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4
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1.《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籍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望洞庭》,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3.《忆江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江水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学习准备】
查找诗人资料,查找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学习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望洞庭独单独尽没有了比喻角度新闲休闲厌满足喜爱赞美
孤独寂寞之情
忆江南
谙熟悉旧从前
反问喜爱之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包含了《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背后的历史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意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and 思维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
2.道具:准备与诗词相关的道具,如图片、卡片等。
3.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表演等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例如,播放《静夜思》的音乐,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夜晚,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思念。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
2.理解古诗词中的意义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古诗词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课件:包含古诗词的文字和图片。
3.音频设备:播放古诗词朗读的音频。
4.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0分钟)•利用音频播放《将进酒》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2.学习古诗词《将进酒》(20分钟)•指导学生跟读古诗词,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意象。
•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将进酒》中的情感和意义。
•班级展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将进酒》(10分钟)•通过互动问答,复习学生对《将进酒》的理解和背诵。
2.学习古诗词《静夜思》(20分钟)•展示《静夜思》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场景和情感。
•学习生词和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意见。
第三课时1.复习《静夜思》(10分钟)•学生互相背诵《静夜思》,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
2.学习古诗词《水调歌头》(20分钟)•展示《水调歌头》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音乐性和语言之美。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现代语言解释古诗词的意义。
•学生展示解释成果并互相评价。
六、课堂总结•回顾学生在此次教学中的收获和进步。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鉴赏教学法: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资料: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
例如,展示《静夜思》的图片,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寂静的夜晚。
2.呈现(10分钟)呈现《静夜思》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意。
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表达方式。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这三首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人的思想感情和诗词的深层含义还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感受古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难点:感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和译文,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2.音频:准备诗词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有一个准确的发音和节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这些诗词的信息。
同时,播放诗词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词的原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词义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三首古诗:《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以及登高远望的壮观景象。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内容。
但在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欣赏和鉴赏古诗,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欣赏法: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欣赏古诗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本、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和文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第一首古诗《春晓》,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和背景。
然后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朗读与背诵(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然后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了解并朗读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词;•学习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体会古诗词的美感,并能在表演中展现出来。
2. 教学准备•课文《1.古诗词三首》;•课件和投影仪;•学生课本和练习册;•音响设备;•配置课堂实景,如带有花草的装饰。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投影仪展示古诗词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对于古诗词的印象和感受。
步骤二:欣赏诗词(10分钟)•课件或投影仪展示第一首古诗词,指导学生跟读;•需要教师正确地朗读诗词,引导学生体会韵律和意境;•重点注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表达。
步骤三:合作学习(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词;•小组内合作,分角色朗读和解读诗词,并展示给全班;•全班师生进行点评,分享各组的尝试和发现。
步骤四:表演展示(20分钟)•针对第二首和第三首诗词,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的表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改编和创意表达;•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表演的效果和艺术感。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和点评;•回顾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古诗词,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背诵古诗词,提高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表演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表演实践,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十分高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演,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求知欲。
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展示,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朗读和表演的能力,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不过,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表演环节的时间安排仍不够充分,有的学生表演时间较短,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其次,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选入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鲜明的意象,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和感性。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也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激情和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
可以引用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课选入了三首古诗词:《静夜思》、《春晓》和《寻隐者不遇》。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富有童趣,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品味诗中的修辞手法,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悟。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理解和分析古诗词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图片和相关的教学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他们对诗文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逐句呈现诗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中的意境。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包括《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基本的古诗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古诗文朗读和背诵的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这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教师可以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节课是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具备一定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但在理解古代农村生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了解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特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朗读、鉴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悟诗文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朗读、鉴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朗读设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一课,本节课选入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词:《春晓》、《宿建德江》、《望庐山瀑布》。
这三首诗内容丰富,意境优美,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韵律和节奏,但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
此外,学生对于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感受诗词意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
2.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意境,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2.诗词卡片:打印三首诗词的文本,便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3.相关资料:收集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师简介诗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三首诗词,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授课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2】课件展示春天美景图片。
教师导入: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板书:宿新市徐公店)2.认读“宿、徐”。
(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3.解题。
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
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
“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出示课件3】4.读诗题。
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宿/新市/徐公店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出示课件4】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1《古诗词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鉴赏力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2.难点:领悟诗词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诗意和艺术特色。
2.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诗词。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
4.比较法:对比分析三首诗词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词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源。
2.教材:准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有关三位诗人的生平、诗词创作背景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标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如诗人、诗意等。
然后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词的文本,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等。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诗句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字词的含义。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绝句》和《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形式优美,能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适合古诗意境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创作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古诗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3.纸和笔:用于学生进行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古诗。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和图片。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和背诵,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王翰的《凉州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孟浩然的《春晓》。
《凉州词》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登鹳雀楼》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春晓》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意境和寓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凉州词》: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边塞风光的壮丽和战士们的英勇豪迈。
(2)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描绘的黄河景象,感受诗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学习《春晓》:让学生体会诗人描绘的春天早晨的美好,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 例题讲解:讲解三首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三首诗词,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和作者。
2. 将三首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3. 根据教学过程,适时展示相关图片和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默写《凉州词》、《登鹳雀楼》和《春晓》。
(2)任选一首诗词,写一篇1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凉州词》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丽,战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古诗词,进行欣赏和交流。
(2)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