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配合物
- 格式:docx
- 大小:82.1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配合物(配位化合物)化学基础【竞赛要求】配位键。
常见的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原子)和常见的配体(水、羟离子、卤离子、拟卤离子、氨分子、酸根离子、不饱和烃等)。
螯合物及螯合效应。
常见的络合剂及常见的配合反应。
定性说明配合反应与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
配合物几何构型和异构现象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
八面体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Ti(H2O)6的颜色。
路易斯酸碱的概念。
1.配合物:由中心离子(或原子)和几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络合物。
如[Co(NH3)6]3+、[Cr(CN)6]3–、Ni(CO)4都是配位单元,分别称作配阳离子、配阴离子、配分子。
判断物质是配合物的关键在于物质是否含有配位单元。
配合物和复盐的区别:前者一定含有配位键,后者没有配位键,如KCl·MgCl2·6H2O是复盐,不是配合物。
2.配合物的组成:为外界,内外界(1)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以[Cu(NH3)4]SO4为例,[Cu(NH3)4]2+为内界,SO-24之间是完全电离的。
内界是配位单元,外界是简单离子。
又如K3[Cr(CN)6]之中,内界是[Cr(CN)6]3–,外界是K+。
配合物可以无外界,但不能没有内界,如Ni(CO)4。
(2)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a.中心离子(原子):又称配合物的形成体或中心体,多为过渡金属离子,如Fe3+、Fe2+、Co2+、Ni2+、Cu2+,也有电中性的原子为配合物的中心原子,如Ni(CO)4、Fe(CO)5中的Ni和Fe都是电中性的原子。
只要能提供接纳孤对电子的空轨道的离子或原子均可作中心体。
b.配位体:含有孤对电子的阴离子或分子。
如NH3、Cl—、CN—等。
配位体中直接同中心原子配合的原子,叫做配位原子。
如[Cu(NH3)4]2+配阳离子中,NH3是配位体,其中N原于是配位原子。
配位原子经常是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
配合物的形成与制备依据反应 NH 3 +H + =NH 4 + ,体会NH 3与H +形成NH 4+的过程1、配位键:由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孤电子对,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化学键,即“电子对给予—接受”键。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 )考点一 配位键2、表示方法:(A 提供孤电子对) A →B (B 提供空轨道)或A—BCuOH 2H 2O H 2O2+OH 21、通常把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或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3、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是基本不变的,如Ag +形成2个配位键;Cu 2+形成4个配位键等。
2、配位键形成的条件形成条件一方能提供孤电子对另一方能提供空轨道如分子有N H 3、H 2O 、H F 、C O 等;离子有Cl -、O H -、C N -、SCN -等。
如Fe 、Ni 、Fe 3+、Cu 2+、Zn 2+、Ag+、Co 3+、Cr 3+等过渡金属的离子或中性的原子。
4、组成内界与外界以离子键结合,在水中完全电离,内界较稳定,难电离。
[Cu4 ] SO4内界(配离子)外界(离子)中心离子配位数配位原子配位体= [Cu(H2O)4]2++ SO42-注意:配位化合物一定含有配位键,但含有配位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配位化合物。
例如:CO、NH4+、H3O+、SO42-、P2O5 [Cu(H2O)4]2+平面正方形Cu 2+溶液显蓝色的原因:Cu 2+与水结合显蓝色,水溶液中Cu 2+主要以水合离子[Cu(H 2O)4]2+存在,显蓝色是因为水合铜离子。
1、四氨合铜离子的制备蓝色溶液蓝色沉淀深蓝色溶液+氨水+氨水+乙醇深蓝色晶体Cu 2+ + 2NH 3·H 2O = Cu(OH)2↓+2NH 4+Cu(OH)2 + 4NH 3 = [Cu(NH 3)4]2++2OH-深蓝色都是由于存在 [Cu(NH 3)4]2+,它是Cu 2+的另一种常见配离子,中心离子仍然是Cu 2+,而配体是NH 3,配位数为4。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配合物(配位化合物)化学基础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配合物:由中心离子(或原子)和若干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通常称为配位单元。
凡是含有配位单元的化合物都称作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也叫络合物。
如[Co(NH3)6]3+、[Cr(CN)6]3-、Ni(CO)4都是配位单元,分别称作配阳离子、配阴离子、配分子。
判断物质是否是配合物的关键在于物质是否含有配位单元。
配合物和复盐的区别:前者一定含有配位键,后者没有配位键,如KCl·MgCl2·6H2O是复盐,不是配合物。
2.配合物的组成:(1)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以[Cu(NH3)4]SO4为例,[Cu(NH3)4]2+为内界,SO42-为外界,内外界之间是完全电离的。
内界是配位单元,外界是简单离子。
又如K3[Cr(CN)6]之中,内界是[Cr(CN)6]3-,外界是K+。
配合物可以无外界,但不能没有内界,如Ni(CO)4。
(2)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a.中心离子(原子):又称配合物的形成体或中心体,多为过渡金属离子,如Fe3+、Fe2+、Co2+、Ni2+、Cu2+,也有电中性的原子为配合物的中心原子,如Ni(CO)4、Fe(CO)5中的Ni和Fe都是电中性的原子。
只要能提供接纳孤对电子的空轨道的离子或原子均可作配合物的中心体。
b.配位体:又称配体,是指含有孤对电子的阴离子或分子。
如NH3、Cl-、CN-等。
配位体中直接与中心原子配合的原子,叫做配位原子。
如[Cu(NH3)4]2+配阳离子中,NH3是配位体,其中N原于是配位原子。
配位原子经常是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
3.配位原子和配位数:配体中给出孤对电子与中心体直接形成配位键的原子,叫配位原子。
配位单元中,中心体周围与中心体直接形成配位键的配位原子的个数,叫配位数。
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一般为2、4、6、8(配位数为8的较少见),如在[Pt(NH3)6]C14中,配位数为6,配位原子为NH3分子中的6个氮原子。
高中阶段常见的配合物一、概述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一个或多个配位体(分子或离子)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配合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阶段常见的配合物。
二、配位键1. 配位体配位体是指能够通过孤对电子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分子或离子。
常见的配位体有水分子(H2O)、氨分子(NH3)、氯离子(Cl-)等。
2. 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配位体之间共用一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它不同于共价键和离子键,而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在配合物中,金属离子通常被称为中心原子或中心离子。
三、配合物命名1. 以阳离子为例当一个阳离子与一个或多个阴性配位体结合时,可以根据以下规则进行命名:(1)先写出阳离子名称;(2)再写出每个阴性配位体的名称,以其英文字母缩写表示,并在其前面加上其配位数。
例如,Cl-为单配位体,称为氯化物离子,NH3为三配位体,称为三氨基。
(3)如果有多个相同的配位体,则在其前面加上相应的前缀。
例如,两个氯离子可以称为二氯化物离子。
2. 以阴离子为例当一个阴离子与一个或多个阳性配位体结合时,可以根据以下规则进行命名:(1)先写出阴离子名称,并在其后面用括号括起来;(2)再写出每个阳性配位体的名称,以其英文字母缩写表示,并在其前面加上相应的前缀。
例如,水分子可以称为水合物。
四、配合物反应1. 配合物置换反应在配合物置换反应中,一个或多个配位体被其他分子或离子所取代。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才能发生。
2. 配合物加成反应在配合物加成反应中,两种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这种反应通常是在高温下进行的。
3. 配合物还原反应在配合物还原反应中,金属离子被还原成其较低的化合价态,通常是通过加入还原剂来实现的。
例如,Fe3+可以被还原成Fe2+。
五、配合物的应用1. 工业上的应用配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应用,如催化剂、颜料、电镀等。
高中化学配合物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配合物,并了解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掌握配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方法;
3. 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过程;
4. 能够分析和解释配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配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方法;
2. 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过程;
3. 能够分析和解释配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介绍什么是配合物和它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对配合物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配合物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讲解配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方法;
3. 讲解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过程。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几个配合物的化学式,让他们进行命名;
2. 给学生几个配合物的结构,让他们进行表示;
3. 让学生解决一些配合物形成和解离的问题。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配合物的习题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相结合,例题教学,出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
黑板、彩色粉笔、PPT。
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配合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高中化学配合物配位键教案
主题:配合物与配位键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配合物和配位键的概念;
2. 掌握配合物的命名方法;
3. 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
1. 配合物的定义和构成;
2. 配位键的种类和性质。
教学难点:
1. 配位键的形成机理;
2. 配合物的结构类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配合物和配位键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配合物的定义和构成(15分钟)
1. 解释什么是配合物,包括中心离子和配体的定义;
2. 讲解配合物的结构和构成方式。
三、介绍配合物的命名方法(10分钟)
1. 介绍常见的金属配合物的命名规则;
2. 给出一些例子进行讲解。
四、讨论配位键的形成原理(15分钟)
1. 介绍配位键的种类和性质;
2. 解释配位键的形成机理。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配合物和配位键的理解。
板书设计:
1. 配合物的定义和构成
2. 配合物的命名方法
3. 配位键的形成原理
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笔记本等。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化学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可复制版
1、常温溶液挥发法:适用于溶解性好的原料和反应快的体系。
2、常规加热溶液法:适用于微溶性原料和反应慢的体系,60-80℃。
3、水热法:适用于热稳定性高的物质,有利于产生特殊结构的单晶;
一般在常规无法培养单晶时使用(120-170℃);
有时也可用于晶化预处理(80-110℃)。
4、扩散法:用于合成难溶性配合物。
5、溶剂选择:依次顺序[1]水;[2]乙醇;[3]甲醇;[4]水一乙醇;[5]水一甲醇;[6]乙腈;[7]DMF(N,N一二甲基甲酰胺)或DMSO(二甲亚碱);[8]或其他混合溶剂;[9]四氢呋喃。
水或醇的用量合计20mL左右,可以适当增加,取决于溶解性DMF的用量要小,一般合计10mL,配
体和金属盐各用5mL溶解DMF可直接用于配合物的合成,也可在后续用于重结晶。
混和操作:容器采用50或100mL烧杯或100mL圆底烧瓶。
方法一:金属盐与配体分别溶解于溶剂后混和;
方法二:第一配体与第二配体溶于有机溶剂,然后滴入金属盐的
水溶液,混和。
方法三:第一配体和金属盐溶于水或醇/水混和溶剂,调节pH,
然后滴入第二配体的醇溶液。
高中化学选修三判断配合物的配位数技巧与注意事项配合物的配位数是指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数目。
高中化学配合物的配位数可按如下方法判断:1.配合物的配位数等于配位原子及配位体的数目有两种情况:(1)配位原子数目、配位体数目、中心离子与配位原子形成的配位键键数均相等例如[Ag(NH 3 ) 2 ]NO 3 、[Cu(NH 3 ) 4 ]SO 4 、[Cu(H 2 O) 4 ] 2+ 、[Zn(NH 3 ) 4 ] 2+ 、K 3 [Fe(SCN) 6 ]、[FeF 6 ] 3- 、Ni(CO) 4 、Fe(CO) 5 、[Co(NH 3 ) 4 (H 2 O) 2 ]Cl 2 、[CrCl(H 2 O) 5 ]Cl 2 等配合物或配离子,它们配位体的数目以及中心离子与配位原子形成的配位键键数相等。
其中Ag+ 离子的配位数为2,Cu2+ 离子与Zn2+ 离子的配位数均为4,Fe3+ 离子的配位数为6。
Ni(CO)4 、Fe(CO)5 等羰基化合物中Ni、Fe 原子的配位数分别为4、5,[Co(NH 3 ) 4 (H 2 O) 2 ]Cl 2 、[CrCl(H 2 O) 5 ]Cl 2 中Co 2+ 离子与Cr 3+ 离子的配位数均为6。
(2)配位原子、配位体的数目均不等于中心离子与配位原子形成的配位键键数例如[BF 4 ] - 、[B(OH) 4 ] - 、[AlCl 4 ] - 、[Al(OH) 4 ] - 等配离子中,B、Al原子均缺电子,它们形成的化学键,既有共价键,又有配位键,配位数与配位键的键数不相等,配位数均为4。
又如Al 2 Cl 6 (下图)中Al原子的配位数为4。
再如酞菁钴的结构(下图),钴离子的配位数为4。
2.配位数等于配位原子的数目,但不等于配位体的数目存在多基配体时有这种情况,例如[Cu(en) 2 ]中的en是乙二胺(NH 2 CH 2 CH 2 NH 2 )的简写,属于双基配体,每个乙二胺分子有2个N 原子与Cu 2+ 离子配位,故Cu 2+ 离子的配位数是4而不是2。
配合物200961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基本要求8. 配合物。
路易斯酸碱的概念。
配位键。
重要而常见的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原子)和重要 而常见的配体(水、羟离子、卤离子、拟卤离子 、氨分子、酸根离子、不饱和烃等)。
螯合物及 螯合效应。
重要而常见的络合剂及其重要而常见 的配合反应。
配合反应与酸碱反应、沉淀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定性说明)。
配合物几何 构型和异构现象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 论。
八面体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Ti(H2O)63+ 的颜色。
2组成 (composition)配位单元:由一个简单阳离子或原子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 离子以配位键结合,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形成一 个复杂的离子或分子. 形成的离子称为配离子,形成的 分子称为配分子. 配合物的简单定义:由配离子与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组成的电中性 化合物以及不带电荷的配分子本身.配分子:Ni(CO) 4 ,− 配离子:BF4 ,[CoCl 3 ( NH 3 ) 3 ] [Fe(CN) 6 ]4- , [Co(NH 3 ) 5 (H 2 O)]3+ , [Cu(NH 3 ) 4 ]2+ [Co(NH 3 ) 5 (H 2 O)]Cl 3配合物:配酸 配盐 配碱HBF4[Cu(NH 3 ) 4 ](OH) 2K 4 [Fe(CN ) 6 ] ,3配位体●每个配位体至少有一个原子具有一对(或多对)孤对电子,或分子中有π 电子。
如,N、O、C、P、S、Cl、F等。
●根据配位体所提供的络合点数目和结构特征,可将配体分成以下几类: 1.单啮配位体:只有一个配位点的配体。
如:NH3 ,形成的单核配位离子比单个金属离子大(半径增大),使正、负 离子间静电引力下降,溶解度增大,不易沉淀,AgCl能溶于氨水,生成银氨 络离子。
2. 非螯合多啮配位体:配体有多个配位点,但受几何形状限制不能与同一金 属离子配位。
如:PO43-、CO32- 等,一个配体与多个金属离子配位,每个金属离子与若干 个这样的配位体配位,形成的多核配位化合物,往往是不溶性沉淀,常作沉 淀剂。
高中配合物的实验原理
高中化学中,配合物实验的原理是通过配位作用将金属离子与配体结合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在实验中,通常会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等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这些络合物可以通过比色法、电导法、滴定法等方法来进行分析和检测。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配体和金属离子,然后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会出现颜色变化或者出现沉淀。
如果出现颜色变化,可以通过比色法来测定其吸收光谱,从而确定络合物的性质。
如果出现沉淀,则可以通过滴定法来确定金属离子和配体的配位比例。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电导法、热分析法、核磁共振法等方法来对配合物进行分析和检测。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中的配位作用和配合物的性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第15讲配合物与超分子考点导航知识精讲知识点一:一、配合物1.配位键(1)概念:成键原子一方提供孤电子对,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微点拨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
配位键中的共用电子对是由成键单方提供的,而其他的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是由成键双方提供的。
(2)配位键的形成条件①成键原子一方能提供。
如分子有NH3、H2O、HF、CO等;离子有Cl-、OH-、CN-、SCN-等。
②成键原子另一方能提供。
如H+、Al3+、B及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
(3)配位键同样具有和。
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是基本不变的,如Ag+形成2个配位键;Cu2+形成4个配位键等。
【答案】孤电子对空轨道饱和性方向性2.配位化合物(1)配合物的概念:把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或配位体)以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如[Cu(NH3)4]SO4、[Ag(NH3)2]OH、NH4Cl等均为配合物。
【答案】配位键(2)配合物的形成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有关离子方程式滴加氨水后,试管中首先出现,氨水过量后沉、淀逐渐,滴加乙醇后析出色晶体[Cu(NH3)4]SO4·H2O溶液白色的AgCl沉淀消失,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上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配离子的形成。
以配离子[Cu(NH3)4]2+为例,NH3分子中氮原子的进入Cu2+的,Cu2+与NH3分子中的氮原子通过形成配位键。
配离子[Cu(NH3)4]2+可表示为。
【答案】蓝色沉淀溶解深蓝Cu2++2NH3·H2O===Cu(OH)2↓+2NH+4、Cu(OH)2+4NH3===[Cu(NH3)4]2++2OH-血红Fe3++3SCN-===Fe(SCN)3 AgCl+2NH3===[Ag(NH3) 2]Cl孤电子对空轨道共用氮原子提供的孤电子对(3)配合物的组成配合物[Cu(NH3)4]SO4其组成如下图所示:①中心原子是的原子。
高中化学配合物配合物是指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的配体离子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配合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配合物的概念,了解其结构、性质和应用。
一、配合物的结构1. 配合物的组成:配合物通常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和若干个配体离子组成。
中心金属离子通常是过渡金属元素,具有较多的空位和不完满的d轨道。
配体离子则是能够给出一个或多个孤对电子的分子或离子,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
2. 配位键的形成:配位键是指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离子之间的化学键。
常见的配位键包括配位共价键、配位离子键和配位金属键。
配位键的形成使得配合物呈现特定的几何构型,如八面体、四方形、三角形等。
二、配合物的性质1. 颜色:配合物的颜色常常取决于其中的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离子的种类和结构。
不同的配合物由于电子跃迁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也是我们常常用来区分不同配合物的一种方法。
2. 稳定性:配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配体的性质、中心金属离子的能力和配位数等因素。
稳定的配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配位能和较大的配位数,能够稳定保持其结构不发生变化。
3. 溶解性:部分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可以在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溶液。
溶解性的大小与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不同的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呈现出不同的溶解性。
三、配合物的应用1. 工业应用:配合物在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催化剂、染料、氧化还原剂等。
通过合理设计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实现对目标反应的催化和调控,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率。
2. 医药应用:部分配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可以作为药物的主体或辅助成分。
配合物药物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3. 环境应用:某些配合物可以被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如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去除。
通过设计合适的配合物结构,可以实现对有害物质的高效捕获和转化,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配合物作为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配合物
配合物一般可分为内界和外界两个组成部分。
中心离子和配位体组成配合物的内界,在配合物的化学式中一般用方括号表示内界,方括号以外的部分为外界。
如果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氨水,首先可得到浅蓝色碱式硫酸铜[Cu(OH)2]SO4沉淀,继续加入氨水,则沉淀溶解而得到深蓝色溶液。
这是因为加入过量的氨水,NH3分子与Cu2+生成了深蓝色的复杂离子[Cu(NH3)4]2+。
配位数中心离子
2 Ag+,Cu+,Au+
4 Zn2+,Cu2+,Hg2+,Ni2+,Co2+,Pt2+,Pd2+,Si4+,Ba2+
6 Fe2+,Fe3+,Co2+,Co3+,Cr3+,Pt4+,Pd4+,Al3+,Si4+,Ca2+
8(少)Mo4+,W4+,Ca2+,Ba2+,Pb2+
配位键理论又叫配价键理论,其基本要点可归纳为三点:
1.中心离子和配位原子间是以配价键结合的,具有孤对电子的配位原子提供电子对,填入中心离子的外层空轨道形成配位键。
2.中心离子所提供的空轨道在与配位原子成键时必须经杂化,形成数目相等的杂化轨道。
这些杂化轨道的能量相同,而且有一定的方向性。
它们分别和配位原子的孤对电子轨道在一定方向上彼此接近,发生最大的重叠而形成配位键,这样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配位数和不同构型的配合物。
3.中心离子的空轨道杂化时,若有次外层d轨道参加,则形成的配合物属内轨型;若均为最外层轨道参加杂化,则形成的配合物属外轨型。
内轨型配合物的配位键更具有共价键性质所以叫共价配键,外轨型配合物的配位键更具有离子键性质所以叫电价配键,但本质上两者均属共价键范畴。
价键理论认为,配合物中心离子和配体之间的化学键有电价配键和共价配键两种,因而配合物也可以分为电价配合物(外轨型)和共价配合物(内轨型)。
在电价配合物中,中心离子是依靠库仑静电引力与配位体相结合。
这样的结合不影响中心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在共价配合物中配位体的孤对电子与中心原子(或离子)空的价电子轨道形成共价σ配键。
当中心离子为过渡元素(过渡元素的主要特点是它们的3d、4d、5d轨道都是未充满电子)时,在形成共价配合物时为了空出d轨道以尽可能多形成配键,d电子就被挤到较少轨道中自旋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