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 格式:ppt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18
一、冷战(一)冷战的发生1.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2)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表现:(二)德国的分裂1.背景: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柏林危机”:(1)背景: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2)爆发: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柏林危机”爆发。
(3)结果: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
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
双方都留有余地。
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3.分裂:(1)标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2)影响: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1.北约成立:(1)背景: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战后西欧的发展状况及原因;联邦德国崛起及原因;欧洲共同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原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问题。
二、要求学生认识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西欧和日本的发展,冲击着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矛盾冲突与新问题。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发展原因;欧共体。
二、本课难点:70年代的"滞胀"阶段。
教学要点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美国1.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2.美国经济发展衰退时期(70年代){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②经济危机③"滞胀"阶段3.经济复苏(80年代)4.繁荣时期(90年代)二、西欧1.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2.联邦德国的崛起3.欧洲共同体三、日本1.战后日本经济发展(1)状况(2)因素分析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四、矛盾与问题1.阶级矛盾2.社会危机3.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教学设备及教具1.投影仪2.投影片若干张(自制)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完成美国、西欧两目的内容;2.第二课时:完成日本、矛盾与问题两目的内容,并组织讨论若干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④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第一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纽伦堡审判:战争罪(乙级战犯),破坏和平罪(甲级战犯),违反人道罪(丙级战犯)1945年11月至1946年9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24名战犯不足:德军参谋总部无罪,宽容了德国金融寡头和法西斯宣传机构。
东京审判五国合约“四,三,二公式”:1945年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对意大利合约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准备;对罗、保、匈合约由苏美英准备;对芬兰合约由苏英两国准备。
1947年2月在巴黎签署五国合约。
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约,政治条约,军事条约,赔偿条约。
五国合约是战后初期展示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也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利益交换的现实反映。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雅尔塔会议曾决议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参加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西方占领区三区合一,形成了苏联的“东占区”与西方三国的“西占区”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改造(2007年简答)具体措施:整肃战犯;制定新宪法;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拆迁赔偿。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008年论述)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建立联合国;一套国际经济秩序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大西洋宪章》或《联合国家宣言》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宣言:“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后,保障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公海航行自由……”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1946年的《八千字电报》和1947年的《苏联行为的根源》:苏联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是其行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依据;苏联的政策目标是提供本国实力,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图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美国应把苏联当成对手而不是朋友;美国应竭尽遏制苏联势力扩大,并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为美国战后对苏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
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二楼第二部分美国三楼第三部分苏联四楼第四部分西欧五楼第五部分日本六楼第六部分中国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第二部分美国(1945-1995)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2.《旧金山对日和约》3.《日美安全条约》4.《日台和约》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9.葛拉斯堡罗会谈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1989)1.卡特主义及措施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3.“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4.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5.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6.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7.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1995)1.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冷战的影响及结束4.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5.美俄首脑会晤6.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第三部分苏联(1945-1991)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1.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2.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3.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4.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5.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6.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7.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1959)1.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美苏戴维营会谈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3.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波兹南事件(原因)―――匈牙利事件(原因)―――苏南关系再度破裂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1.“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1979)1.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2.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1991)1.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3.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第四部分西欧(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西欧(1945-1949)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条二.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1.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3.《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4.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5.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6.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1969)1.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2.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3.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4.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1.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2.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2.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3.“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六.新时代的欧洲(1990-1995)1.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2.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3.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4.《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5.“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6.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第五部分日本(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1949)见第一部分4~5条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1959)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1960-1969)1.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2.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3.美日矛盾的发展4.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5.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6.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1970-1979)1.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3.“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4.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5.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6.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7.“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1989)1.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2.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3.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4.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5.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6.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7.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8.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1995)1.《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2.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3.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4.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5.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6.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第六部分中国(1945-1995)一.中美关系1.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3.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中美建交公报》(1978)和《八·一七公报》(1982)6.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7.中美矛盾二.中苏(俄)关系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2.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3.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4.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2.《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4.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5.中日关系的摩擦6.1989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2.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3.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4.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5.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6.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7.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45-1995)一.亚非地区1.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2.5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3.“77国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4.朝鲜半岛的新局势5.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6.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7.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8.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9.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10.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二.中东地区1.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2.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3.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4.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5.第三次中东战争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6.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7.两伊战争的原因8.第五次中东战争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1.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2.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70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4.拉美80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5.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6.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7.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8.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9.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10.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至今)一.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2.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3.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4.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5.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1.多极化2.经济因素3.相互依存和合作4.缓和。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1、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尤其繁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危机和调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备注:新经济的特征:信息化全球化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四个),值得中国借鉴的三个方面(课本上已记)2、西欧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四个共同原因。
值得中国借鉴的三个方面。
3、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过程(60年代欧共体1993年欧盟)、目的、作用。
4、欧盟成立的作用,采取的措施,地位,旗帜。
可供中国借鉴: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5、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明治维新、二战后)表现、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1964年被迫下台。
二、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后果: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四、东欧剧变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合并。
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变化亚洲:印度1947年独立领导人:尼赫鲁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印巴分治印度独立后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成就卓著。
亚洲新独立的国家中韩国、新加坡发展较快非洲:北非埃及(1952纳赛尔真正独立)1956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0年非洲独立年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拉丁美洲:1959古巴在卡斯特罗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中东地区: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以色列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中东问题的根本原因:领土争端中东和平的最大阻力:大国介入一、冷战政策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与能力】了解欧洲联合的过程、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日本崛起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战后美国发展的原因、过程及“新经济”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法分析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进而认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欧共体与欧盟的建立及其意义;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
一、新课导入2018年6月20日,《退出欧盟法案》终于获英国议会两院表决通过,一经女王签署便正式生效。
《退出欧盟法案》又称《大废除法案》,旨在将现有欧盟法律转换为英国国内法,为英国“脱欧”后的法律承接做准备,根据《退出欧盟法案》,英国将在格林尼治时间2019年3月29日23时,即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的午夜时分“脱欧”。
那么,欧盟是如何诞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新课讲授(一)欧洲的联合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9页,小组讨论归纳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学生回答:(1)西欧国家原有的工业基础。
(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西欧国家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4)西欧国家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教师提问: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实施马歇尔计划?学生回答:二战后,美国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给予西欧最大的援助。
3.教师提醒: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教师提问:概述从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的发展。
学生1回答: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学生2回答: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教师引导: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欧洲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