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公开课名著导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具体章节内容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生活背景。
2. 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阅读更多名著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作品背景介绍:讲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章节内容梳理:逐章讲解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章节,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朝花夕拾》2. 主要内容:章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3. 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是如何批判封建礼教的。
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人物形象及其特点: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特点见教材。
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的方式:讽刺、对比、揭露等。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结合使用阅读方法,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3.文学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个人价值观、人生目标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成熟发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对,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作品1.作者简介刚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
3.写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创作于1926年,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2.作品介绍《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思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
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能够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并能够出说自己的体验。
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
3、学生能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如泛读和精读结合法、圈点批注法,熟悉精彩片断,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的情感,赏析《朝花夕拾》中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作者作品】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内容精要】《小引》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鲁迅救的一只小鼠,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墨猴)。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10-01-10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教学重点: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课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
肺病,55岁。
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一共10篇。
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
基本写于1926年。
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
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小引》§4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2024年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名著《朝花夕拾》,具体章节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详细内容包括:1. 阅读文本,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2. 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探讨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文本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生活。
3. 例题讲解:挑选文本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
a. 描述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b. 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感情如何?a.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b. 这些人生哲理对你有什么启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本内容,绘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维导图;b. 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a. 思维导图:以文本内容为主线,展现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b. 作文: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其他篇目,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表达;2. 例题讲解:分析鲁迅先生对自然、亲情、师恩的描绘;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4. 作业设计:思维导图和作文的布置。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认识《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课时:概述《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
3. 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主题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5. 第五课时: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 读书笔记法: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了解程度。
2. 阅读测试: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3. 读书笔记: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心得体会。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或改编教材。
2. 参考书目:有关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研究资料。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文学作品集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设计第六课时:深入了解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1. 教师通过PPT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重点介绍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原著,了解鲁迅的生平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第七课时:探究《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朝花夕拾》的精选篇章,具体包括《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章节。
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篇章中的精彩描写、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本中的精彩语句和人物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和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2. 讲解:分析《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挑选经典语句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鉴赏文本。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文本分析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精选篇章及主要内容3. 人物形象及语言特色4. 作品主题及启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狗·猫·鼠》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思考。
(2)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语句,阐述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结合《社戏》,谈谈你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绘猫的虚伪、阴险、凶残等形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通过对狗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善良品质的向往。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宣布本节课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色2.1 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2.2 探讨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3 学生分享对文学特色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故事情节解读4.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4.2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高潮。
4.3 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第五章:主题探讨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所探讨的主题。
5.2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5.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6.2 学生找出文中的文学技巧实例,并进行分析。
6.3 小组讨论文学技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七章:作品中的情感表达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7.2 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冲突。
7.3 小组讨论作品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八章:作品与现实的联系8.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8.2 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8.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九章:阅读理解训练9.1 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9.2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9.3 小组讨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10.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10.3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阅读建议和拓展阅读材料。
朝花夕拾》公开课名著导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导读《朝花夕拾》,了解其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研究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研究阅读《朝花夕拾》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念一段话:“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出炎热的。
”这两句话让我们隐约感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悲观与虚无。
二、介绍写作背景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先生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困苦的日子里,他完成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在那里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又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与之前创作的五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释题鲁迅先生说:“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
”他在心境芜杂的中年,回忆起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事情。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四、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导1.浏览整本书,思考: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2.《朝花夕拾》最初的名字是《故事新编》,共有九篇文章。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阐述本节课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学生分享对《朝花夕拾》的初步了解和阅读感悟。
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教师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作品脉络,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3 学生分享对作品梗概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礼教、人性的扭曲等。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元素和表现手法。
3.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
4.2 学生通过阅读选段,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3 学生分享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朝花夕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5.2 学生提出对《朝花夕拾》的疑问或建议,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鲁迅作品、写一篇读后感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章:人物形象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6.2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点评学生分析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七章:文学手法鉴赏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通过阅读选段,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7.3 学生分享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章:作品背景与文化8.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如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8.2 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8.3 学生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通过作者对童年时读书生活的回忆,反映了旧式教育的一些弊端,同时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深入理解文章。
3.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深入理解文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PPT、课文打印稿、红色马克笔、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使用红色马克笔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三、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情感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突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作业设计:(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3)鲁迅先生对中国旧式教育有哪些批评?2. 以“我的童年”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25篇文章,其中更多的篇目见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
《朝花夕拾》是一部颇受词人、散文家喜爱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也是一本必读的名著之一。
如何将《朝花夕拾》更好地引入课程教学并浅析教学设计,是本文着重探讨和探索的问题。
一、《朝花夕拾》的特点和价值《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散文的代表作,它通过对人生的回忆和感悟,从一个更为微观的角度深入探讨社会问题。
《朝花夕拾》所包含的记忆,发人深省的思想,以及对我们的历史与时代的反思,都是书中的亮点之一。
《朝花夕拾》以传统文化精华为主旨,探索人性的深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案例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围绕《朝花夕拾》展开,主要以“人的记忆和传统文化”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品味散文,开阔思维,培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情怀。
教学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并描述散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了解人的记忆和传统文化,从而建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提供一些有益的阅读技巧,如朗读等;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播放一段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文化保护的话题;2)课内阅读:进行朗读,引导他们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内容架构和重点要素,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散文的阅读感受,分析作品主题和文化内涵。
4)个性写作:让学生进行个性写作,结合自己的想法,体验散文的感受,并从中学到如何写出优秀的散文。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开展本节课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工具:1.多媒体设备:播放器2. 演讲设备:麦克风3.白板、黑板和粉笔教学反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资料和作文的批改,意见反馈等多种方式,能够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和反省,提高学习动力和效率。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
在引导中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对整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朝花夕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朝花夕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给你们念一段话。
1927年鲁迅写下:1.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
2.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出炎热的。
这两句话让我们隐约感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悲观与虚无。
被毛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遭遇了什么?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在惨案中牺牲的就有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的22岁的刘和珍,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困苦的日子里毅然完成《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在那里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又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与之前创作的五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释题
鲁迅先生说,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
他在心境芜杂的中年,回忆起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事情。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四.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导
.浏览整本书,思考: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
2.《朝花夕拾》原名是什么?一共有多少篇?每一篇的篇名是?
二.略读整本书,根据呈现的内容悟一悟这是哪篇文章?
1.《》——交代了写作《朝花夕拾》的时间、环境和目的,为全书的主轴。
2.《》————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和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之间的尖锐
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3.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作者叙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4.《》——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叙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行为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
5.《》——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矿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
叙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6.《》——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的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7.《》——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描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的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的怀念。
8.《》——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9.《》——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她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虚幻的无常给予了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安慰。
10.《》——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他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
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他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选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11.《》——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分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12.《》——主要讲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
这篇文章既有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有对前文的补充说明。
教师过渡:
百草园里有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三味书屋里不“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无味;急切盼望着盛大的迎神赛会,父亲的一句“背不出《鉴略》,就不要去看会!”让他从头冷到脚;幸而有善良朴实的长妈妈给他买来了“三哼经”;知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就着辣椒吃花生米看《天演论》,探求真理,乐此不疲;然而故弄玄虚、勒索钱财的庸医却让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他;于是立志赴日学医,遇见可亲可敬的藤野先生;一位正直倔强的范爱农,却备
受打击迫害,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以虚幻的无常来安慰自己寂寞悲凉的心。
本应可爱温顺的猫,却天生一副媚态,言在此而意在彼,他以冷静的笔触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闲来翻看《二十四孝图》,发现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中国儿童的可悲可叹。
十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请同学们:
三.挑出你喜欢的文章,精读,小组内交流并展示。
方法指导:
1.勾画圈点
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标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标在课文生字或用的好的词语下面;“?”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的地方;“!”标在需要注意或有感想的地方;“~ ”(曲线)标在优美语句下面......)
2.赏析
从字词、修辞、结构、语言等角度赏析。
3.摘录
摘抄喜欢的句子、段落等。
教师过渡:各种各样的名著,都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来读:
阅读方法总结:
(1)先读小引、目录和后记。
以便对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2)浏览、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3)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圈点勾画,概括大意,摘抄,写心得等,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
浏览+略读+精读
这是不太好懂的文章,又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程。
我想打开同学的心扉,把课堂交给学生,不给学生太多的压力,以学生的思考带动学习的激情,但是因为教学时间太短,还有很多地方把握不好,今后会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