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文科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53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政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农业一直被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产业,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为了调节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经济政策。
例如,西汉时期的均田制和租税改革,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其次,商业经济政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起初并不受到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
为了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古代中国朝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商业经济政策。
比如,唐朝的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发达,宋朝的仁宗时期通过推行农商并举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的废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贸易政策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和保护国家贸易利益,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东汉南蛮的开发以及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这些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外经济政策调整知识结构专题线索【线索一】从古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到近代被迫开放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战国时期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在很长的时间内起了保护小农经济的作用,但到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限制了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领域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表现。
【线索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其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2年);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时期(1953~1956年)。
其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1956~197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中国走怎样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阶段。
其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损。
其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l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
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1。
中国古代财政和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中国不断地形成出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财政和经济政策。
正是这些财政和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的财富和经济得以长时间地繁荣。
1. 财政政策(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能够控制货币流通的好坏和经济供求趋势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也是历经了很长时间。
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已经有了铜钱,而到了汉朝时期,铜钱已经成为国内贸易和税收的主要货币。
到了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银元的出现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唐朝一部分繁荣的原因。
(2)徭役制度徭役制度旨在调剂国库收入和社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在中国古代,徭役制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赋税形式,社会各阶层都有义务进行劳役。
在春秋时期,徭役制度的规定比较简单,主要是进行军事动员和修建水利工程。
而到了汉代,徭役制度的累赘和统计规定越来越严格。
(3)等比税法唐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种与徭役制度相对的等比税法。
等比税法是根据田地的面积和耕种数量的不同,进行相应等级的税收,并完成了从徭役制度向税收制度的转换。
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对财政管理的一次革新。
2. 经济政策(1)官营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民营商业。
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控制商品的质量,中国古代曾尝试了官营商业政策。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中国明代的官营茶叶局。
从此,各类象牙、丝绸、瓷器等各类手工艺品逐渐成为国宝并推向世界。
(2)国有产业中国古代的国有产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早在当时中国就给国家财政的管理加强了一定的控制。
到了宋朝时期,国家开始在煤炭、铁路等重要领域进行控制。
而在明朝时期,钦定为“厂”、独立发展、营利性强的企业,这种政策意味着国家开创了公营经济的先河。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中国古代,这一政策也是严格规定的。
在唐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当钱”政策,即颁布命令使百姓必须用铜钱。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
【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
2、含义: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强调对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强调对外)。
3、表现:(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考纲要求] 1。
商业的发展。
2。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错误!2.“市"的发展错误!3.商业城市错误!思维发散丝绸之路史观结论文明史观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起到连接东西方文明纽带的作用,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史观促使东西方物种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史料一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
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
……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史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解读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史料三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解读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史料四“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史料五(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解读史料表明在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功能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史论1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四大变化(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