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中污染菌和致病菌的判断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4
血培养操作指南采血指征入院的危重患者,不能除外细菌感染的可能时,在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
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证:1、发热(≥38︒C)或低温(≤36︒C)。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0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杆状核粒细胞)。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粒细胞小于1,000⨯10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9、血压降低。
10、呼吸加快。
当患者具备以上一种或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 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或以下的幼儿)一般出现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C)和白细胞增多(总数≥20,000x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信号。
最佳采血时机1、对间歇性寒战,采集血培养标本应该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血。
2、采集血液标本应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对已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可在患者下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同时为减少抗菌药物的影响我们会采用带有抗生素吸附功能的血培养瓶。
血培养标本的数量及采血量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一个需氧瓶加一个厌氧瓶)应视为单份血培养。
其中厌氧瓶的使用除有利于血中厌氧菌的生长,同时对于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阳性报警时间早于需氧瓶。
由于多数菌血症的患者细菌为间断性入血,研究已经证实,2~3份血培养可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菌血症。
建议在全身不同部位,采集2~3份标本,以保证血培养检测的阳性率。
多次、多部位采血有利于我们判断致病菌和污染菌。
采血量成人每瓶8~10ml(不少于5ml),儿童每瓶1~2ml(无需常规采集厌氧瓶)。
对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养的建议:1、怀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短时间内采集2或3份血培养,快速进行血培养。
中国乡村医药·检验与影像·血培养报阳时间在判断血流感染病原菌中的作用林德金晶黄黎俐血流感染是严重的全身感染,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
血培养是血流感染的金标准,然而血培养由于采血消毒不彻底,不可避免地存在污染情况,所以早期准确地鉴别病原菌和污染菌十分重要。
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早期、快速、准确地鉴别分离菌是否为病原菌。
笔者分析我院阳性菌株的阳性报警时间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在血流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送检7637份血培养标本,其中阳性菌株863株(11.3%)。
按照血培养病原菌与污染菌判断标准[1],将863株细菌分成感染组644株(74.6%)和污染组219株(25.4%)。
1.2 仪器与试剂全自动血培养仪B acT/Alert及配套中和抗生素血培养瓶(包括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瓶),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布鲁克MALDI-TOF质谱仪。
1.3 检测方法1.3.1 血培养处理严格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无菌采集血液(成人8~10ml/每瓶,儿童1~3ml),注入相对应的血培养瓶,放入BACT/Alert血培养仪培养,5天未报警者为阴性。
阳性标本取出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内培养液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同时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阳性的报告涂片危急值。
1.3.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布鲁克MALDI-TOF质谱仪、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通信作者:林德,Email:Volin@ 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
2 结果血培养阳性菌株863株中革兰阴性菌408株(47.3%),革兰阳性菌307(35.6%),真菌106株(12.3%),其他42株(4.9%)。
感染组报阳时间由快到慢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其他革兰阴性菌、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其他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棒状杆菌、真菌,感染组报阳时间明显短于污染组。
一、临床医生阅读微生物报告前需要了解的问题首先是标本类型,是来源于无菌部位还是有菌部位,如果是无菌部位,那培养的阳性结果与感染更相关,如果是有菌部位,如呼吸道,要了解是否存在正常菌群或定植菌。
其次是标本采集部位、采集方式。
如痰标本,是咳痰、吸取物、肺泡盥洗液,还是防污染毛刷、气切管分泌物。
如尿液标本,是中段尿、导管尿,还是耻骨上穿刺尿。
如血标本,是外周血、导管血,采血量是多少,抽了几套血。
采血前是否使用抗生素,过去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是什么。
二、痰标本质量评估痰标本易受到口咽部定值菌污染,不一定真正代表下呼吸道感染菌。
送检时必须痰涂片和培养同时开。
采集前应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有假牙的应先取下假牙,嘱病人采集深部咳痰,直接收集入无菌螺旋口痰杯。
1-2小时内送检,否则苛养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易死亡。
显微镜检查取脓性部分涂片,做革兰染色,每低倍镜视野中鳞状上皮细胞<10,白细胞>25,为合格下呼吸道标本。
对照痰涂片结果,仅对优势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非常强调痰涂片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判断痰标本是否是下呼吸道标本,甚至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和特殊染色,可以初步判断感染菌的类型,一个工作日内可以发报告,有助于临床尽早调整用药。
例如,涂片提示可疑放线菌,放线菌是厌氧菌,需要厌氧环境培养,可以提示临床医生加开厌氧菌培养申请单。
需要临床医生的理解支持,才能鼓励检验科老师大胆创新,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高质量下呼吸道标本包括: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定量培养>104CFU/ml,具有诊断意义。
离心涂片>1%细胞为鳞状上皮细胞提示污染,培养菌量可能假性提高。
2、保护性毛刷。
毛刷约仅能获得0.01-0.001ml标本,在空气中很快会干燥导致细菌死亡,从而影响检出率,应放置于1ml液体运送培养基(如无菌生理盐水和无菌肉汤),振荡后,定量培养>103CFU/ml,具有诊断意义。
3、肺组织活检。
血培养操作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治疗感染性疾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血培养的操作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验过程。
一、准备工作1. 收集标本:首先需要收集病人的血液样本,通常是通过采血管方法获取。
在采集样本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消毒和穿戴手套,以避免污染。
2.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培养基,通常是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确保培养基处于无菌状态。
3. 准备培养皿: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
然后将培养皿封闭并标记上相关信息。
二、操作步骤1. 开启培养皿:取出封闭的培养皿,用无菌物品打开培养皿盖。
注意不要将培养皿底部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以免污染。
2. 加入血液样本:用无菌的采血针或吸管,取出一定量的血液样本,滴入培养皿中。
通常每个培养皿中需要滴入约1-2毫升的血液样本。
3. 均匀涂抹:用无菌的吸管或细胞平板,将血液样本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确保血液样本与培养基完全混合,以促进微生物生长。
4. 封闭培养皿:将培养皿盖盖好,避免培养过程中的外界污染。
封闭后,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或恒温箱中,以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5. 观察生长情况: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
通常在24-48小时后,可见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
三、结果解读1. 阳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观察到有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存在感染源。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阴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未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感染源。
医生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继续诊断病因。
血培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解读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血培养的操作技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血液中常见病原体的检测方法血液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原因和诊断,尤其是对于血液中常见的病原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血液中常见病原体的检测方法。
一、细菌的检测方法细菌是导致人们多种疾病的常见病原体,血液中的细菌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血培养法:通过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接种到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来培养细菌,观察培养基中是否有细菌生长。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快速识别出感染性细菌,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从而指导合理的治疗方案。
2. PCR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在体外合成DNA的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细菌DNA的特定区域,进而检测细菌的存在。
PCR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量的细菌DNA,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RIA)等,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细菌。
这些方法准确度较高,并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细菌感染。
二、病毒的检测方法病毒是引起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对于血液中常见病毒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1. 核酸扩增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主要通过扩增病毒核酸的标记区域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快速检测出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
2. 血清学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中和试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毒抗体,对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三、寄生虫的检测方法寄生虫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血液传播性疾病,对于寄生虫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寄生虫的常见检测方法:1. 血涂片法:将患者的血液涂在载玻片上,经染色后观察寄生虫卵或幼虫的存在。
血培养一二级报告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感染。
本报告将对血培养的一二级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一、检验方法本次血培养使用的是常见的血琼脂培养基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从患者的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注意采样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外源性污染。
2.用无菌针将血液样本均匀地接种到两个培养瓶中,即一级血培养和二级血培养。
3.将培养瓶置于体温孵育箱中,分别孵育24小时和48小时。
4.孵育结束后,观察培养瓶是否有菌落形成。
二、一级血培养结果一级血培养是迅速筛查血液中是否有细菌感染的重要步骤。
在本次实验中,一级血培养的结果显示如下:1.阴性:表示在接种的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任何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2.阳性:表示在接种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了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二级血培养确认。
三、二级血培养结果二级血培养是对一级阳性结果的进一步确认和鉴定。
在本次实验中,二级血培养的结果显示如下:1.阴性:表示在经过进一步培养的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任何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2.确认性阳性:表示在经过进一步培养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了细菌或真菌的持续生长,该结果可以确定患者存在感染。
3.疑似阳性:表示在经过进一步培养的血液样本中出现了一些异常菌落,但尚未确定为致病菌。
需要进一步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感染源。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本次血培养的结果,一级血培养和二级血培养的阴性率较高,说明大多数患者并未感染细菌或真菌。
这可能是由于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正常抵抗能力所致。
然而,一级血培养中出现阳性结果的样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二级血培养确认。
对于确认性阳性的样本,说明患者存在感染,并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疑似阳性的样本,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感染源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血培养一二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判断患者的感染状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