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一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 教学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掌握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
1.2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参与免疫反应,调节体温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液的运输功能。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2.2 教学内容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双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多种形状,有细胞核。
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学生观察血涂片,识别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教师讲解血细胞的功能。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血浆的作用与成分3.1 教学目标了解血浆的作用及其主要成分。
3.2 教学内容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调节体温等。
血浆的主要成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浆的作用及其成分。
学生分组讨论血浆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浆的运输功能。
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浆作用与成分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血液的类型与输血原则4.1 教学目标了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掌握输血的原则。
4.2 教学内容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O型。
Rh血型系统:Rh阳性和Rh阴性。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避免血型不符引起的不良反应。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知识。
学生进行血型鉴定实验,了解自己的血型。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案【教师寄语】: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航行,自信是船,勤奋是帆,毅力是风,你们是舵手,而我是水手,只有我们师生齐心协力,不畏艰险,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2.能力目标:(1)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成员的观察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活动探究】探究活动一:血液的组成小实验:将一定量新鲜的鸡血分别放入1号和装有抗凝剂的2号试管,静止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观察2号试管分了几层? 各层呈什么颜色?3. 通过你们的预习能说出各层血液的名称吗?4.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小结:探究活动二: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自主学习:根据《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教材p60,说出血浆的功能。
小结: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 ,运输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 和体内产生的 。
探究活动三:血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一)红细胞:合作探究: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交流讨论:1.你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有几种类型细胞?2.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它有什么特点?3.血液为什么呈现红色?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小结:红细胞的特点及功能:1.两面 的圆饼状; 2.数量最 的血细胞;3.成熟的红细胞 细胞核;4.富含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 的蛋白质,呈 色,所以,血液呈现红色。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 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如肺泡处毛细血管),在氧含量 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如全身组织细胞处)。
流动的组织——血液导学案教案第一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 掌握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防御疾病;调节体温。
三、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2. 观察血液涂片的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2. 观察血液涂片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3. 观察血液涂片: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记录观察结果。
4.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七、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
第二章:血液的类型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2. 掌握各种血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内容1. 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和O型。
2. Rh血型系统:Rh阳性和Rh阴性。
3. 血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1. 血型的分类及特点。
2. 血型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1. 血型的遗传规律。
2. 血型在临床上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血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血型的分类和特点。
2. 讲解血型的分类和特点: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3. 分析血型的相互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血型在临床上的应用:讲解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及预防措施。
七、课后作业1. 绘制血型的遗传规律图。
第三章:血液的产生和调节一、教学目标1. 了解骨髓的分布和功能。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解析,描述血液成分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试一试鉴别红细胞和白细胞③解读血老例化验单,认识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④分组实验及谈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2、感神态度价值观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度,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重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质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导入新课】1、让生完成这个问题——“人体内流有鲜红的血液,对于血液你认识些什么?”2、与生发言创立情境:大家去过医院检查,有谁以前验过血?以前我们都是去看病,今天我们也来学着当一回医生,试着给人看看病。
(带领生完成“资料解析”。
给学生供应健康人群的各项正常指标让生比较哪项指标超标。
)生看“资料解析”问:血液经离心计此后产生了分层的现象,这说了然什么?(血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
)问:化验单上的“项目”中都描述了哪几项的指标?(RBC:红细胞; WBC :白细胞;Hb :血红蛋白;PLT:血小板。
)问: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做“流动的组织”。
)3、发言:(给学生供应“验血单”其中各组的验血单中都有某一项指标不正常且各组不同样。
)各位小医生,这是××医院的几名患者的化验单,大家比较正常指标看看有什么问题?生小组共同观察、比较,找出非正常项。
【自学提示】一、血液的组成完成资料解析后,让生整理出下面问题的答案。
(此处自主完成就可以)1、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血浆有什么作用?二、血细胞发言:为了更好的做一名小医生,我们先来更好的认识一下血细胞。
第一我们先来实质的观察下它们。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难点: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特性。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3. 讲解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4. 探讨为什么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血液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对血液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的理解,以及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多媒体课件: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动画3.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4. 参考资料:血液相关的研究论文、健康知识普及文章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第3课时: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3. 第4课时:实验操作,观察血细胞4. 第5课时: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九、课后作业:1. 复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整理课堂笔记。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PPT、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相关实验材料。
3. 准备血液循环路线图和心脏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特点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血液的组成:学生通过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 学习血液循环:学生通过观察血液循环路线图,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教师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作用和血液在其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血液组成和血液循环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血液组成和血液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血液的临床应用:让学生了解血液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输血、献血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血液疾病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血液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并了解预防措施。
七、课堂互动与评价1. 课堂提问: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血液组成和血液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就血液组成和血液循环的相关话题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血液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红细胞的特点和功能3. 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4. 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5. 实验:观察血液的成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2. 教学难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血液成分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分析;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2. 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梳理和分析,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案例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③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④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2、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用运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三、教材分析血液是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
学生对血液大多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黏稠液体,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需要检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等。
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份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清楚如何作答。
正是基于这点,教材在“想一想,议一议”中,提出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血常规检查,以及用验血诊断疾病的背景,并把问题指向了学生并不清楚的“为什么”上。
血液成分包括哪些?教材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资料分析”栏目,提供了两个素材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常州电视台都市新闻坊追踪白血病女孩的事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师: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生: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五、教学设计2016年6月5日。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让学生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流动的组织—血液》。
2. 显微镜、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3.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了解血液的组成,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血液疾病及其危害,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组成: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免疫、凝血等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血液知识的理解。
3. 收集有关血液疾病的资料,了解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下节课分享。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能说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三种血细胞
三、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进入肺内的氧是怎样到达身体各处组织细胞的?
1.阅读教材P59—60的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血液分成几层?
(2)你认为血液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
2.看教材图IV-29,写出血浆的组成成分以及功能。
4、根据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总结出血液的功能。
四、拓展创新:
假如你身边的一位同学,随父母迁往高原地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简要说明基本的道理。
五、当堂检测
A:
1.下列细胞中能在组织液中游走的是 (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细胞
2.在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水 B.蛋白质 C.葡萄糖 D.无机盐
3.从体内抽出少量血液,放在试管里,加人少量的柠檬酸钠的作用是()
A.加速血液凝固 B.破坏血液中的血细胞,加速其凝固
C.使血细胞与血浆分开 D.防止血液凝固
4.张华领导课外兴趣小组成员做了一个实验:甲试管血液中加人少量柠檬酸钠,静置一天得到上清液,乙试管血液中不加柠檬酸钠,静置一天也得到上清液,那么这两种上清液()
A.都是血浆 B.都不是血浆 C.甲是血浆 D.乙是血浆
5.如右图所示,(1)A是将抽出的家兔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柠檬酸钠(目
的是 )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结果是:试管中
的血液出现了现象。
图中的[1]是,呈色;图中
的[2]为,呈色;图中的[3]的英文缩写为,
呈色,其主要功能是。
6.人的血液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属于。
B:
1.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2.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3.某同学得了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中会高于正常值的是()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4.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是()
A.容易和氧结合,不易分离 B.在氧浓度高时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时易和氧分离
C.容易和一氧化碳结合,也易分离 D.容易和氧结合,也易分离
5.病菌侵入人体后,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功能的是()
A.血红蛋白 B.血小板 C.白细胞 D.红细胞
6.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普遍使用铁制炊具,是因为()
A.铁是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
B.铁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
C.铁是维生素C的成分 D.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
7.皮肤划破出血,当伤口较小时,可看到伤口不久就会自然止血。
这是__________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并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物质的结果。
六、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