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 格式:ppt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20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存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 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点,它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观点主要强调个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德规范,抑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境界。
从多个
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以从道德、宗教、社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进
行分析。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强调了个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
追求道德完善。
在儒家思想中,这个观点与“仁者爱人”、“诚心
诚意”等道德理念相呼应,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在佛家思想中,这个观点与“无我”、“舍己为人”等观念相契合,强调了超越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中都有所体现。
在佛教中,修行者要超脱生死轮回,就需要超越人世间的欲望,追求涅槃的境界。
在道教中,强调了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
也需要抑制人世间的欲望。
这些都与“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相契合。
从社会和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层面,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抑制自己的私欲,遵循道德规范,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在个人成长层面,抑制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成长,有助于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哲学观点,强调了个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德规范,抑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境界。
它在道德、宗教、社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由程颐和朱熹在唐代时期提出。
在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
1.天理人欲的统一: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天理是
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人欲是人的内心愿望。
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意味着人应当遵从天理,并使自己的欲望符合天理。
2.天理人欲的协调: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在保持自身的尊严和自尊的同时,努力调
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天理相协调。
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3.天理人欲的转化: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天理是不变的。
因
此,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欲望转化为符合天理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4.天理人欲的调和: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有时会相互矛盾。
因此,人
应当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使它们相互协调,避免冲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误会朱熹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就是不好的呢?朱熹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圣人地位呢?
“天理”指的是伦理道德,事物的规律等等。
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也就是说,这些欲望是要有个度的。
可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学者觉得这是束缚人的思想的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吗?还是朱熹本来就是这样理解的呢?孔子都说”食色性也“,朱熹作为儒家的学者,难道他不知道吗?
第一种可能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朱熹在宋朝的时候,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人的流动进一步冲击了稳定的统治。
歌舞升平等等现象都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只能极端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可能是处于当时世风日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主张的观点。
第二这种可能就是朱熹没有解析清楚。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他很难做出一个客观的解答。
第三种可能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被统治者利用,极大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南宋之后,儒家思想在科举考试上进一步加强,此时的朱熹的思想主张变成了维护统治者统治的”护身符“。
所以元明清的名人学者,比如李贽等主张思想自由的学者就站了出来挑战这种思想。
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意思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这听起来像是很玄乎的东西,但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
天理是什么?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至高无上的法则,就像天空中闪耀的星星,一直都在那,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它是那种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道理。
那去人欲呢,可不是说让咱啥欲望都没有了,变成个无欲无求的木头人。
而是说要去掉那些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别让它们像野草一样疯长,把咱的理智都给淹没了。
就好比说,你喜欢吃蛋糕,这很正常啊,但你要是天天就想着吃蛋糕,别的啥都不干了,那这欲望可就有点过头了。
那致良知又是什么呢?良知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它能让我们分辨是非善恶。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良知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这可不是孤立的三个部分,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呀!只有遵循天理,去掉那些过分的欲望,我们才能让良知更加清晰地发挥作用。
不然,欲望的迷雾会把我们的良知给遮住,让我们迷失方向。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到处都是争斗、贪婪、自私,那得多可怕呀!但要是我们都能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那这个世界不就变得美好多了吗?大家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帮助,都能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行。
这就像是盖房子,天理是根基,人欲是那些可能会动摇根基的杂质,良知则是那让房子稳固、漂亮的设计图。
只有根基稳固了,杂质清理掉了,设计图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房子才能盖得又好又坚固。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都应该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吗?别被那些花花绿绿的欲望迷了眼,要时刻倾听自己内心良知的声音。
这很难吗?当然难啦,但正因为难,才更值得我们去努力呀!难道我们就甘愿被欲望驱使,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吗?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这是我们人生的指引,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让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浅析朱熹的“天理”和“人欲”思想摘要: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第一性,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而“人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应当禁止,即“存理灭欲”。
关键词:朱熹天理人欲存理灭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后溢封为文爵朱熹(公元1130~1200年)公,世称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任何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理”所决定的, 先有“理”, 再有万事万物。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 “理”是唯一的实在,是不变的实在,是宇宙的本体。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他明确指出,“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一) 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是“理”与“气”的统一。
“理”的绝对性在于,它是形而上之道, 它是事物存在的本体原因。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如一所屋, 只有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 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 张三不可为李四。
”(《朱子语类》卷六)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东西, 决定万事万物,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一切经验现象。
这就是朱熹“理”本体论的实质。
朱熹认为这个“理”还是具体到各个事物当中的, 人有人的“理”,物有物的“理”。
虽然这些“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在起着作用。
各种理的总和是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而太极无极,下而至一草一木一昆虫只微, 亦各有理。
遵天理,享人欲——关于人性的旁白●欧阳米果中国人都知道有个老天爷,他们家的道理叫天理。
天理在词典上还有别的解释,高深莫测的,先不必去管,只需知道天理就是至高道理即可。
人欲很好解释,望文生义即可。
天理和人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关系,应“存天理,灭人欲”。
此言在现代社会几乎引起共愤,没少挨批。
朱老夫子的话合不合理?首先从唯心主义角度去想,似乎有些不对头。
假如人类是老天爷(代指各种神明)造出来的,天理要灭欲的话,老天爷为什么不把人造成树呢?若人人都是树,一晒太阳就吃饱了,一开花就有雌蕊雄蕊,还怎么会有物欲色欲?既然老天爷给人类造出来各种器官,却规定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连想想都是罪过,岂不是拿全人类开玩笑吗?你老天爷还讲不讲理了?你都不讲理,我们还用管你的天理吗?其次从唯物主义角度去想,好像也说不通。
唯物主义认为天上没有老天爷,也没有神明,只有星球、太空之类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全都没心没肺没头脑,它们哪有什么理可讲?有理也是物理,物理还能管得着人欲吗?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他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称“天理即是人欲”,真是如此吗?婴幼儿生来就会抢奶瓶,两个孩子都想把奶瓶抢到手,这表示他俩的天理打起来了?人的欲望是难以统一的,当人与人的欲望产生对立时,谁该拥有天理呢?看来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统一的,那应是什么样的?天理与人欲,应该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遵天理,享人欲。
若符合天理,人可享其欲,若违背天理,人须克其欲。
天理究竟是什么?天理是一项原则,极为简单,就四个字:和平共处。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天理?是老天爷告诉你的?不是,我没老天爷手机号,和他联系不上,天理是我自己算账算出来的,算法如下:第一,任何人离开别人是活不了的,不信?新生儿若是几天没人管,准饿死。
人类不像爬行动物,从蛋里出来就会吃会跑,个体全能,婴幼儿需要别人的照顾,需要向别人学习语言行动技能,否则无法长大成人。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掌握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学会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天理、克制人欲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2)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天理和人欲在生活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天理和人欲的定义、特点和关系。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天理和人欲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4. 教师点拨:(1)总结归纳:教师对全班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天理和人欲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在道德伦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
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ﻫ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ﻫﻫ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二、“天理”指的是什么?ﻫ“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
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
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6]“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理只是这一个。
道理则同,其分不同。
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
理举著,全无欠阙。
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