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缝合线复习过程
- 格式:pptx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1
外科的缝合换药与拆线总结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
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
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
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
缝合步骤(1)进针;(2)拔针;(3)出针;(4)夹针缝合的基本步骤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步骤:(1)、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持针钳,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剌入皮肤,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2)、拔针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顺针的弧度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3)、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2缝合的基本原则(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
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
缝合的创缘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至于发生泄漏。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
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换言之,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过紧过松均可导致愈合不良。
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
(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
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
缝合的分类及常用的缝合方法介绍缝合的方法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组织的对合关系分为单纯缝合、外翻缝合、内翻缝合三类;每一类中又按缝合时缝线的连续与否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两种;按缝线与缝合时组织间的位置关系分为水平缝合、垂直缝合;有时则将上述几种情况结合取名。
外科缝合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剪线的基本方法外科缝合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术,用于将伤口边缘的组织结合在一起,促进伤口的愈合。
下面将详细介绍外科缝合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剪线的基本方法。
1.麻醉:在进行外科缝合之前,首先需要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2.准备材料:外科缝合需要用到一些基本的工具和材料,包括缝合针、缝合线、无菌手套、消毒液、手术刀等。
确保所有材料都是无菌的。
3.清洁伤口:在进行缝合之前,需要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消毒液清洁伤口,以确保伤口表面干净,并去除伤口边缘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
4.缝合针的选择:根据伤口的大小、位置和结构选择合适的缝合针。
常见的缝合针有简易针、半圆针和四棱针等。
选针时要确保针的尖端尖锐、光滑,以减少对组织的损伤。
5.缝合线的选择:根据伤口的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缝合线,常用的有天然线和合成线两种。
天然线包括丝线和棉线,合成线包括尼龙线和聚丙烯线等。
选择时需要考虑线的拉力、吸收性能和对组织的刺激性。
6.缝合的技巧:缝合前需将缝合线穿过缝合针的中孔,并通过适当的方法打结,使其固定。
首先将针从伤口的一侧穿过,然后从伤口另一侧穿出,按照需要的结扎形式进行依次穿刺,形成一条缝合线。
7.缝合的方式:常见的缝合方式有简易缝合、绕环缝合和连续缝合等。
简易缝合适用于伤口较小,缝合线易于固定的情况;绕环缝合适用于需要较强的拉力和支撑的伤口;连续缝合适用于较长的伤口,可以提高缝合速度和效率。
8.缝合关闭伤口:在完成缝合之后,需要将伤口完全关闭,确保无空隙,避免感染和出血。
可以使用缝合针或结扎法固定伤口边缘,以加强对伤口的闭合。
9.伤口的包扎和绷带:在缝合过程中,可能会在伤口表面加上一层敷料或使用绷带进行包扎,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支撑作用。
10.定期清洁伤口:术后需要定期清洁伤口,去除伤口上的分泌物,并更换干净的敷料,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在剪线方面1.准备工具:剪线时需要准备一把干净锋利的剪刀,并用无菌液进行消毒。
手术缝合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清洗手术部位,防止感染。
准备好缝合材料,如缝合线、针头、剪刀等。
2. 合适选取针头:选择合适的针头,根据手术部位、伤口长度和深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3. 缝合操作:将针头插入伤口边缘,并伸入皮肤下,然后沿着伤口往返穿刺,穿过皮肤和皮下组织,以达到闭合伤口的目的。
4. 扎针线:将针线穿过针孔,把线头过在针线的一端,调整好线头和线的长度后,将针头轻轻拔出,保证线还在皮下,不松不紧,同时保证线的拉力不过大,防止伤口扯开。
5. 顺次进行:从伤口一端到另一端,缝合操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确保缝合线平稳,长度一致,每次穿刺时都应尽量穿过同样的厚度。
6. 结束操作:缝完伤口后,将线头留适当长度,用剪刀将不需要的线头修剪掉,避免出现线头突出皮肤的现象。
确认伤口闭合完全,避免感染。
7. 手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护理,定期更换敷料,及时处理伤口炎症反应等问题。
其中要与医生沟通,得到专业建议。
外科缝合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剪线的基本方法缝合的基本步骤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步骤(见图):1 。
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持针钳,针尖对准进针点借助术者自身腕部和前臂的外旋力量于原位旋转持针器,顺着缝针的弧度将缝针随之刺入皮肤,经组织的深面达对侧相应点穿出缝针的头端部分.2.夹针可用有齿镊固定于原位,然后,用持针器夹住针体(后1/3弧处)。
3.出针顺针的弧度完全拔出缝针和带出缝线,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常见缝合方法临床上使用的缝合方法有多种,根据缝合后切口两侧边缘的对合形态分为单纯缝合、内翻缝合和外翻缝合三种。
一.单纯缝合法:是最基础的缝合方法,使切口创缘的两侧直接平行对合的一类缝合方法。
1。
单纯间断缝合(ordinary interrupted suture)应用最多,每缝一针单独打结,剪断线尾。
多用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韧带的缝合.优点是若一针线结松动或脱落,不影响邻近缝线。
2。
单纯连续缝合法(simple continuous suture)在第一针缝合后打结,继而用该缝线缝合整个创口,结束前的一针,将重线尾拉出留在对侧,形成双线与重线尾打结,剪线。
用于缝合子宫腹膜等。
优点缝合速度快,有止血作用。
缺点如缝线某处断裂,全部缝线将会松散,不能达到缝合目的。
3.连续锁边缝合法(continuous blanked suture)方法同单纯连续缝合,仅是将缝线套入上一针缝线内,多用于缝合腹膜或胃肠道吻合后壁的全层缝合.4.8字缝合(间断)由两个间断缝合组成,缝扎牢固省时,多用于缝合张力较大的组织,如筋膜,肌腱,韧带。
有两种方法。
二。
内翻缝合法(inverting suture)使创缘部分组织内翻,外面保持平滑,常用于胃肠道吻合和膀胱的缝合。
1.间断内翻缝合法用于肠道吻合口的全层缝合,从肠黏膜进针,穿透肠壁全层,由浆膜出针,再从对侧相应浆膜进针,由黏膜出针,线结系在黏膜表面。
外科缝合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外科缝合是一种将组织或皮肤连接起来的手术技术。
下面是外科缝合的一般操作方法和步骤:
1. 准备工作:
- 术前消毒:对缝合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手术区域清洁。
- 洗手:医护人员需进行手部消毒和戴上手套。
2. 缝合材料准备:
- 缝合线:选择适当的缝合线材料,如吸收性缝线或非吸收性缝线。
- 缝合针:选择适当的缝合针,如切线针、反切线针等。
- 缝合针线器:用于穿刺和拉线。
3. 缝合操作:
- 麻醉:根据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 切开缝合边缘:使用手术刀或缝合剪,将切口边缘整齐切开。
- 缝合获取:使用缝合针和缝合针线器,将针穿刺皮肤和组织,然后从另一侧取下。
- 缝合拉线:将缝合线拉入皮下组织,然后逐个结扎或打结固定。
- 缝合顺序:根据需要从切口的一侧开始进行缝合,逐步沿着切口线前进,确保缝合线均匀分布。
- 结扎结束:完成所有缝合后,将缝合线结扎或打结,确保缝合的牢固性。
- 切除多余线头:将多余的缝合线头剪除。
4. 术后处理:
- 术区包扎:对缝合部位进行包扎,以保护切口和减少感染风险。
- 消毒处理:术后再次对切口和周围区域进行消毒。
- 护理指导:向患者提供正确的切口护理指导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外科缝合是一项专业的医疗技术,需要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许可才能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缝合技术和材料,以保证安全和有效的缝合效果。
缝合材料分为不可吸收性(Nonabsorbable)和可吸收性(Absorbable)。
丝线、棉线、金属丝以及某些合成纤维(Nylon、Prolene等)属于不可吸收性;肠线(Catgut)和某些合成纤维(Dexon、Vicryl、PDS等)属于可吸收性。
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基本步骤:(1)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toothed forceps),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已夹住针线的持针钳,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剌入皮肤,注意针与被缝合组织垂直,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2)拔针针体前半部穿出组织后,即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顺针的弧度方向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还可由术者将已穿透组织的针体后半部松开,然后用持针钳夹住已穿透组织的前半部,拔出缝针,带出缝线。
(3)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缝合的基本原则(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
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
缝合的创缘边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一般腹部皮肤针距1cm、边距0.5cm,肠吻合针距0.3cm),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致于发生泄漏。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
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过松。
过紧造成卷曲、重叠甚至组织切割和缺血坏死;过松则遗留死腔,易形成血肿并招致感染。
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
(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
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