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导管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14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技术优势:硅胶材质,直径与普通胃管相当,总长度3米,导管前端的球囊可以随肠蠕动下行,将导管逐步牵引至深部小肠,甚至可达左半结肠,对梗阻部位以上肠腔进行有效减压。
与普通胃管减压相比,减压部位更深,效果更彻底。
适应症: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的治疗,有效降低肠腔内压力,尽可能减少腹腔内炎性渗出,促进肠梗阻迅速恢复,防止进一步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2.结肠癌伴肠梗阻的术前准备,迅速缓解肠梗阻症状,可经导管行肠内容物充分冲洗引流,为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可实现一期吻合,有效防止术后感染。
3.老年体弱患者单纯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多数可直接治愈。
4.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后肠管排列术,肠腔内最佳支撑导管。
可随时行肠腔减压,并可有效支撑肠管形成较完美的弧度,防止再度发生闭襻性肠粘连。
5.恶性肠梗阻的姑息保守治疗,条件允许可适量进食流质,为抗肿瘤治疗创造条件。
禁忌症:1.上消化道梗阻2.麻痹性肠梗阻3.绞窄性肠梗阻4.消化道出血及破裂置入技术:1.X线引导导管导丝交换技术插入2.X线引导直接插入3.胃镜引导插入使用注意事项:1.上消化道形态及功能应相对正常,必要时先行胃管减压,为插管操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2.导管初始置入成功基本标准,前端球囊越过屈氏韧带。
3.避免使用石蜡油口服治疗,防止腐蚀球囊,使导管失去关键功能。
4.定期冲洗导管主腔,保证有效引流。
定期经鼻腔纳入导管,促进导管下行。
定期摄片,判断导管下行情况及肠梗阻缓解情况。
如导管下行困难,可经导管行局部肠腔造影,判断具体情况。
5.禁止经补气腔注入空气及纯水以外的其它液体,禁止经补气腔回抽。
补气腔应定期冲洗,并保持体外端封闭,防止肠内容物反流,导致补气腔阻塞。
6.双球囊驱动技术(后球囊注入适量空气,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不会阻碍导管拐弯)+单球囊交替驱动技术,促使导管前端通过肠腔拐弯角度较大部位。
7.根据腹部平片影像,使用适当体位,利用重力促进前导子下行。
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指南一肠梗阻的定义及类别(一)肠梗阻的定义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统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及排气停止等症状。
(二)肠梗阻的分类肠梗阻按发病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大类。
1、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可因(1) 肠腔阻塞:如寄生虫、粪块、异物等。
(2) 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者胂瘤压迫。
(3) 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管闭缩、炎症性狭窄、肿瘤等引起。
2、动力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剌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至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两种。
3、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临床上通常也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但无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作单纯性肠梗阻,而通过障碍伴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为绞窄性肠梗阻。
其他分类: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两类:高位梗阻(如空肠上段)、低位梗阻(如回肠末段、结肠梗阻)。
按肠腔通畅程度分二类:完全性、不完全性。
按发病缓急分二类:急性、慢性。
若一段肠袢两端完全阻寒,如肠扭转,则称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各种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不同部位肠梗阻发生的性质和频度小肠梗阻中80%以上为机械性梗阻,这里面又有85%以上为粘连性梗阻。
大肠梗阻基本均为机械性梗阻,其中85%以上为大肠癌梗阻。
二肠梗阻导管的发展演变(—)肠梗阻导管(long tube )对比短管(short tube )在治疗方法上的演变肠梗阻导管是日本医科大学齐藤昊先生命名的,在国外被称为(long intestinal tube/long tube)。
肠梗阻导管现在已经成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不进行外科性治疗,用保守性疗法积极地对肠梗阻进行改善和解除的不可缺少的导管。
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引言: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排便困难等症状。
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肠梗阻导管的应用及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梗阻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肠梗阻导管的基本概念1.1 肠梗阻导管的定义肠梗阻导管是一种引流管,用于清除肠道内积聚的液体和气体,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功能。
1.2 肠梗阻导管的分类根据使用部位和功能,肠梗阻导管可以分为胃肠通气导管、胃肠引流导管和肠镜导管等。
二、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2.1 胃肠通气导管的应用2.1.1 胃肠通气导管的适应症- 肠梗阻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状。
- 腹腔手术后肠胀气及肠麻痹。
2.1.2 胃肠通气导管的操作步骤- 导管的选择和准备。
- 导管的置入。
- 导管的固定与固定带的螺旋固定。
- 导管的固定带调整。
2.2 胃肠引流导管的应用2.2.1 胃肠引流导管的适应症- 肠梗阻引起的呕吐及排便困难。
- 胃肠道手术后引流。
2.2.2 胃肠引流导管的操作步骤- 导管的选择和准备。
- 导管的置入。
- 导管的固定与固定带的固定。
- 导管的引流。
2.3 肠镜导管的应用2.3.1 肠镜导管的适应症- 肠梗阻引起的肠道堵塞。
- 肠道出血导致的肠镜检查困难。
2.3.2 肠镜导管的操作步骤- 导管的选择和准备。
- 导管的置入。
- 导管的固定与固定带的固定。
- 导管的肠道通畅检查。
三、肠梗阻导管的护理3.1 导管的观察与口腔护理3.2 导管出口处皮肤护理3.3 导管通畅护理3.4 导管固定带的固定与调整3.5 导管的管路管理和固定点清洁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梗阻:指肠道被肿瘤、粪便或其他原因阻塞,导致消化道内容物不能流通的病状。
2、导管:指引流管、通气管等用于引流液体或气体的管道。
3、引流:指通过管道将体内积聚的液体或气体引导出来的过程。
4、肠镜:指一种通过肠道进入体内,用于检查、治疗肠道疾病的医疗器械。
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造成肠道内大量液体潴留,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
近年来,肠梗阻导管在临床运用疗效越来越突出,取得良好疗效[2,3]。
相对于普通鼻胃管而言,肠梗阻导管可直接有效的减压,迅速减轻肠管张力,恢复肠管血运,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同时导管造影可明确梗阻部位、程度及梗阻病因,对肠梗阻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标签:经鼻肠梗阻导管;肠梗阻;临床应用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且具有治疗难度大,易复发的特点。
肠梗阻治疗的关键是有效的胃肠减压,降低肠内压,减少梗阻近端肠管内的积气积液,尽早恢复局部肠管的血液循环[4]。
肠梗阻导管具有长度优势,能随着肠管蠕动和重力的作用到达梗阻部位,对各种部位的肠梗阻进行有效、快速的减压,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手术率。
1肠梗阻导管的构造肠梗阻导管全场3m以上,分为头部(前段导向头、气囊、侧孔)、导管部(吸引腔、气囊腔、补气腔)和尾部(气囊口、补气口、吸引口)。
前段导向头起重锤作用,使导管容易通过幽门,其材质光滑柔软,容易通过肠道弯曲部及肠皱襞;前气囊可注入无菌水15ml~20ml,可随肠管蠕动帮助导管向梗阻部位移动,可在肠管中膨胀至所需的大小,直接扩张狭窄的肠腔;前导子的后方设有前段侧孔,可对前气囊前端肛门侧内容物进行吸引清除,前气囊后方管身上设有多个侧孔可吸引其后方的内容物;尾部后球囊注入空气,可对球囊头部所在肠腔进行造影,明确肠腔流畅度和肠管的梗阻部位。
2置管方法2.1胃镜下插入法在胃镜辅助下将肠梗阻导管通过幽门,送入十二指肠降段,打开肠梗阻导管前气囊,然后撤出胃镜,让肠梗阻导管随着肠蠕动和重力的作用移行到梗阻部位。
其特点是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避免医师和患者接触放射线。
缺点是不能将导管及时准确的送达梗阻部位,置管过程中若送入过多的气体,可能加重腹胀症状。
2.2 X线透视下插入法国内外多数医院现普遍采用X线透视下插入法[5]。
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导管的定义:肠梗阻导管是一种用于治疗肠梗阻患者的医疗器械,通常由无菌材料制成,通过插入患者的鼻腔或口腔,进入胃肠道,以缓解或解除肠梗阻。
一、肠梗阻导管的类型与特点1.短期导管:主要用于急性、可逆性肠梗阻的患者,具有临时性的解决肠梗阻问题的功能。
2.长期导管:适用于长期不可逆性肠梗阻的患者,可保持长时间的通畅,减轻或解除肠梗阻带来的不适。
二、肠梗阻导管的适应症1.急性肠梗阻: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
- 机械性肠梗阻:由于肿瘤、炎症、粘连等造成的肠腔阻塞。
- 动力性肠梗阻:由于肠道功能障碍引起的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2.慢性肠梗阻:主要由肠道肿瘤导致的慢性机械性肠梗阻。
三、肠梗阻导管的使用方法1.导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肠梗阻的类型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导管。
2.导管的准备:确保导管完整、无损伤,并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消毒。
3.插入导管:在消毒后,用适当的角度将导管插入患者的鼻腔或口腔,经过食管进入胃肠道。
4.导管的固定:使用适当的固定器材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鼻子或脸部,确保导管的稳定性。
5.导管的使用与管理:定期检查导管位置,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四、肠梗阻导管的护理要点1.导管的固定:定期检查导管的固定情况,确保导管不松动或脱出。
2.导管通畅:每日检查导管通畅性,如发现阻塞,及时采取清洗或替换导管。
3.导管位置:定期监测导管位置,确保导管位于胃肠道正确位置。
4.导管护理:每日清洗导管,保持导管的清洁与干燥。
5.导管拔出:如需拔出导管,应注意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和拔出后的护理。
5.附件:本文档附带肠梗阻导管的相关研究资料和临床案例。
6.法律名词及注释:- 肠梗阻:指肠道因各种原因导致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行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 机械性肠梗阻:由于肠腔的机械性因素(如肿瘤、炎症、粘连等)引起的肠梗阻。
- 动力性肠梗阻:由于肠道的动力因素(如肠蠕动障碍等)引起的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指南2017-11-15 建波视觉转自haoyishengpp修改微信分享:一肠梗阻的定义及类别(一)肠梗阻的定义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统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及排气停止等症状。
(二)肠梗阻的分类肠梗阻按发病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大类。
1、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可因(1) 肠腔阻塞:如寄生虫、粪块、异物等。
(2) 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者胂瘤压迫。
(3) 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管闭缩、炎症性狭窄、肿瘤等引起。
2、动力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剌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至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两种。
3、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临床上通常也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但无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作单纯性肠梗阻,而通过障碍伴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为绞窄性肠梗阻。
其他分类: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两类:高位梗阻(如空肠上段)、低位梗阻(如回肠末段、结肠梗阻)。
按肠腔通畅程度分二类:完全性、不完全性。
按发病缓急分二类:急性、慢性。
若一段肠袢两端完全阻寒,如肠扭转,则称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各种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不同部位肠梗阻发生的性质和频度小肠梗阻中80%以上为机械性梗阻,这里面又有85%以上为粘连性梗阻。
大肠梗阻基本均为机械性梗阻,其中85%以上为大肠癌梗阻。
二肠梗阻导管的发展演变(—)肠梗阻导管(long tube )对比短管(short tube )在治疗方法上的演变肠梗阻导管是日本医科大学齐藤昊先生命名的,在国外被称为(long intestinal tube/long tube)。
肠梗阻导管现在已经成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不进行外科性治疗,用保守性疗法积极地对肠梗阻进行改善和解除的不可缺少的导管。
肠梗阻导管肠梗阻导管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治疗肠梗阻患者。
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梗阻,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引起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肠道坏死、感染和穿孔等风险,危及患者生命。
肠梗阻导管的出现,解决了一部分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困扰,成为了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手段之一。
肠梗阻导管是由多种材质构成的管状器械,一般为软性管材或硬性管材制成。
软性管材主要为聚氨酯或聚乙烯材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通过肛门或嘴腔插入到梗阻的部位。
硬性管材主要为聚氨酯或聚氯乙烯材质,它的主要特点是较为坚硬,可以较好地保持肠道的通畅性。
肠梗阻导管的长度一般为40-60厘米,直径为10-20毫米左右,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选择。
肠梗阻导管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操作,一般情况下是在影像学的引导下进行。
首先,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梗阻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等,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并进行插入操作。
在插入导管之前,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消毒、麻醉和固定导管等。
插入导管后,医生会通过影像学观察导管的位置,确保导管插入到了梗阻的位置,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肠梗阻导管主要通过扩张和引流的方式来解决肠梗阻的问题。
在插入导管的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导管的通道将输液、营养液等输入到患者的胃肠道,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导管引流患者的肠液,减轻梗阻的压力,促进消化道内容物的正常排出。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以通过导管进行洗胃、排气等操作,以减轻患者的腹胀和不适感。
肠梗阻导管的使用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导管脱落、导管插入过程中的出血、感染等。
因此,医生在使用肠梗阻导管之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禁忌症,并予以适当的监护和处理措施。
此外,患者在使用导管期间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并及时告知医生。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肠梗阻导管作为一种治疗肠道梗阻的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健康科学·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治疗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并抗感染治疗。
普通组患者 2.1 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后效果分析188患者在症状缓解时间、排气时间、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日等指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明显优于普通组,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导管组患者有效率为80%,普通组患者有效率为5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45,P<0.05),导管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组,表3。
3 讨论肠梗阻是普通外科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约占急腹症患者的15%,其中小肠梗阻占60%~80%。
肠梗阻主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管,从而导致肠管发生了形态学和功能上发生改变,引发全身症状,进而危及患者生命。
降低肠管内压力,减少肠管内液体气体积聚,改善肠管局部血液循环是治疗肠梗阻的关键措施。
据相关文献报道,经鼻置入导管治疗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并在临床工作中可行性较强。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分析了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方法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通过对置管后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时间进行比较显示肠梗阻经鼻导管置入治疗技术在肠梗阻治疗中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肠管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降低了肠黏膜缺血缺氧而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概率。
且研究中发现应用肠梗阻导管也可显著缩短平均住院日,达到了本次研究的预期效果。
肠梗阻导管虽价格昂贵,在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如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梗阻症状,为患者保守治疗争取机会、减少因手术治疗产生的并发症进而促使患者快速恢复,也可以达到降低整体住院费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1青海省交通医院普通外科 青海西宁 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青海西宁 810000)参 考 文 献[1]姚宏伟,傅为,袁炯等. 经鼻肠减压管在治疗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作用研究[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7):754.[2]李鹏胜,高鹏,肖方联等. 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外科杂志,2007,15(3):23-25.表2 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后治疗效果比较表3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