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谈谈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人类的声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在场言语交流开始,逐渐形成了与文字结合的语言,使得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活动得以展开,电影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
从电影诞生到有声电影出现,声音为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影声音除了参与银幕造型以外,由于它对时间、空间、心理、情绪、意境、风格等方面深入地刻画,大大扩展了电影时空的表现能力.并使得观众得到审美享受。
因此,声音应当积极地介入电影创作的剧作、介入主题、介入影片结构,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情绪再现”达到表达与思考的境界。
电影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跋涉进入了21世纪,随着电视以及其他电子媒体的兴起,电影开始走向衰落。
然而,在这样一个衰落的过程中,电影声音技术却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对于声画关系,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电影本质上是影像美学,因而画面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声音则只是一种补充或辅助,不足以构筑影视的本体。
这是传统声音理论在现代的延续。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在电影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而技术发展永不停歇的时代背景下,声音因素对于电影本体的影响已接近甚至超越了画面,所谓“后来者居上”<1>。
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我们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接受电影,电影的接受心理是视听同在的立体思维机制。
我们把前一种观点称为历史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视无声电影先于有声电影出现的过程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此确定声画的地位,将早生的无声电影美学作为最终的美学。
后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主义,它把技术因素作为电影艺术的最终决定因素,电影可以在一个影像技术发展的时代是影像优先的,而在一个声音技术发展的时代则是声音至上的,它所谓的电影本性其实游移不定。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视的两个要素。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简述摄像视听语言中声画关系类型摘要:摄像是声画同步的,这是因为,只有将声音信号和视觉信号进行同步拍摄并在同一场景中合成,才能够得到声画同步的画面。
声画不同步的原因主要包括音画分立、音画脱离、音画错位和音画失真四种。
关键词:视听语言中的声画关系类型拍摄一部电影、电视剧或其它任何一种视听艺术作品时,都必须使用“声画同步”的视听语言来完成艺术创作。
而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声画同步”就意味着声画同时发生,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感受。
但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声画同时,声画的相互独立只是相对的。
“声画分立”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人霍夫曼和康拉德提出来的,霍夫曼和康拉德认为:人类可以分辨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但无法分辨出两个具有相同运动速度的物体。
所以他们认为声画是分立的,也就是说,当两个物体都处于运动状态时,声音与画面之间会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各自独立存在,画面上显示的声音正是它们各自独立运动所产生的。
如果两个物体各自独立地呈现在屏幕上,那么就会造成音画分离,即人们通常说的声画不同步。
与此同时,霍夫曼和康拉德又提出了“音画错位”的理论,也就是说,画面与声音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上的对应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声画在内容上错开,也就是允许画面上的内容不按照时间顺序而发生变化。
如果声画完全同步,则就失去了艺术价值。
拍摄一部电影、电视剧或其它任何一种视听艺术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对声画信号加以选择、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特殊效果的视听语言。
所谓视听语言,是指镜头的画面构图和节奏处理,以及声音的选择和配置等,都要遵循艺术规律的原则,因此被称之为“听觉”的艺术。
作为视听艺术的基础,视听语言中的声画关系最能直接地表达导演的创作意图。
摄像机的画面拍摄是实现声画同步的前提,是形成视听语言的基本手段,在录音棚中,一切工作的准备都是为了将信号源与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的放大和合成。
举例分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声画关系的设计张艺谋导演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导演,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不仅有成功的色彩运用,还有音画效果的完美呈现。
电影音乐能够发挥凸显影片剧情的显著作用,特别是音乐对于刻画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方面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我的父亲母亲》从后人的角度解读前辈的爱情故事,因此,影片在表现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之间炽热的爱情主题时,却采用了含蓄手法。
张艺谋导演除了大量运用了色彩对比,还非常重视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构图之间的完美结合。
电影中运用的是一种忧郁的音乐,是为了诠释那种执著而又沉淀为了爱情付出的疼痛。
这种真诚、朴实、纯真的爱情尽管已经成为过去,然而这种残存的记忆却能够引起很多观众对于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回忆。
电影通过反复运用火红的太阳和漫天的飘雪的画面,再加上悠扬大气的音乐的运用,让观众切实感受到电影画面的顺畅。
影片选择了风笛进行电影配乐,这样更加增添了人物感伤的情怀,特别是笛声的高亢、尖锐、柔软婉转的特点,使观众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感染。
电影中当父亲离开乡村的时候,苹原上响起的是一首流行的歌曲,配上草原这种十分凄美的画面,让观众产生一种忧伤的感觉。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情节上没有对人物爱情主题进行过多的引申,紧紧围绕爱情这个亘古不变。
主题进行创作,同时配合精心搭配的唯美画面与音乐,让观众在欣赏一段淳朴、真诫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同时,还欣赏到电影中成功运用的那种赏心悦目的影视美术,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成功之处。
岁月神偷的声画关系赏析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视的两个要素。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
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
影片《岁月神偷》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故事祷围绕一个典型的小家庭.从广州南来、为生活挣扎的父亲,自得其乐;能顶半边天的母亲,聪颖过人;对爱情与未来充满梦想的少年长子,和刹倔强好奇、常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顽童幼子。
他们在这个东西合壁、贫富并存的城市,如何面对生命的挑战、起伏与无常,笑中有泪。
通过这几个主要角色、一段浪漫的初恋、以及当日的种种人情世故和生离死别,带我们回到一个令人怀念的旧香港,重新经历我们的成长经验,也重新塑造我们的集体回忆。
影片中罗进二外号大耳牛,是个天生聪明幽默不守规矩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公布考试成绩,就他是全差时还能偷偷跳爵士舞把全班同学逗得哈哈大笑,所以经常被老师罚着数时间、重复抄写。
他还喜欢到处偷自己喜欢的东西,如自己梦想做个太空人,就偷了一个金鱼缸经常套在头上,视觉效果非常可乐可爱。
且配置的音乐与画面节奏相呼应,也就是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和画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电影声、画之间的关系,变化越来越多。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
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
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
2声画对位。
3声画分立。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也有三种:音响(指作用于画面的事物所产生的声音);道白(对白,旁白,内心独白)和音乐。
我认为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
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
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例如:《小红帽》中小红帽打算去找奶奶的时候,在森林中开心的与鸟儿歌唱,音乐气氛活跃,喜悦。
《功夫熊猫》1中,当阿宝想要看霹雳武侠的时候,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就是欢快喜悦的。
再如《功夫熊猫》2中在战胜沈王爷时候的音乐转变,也使得影片情绪欢快起来;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例如:泰国校园剧《初恋这件小事》中,在阿水得知阿亮学长和晓彬学姐谈恋爱的时候,失落的小水跳入水中,结合失落的音乐,让观众也感到无比的悲伤。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
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
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
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例如《初恋这件小事》中最后时隔9年后,阿水和阿亮终于还是见面,终于还是将珍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最终两个人可以圆满的时候,音乐就很好的起到了煽情的作用。
3.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
现,
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
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
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
(2)
接表现对话给视觉语言带来的灾难。
因此,对位关系下的声画由于承载了同时进行的多种信息,它们的并置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触发观众思考超出画面和声音之和的新的意义。
就人声而言,声画对位意味着它和形象的关系应是同质异构的,也就是说,人声的形式与画面内的形象运动并无必然性,但在隐喻的意
义上,二者可以借助蒙太奇手段获得同质性。
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声画对比。
指画面和声音性质相反,存在强烈反差。
人声和画
录》(Apoca
1
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
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分立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它发出的声音互相离异的
声画有机结合形式。
人们在听觉上的感受习惯与视觉上的感受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画面的突然切换在感觉上可以很自然,但当声音突然消失、出现和转换时,往往会在观众的身上产生很大的困扰,但有的时候要求一切声音与画面机械一致反而会降低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而采取声画分立的方法,则可增加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