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9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由程颐和朱熹在唐代时期提出。
在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
1.天理人欲的统一: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天理是
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人欲是人的内心愿望。
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意味着人应当遵从天理,并使自己的欲望符合天理。
2.天理人欲的协调: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在保持自身的尊严和自尊的同时,努力调
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天理相协调。
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3.天理人欲的转化: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天理是不变的。
因
此,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欲望转化为符合天理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4.天理人欲的调和: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有时会相互矛盾。
因此,人
应当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使它们相互协调,避免冲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以理杀人” 朱熹是罪魁祸首吗 ——从朱熹的理欲之辨看“存天理 灭人欲”学习目标1. 初步从朱熹的理欲之辨了解“存天理,灭人欲”。
2. 结合时代背景 辩证思考“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 提到《祝福》 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 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 “……他是我的本家 比我长一辈 应该称之曰“四叔”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 这里的“理学” 课文这样注释 必修3P14 注释3 。
请一生朗读 理学 又称道学 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 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 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 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尚有怜之者 死于理 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二、理欲之辨(一)何为天理人欲首先,我们不如来看看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1朗读第二则:课文中对“天理”“人欲”是怎么解释的?请一生回答 “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人欲,人的欲望。
在朱熹看来,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 朱熹曾这样解释过,齐读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饮食 天理也 山珍海味 人欲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案背景这是一份关于“天理人欲”的教案。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探索自身和宇宙的关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
而“天理人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提供了对于人性和世界的一种解读和理解方式。
本教案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天理人欲”的含义和影响,促使学生对人性和生活的课题产生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理人欲”的概念和由来;2. 掌握“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3. 分析“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天理人欲”a. 解释“天理人欲”的概念和起源;b. 引导学生理解“天理人欲”是对人性和世界的一种解读。
2. “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a. 介绍“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性的本善;b. 分析“天理人欲”中的“天理”和“人欲”两个要素的关系。
3. “天理人欲”对个体的影响a. 探讨“天理人欲”对于个体心理的积极影响,如自我认知、情感调节等;b. 分析“天理人欲”对于个体道德观念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4. “天理人欲”对社会的影响a. 探究“天理人欲”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b. 引导学生思考“天理人欲”对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天理人欲”的概念和核心思想;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3. 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天理人欲”的实际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对于“天理人欲”的理解和感受;b. 引发学生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系统讲解a. 介绍“天理人欲”的概念和起源;b. 阐述“天理人欲”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c. 分析“天理人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小组讨论a. 分组让学生交流对于“天理人欲”的理解和感受;b. 引导学生就“天理人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展开讨论;c.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对于“天理人欲”的质疑。
浅析朱熹的“天理”和“人欲”思想摘要: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第一性,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而“人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应当禁止,即“存理灭欲”。
关键词:朱熹天理人欲存理灭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后溢封为文爵朱熹(公元1130~1200年)公,世称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任何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理”所决定的, 先有“理”, 再有万事万物。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 “理”是唯一的实在,是不变的实在,是宇宙的本体。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他明确指出,“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一) 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是“理”与“气”的统一。
“理”的绝对性在于,它是形而上之道, 它是事物存在的本体原因。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如一所屋, 只有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 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 张三不可为李四。
”(《朱子语类》卷六)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东西, 决定万事万物,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一切经验现象。
这就是朱熹“理”本体论的实质。
朱熹认为这个“理”还是具体到各个事物当中的, 人有人的“理”,物有物的“理”。
虽然这些“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在起着作用。
各种理的总和是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而太极无极,下而至一草一木一昆虫只微, 亦各有理。
遵天理,享人欲——关于人性的旁白●欧阳米果中国人都知道有个老天爷,他们家的道理叫天理。
天理在词典上还有别的解释,高深莫测的,先不必去管,只需知道天理就是至高道理即可。
人欲很好解释,望文生义即可。
天理和人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关系,应“存天理,灭人欲”。
此言在现代社会几乎引起共愤,没少挨批。
朱老夫子的话合不合理?首先从唯心主义角度去想,似乎有些不对头。
假如人类是老天爷(代指各种神明)造出来的,天理要灭欲的话,老天爷为什么不把人造成树呢?若人人都是树,一晒太阳就吃饱了,一开花就有雌蕊雄蕊,还怎么会有物欲色欲?既然老天爷给人类造出来各种器官,却规定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连想想都是罪过,岂不是拿全人类开玩笑吗?你老天爷还讲不讲理了?你都不讲理,我们还用管你的天理吗?其次从唯物主义角度去想,好像也说不通。
唯物主义认为天上没有老天爷,也没有神明,只有星球、太空之类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全都没心没肺没头脑,它们哪有什么理可讲?有理也是物理,物理还能管得着人欲吗?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他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称“天理即是人欲”,真是如此吗?婴幼儿生来就会抢奶瓶,两个孩子都想把奶瓶抢到手,这表示他俩的天理打起来了?人的欲望是难以统一的,当人与人的欲望产生对立时,谁该拥有天理呢?看来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统一的,那应是什么样的?天理与人欲,应该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遵天理,享人欲。
若符合天理,人可享其欲,若违背天理,人须克其欲。
天理究竟是什么?天理是一项原则,极为简单,就四个字:和平共处。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天理?是老天爷告诉你的?不是,我没老天爷手机号,和他联系不上,天理是我自己算账算出来的,算法如下:第一,任何人离开别人是活不了的,不信?新生儿若是几天没人管,准饿死。
人类不像爬行动物,从蛋里出来就会吃会跑,个体全能,婴幼儿需要别人的照顾,需要向别人学习语言行动技能,否则无法长大成人。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掌握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学会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天理、克制人欲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2)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天理和人欲在生活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4. 教师点拨:(1)总结归纳:教师对全班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天理和人欲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谈谈“天理”、“人欲”及其界限“天理”和“人欲”的提法是从孟子来的,孟子讲的“存心”其实就是天理,讲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实就是“去人欲”,程子提炼为“存天理,来人欲”,朱子和王阳明等大儒信守不渝。
但到底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人欲”呢?不弄清楚是不可能真正就去进行“存天理,去人欲”的,当然,信守这一信条朱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给它提出过很多解释,但解释主要在于说凡事不是“天理”,就是“人欲”,这样对立起来,又不可避免的走向“是”与“非”的两端。
我想“是”与“非”固然有分明的必要,可是在“是”与“非”之间,不能不说最多还是一些中间的东西。
比如爱人是对的,害人是不对的,那么社会普遍存在的却是既不爱人也不去害人中间的这么一些人,不是很正常嘛。
同样,如果把“天理”和“人欲”截然对立起来看,“天理”得也得不到,“人欲”去也去不掉,弊端倒产生了不少。
一是在概念上,对这两个的说法什么的都出现了,搅和成一大锅,天理包括人欲啊,人欲中自有天理啊,人欲就是天理啊,刚学完高中政治的还能说天理是共性、人欲是个性啊,都捡对自己有利的说,而且都找得到要说的话,以至变成纯粹的毫无意义的争论。
一是在实践中,这个是统治者才有的权力。
学者没有把概念弄清,统治者可是以是否有利于统治把天理人欲分得很清,完全由权力说得算,这时候就算真正的天理被当成人欲清除掉也是易而反掌的事。
但结果似乎得由提出者承担,所以,大家都看到,穷人没饭吃居然也是人欲,“朱门酒肉臭”居然也是天理,于是,反对朱子的更加理直气壮了,支持朱子的也未必不曾动摇。
可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程朱王阳明等提出这个“存天理,去人欲”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正好相反,他们用这个信条是用来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这样完全可以,比如吃饭,你尽可以要求自己只是吃饱,不要美味,过得怎么节俭都可以。
粗茶淡水还能高卧而乐在其中,很好,很值得敬佩。
但要提防它进入政治操作,或者即使进入政治操作但必须有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