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格式:pptx
- 大小:16.58 MB
- 文档页数:31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局限于战争的基本信息,对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告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战争的基本信息,如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5.案例分析:分析战争中的典型战役和事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
6.情感教育:通过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一战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一战前形成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3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4一战主战场:欧洲主战场
5,一战转折点,(被誉为绞肉机、地狱、屠场的战役):凡尔登战役
6一战中,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及事件:俄国,十月革命7一战性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目的)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部编⼈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次世界⼤战》(含反思)第⼋课《第⼀次世界⼤战》⼀、教学⽬标知识与能⼒:了解两⼤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次世界⼤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次世界⼤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次世界⼤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
过程与⽅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次世界⼤战原因的理解;运⽤图⽰法揭⽰第⼀次世界⼤战的交战双⽅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法,引导学⽣探究⼤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次世界⼤战是⼀场⾮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民带来巨⼤灾难,给世界造成巨⼤损失;引导学⽣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次世界⼤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次世界⼤战爆发的原因;对第⼀次世界⼤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导⼊新课2018年是第⼀次世界⼤战结束100周年。
法国郊外的华⼯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的出现。
距离巴黎市中⼼200公⾥外的⼩村庄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1913年英、法、德、美在⼯业产量(经济实⼒)和殖民地⾯积上有何变化?提⽰:在经济上,美、德⼯业产值跃居第⼀、第⼆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积),英、法占有殖民地⾯积仍然处于第⼀、第⼆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次世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阅读教材和图⽂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盾:法德⽭盾、俄奥⽭盾和英德⽭盾,其中英德⽭盾成为主要⽭盾。
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利加⼊德奥集团。
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四、经过: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 ( )A.萨拉热窝事件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C.倒幕运动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滑铁卢战役B.凡尔登战役C.萨拉托加战役D.马拉松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 )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4.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5.最后通牒:“向帝国作出解释:自从发生6月28日的刺杀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谈话中,不顾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帝国的毫无理由的言辞,至迟在7月25日星期六晚6时以前答复。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和结果。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本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一战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一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战争的过程。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可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和结果,掌握一战的主要战役和关键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和结果。
2.难点: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战争期间的图片、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情况。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战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就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事先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资料,备好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教具: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等。
3.学生:提前分组,准备进行讨论和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关键事件和战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具体战役为例,让学生分析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画卷。
本课内容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历史知识紧密相连,为后续学习现代史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局限于战争的基本事实,对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战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的主要战役、将领和武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出发,认识和平的珍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营造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战争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内容完整、信息准确。
2.图片、音频、视频:收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
3.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拓展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场面,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