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与“人欲”精品文档7页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由程颐和朱熹在唐代时期提出。
在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
1.天理人欲的统一: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天理是
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人欲是人的内心愿望。
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意味着人应当遵从天理,并使自己的欲望符合天理。
2.天理人欲的协调: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在保持自身的尊严和自尊的同时,努力调
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天理相协调。
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3.天理人欲的转化: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天理是不变的。
因
此,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欲望转化为符合天理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4.天理人欲的调和: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有时会相互矛盾。
因此,人
应当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使它们相互协调,避免冲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11、《朱、王善恶论》新谭——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
(31)《朱、王善恶论》新谭——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在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同时,还说过“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在这里难道饮食不是人欲么?那么人类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就不是天理么?显然当时的朱熹是不明白“进化论的”,不可能明白类人猿在逐渐进化成为人的过程中产生了人性的道理。
(32)《朱、王善恶论》新谭——天理与人欲对立统一的道理
很显然在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与“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的思想中,已经自然不自然的意识到了天理与人欲对立统一的道理。
人类正常的合理的“欲望”就是朱熹要存的“天理”,过分的甚至是罪恶的“欲望”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那么什么是人性哪?
(33)《朱、王善恶论》新谭——“天理”决定了区别天下万物的各自本性
天理与人欲对立统一的道理,实质是儒家思想一贯的道理。
在《中庸》的开篇就说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说的“天命”就可理解为在朱熹的“天理”,是“天命”也就是“天理”决定了区别天下万物的各自本性,按其本性行事就是万物各自之道,其中人有人道,人修其道之谓教。
因此,朱喜的理学又可称为道学。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
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
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
”“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龙源期刊网 天理即人欲作者: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第07期团队的激励,就是一个“爽”字。
让员工爽就好,不要追求什么条条框框,也不要生搬硬套。
比如说小米的方法也许适合你,也许不适合你。
其实最根本来讲,我们做企业的管理者,能不能真的把姿态放得更低一点,去跟你的员工打成一片,听听他们到底想怎么爽,怎么给予他们参与感、成就感,怎么给予他们足够的激励。
无外乎就是爽,员工爽,他就会自我燃烧。
我很欣赏王阳明的一句话“天理即人欲”。
我觉得让人爽的这个问题,如果你愿意去想的话,每个企业都能想明白,主要是看你舍不舍得的问题。
我做小米是梦想驱动的,就是我想做一个足够伟大的公司,一件足够伟大的事情。
所以在这种时候,从合伙人到我们核心员工,都给了足够的利益上的保证、授权和尊重。
我看了很多公司,他只跟你说有期权,都是到了临近上市的时候,才跟你说你的期权是多少。
但我跟我们合伙人、核心员工一进来就讲明白,把很多事情都摆在桌面上。
今天人才竞争这么激烈,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纯粹讲兄弟感情的话,其实很难。
小米内部讲忘掉KPI,我们没有KPI,这个背后是以用户反馈来驱动开发,响应快速。
比如我们MIUI的开发,MIUI的设计师、工程师内部全部泡论坛,我们每周快速根据用户的意见来迭代。
甚至内部奖励,不是老板今天心情不错,然后说你做得好,而是全部依靠用户票选出来,大家公认的好设计才是好。
这种力量是循环互动的,当你很认真地对待用户的时候,用户也会用心对待你。
有玩者之心的团队,才会真正爱自己的产品,爱自己的用户,这才是解放团队真正的核心。
我们要做整个互联网转型的时候,一定要由内而外,先把我们的产品架构和我们的组织结构给梳理好。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实用版)目录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正文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后由朱熹发扬光大。
程朱理学主张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理而生,人类的行为也应符合这个理。
在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并列为两大主要流派。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而“人欲”则是指人的私欲和欲望。
程朱理学认为,人应该遵循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强调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这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严谨、自律,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一观点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浅析朱熹的“天理”和“人欲”思想摘要: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第一性,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而“人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应当禁止,即“存理灭欲”。
关键词:朱熹天理人欲存理灭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后溢封为文爵朱熹(公元1130~1200年)公,世称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任何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理”所决定的, 先有“理”, 再有万事万物。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 “理”是唯一的实在,是不变的实在,是宇宙的本体。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他明确指出,“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一) 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是“理”与“气”的统一。
“理”的绝对性在于,它是形而上之道, 它是事物存在的本体原因。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如一所屋, 只有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 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 张三不可为李四。
”(《朱子语类》卷六)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东西, 决定万事万物,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一切经验现象。
这就是朱熹“理”本体论的实质。
朱熹认为这个“理”还是具体到各个事物当中的, 人有人的“理”,物有物的“理”。
虽然这些“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在起着作用。
各种理的总和是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而太极无极,下而至一草一木一昆虫只微, 亦各有理。
遵天理,享人欲——关于人性的旁白●欧阳米果中国人都知道有个老天爷,他们家的道理叫天理。
天理在词典上还有别的解释,高深莫测的,先不必去管,只需知道天理就是至高道理即可。
人欲很好解释,望文生义即可。
天理和人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关系,应“存天理,灭人欲”。
此言在现代社会几乎引起共愤,没少挨批。
朱老夫子的话合不合理?首先从唯心主义角度去想,似乎有些不对头。
假如人类是老天爷(代指各种神明)造出来的,天理要灭欲的话,老天爷为什么不把人造成树呢?若人人都是树,一晒太阳就吃饱了,一开花就有雌蕊雄蕊,还怎么会有物欲色欲?既然老天爷给人类造出来各种器官,却规定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连想想都是罪过,岂不是拿全人类开玩笑吗?你老天爷还讲不讲理了?你都不讲理,我们还用管你的天理吗?其次从唯物主义角度去想,好像也说不通。
唯物主义认为天上没有老天爷,也没有神明,只有星球、太空之类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全都没心没肺没头脑,它们哪有什么理可讲?有理也是物理,物理还能管得着人欲吗?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他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称“天理即是人欲”,真是如此吗?婴幼儿生来就会抢奶瓶,两个孩子都想把奶瓶抢到手,这表示他俩的天理打起来了?人的欲望是难以统一的,当人与人的欲望产生对立时,谁该拥有天理呢?看来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统一的,那应是什么样的?天理与人欲,应该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遵天理,享人欲。
若符合天理,人可享其欲,若违背天理,人须克其欲。
天理究竟是什么?天理是一项原则,极为简单,就四个字:和平共处。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天理?是老天爷告诉你的?不是,我没老天爷手机号,和他联系不上,天理是我自己算账算出来的,算法如下:第一,任何人离开别人是活不了的,不信?新生儿若是几天没人管,准饿死。
人类不像爬行动物,从蛋里出来就会吃会跑,个体全能,婴幼儿需要别人的照顾,需要向别人学习语言行动技能,否则无法长大成人。
王阳明经典语录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学说以心学为主要内容。
心学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通过修身养性,找寻内心的真实和道德的正确。
下面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1. 存天理: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天理,它是人性的本源,是内心的真理。
要实现自我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与这种天理保持一致,把它存储在心中。
只有通过存天理,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2. 灭人欲:人欲是指人们的私心、私欲、功利心等世俗欲望。
王阳明认为,人欲是导致人们迷失自我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灭除人欲,才能使自己摆脱束缚,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和道德境界。
3. 心即理: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与理是一致的,人只要了解并触及自己内心的真理,就能直接获得理的智慧。
即使没有通过书本学习,只要心灵纯洁,就能直接获得道德的指导和正确的判断。
4. 行胜于言:王阳明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理念去行动,而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只有将心中的真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心知肚明:这是王阳明对于良知的理解,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清楚明白的,对于道德和善恶应当有自己的判断。
只要心灵纯净,就能清楚自己的内心指引,明白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道义。
6.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这是王阳明对于人性善恶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在做决定时只需一念之间。
善与恶不在外在的环境或者他人,而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
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并把握内心的天理,就能做到善良和积极主动。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充满了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他试图通过心学的理念,引导每个人去追求自我的真实和价值。
他强调了内心的天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世俗的欲望对于内心的侵蚀。
只有通过存天理灭人欲,人们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升华。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借鉴王阳明的思想。
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纷繁的利益诱惑时,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内心的真实需求,与内心的天理保持一致,坚守道德底线。
谈谈“天理”、“人欲”及其界限“天理”和“人欲”的提法是从孟子来的,孟子讲的“存心”其实就是天理,讲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实就是“去人欲”,程子提炼为“存天理,来人欲”,朱子和王阳明等大儒信守不渝。
但到底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人欲”呢?不弄清楚是不可能真正就去进行“存天理,去人欲”的,当然,信守这一信条朱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给它提出过很多解释,但解释主要在于说凡事不是“天理”,就是“人欲”,这样对立起来,又不可避免的走向“是”与“非”的两端。
我想“是”与“非”固然有分明的必要,可是在“是”与“非”之间,不能不说最多还是一些中间的东西。
比如爱人是对的,害人是不对的,那么社会普遍存在的却是既不爱人也不去害人中间的这么一些人,不是很正常嘛。
同样,如果把“天理”和“人欲”截然对立起来看,“天理”得也得不到,“人欲”去也去不掉,弊端倒产生了不少。
一是在概念上,对这两个的说法什么的都出现了,搅和成一大锅,天理包括人欲啊,人欲中自有天理啊,人欲就是天理啊,刚学完高中政治的还能说天理是共性、人欲是个性啊,都捡对自己有利的说,而且都找得到要说的话,以至变成纯粹的毫无意义的争论。
一是在实践中,这个是统治者才有的权力。
学者没有把概念弄清,统治者可是以是否有利于统治把天理人欲分得很清,完全由权力说得算,这时候就算真正的天理被当成人欲清除掉也是易而反掌的事。
但结果似乎得由提出者承担,所以,大家都看到,穷人没饭吃居然也是人欲,“朱门酒肉臭”居然也是天理,于是,反对朱子的更加理直气壮了,支持朱子的也未必不曾动摇。
可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程朱王阳明等提出这个“存天理,去人欲”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正好相反,他们用这个信条是用来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这样完全可以,比如吃饭,你尽可以要求自己只是吃饱,不要美味,过得怎么节俭都可以。
粗茶淡水还能高卧而乐在其中,很好,很值得敬佩。
但要提防它进入政治操作,或者即使进入政治操作但必须有一个标准。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遗书》卷五)二程还认为:“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
”(《程氏易传》)可见,“存天理”,就是要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就是要求人们尊卑有序,对“卑”者而言,即使是受压迫受奴役也得各安其位,各尽其事,这就是“仁”和“善”吗?所谓“人欲”,也称“私欲”或“物欲”,或者说是受物欲迷惑而产生的私欲,如“或好饮酒,或好货财,或好声色,或好便安,如此之类,皆物欲也。
”(《文集》卷十二)。
朱熹认为,人作为一个肉体的存在,只能满足于饥而食、渴而饮、寒而衣等起码的生存欲求。
(《语类》卷十三)当然,朱熹也不反对一夫一妻的男女之事。
但是,如果贪求“口腹耳目之欲”,以及“功利主义”之物欲等,就是“人欲”,就是属于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道德观念、思想言行,就是“恶”。
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要灭的“人欲”是指人类本性中贪婪、自私、虚伪、淫荡等私欲和恶念。
朱熹认为,人欲是“恶底心”,是万恶的渊源,“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
”(《语类》)对此,难道不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予以抵制、铲除和消灭吗?然而,可悲的是,“人欲”实际上往往体现于人们正常的生活欲望,正如朱熹所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语类》卷十三)朱熹又说:“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此理所当然。
才是葛必欲精细,食必求饱美,这便是欲。
”(《语类》卷六十一)在朱熹看来,夏葛冬裘、粗茶淡饭就可以维持人的生存和基本需要了,如果追求“精细”和“饱美”,那么,欲望就会遮蔽天理。
因此,此种欲求就应该被视为洪水猛兽。
要革尽灭绝!那么,如此克己省身,修身养性,人民群众还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吗?社会还能进步吗?“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还可以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十二)这句名言中得到佐证,因为,这句话正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直接导出的。
朱熹赞扬程颐首倡的这个说教,并推波助澜。
可见,为了防范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与行为,程朱理学家要灭的何止是“人欲”?连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有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照此看来,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就得“饿死事极小”,那么,这“和谐与美好的”的“天理”不就太血淋淋了吗?那么,“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禁欲主义呢?朱熹认为儒佛的区别在于儒之克己实是复礼返理,佛之克己无实存之理为根据,其虽克己私了,却会“空荡荡地”,“当克己了无归着处”。
(《朱子语类》卷四十一)因此,朱熹认为存理去欲与佛教的禁欲主义相去甚远。
程朱理学表面上反对佛教,其实,无论有无“归着处”,两者在“禁欲”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二程朱熹都公开提出了“窒欲”的主张。
二程说:“唯思为能窒欲。
”(《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说:“欲,只是要窒。
”(《语类》卷一二)所谓“窒欲”,其实就是禁欲主义。
朱熹也讲过关于“美味”和“饮食”的禁与不禁之别,然而佛教的禁欲主义何曾否认过“饮食”?和程朱理学一样,佛教要禁的不正是“美味”等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吗?宗教禁欲主义的一个特点不就是把人的物质欲望看成是罪恶的吗?可见,程朱所谓“窒欲”,就是佛教所讲“苦”、“空”、“灭”等禁欲主义说教与理学相糅合的产物。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程朱理学家同时也希望限制统治阶级无限膨胀的贪欲,并希望他们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功夫逐渐走向王道政治。
例如,二程即曾指出,一些“后王”“峻宇雕墙”、“酒池肉林”、“淫酷残忍”、“穷兵黩武”即为人欲。
(《程氏粹言》卷一)但在事实上,程朱理学不但没有对封建统治阶段的贪得无厌取到限制的作用,反而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个压迫劳苦大众的思想武器,那就是以“存天理”为名对人民的正常物质欲望极力遏制,要求人民满足于一个最低的生活标准,忍受剥削和压迫。
二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可以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找到根据。
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处,便是克己……今复礼,便是天理。
”(《语类》卷四十二)朱熹又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论语集注》卷六)其实,孔子认为应该克制的是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私欲,以达到一种爱人、利人的“仁”的境界。
孔子还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可见,孔子的“克己”并不排除“欲”,而且希望大家一起“立”和“达”。
而在程朱理学家看来,普通百姓要求“立”和“达”都是“人欲”,都该“灭”。
孔子当然反对纵欲享乐,但并没有禁欲主义思想,而是肯定了正常情欲的合理性。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这里的“戒”是“警惕戒备”,与“戒除”之义有本质的区别。
《沦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孔子在生活上是比较讲究的,而且注重饮食卫生。
孔子对追求富裕持肯定态度,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孔子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如果国家政治走上了正道,个人为什么不能追求富贵?如果社会政治混乱而黑暗,个人又哪来的富贵?孔子更主张让老百姓富裕,而且主张“富而好礼”。
(《学而》)《论语》:“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这种“先富后教”的理论,说明孔子不仅注重改善民众生活水平,而且把教育作为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王道政治”理想上,程朱理学家是与孟子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其区别是明显的。
孟子提出实现王道政治的仁政理想,首先要“制民之产”,保证百姓的幸福生活,实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尽心上》)孟子甚至认为百姓与君主有同等的权利追求财富和美色,他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 与此相对照,朱熹认为对人民基本需求的保证只是让其生活下去,而在此之上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就被看作是应该坚决克制的过高欲望。
正如朱熹所说:“衣食,至末微事,不得未必死,亦何必犯义犯分,役心役志,营营以求之耶?”(《语类》卷十三)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在实质上就是强调应当降低物质生活,甚至要把人民群众引向僧侣主义的禁欲道路。
虽然孟子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
”(《尽心下》)但孟子只是把“寡欲”作为存养心性最好的方法,这与程朱理学家讲的“灭人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尽心下》)对于这些“人欲”,孟子称之为“性也”,没有说该“灭”。
孟子还说:“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尽心下》)在这里,“周于利”与“周于德”是不矛盾的。
如果孟子要灭“人欲”,那么在孟子看来,人们在“凶年”就该陷入“杀”了吗?孟子又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尽心上》)既然“道”与“达”不相矛盾,那么“理”与“欲”还有什么矛盾呢?所以,在“天理”与“人欲”这个问题上,程朱理学家在实质上背叛了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程朱理学家如此恨“人欲”,他们自己就能逃“人欲”的诱惑吗?朱熹曾在一首诗里透露了一个与其“天理”不相符的“隐私”:“置酒临高斋,觞酌屡献酬。
鸡黍罄中庖,肴核供庶羞。
所恨乏珍肥,欢意不得周。
”(《文集》卷二)如此贪图享受,却要灭天下百姓的“人欲”,否定人民的物质欲望要求。
与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照,朱熹要把自己“所恨”的禁欲主义强加在天下百姓的身上,实在不合情理!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