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994.11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
识点归纳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根本原因
1、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概况
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
1、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3、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族的优秀⽂化,重视学⽣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观。
店铺整理了⼈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欢迎阅读,更多内容请点击。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教版 第1课⼈类的形成 ⼀、⼈类的出现 1、现代⼈类从⾮洲南⽅古猿进化⽽来(属“正在形成中的⼈”)。
2、会不会制造⼯具,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是⼈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步。
4、“完全形成的⼈”阶段的代表: ①早期猿⼈: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能⼈”;②晚期猿⼈:中国元谋⼈和北京⼈、(印度⽖哇⼈);③早期智⼈:中国丁村⼈、(德国尼安德特⼈);④晚期智⼈:中国⼭顶洞⼈、(法国克罗⻢农⼈)。
5、晚期智⼈出现的同时,现代⼈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种(即⻩种、⽩种、⿊种⼈) 出现的原因:⼈种的差异,是不同⾃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期影响的结果。
⼆、⽒族社会 1、⽒族社会的不同阶段:⺟系⽒族?⽗系⽒族 ⺟系⽒族:妇⼥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系⽒族:随着社会⽣产⼒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男⼦逐渐取代妇⼥成为主要劳动⼒,开始⽀配社会,⽗系⽒族逐渐取代⺟系⽒族。
2、国家的产⽣:⽗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
第2课⼤河流域——⼈类⽂明的摇篮 ⼀、⾦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 1、国家的出现、统⼀及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个奴⾪制⼩国;②公元前3500年,初步统⼀的古代埃及国家建⽴起来;③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亚的波斯灭亡。
2、⾦字塔(古代埃及法⽼的陵墓) ⾦字塔是埃及国⺩权⼒的象征。
⼆、新⽉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伦 1、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在两河流域南部建⽴起很多奴⾪制⼩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8—1918.11)
一、三对矛盾
1、根源: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2、争夺目标:殖民地、霸权
3、矛盾:法德矛盾:欧陆霸权
俄奥矛盾:巴尔干半岛
英德矛盾:殖民霸权、海上霸权
二、两大集团
1、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2)
2、协约国:
(1)1892年法俄协约
(2)1904年英法协约
(3)1907年英俄协约
三、一次大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交战双方:
(1)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
(2)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
3、战线
欧洲:
(1)西线:英法比VS德
(2)东线:俄国VS德、奥
(3)南线:意大利VS德、奥
中东
4、性质: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战争(比利时、塞尔维亚除外)
5、进程:
(1)1914年西线:马恩河战役
东线:俄军夏季攻势
(2)1915年东线
(3)1916年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4)1917年美国参战
中国参战
俄国退出
(5)1918年德奥投降、大战结束
6、影响:
(1)空前灾难
(2)政治上:
①削弱英法意,摧垮德奥俄土
②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
(3)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
(4)经济上政府调控
(5)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女权运动兴起
(6)和平主义思潮弥漫,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绥靖政策出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集团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协约国集团则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标志是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包括同盟国和协约国,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包括飞机、坦克、毒气和远程大炮。
8.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战争中最残酷的战役。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或咨询历史老师,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四、经过: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 ( )A.萨拉热窝事件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C.倒幕运动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滑铁卢战役B.凡尔登战役C.萨拉托加战役D.马拉松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 )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4.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5.最后通牒:“向帝国作出解释:自从发生6月28日的刺杀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谈话中,不顾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帝国的毫无理由的言辞,至迟在7月25日星期六晚6时以前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