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 格式:doc
- 大小:596.50 KB
- 文档页数:11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15期很多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觉得害怕。
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自然欲望。
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
天理和人欲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对立概念,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所热衷讨论的对象。
理欲之辩在宋明理学中讨论得最为热烈,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那么,“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天理和人欲在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中,“理”就是代指“天理”。
相对应的,“欲”也就特指“人欲”。
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天理论。
朱熹把它当作是宇宙的根源和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在道德伦理方面,在与人欲相对应时,朱熹所谓的天理是道德本质、社会伦理规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他推崇仁义礼智四德和人伦五常,并将它们全部纳入天理的范畴中。
朱熹认为,仁、义、礼三者都是天理的一种存在状态,都体现着天理。
朱熹说:“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
”所以,在朱熹眼中,天理是“真”,是“善”。
人之所以会产生人欲,是因为心受了外物私欲的干扰。
人只要循天理而行,就能够保持心的本然之态,成为圣贤,到达圣人境界。
朱熹关于人欲的界定,基本上是根据天理的对立面而来的。
所以,如果说天理的倾向点是整体利益,是和“公“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人欲则重点指向个体利益。
一己私利常常和“私“相连,朱熹经常把它称之为“私欲”或“人欲之私”。
“灭人欲”,灭的是什么很多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觉得害怕:我不要生活在宋代,连正常的七情六欲都要被消灭,让人怎么活?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自然欲望。
有学生问朱熹:“饮食男女,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熹回答:“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由此可见,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持批评的成分较多,而对其合理因素持肯定的成分较少,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一“理欲之辨”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热门话题。
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1]。
他认为,“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
”[2]在这里,朱熹所说的“天理”的要义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在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但对朱熹的“人欲”之说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
以前有学者认为朱熹的“灭人欲”就是消灭人的一切生活欲望,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在朱熹看来,所谓“天理”与“人欲”之别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
在这里,“合道理”就是指符合“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
”[4]而“循情欲”则指按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行事,这种过分的欲望就是人欲。
朱熹举例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1]这就是说,人要吃饭,这是合理的,是天理;而要求饭要吃得美味,这就是人欲了。
可见,朱熹对人们的基本生活欲望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此外,关于“天理”、“人欲”的含义,过去的解释多有片面之处。
就“天理”而言,以前一般人都认为是指三纲五常,即封建的伦理道德。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不全面。
其实“天理”还有两种重要的含义:其一,“天理”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
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每日一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展开全文【题目】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据此可知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朱熹和李贽的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次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可知二者都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故A符合题意;BCD说法均不正确。
故选A。
【答案】A【知识拓展】1.背景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2.含义“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普遍认为是朱熹最早提出来的,其实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说的是违背天理为所欲为的人。
何谓天理?朱熹在他的著作中陆续提到:“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知道,天理即天、地、物、人等万物的自然规律、伦常秩序、情理规定等等。
也就是说,朱熹存天理的核心思想是铸造社会的纲常伦理规范。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浅析朱熹的“天理”和“人欲”思想摘要: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第一性,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而“人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应当禁止,即“存理灭欲”。
关键词:朱熹天理人欲存理灭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后溢封为文爵朱熹(公元1130~1200年)公,世称朱文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朱熹的“天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任何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理”所决定的, 先有“理”, 再有万事万物。
他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 “理”是唯一的实在,是不变的实在,是宇宙的本体。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 他明确指出,“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一) 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是“理”与“气”的统一。
“理”的绝对性在于,它是形而上之道, 它是事物存在的本体原因。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如一所屋, 只有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 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 张三不可为李四。
”(《朱子语类》卷六)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东西, 决定万事万物,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一切经验现象。
这就是朱熹“理”本体论的实质。
朱熹认为这个“理”还是具体到各个事物当中的, 人有人的“理”,物有物的“理”。
虽然这些“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在起着作用。
各种理的总和是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而太极无极,下而至一草一木一昆虫只微, 亦各有理。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形成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着称的学派。
理学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孔孟之道独霸学坛,由汉至唐经学都颇发达。
但汉儒治经偏于考据,流于破碎;唐儒则重于注疏,过于支离。
随着儒、佛、道之互相渗透,宋儒不屑拘泥于旧经,便以阐释义理为主,使之发展为新儒学,故称理学,亦名道学或宋学。
“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周敦颐,而发扬光大者是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
程颢字伯淳,程颐字正叔,洛阳人。
二人同师于周敦颐。
周敦颐提出「无极」是宇宙之根源,而二程则更进一步提出「理」是天下万物之本。
但程颢注重内心修养,后为南宋陆九渊所承。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并提出「去人欲,存天理」,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其主张由南宋的朱熹所祖循,并称为「程朱之学」。
周敦颐素来被看作是理学的开山祖师。
所谓宋明理学的主题即“心性义理”的提出主要还是周敦颐的贡献。
所谓"心性义理"主要是指性命道德问题,它既是宋明儒学的主题,也是整个儒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孟子和乃师子思,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并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
此后的一些儒者如苟子、董仲舒、扬雄、韩愈等,虽不同程度地提出各种说法,但由于主要停留在儒学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上,因而只能触及人性的善恶层面,而不可能具有本体的意义。
只是到了佛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佛教徒为了解决佛性问题,才开始借用儒学的心性术语,从而使心性义理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且得到宋儒的赞赏与支持,其思想资源主要是来源于佛教的启示,是数百年来儒佛冲突的真正化解。
说起宋明理学,最著名的道学家当推朱熹,而最具代表性的道学观念是他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熹,字符晦,别称紫阳,是继孔子和董仲舒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古代思想家。
他祖籍徽州,但因长居于福建建阳,故其学又称「闽学」。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在当代学者张立文教授的说法中,「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中的工夫之路,人们可以通过这六个字所代表的理念来完善自我。
但是,「存天理、灭人欲」一方面作为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进行自我修养的方法得到一众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后世极大的诟病,认为这是「以理杀人」的、压抑人性的一套主张。
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本义和演变过程,分析后世对其误解和批判的主要论点,并说明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之所在。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出处与演变根据史料记载,此话最早的相关说法出自西汉时期戴圣所辑录的《礼记》第19篇的〈乐记〉当中:「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句话是想表明世间之所以会有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有些人置「天理」于不顾,不加限制地满足了自己的「人欲」。
由此分析得知,「天理」本身是好的,正确的;「人欲」本身好坏则不置可否,但是「穷人欲」则一定是错的。
到了宋代,程颐程颢两兄弟解释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明确表明要灭掉的是「私欲」,则天理可以昭彰;而所谓私欲就是指个人的一些不正当的欲望。
这句话本身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错。
朱熹是理学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很多观点都是从二程这里演变而来的。
他对于这个命题有一段更为形象化的解释。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有人曾问过朱熹说,在饮食这个命题上,天理是什么?人欲又是什么?朱熹回答说想要吃饭(这个想法)就是天理,而要求食物好吃就是人欲。
换言之,人的生理本能的表现就是「天理」,而在此基础上加之过分的要求就是人欲了。
如果只是读到这里,朱熹的这番言论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合理的成分可以接受并给予满足,但是对于不合理的部分则要摒弃。
但是,朱熹还进一步解释说:「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辩证“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受到的非议颇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评价一般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禁欲主义”,是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工具,现在随着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认为过去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为朱子的这一观点翻案,但不管把人欲归为私欲也好,把灭人欲看做节欲也罢,朱子的这一观点长期受到诟病,总也不是偶然的,戴震等大家的批判也应有缘由,本文通过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探析,来分析一下其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和长期受到误解的缘由。
标签:理欲之辩;天理人欲;心统性情现在随着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认为过去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陈荣捷先生认为“近儒亦以宋明儒所指私欲之欲,同于人生而有情欲之欲,于是攻击其为杀人工具,此非学术所论。
”如张申认为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是要节欲而不是禁欲。
岑贤安在《朱熹人道哲学的心性论基础》(《学术论坛》,1999,6)中认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实则是“存公理,灭私欲”,是一个积极的思想命题。
虽然现在很多学者都为朱子“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翻案,把人欲归为私欲也好,把灭人欲看做节欲也罢,朱子的这一观点长期受到诟病,总也不是偶然的,戴震等大家的批判也应有缘由,本文通过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探析,来分析一下其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和长期受到误解的缘由。
要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必须从其整个哲学体系来理解。
“理”是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具有物理世界的所以然和人类社会的所当然两层意思。
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就是把道看做万物之本,而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于万物”(《朱子语类》卷一)认为理先于物存在,有理才有物。
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理的体现与结果,于是理也具有道德属性,或者说理是道德本体:“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存天理,抑人欲。
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论述“灭人欲,明天理”摘要:朱熹的“灭人欲,明天理”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具体地讲是将“仁义礼智”四德及人伦五常作为天理来约束行为,遏制个人欲望的膨胀及对个人利益的无限追求。
进而达到儒家对世人的要求——“立德”、“立功”、“立言”。
它的内涵对于解决现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发挥其道德理性作用,尽管存在一定的封建伦理纲常的思想,但其本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其能够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的私欲等方面问题,进而达到明理禁私欲的目的。
关键词“灭人欲,明天理”、私欲、周敦颐、二程一、正确理解“人欲”与“天理”“人欲”是指人的私欲。
人们常对“人欲”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人欲”就是指的人的欲望,但这种思想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欲望”与“私欲”其实是两个概念,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本身是无善恶之分的。
它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但私欲不同,用现代观念来解读“私欲”,它就是人性中阴暗的本能部分,如纵欲、如懒惰等等,其本身就具有贬义色彩。
例如有人问:“饮食之间,孰为人欲呼?”圣人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可见,饥则食,渴则饮,满足人正常的生理需求,是凡人皆有的自然本能,是符台天理的,而要求昧道可口,贪图味甘肉鲜,就超出了合理范围,违背了“天理”。
因此,人欲也分两种:一种是人们正常的欲望,即饮食男女等合理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人们维持自然生命体所必须的,是合乎道德的,合乎天理的,顺应天理的,是可被接受的; 而一种,则是超出社会规范的,不合天理的,不自然的,其是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
朱熹强调的灭人欲就是在说第二种,我们更多称它之为“私欲”。
明白了“人欲”的所指的内容自然就很容易知道“天理”的涵义。
天理也就是指的是没有夹杂私欲的时候形成的看法和道理。
“灭人欲,明天理”实际上是公与私的对立,天理为公,包括“仁义礼智信”诸德,人欲为私,是计较利害的心。
小析朱熹之“存天理,灭人欲”摘要:作为理学经典的“存天理,灭人欲”,在当今社会的具体思想是什么,难道是让人们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答案全然是否定的。
朱熹在南宋时期提出这一观点,在随后的思想发展中有过一些误区,导致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真正意义上接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
南宋之后,许多学士想利用这一哲学思想成为自己仕途上的敲门砖,使这一无任何官场色彩的思想“上升”到了官僚独裁的软化工具。
以至于在当代还有许多人认为它禁锢了人的自由。
其实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同于一般所讲的禁欲主义的,他是从自己的哲学观引发出来的对人的一种理智要求。
后来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控制人思想的人,演化而成几乎或者就是禁欲主义了,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
所以今天我们需要更认真地理解朱熹的思想精髓,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礼欲合一,想要人们去除的是超越天理人性的欲望,要求做事不过自己的度,心无贪念、正心修身,它是克己省身的思想精髓。
在当潮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为扩大自己的市场领域难免会有许多国家、有许多领导人会心存私欲,扩大领土,干涉别国内政,导致世界不安宁。
然而,当国家或人们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我们就应该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好好地体会一番。
明确何谓人欲也,己所不能及者,谓之为欲也,应去之。
关键词:理学 . 天理 . 人欲 .作为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理学,其主张“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然而理学界的巅峰人物二程和朱熹,前者在人性论上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而后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无论是“去”还是“灭”,都体现了人性的弱点。
“臣闻人主所以治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秦札二);“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却甚易。
正如人身正气稍不足,邪便得以干之。
又说: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
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即几,一下即成。
此处理与事分言,理属宇宙界,事属人生界,亦略如其理气分言,备见精密。
明道有云:只天理二字,是我自家体贴出来。
一时理学后起,遂群争指认天理,朱子甚不赞成。
朱子说:圣人平日,也不曾先说个天理在那里,方教人做去凑。
只是说眼前事,教人平平恁地做工夫。
要先见个天理在前面,方去做,此正是病处。
若把这天理放不下,相似把一个空底物,放这边也无顿处,放那边也无顿处,放这边也恐攧破,放那边也恐攧破。
那天理说得荡漾,似一块水银,滚来滚去,捉那不着。
又如水,不沿流溯源,合下便要寻其源,凿来凿去,终是凿不着。
理学家张扬言理之病,被朱子在此尽情道破。
朱子说:只就这心上理会,也只在日用动静之间求之,不是去虚中讨一个物事来。
朱子教人,不要在悬空中讨认天理,只就心上理会,只在日用之间此心天理人欲之交界处来理会。
只在事事物物中,此心之一动一静处来理会。
此一意见,可与上面论心论诚两章参读。
朱子既不赞成凭空讨认天理,也不赞成一味克治私欲。
他说:天理在人,亘万古而不泯,无时不自私意中发出。
只于这个道理发见处当下认取,簇合零星,渐成片段。
所谓私欲,自然消靡退散,久之不复萌动。
若专务克治私欲,而不能充长善端,则吾心所谓私欲者,日相斗敌,纵一时按伏得下,又当复作。
初不道隔去私意后,别寻一个道理主执而行。
才如此,又只是私意。
只如一件事,见得如此为是,如此为非,便从是处行将去,不可只恁休。
误了一事,必须知悔。
只这知悔,便是天理。
此种指点,深中人心消息隐微,亦是洞见天理生机活泼,人人易知,人人能行,又何必更多张皇。
又曰:学者须先置身于法度规矩中,使持于此者足以胜乎彼,则自然有进步处。
若自无措足之地,而欲搜岁抉剔于思虑隐微之中,以求所谓人欲之难克者而克之,则亦代翕代张,没世穷年,而不能有以立。
自内心言,则曰于发见处当下认取。
自外行言,则曰先置身于法度规矩中内外交相养,则天理自易长,人欲亦易消,转移正如一翻手之易。
又曰:说复礼,即说得着实。
若说作理,则悬空是个甚物事。
复礼即是置身法度规矩中,岂不着实,可守可循。
若悬空说个存天理,则究何者谓之是天理,又如何存法,皆易起争辩,使人难从。
若谓天理难见,此又不然。
朱子又曰: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
恐人不晓,又笔之于书。
只就文字间求之,句句皆是。
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测。
就内面言,则此心纵在私欲中,天理亦自会时时发露。
就外面言,则有礼法可循,有文字可玩,天理亦随处随事而见。
朱子只教人各就自家日常生活中讨取,平平恁地做工夫。
莫要凭空求讨天理,亦莫要一意搜剔私欲。
立言平实深到,后人乃谓宋儒以理杀人,又要泯去天理人欲分别,更有认放纵人欲即是天理者。
人之私欲,尚不能一意专务克治,又况要一意提倡与放任。
朱子之道心人心论人心道心,与天理人欲,几乎是异名而同指。
上章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本章继述朱子之道心人心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见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亦见于荀子书中所称引之道经。
宋代理学家极重视此十六字,下及明代,则称之为十六字传心诀。
此如天理人欲两语,亦仅见于《小戴礼记》中之《乐记》篇。
此篇或尚出伪古文尚书与《荀子》之后。
今专为研讨宋儒理学思想,当探问理学家如何解释与运用此诸语,却不必过重在此诸语上辩论其出处。
朱子论人心道心,畅发其义于《中庸章句·序》,其言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
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
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
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之为,自无过不及之差夹。
序中又涉及传心传道之语,谓所以传圣人之道者,贵在传圣人之心。
此心虽有人心道心之别,却同是一心,非有两心。
故曰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惟一则原于性命之正,一则生于形气之私,此则犹是理气分言之意。
朱子又言:凡学须要先明得一个心,然后方可学。
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
若吾之心即与天地圣人之心无异,则尚何学之为。
尧舜禹之相传授,虽曰传道,实亦只是传心,主要乃在传此心之道心。
或人问所谓形气,如口耳鼻目四肢之属,皆是人人共有,岂得便谓之私?朱子说:但此属自家私有底,不比道,便公共。
故上面有个私底根本。
且如危,亦未便是不好,只是有个不好底根本。
人生界有许多私,许多危而不安,则都从私上来。
此私字有一根本,即在各自底形气上。
如饥饱寒暖之类,皆生于吾身血气形体,而他人无与,所谓私也。
亦未能便是不好,但不可一向徇之。
或人又问:不知是有形气便有这个人心否?朱子说:有恁地分别说底,有不恁地分别说底。
如单说人心,则都是好。
对道心说着,使是劳攘物事,会生病痛。
此正说人心道心只是一体两分,又是两体合一。
若只说气,则宇宙只是此一气,此气那有不好。
但若分说理气,则气字地位自见差了些。
若只说心,则此心乃天地自然所赋,那有不好。
但若分说人心与道心,则人心地位也自见差些。
朱子又说:饥寒痛痒,此人心也。
恻隐羞恶是非辞让,此道心也。
虽上智亦同。
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
又说:其觉于理者,道心也。
其觉于欲者,人心也。
或问前辈多云:道心是天性之心,人心是人欲之心,今如此交互取之,当否?天性之心与人欲之心是明分了两心。
今说此心觉于理觉于欲,则仍只是一心。
或人疑朱子把人心道心分别得不严。
朱子答之云:既是人心如此不好,则须绝灭此身,而后道心始明。
且舜何不先说道心,后说人心?又曰:人心是此身有知觉有嗜欲者,感于物而动,此岂能无。
但为物诱而至于陷溺,则为害耳。
故圣人以为此人心有知觉嗜欲,然无所主宰,则流而忘反,不可据以为安,故曰危。
道心则是义理之心,可以为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据以为准者,故当使人心每听道心之区处方可。
然此道心却杂出于人心之间,微而难见,故必须精之一之,而后中可执。
然此又非有两心也,只是义理与人欲之辨尔。
又曰:释迦是空虚之魁,饥能不欲食乎?寒能不假衣乎?能令无生人之所欲者乎?虽欲灭之,终不可得而灭。
此处说生人之所欲不可灭。
但当知,说生人之所欲,与说人欲又不同。
故曰:人心不全是人欲。
若全是人欲,则岂止危而已哉。
只饥食渴饮,目视平听之类。
此谓饥食渴饮目视耳听之类,皆是人心,但非即是人欲。
若不见道理,因于形骸之隔而物我判为二,则易于自私,易于陷溺入人欲中。
朱子又曾说:道心犹柁也。
船无柁,纵之行,有时入于波涛,有时入于安流,不可一定。
惟有一柁以运之,则虽入波涛无害。
此说似是浅譬而喻,使人言下明白得道心人心之区别。
但朱子后来即不赞成自己这一说。
因若如此说之,则道心为主宰,人心供运使,在一心中明明有了两心对立。
朱子论宇宙,理气非对立。
论理,善恶非对立。
论气,阴阳非对立。
凡说成两体对立者,皆非朱子说。
故人心道心,非有两心,只是在一心中有此区别。
此一区别,贵能浑化,不贵使之形成敌对。
故曰:有道理底人心,便足道心。
又曰:以道心为主,则人心亦化为道心。
如乡党篇所记饮食衣服,本是人心之发然在圣人分上,则浑是道心。
可见宇宙生人,并非与了人一道心,又与人一人心。
圣人之心,则浑是一道心,更不见有人心。
故能达到人与天合,心与理合之境界。
今把此心分为道心人心二者说之,不过要人较易明白此心体,却不是说真有了两个心。
朱子思想,尽多先后递变处,在先如此说,在后或如彼说,大抵总是后胜于前,此乃朱子自己思想之转进。
然此亦成为研究朱子思想一难题。
因朱子《文集》《语类》乃及其他著作分量太多,一一分别其年代先后,一一对勘其义理异同,事甚不易。
此处只是姑举一例。
凡失子辨人心道心,略具如上,可谓明白而允贴。
取与其辨天理人欲者相阐,当益可得其旨意所在。
朱子之心性论性属理,心属气,必先明白了朱子之理气论,始能探究朱子之心性论。
朱子极称伊川性即理也一语。
谓: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后无人见得到此,亦是从古无人敢如此道。
又曰:如性即理也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
其实孔孟书中并不见有性即理也之语,只因宋代理学家敢于说从古未有人说的话。
但就论其实,伊川说此话,也与朱子之说有不同。
伊川云: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
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
可见伊川性即理也之语,主要在发挥孟子性善义,只就人生界立论,而朱子则用来上通之于宇宙界。
亦可谓朱子乃就其自所创立有关宇宙界之理气论而来阐申伊川此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