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
需要提出的真菌性角膜炎还是很难治愈的一种角膜炎症。
在早期做板层角膜移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进展的话可能就需要做穿透性角膜移植了。
这二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而且很多患者残留角膜白斑也需要角膜移植治疗。
板层角膜移植作的好其术后效果不亚于穿透性角膜移植。
真菌性角膜炎如果治疗不见好转早做角膜移植才是正确的选择。
而不是反复的去治疗。
最大的障碍应该是角膜材料难以获得楼主你好!对于95%这么高的治愈率还是有点将信将疑。
真菌性角膜炎的疗程一般较长,所以信心和耐心这两点毋庸置疑。
所谓的“不同阶段不同搭配”是什么意思?不同阶段是否指真菌性角膜炎的分期?也就是角膜炎症浸润期、角膜溃疡期和角膜瘢痕期。
如果是的话,那该怎样搭配?我们常用的眼部局部抗真菌药:1、多烯类(0.25%两性霉素B眼药水或眼膏、5%匹马霉素眼药水)对丝状菌(曲霉菌、镰刀菌)感染疗效好;2、三唑类(0.5%~1%氟康唑眼药水或眼膏)对念珠菌感染有效,对丝状菌疗效较差。
全身用药一般是斯皮仁诺(伊曲康唑,三唑类)口服,0.2g qd (<21天)。
对于严重感染者予两性霉素B 或氟康唑静滴。
请问还需如何调整?一般来说对于浅层感染的患者效果不错。
深层的就没那么乐观了,出院后复发是常见的事谈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离不开对真菌的种类和生长方式的了解,由于这方面的知识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此我就不详加介绍。
只做简单说明。
真菌种类达10万种以上,但真正致病的不多,且多为条件致病菌,大部分正常人的结膜囊内都能检测到真菌的存在,但并不会致病,有人试验将真菌直接滴入结膜囊内,也极少致病,因此真菌的致病是有条件的。
抗菌素和激素的的滥用是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发的主要原因,这也拜我们所有眼科医生所赐常见的导致角膜溃疡的真菌主要有镰孢菌、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前三种为丝状菌,念珠菌则为球状菌。
不同的真菌的生长方式是不一样的,有菌落式生长,也有水平板层生长,垂真生长三种方式。
不同的生长方式,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因此了解真菌的生长方式是治疗的第一步。
《真菌性角膜炎》读书笔记一、当前研究热点和进展概述致病真菌的鉴定与分型:随着病原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真菌进行更为精确的分类和鉴定已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有助于理解不同真菌菌株对角膜感染的特异性,从而制定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针对真菌性角膜炎,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包括针对特定真菌靶点的新型抗生素、抗真菌肽等,这些新型药物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早期诊断技术的改进: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研究者正在探索更为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等,以期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准确诊断,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免疫疗法与联合治疗的探索:除了传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和联合治疗策略也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宿主对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结合药物治疗,可能提高治疗效果,加速角膜的愈合。
预防措施和疫苗研究:在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中,预防措施和疫苗的开发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疫苗预防真菌感染,将有望降低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减轻社会和个人负担。
对于《真菌性角膜炎》当前主要集中在致病真菌的鉴定、新型药物的研发、早期诊断技术的改进、免疫疗法与联合治疗的探索以及预防措施和疫苗研究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真菌性角膜炎的认识将更为深入,治疗策略也将更为丰富和精准。
二、未来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预测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未来研究及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景。
针对此病的防治策略,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更深入的病理机制研究将成为重点方向。
在治疗方法上,新的抗真菌药物及其与现有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是研究焦点,特别是针对耐药菌株的治疗策略。
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进步,预期将会有更多高效、低副作用的抗真菌药物问世,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将更为深入地被探索。
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真菌病)【病因】(一)发病原因一般情况下,真菌不会侵犯正常角膜,但当眼外伤、手术或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角膜炎症后及干眼症等,可使非致病的真菌变为致病菌,引起角膜继发性真菌感染;或当角膜被真菌污染的农作物如谷物、枯草、树枝等擦伤及角膜异物挑除后引起真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以曲霉菌多见,其次是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芽孢菌及链丝菌等。
1.一般特性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较完整,有细胞壁及完整的核。
真菌分为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于酵母菌类,以出芽方式繁殖。
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与孢子。
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两种形态互相转变,称二相性真菌,如球孢子菌等。
各类真菌都可侵犯角膜,丝状菌是角膜的主要致病菌。
各种多细胞真菌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真菌培养的要求不高,常用Sabouraud培养基就可生长,一般1~2周就可形成典型菌落。
2.致病性真菌感染角膜有3种途径:(1)外源性:常有植物、泥土外伤史。
(2)眼附属器的感染蔓延。
(3)内源性:身体其他部位深部真菌感染,血行扩散。
大多数学者认为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因为正常结膜囊内可以培养出真菌,检查阳性率高达27%,但不发病,只有长期使用抗生素,致结膜囊内菌群失调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使局部免疫力低下以及角膜的外伤等情况下,才引起真菌性角膜炎。
3.正常角膜即使将培养的真菌液滴入眼内,也不会引起FK,只有在角膜上皮遭到损伤或眼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真菌机会感染。
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1)植物性眼外伤:以稻谷伤最常见,其次是植物枝叶擦伤和尘埃、泥土、砂石等异物所致。
(2)糖皮质激素滴眼:长期应用不但可引起角膜表层点状糜烂,促进结膜囊内真菌异常增殖,还可导致眼部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的机会性感染。
(3)广谱抗菌药应用:长期局部和全身应用抗菌药,可引起结膜囊内菌交替症发生,促进真菌生长。
真菌性角膜炎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农民患者居多。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及角膜接触镜的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我国真菌性角膜感染占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至少有70种真菌与真菌性角膜炎有关。
随着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不断问世和各种辅助疗法和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也给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于2004年3月~2008年10月共收治真菌性角膜炎患者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年3月一2008年10月我院共收治真菌性角膜炎患者50例,年龄28-60岁,所有病例均取病变明显处角膜组织活检加10%a氢氧化钾湿片法涂片检查阳性者,符合诊断标准。
1.2眼部情况:眼别:右眼28例,左眼22例。
人院视力:光感8例,眼前手动12例,一米内数指10例,0.2以内20例。
早期角膜浸润、水肿,失去光泽,随着病情进展,发生坏死,形成溃疡。
可见溃疡区中央灰暗,表面有黄白色或灰白色舌苔样分泌物覆盖,外观呈粗糙感和干燥感,溃疡边界较清晰,其周围有伪足、卫星灶、免疫环等,其中18例伴有前房积脓。
1.3治疗与转归:本组单纯药物治疗8例,角膜清创术联合抗真菌性药物治疗25例,角膜瓣遮盖术17例,配合局部热敷,全身大量维生素加强全身和局部抵抗力,眼部敷料减少眼部的刺激和眼球转动,治愈30例,好转13例,加重7例。
由于致病菌种不同及患者个体免疫力的差异,不同菌种感染的患者预后差别较大。
2护理及健康宣教2.1心理护理:本病一般预后不良且病程缓慢,患者多为农民,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较重,情感抑郁而脆弱,心理变化大,本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恐惧甚至绝望。
护士与患者进行语言或非语言交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积极与家属沟通,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并使他们了解心理因素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让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使患者缓解负性情绪,树立起治疗信心。
眼科真菌性角膜炎诊疗技术真菌性角膜炎(funga1keratitis)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由于发病与植物外伤有关,中国是农业大国,目前真菌性角膜炎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首位的感染致病菌。
一、真菌的一般特性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和完整的核,少数为单细胞,大多为多细胞,由丝状体和抱子组成。
真菌种类繁多,有10余万种,引起人类疾病约200余种,有报道70余种可引起角膜的感染。
二、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真菌与细菌在结构、形态及组成上有很大的差别。
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体外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一般由四层不同结构组成,最外层是糖菌类;第二层是糖蛋白;第三层是蛋白质;第四层是几丁质的微原纤维。
各种真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完全相同,菌丝与抱子外的细胞壁结构也不相同。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称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与电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或霉菌。
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两种形态可以互变。
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外形与细胞很相似,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抱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体。
角膜很少有酵母菌感染。
丝状菌能长出菌丝,菌丝延伸分枝,长出抱子,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泡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的重要标志。
(一)菌丝真菌的泡子以出芽方式繁殖,逐渐延长至丝状,按菌丝的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为部分向下生长深入被寄生的组织或培养基中,吸取和合成养料的菌丝。
按菌丝的结构分为有隔和无隔菌丝两类。
(二)抱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泡子。
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泡子又可发芽伸出芽管,发育成菌丝体。
电子又分;①分生抱子:由生殖菌丝末漏细胞分裂或收缩形成,也可在菌丝侧面出芽形成;②叶状抱子:由菌丝内细胞直接形成;③抱子囊泡子:为菌丝末漏膨大成抱子囊,内含许多抱子。
三、致病性(1)致病性感染:主要是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角膜感染以外源性为多见,通过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常见于眼科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后继发感染。
药店营业员培训真菌性角膜炎用药常识[疾病常识]真菌性角膜炎又称角膜真菌病,常因治疗不当而造成失明。
一般情况下,真菌不会侵犯正常角膜,但当眼外伤、手术,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机体抵抗力下降,角膜炎症后及干眼症等,可使非致病的真茵变为致病茵,引起角膜继发性真菌感染;或当角膜被真茵污染的农作物如谷物、枯草、树枝等擦伤及角膜异物挑除后也可引起真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茵以曲霉菌多见,其次是镰刀茵、白色念珠茵、头芽孢茵及链丝茵等。
此病多见于青壮年、老年及农民。
起病缓慢、病程长,常在伤后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病程可持续达2--3个月。
角膜溃疡因致病菌种不同,其形态不一致,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层有点状结节样浸润,呈灰白色或乳白色混浊。
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不平,有干性感,与健康角膜界限清楚。
坏死组织无黏性,易取掉。
深在型溃疡除自觉症状较重外,表现形似“匐行性角膜溃疡”,溃疡面平而粗糙,呈“舌苔”或“牙膏”状,高起于角膜表面。
基质有茵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
因茵丝伸入溃疡四周而形成伪足,或在溃疡外围呈现出所谓“卫星”病灶。
有时在渍疡边界处可出现浅沟。
在溃疡向深部发展时,坏死组织脱落,角膜穿孔,或出现“露水”现象。
前房积脓,特别是在早期,常为本病的特征之一,早期积脓呈白色,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则呈淡黄色,质地黏稠不易移动,很难分清溃疡、脓肿或积脓,脓液内常含真茵。
[黄金搭配方案]1.酮康唑+咪康唑+1%酮康唑滴眼液+2%咪康唑眼膏+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酮康唑对念珠菌有效,口服吸收效果好,而咪康唑属广谱抗真菌药,对曲霉菌和隐球菌有效,因此两者联合可以增加抗真菌种类,同时配合局部用药可以增强疗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联合口服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上述药物适用于念珠菌、曲霉菌和隐球菌等所致的较重的角膜炎患者。
2.氟康唑+0.2%氟康唑滴眼液+1%克霉唑眼膏+贝复舒滴眼液氟康唑主要对念珠菌和隐球菌有效,因其口服吸收及组织分布良好,毒性低,是治疗念珠菌和隐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真菌性角膜炎知多少
*导读:真菌性角膜炎近年来日渐增多,可能与皮质类固醇
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关。
……
本病常发生在农忙高温季节的角膜损伤。
常见致病真菌有罐刀菌、曲霉菌、青霉菌、白色念珠菌及酵母菌等。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长,疼痛、怕光、流泪等症状较细菌性角膜炎轻。
溃疡色较白,表面稍隆起,中心病灶周围有时可见到“伪足”或“卫星灶”。
角膜后壁沉着物,前房积脓。
如伴有细菌感
染时,临床症状变得不典型,给诊断带来困难。
[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2.刮片检查能找到真菌菌丝,或真菌培养有菌落生长者,可确诊。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0.5%二性霉素、5%匹马霉素或0.3%金褐霉素滴眼,每2小时1次,晚上涂眼药膏。
(2)阿托晶散瞳及热敷。
(3)顽固难治病例,可作结膜瓣覆盖术或角膜移植术。
2.中医药治疗:中医称本病为湿翳,此处仅列一型(湿热蕴结)
作参考,余可随症加减或变更方药。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滑石块60克,茵陈、黄芩、川贝母、射干、连翘、藿香各12克,石菖蒲、木通各10克,薄荷、白蔻仁各6克。
随症加减。
真菌性角膜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理病因,真菌性角膜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真菌性角膜炎病因*一、发病原因一般情况下,真菌不会侵犯正常角膜,但当眼外伤、手术或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角膜炎症后及干眼症等,可使非致病的真菌变为致病菌,引起角膜继发性真菌感染;或当角膜被真菌污染的农作物如谷物、枯草、树枝等擦伤及角膜异物挑除后引起真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以曲霉菌多见,其次是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芽孢菌及链丝菌等。
1.一般特性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较完整,有细胞壁及完整的核。
真菌分为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于酵母菌类,以出芽方式繁殖。
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与孢子。
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两种形态互相转变,称二相性真菌,如球孢子菌等。
各类真菌都可侵犯角膜,丝状菌是角膜的主要致病菌。
各种多细胞真菌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真菌培养的要求不高,常用Sabouraud培养基就可生长,一般1~2周就可形成典型菌落。
2.致病性真菌感染角膜有3种途径:(1)外源性:常有植物、泥土外伤史。
(2)眼附属器的感染蔓延。
(3)内源性:身体其他部位深部真菌感染,血行扩散。
大多数学者认为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因为正常结膜囊内可以培养出真菌,检查阳性率高达27%,但不发病,只有长期使用抗生素,致结膜囊内菌群失调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使局部免疫力低下以及角膜的外伤等情况下,才引起真菌性角膜炎。
3.正常角膜即使将培养的真菌液滴入眼内,也不会引起FK,只有在角膜上皮遭到损伤或眼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真菌机会感染。
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1)植物性眼外伤:以稻谷伤最常见,其次是植物枝叶擦伤和尘埃、泥土、砂石等异物所致。
(2)糖皮质激素滴眼:长期应用不但可引起角膜表层点状糜烂,促进结膜囊内真菌异常增殖,还可导致眼部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的机会性感染。
真菌性角膜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
真菌性角膜炎起病缓慢、病程长,病程可持续达2至3个月,常在发病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
在我国,农民患者居多。
二病因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
迄今发现70余种真菌可引起角膜感染。
根据真菌在眼部感染中的不同致病作用,将其分为丝状菌和酵母菌两大类。
1.常见致病真菌
为镰刀菌和曲霉菌。
其他还有念珠菌属、青霉菌属和酵母菌等。
2.眼部植物性外伤史
常见有树枝、甘蔗叶、稻草等刺伤。
3.局部抵抗力下降
如角膜接触镜的擦伤或角膜手术后,致病真菌可侵犯角膜,因为3%~28%健康人的结膜囊中也可分离出这些真菌。
4.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与一些菌种的发病有关。
如全身或局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三临床表现起病缓慢,亚急性经过,刺激症状较轻,伴视力障碍。
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灰色,致密,外观干燥而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表面由菌丝和坏死组织形成边界清楚的灰白色隆起病灶(菌丝苔被),有时在角膜病灶旁可见伪足或卫星样浸润灶。
溃疡周围有胶原溶解形成的浅沟,或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环,为机体对真菌的抗原、抗体反应,菌丝灶后的角膜内皮面水肿皱折,可见灰白斑块状沉着物(内皮斑)。
前房积脓,呈灰白色,黏稠或呈糊状。
真菌穿透性强,进入前房或角膜穿破时易引起真菌性眼内炎。
四检查1.实验室检查找到真菌和菌丝可以确诊,涂片检查是早期快速诊断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随病变进展,不同部位重复刮片可提高阳性率。
2.常用方法有角膜刮片Gram和Giemsa染色,氢氧化钾能溶解非真菌杂质而显示真菌菌丝,若10%~20%氢氧化钾湿片刮片及培养均为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者,可考虑作角膜组织活检,角膜刮片或组织培养阳性是诊断真菌感染的最可靠依据,同时可鉴定真菌菌种。
3.此外,免疫荧光染色、电子显微镜检查和PCR技术也用于真菌角膜炎的诊断。
角膜共焦显微镜作
为非侵入性检查,可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
五诊断根据角膜植物损伤史,多在伤后24~36小时出现症状,3~4天发生非特异性改变,4~6天有典型症状,结合角膜病灶的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六治疗1.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多烯类(匹马霉素、两性霉素B)、唑类(氟康唑)、嘧啶类。
一般根据临床特征和角膜刮片结果确诊为真菌感染即可开始药物治疗,根据真菌培养结果应进一步调整用药。
感染明显控制后可逐渐减少使用次数,如果病情较重,可增加其他给药方式,可结膜下注射,也可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静脉滴注。
同时仔细观察临床特征,评估疗效,药物起效体征包括疼痛减轻、侵润范围缩小、卫星灶消失、溃疡边缘圆钝等。
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眼表毒性,包括结膜充血、水肿、点状上皮脱落等,起效后药物治疗应至少持续6周。
2.对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应使用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散瞳,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也有患者病情不能控制,这可能和致病真菌侵袭性、毒性、耐药性以及患者伴发的炎症反应强烈有关,此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和角膜移植术。
3.原则上感染没有到达后弹力层者,应首先考虑板层角膜移植。
一般依据下列4种情况判断术前、术中感染未穿透后弹力层:①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浸润到后弹力层;②无内皮斑;③前房积脓少,不与病变区的内皮面连接;④术中剥到邻近后弹力层时没有明显病灶和内皮斑。
一旦药物治疗无效且感染深达全层、角膜感染穿孔、角膜板层移植后复发,即行穿透性角膜移植。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