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溃疡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真菌性角膜溃疡80例综合治疗体会【摘要】目的观察角膜局部清创联合药物综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
方法将80例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进行局部清创联合氟康唑、那特欣、贝复舒等进行治疗。
结果 80例患者,72例治愈,8例好转,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氟康唑、那特欣、贝复舒等药物联合角膜局部清创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给药途径简便,治愈率高,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清创;氟康唑;那他霉素;贝复舒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病变,致盲率极高,多发生在温热潮湿环境中,常见于植物性外伤后,如被麦芒、树枝、玉米叶划伤角膜,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的角膜上皮损伤后,如角膜手术后、角膜接触镜擦伤。
常见致病菌为:镰刀菌、曲霉菌、青霉菌、白色念珠菌及酵母菌等。
一些菌种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如全身或眼局部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目前,眼科临床上尚无广谱特效的抗真菌药物。
究矿鲁南化肥厂职工医院眼科自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药物综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0例80眼,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5~60岁,平均40.6岁,右眼42例,左眼38例。
其中农民71例,学生3例,工人5例,其它职业1例。
有明确植物性外伤史者64例,带角膜接触镜感染3例,角膜异物剔除术后12例,原因不明者1例。
病程最短8天,最长50 d。
角膜溃疡直径3~7 mm,溃疡浸润深达基质层,其中3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前房积脓。
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且排除其它眼部病变。
全部病例均做溃疡刮取物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阳性确诊,且以曲霉菌、镰刀菌多见。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确诊后,0.4%奥布卡因行眼部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用15号圆刀片轻轻刮除溃疡表面菌苔及坏死物,包括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交界处,注意防止角膜穿孔。
以消毒棉签蘸取5%碘酊烧灼溃疡创面,反复3次,每次停留约1 min,干燥后再以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创面,然后患眼涂红霉素眼膏,敷料包盖,1h 后打开。
那他霉素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58例临床观察山西省运城市眼科医院(044000)范雷波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滥用及佩戴角膜接触镜的流行等多种因素,感染性角膜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真菌性角膜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且缺乏高效的抗真菌药物,本病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已成为致盲率较高的眼部疾患。
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使用那他霉素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5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使用该方法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58例,均为单眼发病,经角膜刮片或培养确诊为真菌感染。
其中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26~78岁,平均(50.4±2.6)岁。
右眼37例,左眼21例,其中44例有植物外伤史,5例继发于角膜异物取除后,3例有接触镜佩戴史,4例伴有病毒性角膜炎,另有2例原因不明。
伴有前房积脓者37例,其中6例角膜溃疡较重者前房积脓达1/2以上。
发病时间为7~20d,根据病变程度分型,轻度21例,角膜溃疡直径<3mm,深度<1/3角膜厚度,部分角膜水肿,无前房积脓,可见虹膜;中度28例,角膜溃疡直径3~6mm,深度达1/3~2/3角膜深度,角膜水肿范围较大,前房积脓,可见大部分虹膜;重度9例,溃疡直径>6mm,深度>2/3角膜厚度,角膜混浊水肿,前房可见渗出物及积脓,虹膜及后部结构窥不清[1]。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手术室无菌操作,0.7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3次,50mL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角膜溃疡表面,用消毒刀尽可能刮干净溃疡表面牙膏样分泌物,再用棉棒蘸取5%碘酊在溃疡面反复涂擦3~4次,随之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mL充分冲洗,每3~4d冲洗1次,同时使用爱尔康公司生产那他霉素滴眼液(那特真)点患眼,轻、中度1次/h,4~6d后改为每日6次,重度每1次/0.5h,4~6d 后改为1次/h,病情稳定后改为每日6次,每隔7d减少1次。
真菌性角膜溃疡31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化脓性角膜炎,我科于2008年1月-2009年6月诊治3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为单眼发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6-67发。
其中12例为农作物划伤,1例为栗子刺所致,有角膜,沙土性外伤史6例,异物剔除史5例,工具,指甲划伤史1例,医源性角膜损伤史1例,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例,角膜接触镜感染2例,无明显诱因2例。
1.2 本文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有植物性外伤或角膜异物史,病情进展缓慢;症状与体征分离,即刺激症状轻而角膜病灶重;角膜溃疡呈灰白色、质硬、表面粗糙,与周围境界分明,常见浅沟及树根状卫星灶;角膜出现粥样内皮斑,前房积脓黏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无效;局部溃疡面刮片涂片及培养确诊为真菌感染。
1.3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生理盐水冲洗患眼结膜囊,点0.5%地卡因2-3次,每3—5分钟1次,做眼表面麻醉。
置开睑器开睑,用消毒刀片轻轻刮除角膜溃疡面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用消毒棉签沾0.5%碘伏在溃疡面停留1-2min,以烧灼溃疡面,抽取0.2%氟康唑静滴注射液0.3ml做球结膜下注射。
轻者2天1次,重者每天1次。
清创术后滴眼药水以活动瞳孔,普芬滴眼液据病情每1-4小时1次。
同时将里素劳药片经反复碾压后与迪克罗眼膏拌均匀涂患眼,每晚1次,直至痊愈。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病灶痊愈后坚持服药2—3周。
随访3个月。
2 结果治愈24例(77.42%)显效5例(16.12%)有效1例(3.23%)无效1例(3.23%)总有效率(96.87%)。
2例无效病例均为重度感染行眼内容物剜除术而丧失眼球,前房积脓吸收5-17d。
3 护理3.1 治疗中的护理操作中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暂停治疗,及时测量生命体征,指压人中、保暖,数分钟即可缓解。
真菌性角膜溃疡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溃疡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综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52例52眼真菌性角膜溃疡分为两组,治疗A组35例应用氟康唑、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及碘酊烧灼综合治疗,治疗B组17例单纯应用氟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结论广谱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联合局部清创及碘酊烧灼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角膜溃疡;真菌;综合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bined treatment on fungal corneal ulcer.Methods Thirtyfive patients with fungal corneal ulcer were treated by combined method.Seventeen patients with fungal corneal ulcer were treated only by fluconazole.Then the effects o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ed method is more remarkable than that of fluconazole alone.Conclusion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combined treatment on fungal corneal ulcer is remarkable.
【Key words】corneal ulcer,fungus,combined treatment 近年来,由于眼外伤的增多特别是植物性角膜外伤,加上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有增多的趋势。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眼病,好发于农村,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较困难,而且目前还缺乏特效的抗真菌药物,因此易导致角膜穿孔,甚至丧失眼球。
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8月收治轻、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52例,52眼。
其中35例采用了应用氟康唑、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及碘酊烧灼的综合治疗,17例单纯应用氟康唑治疗。
对于这两种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轻、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52例52眼,男33例,女19例,年龄17~68岁,农民45例。
其中有明确植物外伤史者29例。
病程7~20d。
所有病例溃疡面坏死组织刮片检查均检出真菌菌丝并以此确诊。
其中35例(轻度12例、中度23例)采用了应用氟康唑、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及碘酊烧灼的综合治疗(治疗A组),17例(轻度9例、中度8例)单纯应用氟康唑治疗(治疗B组)。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A组:①局部清创:1%丁卡因滴眼液行眼部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用无菌圆刀片尽可能干净地刮除角膜溃疡面分泌物,注意清创时的深度,防止角膜穿孔。
之后用棉棒蘸取8%碘酊
在溃疡面上涂擦,使之停留5 min并干燥,再用75%酒精棉球将碘酊拭除,注意避免酒精接触正常角膜组织。
清创后涂红霉素眼膏,敷料包扎。
每周清创2次。
②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给予02%氟康唑滴眼液滴眼及氟康唑05 ml球结膜下注射。
③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02%氟康唑注射液100 ml静滴,每日1次。
④其它辅助治疗:口服维生素类药物。
常规散瞳,给于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每日2~3次。
贝复舒滴眼液滴眼,每日3~4次。
1.2.2治疗B组:除不进行局部清创和碘酊烧灼外,余治疗与治疗A组相同。
1.3病变程度分型①轻度:溃疡直径<3mm,深度达基质浅层,轻度葡萄膜反应,前房可见少量浮游的炎症细胞。
②中度:溃疡直径3~5mm,深度达基质深层,中度葡萄膜反应,前房可见少量积脓。
③重度:溃疡直径>5mm,深度接近角膜全层,葡萄膜反应严重,前房大量积脓。
1.4疗效标准①治愈:疼痛等症状消失,角膜溃疡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前房无积脓。
②好转: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角膜溃疡部分愈合,荧光染色(+/-),前房积脓减少或消失。
③无效:疼痛等症状无改善,角膜溃疡扩大或穿孔,前房积脓加重,分泌物涂片有真菌菌丝。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略)
表中结果表明,应用氟康唑、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及碘酊烧
灼综合治疗的A组与单纯使用氟康唑治疗的B组相比较,疗效明显优于后者,治疗效果显著。
3讨论
3.1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严重的化脓性致盲眼病。
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引起感染所致。
多数病例起病时有诱因史,且与植物性小外伤有密切关系,当角膜上皮破损时,真菌即可接种于角膜而发病。
另外,也见于患其他性质的角膜炎时继发感染真菌者[1]。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近些年来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率的增高也与眼部滥用抗生素或激素有关[2]。
目前对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的药物综合治疗以及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等。
从治疗的前景来看,角膜移植手术的发展很迅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方法。
但由于角膜移植供体来源有限、手术治疗费用高等原因,这种方法的普遍发展目前还有较大限制。
在不少医院,药物综合治疗方法还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然而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毒性大,眼部穿透性差,如两性霉素等,仅适用于浅表性真菌感染,对于深部感染效果不理想。
而真菌常潜伏于角膜组织中,十分顽固,因此要求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药物在深部组织能够达到足够浓度,才能消灭或抑制真菌的活动。
氟康唑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半衰期长,毒性小,分布范围广,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阻断真菌细胞膜上的重要物质――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而抑制真菌生长。
氟康唑对角膜有良好的通透性,可口服、静滴及局部应用,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
疡的抗真菌药物。
3.2清创术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清除了溃疡面的分泌物、坏死组织及角膜上皮,有利于药物在组织内的渗透;另一方面碘能氧化病原微生物原浆蛋白活性基团,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失活,同时破坏酶蛋白,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同时碘酊的烧灼形成缺血缺氧状态,刺激新生血管长入,对角膜溃疡的修复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高浓度碘酊直接作用于病灶,微量酒精立即挥发,碘离子沉着并向基质渗透破坏菌丝生长,导致坏死组织脱落,胶原纤维增生修复,使病灶缩小,角膜恢复一定透明度和瘢痕化,使病程缩短[3]。
另外碘酊对各类型的真菌的敏感率达100%[4],局部应用副作用小,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3.3辅助治疗可减轻角膜刺激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角膜溃疡愈合,防止溃疡穿孔。
对病灶的恢复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全身应用维生素类药物、局部点用贝复舒滴眼液,以促进角膜溃疡的修复愈合,局部点用1%阿托品滴眼液以减轻眼部刺激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76~1379
2.Srinivasan M,Gonzlaes CA,George C,et al.Epidemiology and aetiologic diagnosis of corneal ulceration in
Madurai,South India[J].Br J Ophthalmol,1997,81(11):89971 3.康建华,王到毅.19%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4,12(6):431
4.张文华,潘志强,王志群,等.化脓性角膜溃疡常见病菌的变迁[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