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80.93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测试1.角膜组织结构分5层,其中上皮细胞层和前弹力层可以再生。
()A:对B:错答案:B2.角膜缘宽约1.5~2.0mm,前界为前后弹力层止点连线,后界为巩膜沟垂直平面,是内眼手术的入口。
()A:对B:错答案:B3.泪膜主要由脂质层、浆液层和粘液层组成,其中粘液层由睑板腺分泌。
()A:错B:对答案:A4.对于角膜前弹力层描述错误的是:()A:位于角膜上皮细胞基底膜之下B:对机械性损伤的抵抗力较弱C:损坏后不能再生D:是一层透明均质薄膜E:对化学性物质的抵抗力较弱答案:E5.Schwalbe线与角膜哪一层的止端相一致()A:上皮细胞层B:前弹力层C:后弹力层D:内核层E:内皮细胞层答案:C6.关于角膜缘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角膜干细胞位于角膜缘B: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C:是角膜前弹力层止端到角膜后弹力层止端之间的区域D:包括0.75mm的半透明区和1mm的白色巩膜区E:是角巩膜移行区答案:D7.组织学上角膜分为五层,后弹力层为 ( )A:鳞状上皮细胞组成B: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C:六角形扁平细胞D:胶原纤维素薄板E:较坚韧的透明均质膜答案:E8.角膜组织学分五层,下列哪些损伤后可以再生 ( )A:角膜上皮层和后弹力层B: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C:内皮层和后弹力层D:前弹力层和后弹力层E: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答案:A9.角膜是怎样维持透明性的 ( )A:基质层胶原纤维束的规则排列B:修复后不留瘢痕C:健康的神经营养D:角膜的无血管E:角膜的相对“脱水状态”答案:ACDE第二章测试1.有关角膜刮片适应症,错误的是()A:怀疑阿米巴感染B:怀疑病毒性角膜感染C:怀疑真菌感染D:任何类型的角膜溃疡E:怀疑细菌感染答案:B2.有关角膜刮片,错误的是 ( )A:载玻片涂片时必须涂布均匀,以免组织堆积影响观察B:在载玻片上涂片以后,需要更换刀片后再次刮片C:刮取物在载玻片上涂匀后需要用盖玻片盖上D:角膜刮片需全程无菌操作E:角膜刮片应在角膜溃疡进行缘取材答案:C3.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方法()A:B超B:角膜组织活检C:角膜刮片染色D:PAS染色E:免疫荧光染色答案:C4.针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检查技术中,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在疾病早期阶段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的是()A:共聚焦显微镜检查B:角膜刮片真菌培养C:角膜刮片Giemsa染色D:10%-20%氢氧化钾湿片法E:角膜活检答案:A5.角膜刮片时首先要去除溃疡表面附着的脓性渗出,尽量刮取溃疡进展边缘和溃疡基底组织。
角膜炎的早期症状和药物治疗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早期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发现和治疗该疾病。
同时,药物治疗也是角膜炎管理中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介绍角膜炎的早期症状以及药物治疗方案。
一、角膜炎的早期症状1. 眼红和眼睛不适:角膜受感染后,眼部常出现发红的情况。
患者可能会感到刺激或异物感,并且有时会有灼热或针刺样的不适。
2. 角膜溃疡:如果细菌感染严重,可能会导致角膜溃疡形成。
这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泪水增多、明亮光线刺激等情况。
角膜溃疡是一种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
3. 过度流泪和眼屎增多:角膜受到刺激时,可能导致泪液分泌增加以清洁和保护眼球。
因此,过度流泪和眼屎增多也是角膜炎的早期症状之一。
4. 视力模糊:由于角膜表面的损伤或溃疡,患者的视力可能会出现模糊或有障碍。
这种视力模糊通常与眼干涩、泪液异常等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二、角膜炎的药物治疗1. 抗生素眼药水:抗生素眼药水是最常用的治疗角膜炎的方法之一,特别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情况。
这些眼药水可以直接作用于眼部组织,杀灭感染细菌,并减轻相关症状。
2. 消炎止痛眼药水:在角膜受损或发生溃疡时,消炎止痛眼药水可以帮助减轻局部的红肿、刺激和不适感。
使用这类眼药水时需要遵循医生指导,并根据药品说明正确使用。
3. 人工泪液:如果患者存在干眼问题或者泪液分泌减少,人工泪液可以起到润滑和滋润眼球的作用。
它们可以缓解眼部不适感,并帮助角膜修复。
4. 其他药物治疗:根据角膜炎具体原因,医生可能会开出其他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所致的角膜炎,抗病毒药物可用于特定病毒引起的角膜炎等。
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嘱咐并按正确剂量使用。
总之,早期发现和治疗角膜炎是预防并减轻其不良影响的关键。
对于任何出现眼部不适、红肿、视力模糊等问题的个体,尤其是有高敏感性或接触到潜在致病源(例如污染水源、污损环境等)的人群来说,应及早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项:1. 遵循医生嘱咐:选择正确的眼药水和其他治疗方法是专业医生的责任。
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
山东鲁南眼科
多表现为眼红、疼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异物感;外伤史,特别是植物外伤史,慢性眼病史,或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史。
发病较细菌性角膜炎隐匿。
1、怀疑真菌感染,需做刮片Giemsa染色,也可做PAS、Gomori 乌洛托品银染色、荧光增白剂染色,取标本时一定要刮到溃疡的基底部。
2、如所有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但仍怀疑感染性角膜溃疡时,应做角膜活检以明确诊断。
3、对角膜接触镜盒及护理液进行培养。
4、共焦显微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真菌菌丝。
5、所有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时,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致盲性角膜病,在我国居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的首位[1]。
该病主要与植物外伤有关,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角膜感染的主要真菌菌属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
发达国家及气候较寒冷地区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我国主要以镰刀菌属(占70%~80%)和曲霉菌属(占10%)为主心[2]。
本病有明显的致病危险因素,多与植物性眼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患慢性眼表损伤性疾病有关[2]。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或菌丝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内侵袭性生长。
不同种属真菌感染所致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同,这主要与其毒力强弱、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及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研究发现镰刀菌属的菌丝在角膜内主要呈水平生长,曲霉菌属菌丝和念珠菌属的假菌丝主要呈垂直生长[3]。
严重感染时,真菌的菌丝可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眼内,引发真菌性眼内炎。
二、临床表现感染早期眼部刺激症状一般较轻,病变发展较细菌性角膜炎缓慢,与细菌混合感染时,病情可迅速加重。
眼部可出现明显的异物感或刺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伴有少量分泌物。
典型体征可有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内皮斑、卫星灶和前房积脓等。
(1)菌丝苔被:表现为角膜病灶处灰白色轻度隆起,外观较干燥,无光泽,与下方炎症反应组织紧密相连。
(2)伪足:在角膜感染病灶边缘呈树枝状浸润,也称为毛刺。
(3)卫星灶:位于角膜主要感染灶周围,与主病灶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小的浸润或溃疡灶。
(4)免疫环:在角膜感染灶周围的环形致密浸润,与感染灶之间有一模糊的透明带。
(5)内皮斑:位于角膜内皮面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常见于病灶下方或周围。
(6)前房积脓:是判断角膜感染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发生于感染已达角膜深基质层,或菌丝已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前房者。
《真菌性角膜炎》读书笔记一、当前研究热点和进展概述致病真菌的鉴定与分型:随着病原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真菌进行更为精确的分类和鉴定已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有助于理解不同真菌菌株对角膜感染的特异性,从而制定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针对真菌性角膜炎,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包括针对特定真菌靶点的新型抗生素、抗真菌肽等,这些新型药物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早期诊断技术的改进: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研究者正在探索更为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等,以期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准确诊断,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免疫疗法与联合治疗的探索:除了传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和联合治疗策略也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宿主对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结合药物治疗,可能提高治疗效果,加速角膜的愈合。
预防措施和疫苗研究:在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中,预防措施和疫苗的开发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疫苗预防真菌感染,将有望降低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减轻社会和个人负担。
对于《真菌性角膜炎》当前主要集中在致病真菌的鉴定、新型药物的研发、早期诊断技术的改进、免疫疗法与联合治疗的探索以及预防措施和疫苗研究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真菌性角膜炎的认识将更为深入,治疗策略也将更为丰富和精准。
二、未来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预测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未来研究及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景。
针对此病的防治策略,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更深入的病理机制研究将成为重点方向。
在治疗方法上,新的抗真菌药物及其与现有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是研究焦点,特别是针对耐药菌株的治疗策略。
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进步,预期将会有更多高效、低副作用的抗真菌药物问世,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将更为深入地被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照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抗真菌药物治疗,研究组除给予对照组药物治疗外,给予口服中药方方法治疗,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研究组40例40眼,治愈30眼,好转7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40眼,治愈23眼,好转7眼,无效10眼,总有效率为75.0%。
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真菌性角膜炎的重要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则是该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氟康唑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感染性的眼科疾病,具有严重危害视神经功能的不良作用,致盲率较高,但治疗效果尚不明显,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探究。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人。
男女比例5:3,其中男50例,女30例,皆为单眼患病,;大于50岁61例(76.5%),20-50岁13例(15.5%),小于20岁6例(8.0%);其中农名工55例,学生5例,其他职业者20例;诱发病因有:植物性致外伤者52例(64.5%),沙、石粒等异物致伤者18例(22.0%),其他原因10例(13.5%);病程为4-34d,平均病程为13d。
病变状况为轻度患者30例,中度患者45例,重度患者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入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2.1涂片检查采用无菌角膜刮片刮取溃疡部及角膜炎症处坏死组织,用10%koh进行处理,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镜下见有孢子和(或)真菌菌丝,可确诊。
1.2.2培养基培养刮取物将取得的刮取物采用直接接种法,于琼脂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约7d后有真菌生长现象出现,则可进行确诊。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
张艳蔚
【期刊名称】《工企医刊》
【年(卷),期】2008(21)5
【摘要】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认识和诊断
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增高,而发病者约85%为农民,在炎热潮湿地区和夏
末秋初农作物收获季节,发病率增高,目前发现能引起角膜感染的真菌有50余种,真菌性角膜炎已经成为重要的致盲性角膜疾病,现将作者自2002年6月-2006年8月收治的46例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总页数】1页(P41)
【作者】张艳蔚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友好医院眼科,2252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相关文献】
1.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
2.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治疗体会
3.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4.真菌性角膜炎26例临床治疗分析
5.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角膜病专科出科考一、选择题1.对酸或碱性烧伤急救而言,最重要的是()A.滴入消炎眼药水B.完整冲洗眼部C.滴入碱性或酸性药物D.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2.以下哪一种角膜炎最危险()A.绿脓杆菌性角膜炎B.真菌性角膜炎C.匍行性角膜溃疡D.棘阿米巴性角膜炎3. 哪一种检测方法有助于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结膜炎()A.结膜分泌物刮片B.免疫荧光C.检测血清抗体效价D.结膜分泌物涂片4.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时,哪一项不正确()A.并发虹睫炎者可用1%匹罗卡品点眼B.忌用皮质类固醇C.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手术D.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5. 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溃疡的特点不正确的有()A溃疡常位于角膜中央B溃疡表面粗糙、干燥C溃疡边缘尖利,有穿掘状外观D溃疡常为圆形6.眼部滴用的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不包括()A泡性结膜角膜炎B角膜基质炎C真菌性角膜炎D春季卡他性结膜炎7.哪项不是地图 - 点状 - 指纹状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的表现 ( )A.可屡次出现上皮剥脱B.角膜中央上皮层及基底膜可出现灰白色小点,地图样线和指纹状微小线条污浊C.可应用角膜上皮黏性润滑剂D.病变常表现为单眼8.以下哪个不是慢性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 )A.金黄色葡萄球菌B. Morax-Axenfeld双杆菌C.萘瑟淋球菌D.大肠杆菌9.关于 Shirmer Ⅰ、Ⅱ、Ⅲ试验 ( )A.前二者 <15mm/ 5min 为低分泌B.前二者<1Omm/5min 为低分泌C.前二者 <14mm/ 5min 为低分泌D.前二者 <12mm/ 5min 为低分泌10.关于棘阿米巴角膜炎,何者不对( )A.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角膜溃疡B.可采纳10mg/ ml咪康唑滴眼液或眼膏应用C.共焦激光显微镜可发现阿米巴滋润体和包囊是D.可早期应用适合糖皮质激素11.真菌的特点有( )A.原核细胞微生物B.对碘酊较敏感C.可用紫外线杀灭D.对干燥耐受力差12.正常人30岁前角膜内皮细胞平均每平方毫米为()A. 2600~ 2800 个B. 3000~ 4000 个C. 1500~ 2000 个D. 6000~ 8000 个13.以下有关睑腺炎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选项是( )A.外睑腺炎的炎症反应主要位于睫毛根部的睑缘处,初起红肿弥散,有硬结、强烈难过和压痛B.患处红肿热痛C.内睑腺炎可见睑结膜面弥散性充血肿胀,有硬结、难过和压痛D.若致病菌毒性强烈或患者抵抗力低下时可发展成为眼睑脓肿甚至败血症或海绵窦血栓形成14.单纯疱疹病毒工型(HSV-I) 感染的部位不包括( )A.生殖器B.眼睑皮肤C.黏膜D.面部皮肤15.有关溃疡性睑缘炎,不正确的选项是( )A.是睫毛毛囊及其隶属腺体的慢性或亚急性化脓性炎症B.睑缘充血,睫毛根部去除痂皮后有溃疡出现,但不会破坏毛囊形成秃睫C.眼部有痒、痛和炙烤感D.屈光不正、营养不良或有全身慢性病等可引起16.哪一种结膜炎不常出现耳前淋奉迎肿大和压痛( )A.春季结膜炎B.流行性角结膜炎C.流行性结膜炎D.衣原体性结膜炎18.过敏性结膜炎治疗原则( )A.去除过敏原B.服抗过敏药物C.短期应用类固醇眼药水D.以上全对19.以下哪一种结膜炎易在结膜表面形成膜( )A.春季结膜炎B.白喉杆菌性结膜炎C.β溶血性链球菌性结膜炎D. Stevens-Johnson综合征20. 关于泪液中蛋白含量,最多的是( )A.溶菌酶B.球蛋白C.黏蛋白D.白蛋白21.关于角膜消融症的治疗( )A.迅速大剂量补充维生素AB.迅速大剂量补充维生素BC.局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D.以上都对22.角膜溃疡应用 1%阿托品散瞳治疗是为了 ( )A.迅速控制感染B.保护溃疡面23.患者,男性, 45 岁,左眼被谷粒射伤后红、痛、视力下降一月余。
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诊常规涂片检查,将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的20例轻症患者进行局部清创、碘灼、结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 ml,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眼水点眼,qid,口服斯皮仁诺0.2g,qn。
视病情轻重及变化调整用药种类、数量及给药方法。
结果:18例痊愈,2例恶化手术治疗。
结论: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
清创、碘灼及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标签: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我国从事农业人口多,眼角膜农业性外伤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
FK在我国占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
我们对在我院确诊的20例轻症FK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对2003~2006年在我院门诊涂片检查发现真菌菌丝而确诊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早期轻症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6岁,平均41岁,均为单眼。
农民15例,其他人员5例;植物性外伤16例,非植物性外伤3例,不明原因1例。
1.2诊断依据①角膜外伤史:麦秆、玉米叶、树枝扎伤较多。
②裂隙灯检查:角膜表面干性溃疡、树根状卫星灶、分界沟、免疫反应环、内皮斑、前房积脓。
症状体征分离,自觉症状轻,病灶严重。
③涂片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1.3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用药后角膜炎症病灶愈合,前房积脓吸收,荧光素染色(-);有效:角膜炎症病灶缩小,前房积脓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无效:用药后病灶无变化或扩大,前房积脓不吸收或有并发症发生。
1.4检查方法首次患者均在裂隙灯下检查,若发现角膜溃疡灶呈“白苔”样改变,在表面麻醉后,无菌操作,刮取溃疡病灶进行缘组织,做直接涂片检查,玻璃片要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后使用,病灶2 mm的用无菌圆刀片轻轻刮除病灶坏死组织并取标本。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新进展康欣;申颖【摘要】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 eratitis,FK)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发病率居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治愈率较前有了明显提高,但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仍有15%-27%病情不能控制,目前仍是角盲症的首要病因.本文将对近期有关FK治疗进展的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对不同方式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期对FK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案。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4页(P427-430)【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药物;手术;光动力抗菌疗法【作者】康欣;申颖【作者单位】[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2.21真菌性角膜炎是全世界感染性角膜炎的首要原因,由于诊断和治疗十分困难,常常导致不良的预后。
此外,真菌性角膜炎变化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不但能反映出大量危险因素的存在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好发菌群如丝状菌(镰孢菌,曲霉菌)和酵母菌(念珠菌)[1],过去的治疗方式主要集中在单纯抗菌药物的使用,而传统的用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不尽如人意[2],我院医师曾采用氯霉素滴眼液联合自体血清治疗准分子激光术后诱发的丝状角膜炎发现此方法具有制作简便、经济、实用、缩短疗程有利于组织修复不致影响矫正近视效果[3]鉴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对今后防盲治盲的现实应用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药物和新型手术治疗方式作一综述。
1 药物治疗1.1 氟康唑氟康唑为新一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通过阻止真菌类固醇合成而发挥作用氟康唑可选择性的对真菌细胞生存的必须品细胞色素P450进行抑制[4]。
1.1.1 基质内注射氟康唑由于角膜屏障的存在,单纯点眼给药难以针对性的在病灶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因此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0年8月我科治疗的17例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例痊愈,1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角膜炎并发真菌感染患者无效转院治疗。
结论: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
加强局部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62-01目前,真菌性角膜炎仅次于白内障成为感染性角膜炎中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2007年8月~2010年8月我科收治了17例fk患者,现将早期诊治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17眼,经涂片检查发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而确诊,均为早期轻症患者。
男12人,女5人;年龄19~73岁,均龄46.5岁;均为单眼;农民15例,其他2例;植物外伤13例,非植物外伤4例。
1.2诊断依据。
①角膜外伤史,特别是植物(农作物)致伤史。
②裂隙灯检查见角膜表面干性溃疡、伪足、卫星灶、分界沟、免疫反应环、内皮斑、前房积脓。
症状体征分离:自觉症状轻,病灶感染情况严重。
③刮片细胞学染色或真菌培养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1.3检查方法。
首诊患者患眼表面麻醉后,采用5ml注射器无菌针头侧刃或无菌圆刀片于溃疡病灶进行缘处刮取标本,裂隙灯显微镜下无菌操作完成,切忌在溃疡深处取标本。
然后制成生理盐水涂片和10%氢氧化钾涂片进行真菌、细菌、棘阿米巴原虫检查。
1.4治疗方法。
涂片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者,确诊为fk,给予1%氟康唑眼液1次/h,0.25%二性霉素b或5%那他霉素混浊液点眼1次/4h;前房反应严重者给予托品酰胺散瞳和口服里素劳100mg2次/日;至溃疡完全愈合、角膜上皮完整,基质仍有炎性浸润时加用0.1%双氯芬酸钠眼液4次/d;溃疡基本愈合、角膜上皮尚不完整时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4次/d。
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7-10-18T13:33:43.9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6期作者:段凤霞
[导读] 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
加强局部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黑龙江伊春 152519
摘要:目的:观察19例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诊常规涂片检查,将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19例轻症患者进行积极的抗真菌治疗,选择1%氟康唑滴眼液,0.25%两性霉素B或5%那他霉素混浊液滴眼(加强局部治疗白天1次/1h,夜间1次/2h,共5d),视病情轻重及变化调整用药种类、数量及给药方法。
结果:18例痊愈,1例病情加重手术治疗后联合药物治愈。
结论: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
加强局部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已成为目前感染性角膜炎中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仅次于白内障。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这可以减少误诊、避免出现角膜穿孔、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挽救患者视力。
根据病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涂片细胞学检查,对临床诊断是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重要。
该文就在该院确诊的19例FK患者的早期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该院就诊,经涂片检查发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而确诊的19例19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早期轻症患者)。
男13人,女6人;年龄最小21岁,最大70岁,平均48岁;均为单眼;农民15例,其他4例;植物外伤15例,非植物外伤3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真菌感染1例。
2、诊断依据①角膜外伤史,特别是植物(农作物)致伤史。
②裂隙灯检查见角膜表面干性溃疡、伪足、卫星灶、分界沟、免疫反应环、内皮斑、前房积脓。
症状体征分离:自觉症状轻,病灶感染情况严重。
③刮片细胞学染色或真菌培养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3、检查方法首诊病人患眼表面麻醉后,采用5ml注射器无菌针头侧刃或无菌圆刀片于溃疡病灶进行缘处刮取标本,裂隙灯显微镜下无菌操作完成,切忌在溃疡深处取标本。
然后制成生理盐水涂片和10%氢氧化钾涂片进行真菌、细菌、棘阿米巴原虫检查。
4、治疗方法涂片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者,确诊为FK,给予1%氟康唑眼液1次/h,0.25%二性霉素B或5%那他霉素混浊液点眼1次/4h;前房反应严重者给予托品酰胺散瞳和口服里素劳100mg2次/日;至溃疡完全愈合、角膜上皮完整,基质仍有炎性浸润时加用0.1%双氯芬酸钠眼液4次/d;溃疡基本愈合、角膜上皮尚不完整时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4次/d。
所有患者早期均3d复诊一次,待角膜溃疡面上皮开始修复,基质浸润缩小后一周复诊一次;连续观察4周以上;溃疡完全愈合、角膜上皮完整、基质没有炎性浸润时单纯应用1%氟康唑眼液4次/d及1%氟康唑眼膏1次/d,一周后完全停药;停药后随访2月。
二、结果
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角膜溃疡病灶上皮修复,基质浸润消失,前房积脓吸收,荧光素染色阴性;显效:角膜溃疡病灶上皮部分修复,基质浸润收缩至少20%,伪足、卫星灶缩小或消失;无效:角膜溃疡病灶面积未见收缩或扩大,继发青光眼,前房积脓加重,角膜溃疡即将穿孔需住院及时手术治疗。
2、疗效判定:药物治疗7~15d,15例患者临床治愈病情明显好转,病灶面积缩小,前房积脓消失。
3例显效,疗程为15~40d,平均26d;1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角膜炎并发真菌感染患者无效,药物未能控制感染角膜溃疡加深达后弹力层改作角膜移植联合药物治疗后治愈。
3、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在停药后1、2、
4、8周来院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判断病情转归,结果无一例复发。
三、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通常发病3~7d即可查出菌丝和孢子。
角膜组织病原学检查包括涂片、培养、共焦显微镜等检查。
真菌培养加药敏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基层医院不宜开展,而最简单有效实用快速的方法是角膜涂片检查,阳性率较高;尤其在病变早期,未用抗真菌药物前,忽略这一检查步骤常使治疗很盲目,涂片不仅可明确诊断,而且从初次镜检中还可判断预后,指导用药;但病灶浸润较深,或是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则常有假阴性。
检查时菌丝和孢子的密度越大,形态越多样,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菌丝和孢子同时存在,说明大量繁殖;这些情况下常需查肝功后全身给药,必要时静脉用药。
涂片时要注意无菌操作,要取病灶进行缘。
除了涂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史及体征对诊断也很有价值;其症状轻和体征重的分离特点可以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刺激症状重,病灶轻的病例相鉴别;而坏死组织外观和形态特点与细菌性、病毒性角膜溃疡鉴别;再是抗真菌治疗有效也助于诊断。
治疗时药物选择原则是:联合应用广谱、高效抗真菌药物。
本研究中局部用药选择1%氟康唑眼液和1%氟康唑眼膏联合0.25%二性霉素B或5%那他霉素混浊液,同时口服酮康唑(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病情较重时给予1%氟康唑眼液(1次/30min),联合应用5%那他霉素混浊液(1次/2h)或0.25%二性霉素B(1次/1h),同时口服伊曲康唑(0.2g,1次/天,时间不超过3周)。
本组有18例(94.74%)患者通过积极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使感染得到控制,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笔者认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初诊病人多集中在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院眼科应积极重视开展眼外伤预防宣传工作,对初诊角膜外伤尤其是植物性外伤感染患者应及时作角膜刮片检查及致病菌培养、药敏试验,对确诊患者积极选择联合应用高效、广谱抗真菌药物,使真菌性角膜炎能得到尽可能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进而对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临床治愈率,降低其发病率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邰平,查汝勤.临床眼科杂志.2009(04)
[2]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研究[J].刘昭升,谢素贞,闫蕾,吴护平,许芬芳.国际眼科杂志.2009(05)
[3]真菌性角膜炎[J].谢立信.中华眼科杂志.2003(10)
[4]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谢立信,李绍伟,史伟云,韩冬生.中华眼科杂志.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