供对项目进行的教学评估和学生反馈的数据和分析报告,说明项目的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7. 教师资料:提供申报人的个人简历、教育经历、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等相关资料,证明申报人具备相关能力和经验。
8. 支撑材料:提供其他支撑材料,如项目的奖励证书、相关证明文件、合作单位的支持信函等。
9. 申报人签字:申报人需在申请表上签字确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一份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的基本内容,在实际申报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科类:工科 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周新民傅剑刘红丽李向舜徐华中梁青张清勇罗璠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新民副教授自动化学院329 总体方案设计与基地建设傅剑副教授自动化学院656 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实施刘红丽副教授自动化学院500 教学改革与校企联合培养实施李向舜副教授自动化学院320 实践平台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徐华中教授自动化学院450 实践教学平台设计与实践教学梁青助理研究员自动化学院- 人才需求信息采集与总结分析张清勇高级实验师自动化学院280 校内实践教学与科技活动指导罗璠讲师自动化学院310 校企联合培养实施与科技活动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以工业革命带来的新需求和工业4.0技术体系为基础,提出以传感检测、控制器、自动控制原理、程序设计、执行器、广义对象、系统互联、工业4.0典型对象为主线重构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专业特色。
2)以学校主导、公司实施、品牌参与的“学校•公司•品牌”运行模式,把握校企合作基础,汇集社会精英资源,校企联合建设工程教育基地。
3)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线实施教学改革。
校内阶段,课内教学改革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校企联合培养阶段,以工程设计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五大环节浓缩自动化工程师培养过程,贯穿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本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融合传感、控制、机器人、通信、图像处理、监控、信息管理等技术,构建以工业4.0自动化实验平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学体系和基于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开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一)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找准专业培养定位,重构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实践能力尊敬的评审专家:本申请书旨在向您展示我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成果和实践能力。
我衷心希望能够获得教学成果奖的认可与支持。
1. 背景介绍在本节中,我将简要介绍与我的教学实践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所任教学科、教学年级和教学环境。
随后,我将详细描述我在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学目标与设计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施过程与反思本节中,我将详细描述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
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
4. 教学资源与创新教学资源和创新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设备、图书馆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与成果本节中,我将介绍我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做法,并展示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我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6. 教学反馈与改进教学反馈是我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来源。
我始终积极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进行相应的改进。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分享,我也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 教学心得与展望本节中,我将简要总结我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的教学发展。
我将分享我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会提出自己对于教学改进的建议和期望。
8. 结语在本节中,我对评审专家再次表达我的诚挚谢意,并强调我对教学成果奖的期望和热情。
我相信通过这份申请书,您能够充分了解我的实践能力以及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尊敬的评审专家,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本申请书。
我衷心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展示我的教学成果和实践能力,并期待能够获得教学成果奖的认可与支持。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王世敏董兵海王国成赵丽曹万强章天金郑克玉陈琴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王世敏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08 负责人,方案设计与实施董兵海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58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王国成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60 课程方案设计、教学组织赵丽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20 实习实训方案设计与实施曹万强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64 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研究章天金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98 教学管理、推广应用郑克玉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86 精品课程和开发课程建设陈琴讲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80 学生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科教协同,构建“三类三结合”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本科生按照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分三类,即学术类、就业类和创业类,实行导师制,进入科研团队,按照“三结合”教育模式分类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学术类: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科学研究相结合;就业类:企业需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相结合;创业类:市场需求—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相结合。
2.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实施“三四五”立体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开放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发挥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优势,实现研发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共建,创建本科创新人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类实验实践教学点——建立校内实验、园区实训、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点;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认识、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创业演练;五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材料学科是现代产业的基础学科,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材料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科类: 教育学类教育技术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面向大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张屹、周平红、林利、黄磊、罗恒、黄勃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张屹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890全面负责该成果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课程教学教研周平红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60课程教学教研,研究工作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林利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00 实验教学及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黄磊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30 网络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罗恒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90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的教学和指导黄勃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50实验中心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教学模式创新:构建APT教学模型和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研究能力提升构建了APT(Assessment Pedagogy Technology)教学模型,将评价、教学法、技术融为一体,倡导“以评促学”的教学理念。
在此模型指导下,提出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学习、基于交互式微视频的虚拟实验教学、基于“云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基于技术支持的形成性评价互动教学四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2.教研方法创新:建立基于EDR的教学研究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采用设计研究(EDR)范式,通过不断的迭代循环,教学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并将基于EDR的教学研究体系推广到课题组的中小学实验学校,通过迭代循环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受到了实验学校的好评。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本研究的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1.构建APT教学模型及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三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 理论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卓越航海人才为目标,通过GMDSS课程教学法改革,提出了综合性大学航海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的教育理念。
2. 资源创新自主研发的GMDSS模拟器用于教学,有利于节约经费、提高教学水平,在行业内推广教学成果,扩大成果的受益面。
3. 教学模式创新(1)构建实施了GMDSS课程“理—实紧密结合,知识点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2)在GMDSS实践教学中构建实施了PBL教学方法;(3)项目研究具有前瞻性,推动了我国GMDSS实践教学和国际接轨,给出了在GMDSS课程教学中实施工程教育的可行性办法,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落实了回归教育本源、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GMDSS(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课程是综合性大学航海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以卓越航海人才培养为目标,在2个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个交通部航海类专款计划、1个武汉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支持下,探索并实现了培养工程创新能力的GMDSS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卓越航海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完成了“GMDSS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联合申报并完成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完成校级教研项目1项、出版教材5本、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篇、构建实施了我国华中、西南地区航海院校与培训机构GMDSS实践教学及评估模式的行业规范1项。
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课堂和能力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帮助学生找回了被应试教育磨灭的探索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人文精神, 实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教育理念的创新。
2021年度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奖名单
2021年度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名单如下:
1. “信知行”三位一体的一流船海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 面向船舶动力自主可控发展的“一核两翼三研”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3. 船海一流学科国防特色水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4. 面向新文科建设的“船海特色”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5. “赛教融合、校企协同”双轴联动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双创人才(一等奖)
以上是部分获奖名单,更多信息可访问中国教育部官网获取。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师范大学成果科类:理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师范生科技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侯建军、王卫东、陈亮、洪文、丁逊、田开坤、张润锋、罗四清姓名专业技术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职称工作量侯建军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00 学时项目设计、实施和总结王卫东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280 学时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构建陈亮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10 学时科教项目设计实施洪文实验师湖北师范大学280 学时协同机制运行丁逊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20 学时职后培训田开坤高级实验师湖北师范大学340 学时竞赛组织和指导张润锋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240 学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罗四清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200 学时实践平台开放运行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构建了理科师范生科技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二三二一”模式2.创建了理科师范生“多元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3.构建了“左右牵手,联动三方”科技教育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机制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针对师范生科技教育培养体系缺失等主要问题,探索了地方高校理科师范生科技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体系与机制。
1.更新培养理念,阐释了理科师范生科技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科技教育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特定知识和技能解决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成果以理科师范生科技教育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立足于多学科基础,提升其科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素养,使其能够服务于科普教育、中小学科技创新及科技辅导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2.构建了地方高校理科师范生科技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二三二一”模式3.创建了“多元一体化”理科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推进理科师范生在教学理论、科技教育及实践技能等方面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4.搭建了科技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平台(1)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平台。
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整合全校资源建立了湖北师范学院“青少年科技创新研究与发展中心”、“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教师教育平台、黄石科技馆生物馆、湖北省科普基地及黄石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平台。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模板申报单位:xxx学校申报项目: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一、项目名称:创新教学模式在xxx课程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二、项目背景和意义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并推广创新的教学模式。
本项目旨在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在xxx课程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三、项目目标1. 研究并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创新教学模式;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4. 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项目内容和研究方法1. 分析xxx课程特点,设计创新教学模式;2. 开展教学实验,比较创新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3. 统计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数据;4. 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五、项目进度安排1. xxx2. xxx3. xxx4. xxx六、预期成果1. 完成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2. 比较创新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3.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4. 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七、经费预算本项目预计经费共计xxx元,具体如下:1. 实验场地租赁费:xxx元;2. 教学材料和设备费:xxx元;3. 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支出:xxx元;4. 研究成果发布和宣传费用:xxx元。
八、团队成员1. 项目负责人:xxx,职称,联系方式;2. 主要研究人员:xxx,职称,联系方式;3. 协助研究人员:xxx,职称,联系方式。
九、项目评估与推广计划1. 定期评估项目进展和效果,并进行必要的改进;2. 结合实验结果和研究成果,适时进行成果推广;3. 组织相关研讨会和培训,推广教学成果。
十、项目保密约定本项目涉及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属于xxx学校,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向第三方公开、泄露。
十一、参考文献1. xxx2. xxx3. xxx以上是本项目的申报书,请领导予以批准。
附件4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推荐时间年月日成果科类类别代码□□□□□□序号□□□□□□编号青海省教育厅制成果持有者承诺书在申报成果奖过程中,本人自愿做出如下承诺: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
成果持有者签字: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要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明显效果的成果。
要重点奖励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大人才培养效益,尤其是在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秀教学成果。
《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是教学成果奖申请、推荐、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一、封面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
2.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单位:个人名义申报的,填写成果主持人姓名,并写上所在单位名称;以单位名义申报的,填写成果主持单位名称。
集体完成的成果,成果完成者和成果完成单位按照其贡献大小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限人数和单位数,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3.推荐时间:指推荐单位决定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时间。
4. 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5.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其中: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填写。
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2,艺术学-13,其他—14。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他填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1,研究生教育填2,其他填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 海洋强国战略下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徐言民 牟军敏 翁建军 王当利 黄立文 刘明俊 邹春明 关宏旭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徐言民教授/二副武汉理工大学600 项目主持统筹
牟军敏教授/二副武汉理工大学300 人才培养模式
翁建军教授/大副武汉理工大学400 人才培养机制
王当利教授/船长武汉理工大学400 人才培养理念
刘明俊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00 教学科研互动
黄立文教授武汉理工大学200 教学支撑体系
邹春明副教授/船长武汉理工大学400 国际事务规划
关宏旭实验师/二副武汉理工大学500 实践教学体系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首次创立了“2.5年校内通识和专业教育、1年国际航区船上顶岗实践、0.5年校内提升”的“双向三段、理实一体”的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高端航海人才培养周期。
(2)构建了面向“超大型船舶、特种船舶、现代新型船舶”全职业生命周期高端航运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及“实操-仿真”相结合的“海上校园”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了综合性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完全学分制与STCW国际公约履约标准的冲突问题。
(3)建立了“学术-适任结合,专职-兼职互补”的航海类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航海人才分类培养、教学目标达成度KUP(知识、理解、精通)师生互评、“军事素质养成与航海文化体验”双区建设等四位一体的航海人才培养质量综合保障体系,确保了卓越航海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执行。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成果以“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卓越航海人才培养为目标,在3项湖北省教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探索了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卓越航海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创新。
培养湖北青年教学能手2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各1人、交通部吴福-振华奖1人、木兰奖教金1人、亚丁湾护航指导船长1人、北冰洋航线开辟随船专家1人。
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教材3本、船员培训教材1套、内河引航员教材1套、高等学校航海与海事教材2本、教学软件著作权4项;建设MOOC、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4门;新建了22个校外实习基地;打造4.5万吨实习船“海上校园”2个;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
具体成果如下:
1 明确人才定位,构建卓越体系
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确定了卓越创新航海人才目标定位,构建了多学科融
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2 双向三段、国际合作、校企融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2.5年校内通识和专业教育、1年船上顶岗实践、0.5年校内提升”培养体系,建立“双向三段,国际合作,校企融合”培养模式,解决“海员总量过剩与高端航海人才短缺”的海员结构失衡问题。
3 构建模块课程,强化航海特色
STCW10公约构建必修课程体系;“船舶驾驶、航运业务、航海保障”课程模块重构选修课程体系,强化“必修课程构建专业体系,选修课程提升专业能力”的选修理念。
4 学术适任结合,专职聘任互补
形成“优博引进、航海自培”模式,打通航海类师资短缺瓶颈;构建“学术适任结合,专职聘任互补”航海类师资队伍组建模式。
5 示范课程引领,建设教学资源
推进IMO Model Course教材建设,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系列优秀教材,做好航海类课程示范引领,提升教师水平。
6 教学科研互动,打造海上校园
加入国家实习船共享联盟,依托实习船,打造“海上校园”,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培养航海类学生的适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7 拓展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
推行航海“双向三段”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国际船东的“双向三段”互动,搭建学生、船东互通桥梁;选派优秀教师参与亚丁湾护航、北冰洋航线开辟等国际事务。
8 构建四大体系,确保目标达成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半军事化管理体系、航海文化保障体系、培养目标达成度KUP 评测体系。
打造数字天象馆、航海体能训练基地等航海文化品牌,推进“军事素质养成区、航海文化体验区”双区建设;推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双向互评制度。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1 卓越航海人才培养体系的应用与推广
“模块课程、创新实践、国际交流”分类卓越航海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航海院校进行了交流和推广,2014年与鑫裕盛集团开展“双向三段”卓越班联合培养。
2 航海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推广和示范
“教学、科研、适任”并重发展、“学术适任结合、专职聘任互补”,逐步形成适应于适任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全国航海院校中颇具示范作用。
3 人才培养成效
构建的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及四大支撑体系使卓越航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
成果受益学生1000余人,荣获国家级奖励25项。
4 社会效应
研究成果对于稳定海员数量、优化海员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建设成果已经形成广泛辐射效应。
Model Course教材已被广泛使用。
参与的索马里护航、北冰洋航线开辟等国际事务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航海教师形象,成果对同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产生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