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缝合线2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33
非吸收性外科缝线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本指导原则旨在为申请人进行非吸收性外科缝线的注册申报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做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
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非吸收性外科缝线。
根据《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公告(2017年第104号)》规定,非吸收性外科缝线管理类别为Ⅱ类,子目录为02无源手术器械,一级产品类别为13手术器械-吻(缝)合器械及材料,二级产品类别为07不可吸收缝合线。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可吸收缝线、预期用于骨结合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缝线(如主要用于肌腱和韧带缝合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缝线、免打结式缝线、具有抗菌作用缝线等)。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一)产品名称的要求产品名称应以产品的预期用途和适用范围为依据,一般应为不可吸收缝合线或非吸收性外科缝线。
产品名称中可体现缝线的材料(例如非吸收性聚丙烯外科缝线)。
(二)产品的结构组成非吸收性外科缝线通常是由天然材料或聚合材料制成的表面可有涂层的不可降解吸收的缝合线。
分为带针和不带针两种。
产品结构分为多股和单股。
根据产品材料、结构和有无涂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表1 缝线的分类非吸收性外科缝线常见材质有蚕丝、聚酰胺、聚酯、聚丙烯、不锈钢等。
(三)产品工作原理非吸收性外科缝线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软组织、器官和/或皮肤的缝合。
(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第七十四条要求,“医疗器械注册或者备案单元原则上以产品技术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为划分依据”。
22合法(6类10种缝合法)1、单纯间断缝合法①一针一线缝合:用于缝合皮肤、筋膜、皮下组织、胃肠道。
②8字缝合:分为外8字、内8字;两针交叉的间断缝合,适用于腱膜、肌腱和张力较大的组织及创面上较大出血点的缝合止血。
2、单纯连续缝合法①单纯连续缝合:缝线顺着伤口连续缝合,用于腹膜、大的裂口缝合②连续锁边缝合:连续缝合过程中每缝合一针均将线绕过针尖部的缝合,呈锁边拉紧。
用于胃肠吻合、甲状腺切除后伤缘缝合,起对合及止血作用。
3、间断外翻缝合:缝合后使创缘外翻,用于皮肤、血管、输尿管吻合①横褥式缝合②直褥式缝合4、连续外翻缝合:用于血管吻合。
5、间断内翻缝合:缝合后创缘呈内翻对合。
6、连续内翻缝合:从一切缘外面选针,同侧内面出针,越至对侧从外面进针,内面出针;一般用于胃肠吻合①连续内翻②荷包缝合外科缝合与打结图解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
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
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
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
缝合的基本步骤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步骤:⑴、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持针钳(执法见前面章节),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剌入皮肤,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⑵、拔针: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顺针的弧度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⑶、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缝合步骤(1)进针;(2)拔针;(3)出针;(4)夹针缝合的基本原则⑴、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
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
可吸收缝合线分类
可吸收缝合线啊,就是那种身体能自己慢慢吸收掉,不用拆线的神奇线线。
咱们来分分类,让这事儿变得更明白:
形状上:有细长光滑的单根线,适合细腻活儿;还有拧成一股的多根线,更结实,适合需要大力拉扯的地方。
材料来源:一种是来自大自然的,比如羊肠啊、蚕丝啊,这些是老天爷给的;另一种是科学家造的,像聚乳酸这些,听着高大上,其实是人工合成的高科技产物。
合成材料:讲到人工的,就有聚乳酸、聚乙醇酸这些,听着名字复杂,其实它们很懂礼貌,能在身体里慢慢消失,不给身体添负担。
吸收速度:这些线线,有的消化快,适合急着愈合的小伤口;有的消化慢,给大伤口慢慢恢复的时间,各有各的本事。
所以啊,医生们会根据伤口在哪啊、需要多久恢复啊这些情况,挑最适合的线线来用,让伤口愈合得又快又好,还不用受拆线那份罪。
口腔科常用缝合线型号(原创实用版)目录1.口腔科缝合线的重要性2.口腔科缝合线的种类和规格3.口腔科缝合线的选择依据4.口腔科缝合线的应用示例5.口腔科缝合线的注意事项正文口腔科常用缝合线型号口腔科手术中,缝合线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口腔科缝合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和规格。
一、口腔科缝合线的种类和规格1.线径规格:口腔科缝合线的线径规格有6-0#、5-0#、4-0#、3-0#、2-0#、0#、1#、2#等,基本线长为45cm、60cm、70cm、75cm、90cm、100cm、125cm等。
2.针尖形状:口腔科缝合针的针尖形状有圆头、三角头等,针身形状有近园形、三角形及铲形等。
3.缝合线材质:口腔科缝合线有可吸收和非可吸收两种,可吸收缝合线在人体组织中慢慢水解,无需拆线;非可吸收缝合线则不会被人体吸收,常用于伤口愈合期比较长的组织。
二、口腔科缝合线的选择依据在选择口腔科缝合线时,需要根据手术部位、组织特点、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柔软的组织可选用圆形缝针,坚韧的组织可选用三角形缝针。
此外,还要根据伤口大小、愈合时间等因素选择合适规格的缝合线。
三、口腔科缝合线的应用示例1.拔牙术:在拔牙术中,常用圆形缝针和4-0#或5-0#的缝合线,将牙龈缝合在一起,以避免出血和减轻术后肿胀。
2.唇腭裂修复术:在唇腭裂修复术中,需要选用较粗的缝合线,如2-0#或以上规格,以保证修复后的组织牢固可靠。
3.舌系带修整术:舌系带修整术中,常用三角形缝针和3-0#或4-0#的缝合线,将舌系带与口腔底部组织缝合在一起。
四、口腔科缝合线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口腔科缝合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缝合线:根据手术部位、组织特点、手术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缝合线。
2.避免损伤组织:缝合时应尽量避免穿过正常组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保持无菌操作:缝合前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4.合理安排缝合线长度:根据手术部位和伤口大小,合理安排缝合线的长度,避免过长或过短。
非吸收性外科缝线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本指导原则旨在为申请人进行非吸收性外科缝线的注册申报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做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
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非吸收性外科缝线。
根据《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公告(2017年第104号)》规定,非吸收性外科缝线管理类别为Ⅱ类,子目录为02无源手术器械,一级产品类别为13手术器械-吻(缝)合器械及材料,二级产品类别为07不可吸收缝合线。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可吸收缝线、预期用于骨结合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缝线(如主要用于肌腱和韧带缝合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缝线、免打结式缝线、具有抗菌作用缝线等)。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一)产品名称的要求产品名称应以产品的预期用途和适用范围为依据,一般应为不可吸收缝合线或非吸收性外科缝线。
产品名称中可体现缝线的材料(例如非吸收性聚丙烯外科缝线)。
(二)产品的结构组成非吸收性外科缝线通常是由天然材料或聚合材料制成的表面可有涂层的不可降解吸收的缝合线。
分为带针和不带针两种。
产品结构分为多股和单股。
根据产品材料、结构和有无涂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表1 缝线的分类非吸收性外科缝线常见材质有蚕丝、聚酰胺、聚酯、聚丙烯、不锈钢等。
(三)产品工作原理非吸收性外科缝线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软组织、器官和/或皮肤的缝合。
(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第七十四条要求,“医疗器械注册或者备案单元原则上以产品技术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为划分依据”。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02版和2017版的对比1. 引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是规范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文件,对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实施第一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发布了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本文将对2002版和2017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详细对比,以帮助了解新版目录的主要变化和调整。
2. 目录结构对比2.1 2002版目录结构2002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分为四个大类,分别为:1. 第一类医疗器械2. 第二类医疗器械3. 第三类医疗器械4. 其他医疗器械每个大类下分为若干小类,共涵盖12个小类。
2.2 2017版目录结构2017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将医疗器械分为21个大类,相较于2002版目录,新增了以下大类:1. 植入性医疗器械2. 眼耳鼻喉科医疗器械3. 口腔科医疗器械4. 康复医疗器械5. 中医医疗器械6.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7. 医学影像医疗器械8. 医用高值耗材同时,对原有部分大类进行了调整和细化。
3. 分类原则对比3.1 2002版分类原则2002版目录主要依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和作用机理进行分类,将医疗器械分为三个风险等级:1. 第一类医疗器械:低风险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医用X光胶片等。
2. 第二类医疗器械:中风险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
3. 第三类医疗器械:高风险医疗器械,如人工器官、植入性支架等。
3.2 2017版分类原则2017版目录在2002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分类原则,增加了以下分类依据:1. 医疗器械的功能、用途和预期效果2. 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3. 医疗器械的侵入程度4. 医疗器械的监测和控制能力根据这些分类依据,2017版目录将医疗器械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进行了进一步细分。
4. 具体分类对比4.1 第一类医疗器械2002版目录中第一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1. 手术器械2. 医用X光胶片3. 医用放大镜4. 医用冷热敷包2017版目录中第一类医疗器械调整为:1. 手术器械2. 医用X光胶片3. 医用放大镜4. 医用冷热敷包5. 医用脱脂棉6. 医用脱脂纱布4.2 第二类医疗器械2002版目录中第二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1. 心脏起搏器2. 人工关节3. 医用缝合线4. 医用脱脂纱布2017版目录中第二类医疗器械调整为:1. 心脏起搏器2. 人工关节3. 医用缝合线4. 医用脱脂纱布5. 医用绷带6. 医用石膏4.3 第三类医疗器械2002版目录中第三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1. 人工器官2. 植入性支架3. 人工关节4. 心脏起搏器2017版目录中第三类医疗器械调整为:1. 人工器官2. 植入性支架3. 人工关节4. 心脏起搏器5. 医用高值耗材6. 医学影像医疗器械5. 总结综上所述,2017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相较于2002版目录,在结构、分类原则和具体分类方面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
二定点缝合法二定点缝合法是一种医学手术技术,常用于皮肤缝合和伤口修复。
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缝合方法,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二定点缝合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一、原理二定点缝合法的原理是通过将伤口两侧的皮肤组织分别缝合,然后再将两侧的缝合点连接起来,以达到伤口闭合的目的。
它能够有效地固定伤口边缘,促进伤口愈合,并且减少感染和瘢痕的发生。
二、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伤口并消毒,准备好所需的缝合材料和器械。
2. 缝合伤口:使用缝合针将伤口两侧的皮肤组织分别缝合,注意缝合针的穿刺深度和间距。
3. 连接缝合点:当两侧皮肤组织都缝合完成后,使用缝合线将两侧的缝合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缝合线。
4. 调整缝线张力:根据伤口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缝线的张力,使其能够平稳地连接两侧的缝合点。
5. 固定缝线:使用结扎方法将缝线固定在皮肤表面,防止缝线松脱。
6. 清洁伤口:完成缝合后,用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抗菌药物清洁伤口,覆盖敷料。
三、注意事项1. 术前评估:在进行二定点缝合法之前,需要对伤口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伤口的大小、深度、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等。
2. 缝合材料选择:根据伤口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如吸收性缝线、非吸收性缝线、缝合胶带等。
3. 缝合技巧:操作时要注意缝合针的角度和深度,保证缝线的牢固和伤口的闭合。
4. 术后护理:术后要做好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碰撞和摩擦。
5. 术后观察:术后要及时观察伤口的情况,如有渗液、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四、总结二定点缝合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缝合技术,它能够快速有效地修复伤口,促进伤口的愈合。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掌握良好的缝合技巧,并遵循术前评估和术后护理的原则。
通过正确使用二定点缝合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伤口愈合的质量。
医用耗材分类一、一次性医用包有:1. 产包2. 导尿包3。
手术包4. 中心静脉导管包5。
血液透析导管包6。
穿刺包7. 换药包、备皮包8. 口腔护理包9. 气管导管包、吸痰包10. 胃管包、咬口材料包11. 灌肠包、急救包二、一次性医用导管有:1。
导尿管2。
引流管3. 呼吸道插管、导管系列4。
胃管5。
中心静脉导管6. 鼻饲管、肛管7。
其他一次性医用导管.三、伤口敷料、护创材料有:1。
创可贴2。
生物敷料3. 透明敷料4。
自粘伤口敷料5. 婴儿护脐敷料6。
优格伤口敷料7。
德国LR伤口敷料8。
德国HARTMANN伤口敷料9. 其它医用高分子敷料四、医用胶带、胶贴有:1。
外科手术胶带2。
透气胶带3。
输液胶贴4。
留置针胶贴五、医用纱布、医用绷带、骨科夹板有:1. 医用纱布2。
弹性绷带3。
自粘性绷带4。
腹带、压力袜5。
石膏绷带6. 骨科高分子矫形合成绷带7。
预制石膏夹板8. 高分子玻璃纤维夹板六、医用消毒片、医用海绵有:1。
医用海绵2。
酒精棉片、棉棒3。
碘伏消毒棉片、棉棒4。
医用棉制品七、注射及输液器械有:1. 注射针、输液针2。
一次性注射器3。
胰岛素注射器4。
输液器5。
无针注射器6. 注射、输液配件7。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八、穿刺针、活检针:1。
一次性麻醉用针2。
造影及引流器械3. 微创手术及麻醉器械4. 骨髓及内脏活检穿刺针九、留置针:1。
动静脉留置针2. 头皮式留置针十、医用缝合材料及器械有:1。
PGA可吸收医用缝合线2. PGLA可吸收医用缝合线3。
医用真丝缝合线4。
医用聚丙烯缝合线5。
医用聚酰胺缝合线6。
医用聚酯缝合线7. PVDF医用缝合线8. PET医用缝合线9。
医用不锈钢丝10. 医用缝合针11。
皮肤缝合器12. 免缝胶带十一、采血、输血器材:1。
激光采血仪2. 一次性输血器具3。
血液透析导管4。
采血针十二、手术室防护隔离卫生用品有:1。
失禁护理产品2. 手术巾3. 手术床罩、床单、垫单类4。
手术保护用品5. 医用口罩6. 医用手套7。
可吸收缝合线标准可吸收缝合线是一种用于外科手术缝合的医用线材,其特点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被人体吸收,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可吸收缝合线的选择对手术缝合的效果和患者的恢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首先,选择可吸收缝合线需要考虑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吸收性能。
常见的可吸收缝合线材料有聚乳酸、聚醋酸、聚己内酯等,这些材料在人体内能够被逐渐吸收,不会引起异物反应和炎症反应。
同时,不同的材料吸收速度也有所差异,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缝合层次选择合适的吸收速度。
其次,选择可吸收缝合线需要考虑其线径和结构。
线径的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和需要承受的张力来确定,通常在0号到6号之间选择合适的线径。
另外,缝合线的结构也有单股和多股之分,单股适用于细小的血管和组织缝合,而多股适用于需要承受较大张力的部位。
再者,选择可吸收缝合线需要考虑其使用的环境和条件。
不同的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对缝合线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可吸收缝合线。
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下,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湿性的缝合线,以确保缝合的牢固性和持久性。
最后,选择可吸收缝合线需要考虑其价格和供货渠道。
在选择可吸收缝合线时,除了考虑其质量和性能外,还需要考虑其价格和供货渠道。
可以选择信誉良好的医疗器械公司或医院采购,确保可吸收缝合线的质量和供货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选择可吸收缝合线需要考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吸收性能、线径和结构、使用的环境和条件、价格和供货渠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到适合的可吸收缝合线,确保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恢复。
希望医护人员在选择和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时,能够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二类医疗器械包括哪些产品(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二类医疗器械包括哪些产品。
在医疗领域中,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备一定风险性,但对人体的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医疗器械。
这些器械在医疗治疗、预防和诊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将二类医疗器械的各类产品进行详细介绍。
正文:1. 手术器械- 手术刀具:包括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钳等用于手术切割、剪切和夹取的器械。
- 外科器械:如外科针、外科钩、外科钳等用于外科手术的器械。
- 缝合材料:如缝合线、皮肤针等用于手术缝合的材料。
2. 诊断器械- 检查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用于医学检查和诊断的仪器。
- 检验仪器:如血糖仪、血常规仪、生化分析仪等用于医学检验和实验室测试的仪器。
3. 康复器械- 骨科康复器械:如矫形器、活动器等用于骨科疾病康复的器械。
- 运动康复器械:如运动护具、健身器械等用于运动康复和健身的器械。
4. 治疗器械- 物理治疗器械:如理疗仪、电疗仪等用于物理治疗和康复的器械。
- 中医治疗器械:如针灸仪、拔罐器等用于中医治疗的器械。
- 医用激光器械:如激光手术刀、激光美容仪等用于医疗和美容方面的器械。
5. 口腔器械- 牙科器械:如牙科钳、牙科镊子、牙科吸引器等用于口腔治疗和修复的器械。
- 口腔卫生器械:如牙刷、牙膏、牙线等用于口腔卫生保健的器械。
总结:二类医疗器械涵盖了多个医疗领域的产品,包括手术器械、诊断器械、康复器械、治疗器械和口腔器械。
这些产品在医学治疗、康复和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在使用这些器械时,医务人员和患者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和专业指导进行操作,保证安全和有效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