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使用注意事项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226.03 KB
- 文档页数:8
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临床适应症及使用注意事项鉴于目前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国家于2008年12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并附件《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为加强我院在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现就我院现有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临床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如下:通用名用法用量适应症注意事项1、丹红注射液【成份】丹参、红花静脉滴注:一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一日1~2次。
活血化淤,通脉舒络。
用于淤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淤血型肺心病,缺血型脑病、脑血栓。
1 出血倾向患者禁用,孕妇忌用。
2 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滴注。
3 出现浑浊后禁止使用。
2、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
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一日1-2次。
活血化淤,通脉舒络。
用于淤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淤血型肺心病,缺血型脑病、脑血栓。
1 浑浊后不宜使用。
2 出血倾向患者禁用。
3 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滴注。
3、疏血通注射液(水蛭、地龙)。
静脉滴注:每日6ml或遵医嘱,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缓慢滴入。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
急性期脑梗塞。
1 孕妇忌用。
2 无瘀血症者禁用。
3 出血倾向患者禁用。
4、注射用血栓通【成分】三七总皂苷静脉滴注:一次250-500mg,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
一日1次。
肌肉注射:一次150mg,用注射用水稀释至40mg/ml。
一日1-2次,或遵医嘱。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1 孕妇慎用。
2 连续使用不超过15天。
3 对酒精过敏的患者禁用。
4 人参、三七过敏患者禁用。
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消肿止痒、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以下是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中药: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功效,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般来说,常用于湿敷的中药包括黄连、白芷、金银花等。
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中药。
2.温度掌握:中药湿敷的温度应适中,不宜过热或过冷。
一般来说,温度应控制在35-40摄氏度之间。
过热的湿敷可能导致烫伤,过冷的湿敷可能引起皮肤冻伤。
3.清洁皮肤:在进行中药湿敷之前,应先清洁皮肤,去除污物和油脂。
可以使用温水和中性皂液轻轻清洁,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4.湿敷时间:湿敷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
如果湿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受损或过敏反应。
5.不宜在开放性伤口上湿敷:如果患有开放性伤口或皮肤破损,不宜进行中药湿敷。
开放性伤口容易感染,湿敷可能会加重感染风险。
6.注意中药过敏:有些人对中药有过敏反应,如果在湿敷过程中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湿敷,并就医求助。
7.避免长期连续湿敷:中药湿敷一般是作为一种短期治疗方法使用的,不宜长期连续湿敷。
长期湿敷可能导致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问题。
8.注意用药量和频率:使用中药湿敷时,应根据需要合理控制药量和频率。
一般来说,每次湿敷可用中药15-30克,每天1-3次。
如果用药过量,可能会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
9.避免与其他外用药物混用:在进行中药湿敷时,应避免与其他外用药物混用。
不同药物的成分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10.湿敷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湿敷结束后,应用清水清洗湿敷部位,然后用纱布或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保持湿敷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可以避免细菌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时,正确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性中药,它们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1.___: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3~6g,可用于配制酒。
2.九里香: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6~12g。
3.三棵针: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
4.千金子:有毒量,捣烂敷患处。
用量为0.5~1g,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
5.土荆皮: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3~10g。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6.土鳖虫: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1~1.5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7.大皂角:小毒剂,内服或外搽。
用量为3~9g,多入丸散用。
禁用于孕妇。
8.___:有毒量,禁用。
忌服咳血及吐血者忌用。
9.山豆根:禁用。
10.___:大毒一般炮制后用。
用量为5~1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患处。
11.川楝子:小毒研末调涂。
用量为2~5g。
12.干漆:有毒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用量为6~9g。
禁用对漆过敏者。
13.飞扬草:小毒煎水洗。
慎用。
14.___:大毒入丸散禁用。
用量为0.3~0.6g。
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15.马钱子粉:大毒入丸散禁用。
用量为0.3~0.6g。
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16.天仙子:大毒。
用量为0.06~0.6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慎用于心脏病、心动过速等人群。
17.天南星:有毒。
用量为3~10g。
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
18.___:大毒。
用量为0.1~0.3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患处。
19.木鳖子:有毒调涂患处。
用量为1.5~3g。
20.水蛭:有毒。
用量为3~10g。
禁用于孕妇。
21.仙茅:小毒。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用量为3~9g。
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中药材在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当归和川芎作为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
当归和川芎各自具有独特的功效,并且它们的搭配使用也能够相互增强药效。
然而,在使用当归和川芎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一、当归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当归,学名Angelica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誉为"女性之药"。
当归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活血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证、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病症的调理。
使用当归时,可以将其煎煮成汤剂,或者研磨成粉末用于制剂。
煎煮当归时,一般需要20克至30克的当归,加入1500毫升至2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30分钟至6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
使用当归的粉末时,一般建议每次服用3克至9克,可以直接冲服或者调配其他药物一同使用。
二、川芎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川芎,学名Ligusticum chuanxiong,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舒经活血、祛风散寒的功效。
川芎适用于治疗痛经、头痛、风湿疼痛等病症。
使用川芎时,可以将其煎煮成汤剂,或者研磨成粉末用于制剂。
煎煮川芎时,一般需要10克至15克的川芎,加入1000毫升至15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20分钟至3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
使用川芎的粉末时,一般建议每次服用3克至6克,可以直接冲服或者调配其他药物一同使用。
三、当归与川芎的功效与搭配方法当归和川芎常常被搭配使用,因为它们在功效上能够相互增强。
当归补血养血的作用可以增加川芎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提高治疗血液循环障碍的效果。
当归和川芎的搭配可以制成煎煮剂,也可以作为药材配伍用于制剂。
煎煮当归与川芎时,一般建议将当归和川芎的比例控制在1:1至1:2,即当归10克与川芎10克至川芎20克的比例。
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改用慢火煎煮30分钟至60分钟,最后将药渣过滤掉即可。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我们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尤其是要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特点、酒精的影响以及二者同时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特点中药材是指以天然草本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经过相关加工制成的药物材料。
其主要特点包括复方性、药物组分复杂性、药效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
这也是中药与西药的主要区别之一。
由于中药的复方性,其中包含多种有效成分,具有综合疗效。
同时,中药材药效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也需要我们在使用时更加谨慎。
二、酒精的影响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消遣性饮品,但它在人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首先,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脑干、辅助皮质和抑制大脑的活动而产生镇静和麻痹效果。
其次,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损伤和脑功能障碍等健康问题。
此外,酒精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心脏病和肝病等患病风险。
三、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的风险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首先,中药与酒精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有害物质。
其次,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干扰中药材的药效,甚至导致中药失效。
此外,中药和酒精同时使用还可能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等问题。
为了避免中药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决定用药和剂量。
3. 注意中药材的禁忌: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禁忌和副作用,我们要了解并遵守中药的使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中药材是中医药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疗效。
然而,正确使用中药材需要遵循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中药材。
一、正确鉴别中药材首先,正确鉴别中药材是使用的基础。
中药材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和形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每一种中药材都有其特有的性状和特点。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利用书籍、参考资料或向专业中医师请教,学习中药材的形态、气味、颜色、口感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准确地鉴别中药材。
二、正确储存中药材正确储存中药材是保持其药性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中药材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应将中药材装入干燥且密封良好的容器中,以防止湿气、虫害和有害微生物的侵入。
同时,中药材的储存环境也不宜受到强烈的异味和污染物的影响,以免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
三、正确炮制中药材中药材的炮制过程是区分中药饮片和原材料的重要环节。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和药性,使其更加适合治疗特定疾病。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可以炮制成炒、炙、煮等不同的方式。
炮制过程中需要掌握适当的时间、温度和火候,同时根据具体病症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比例,确保中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正确配伍中药材中药材的配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和治疗需要,将多种中药材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在配伍中药材时,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理论的原则和规范,如四气配伍、五味配伍、药性相近配伍等。
同时,对于有毒性的中药材,应谨慎使用,避免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五、注意中药材的禁忌症和副作用在使用中药材时,我们需要了解中药材的禁忌症和副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某些中药材,如附子、葶苈子等,由于其有一定的毒性,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同时,一些中药材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之前,应了解其禁忌症和副作用,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用药。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以下是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 中药的选择:使用中药前,应首先明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药治疗,不能盲目使用。
2. 医师指导: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医师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推荐合适的中药,并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3. 药物质量:选用优质的中药材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
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有信誉的药店或药材市场,并关注药材的外观、气味、包装和保质期等。
4. 病情观察:在使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5. 药食忌口:一些中药与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忌口。
例如,砗磲石、龙骨等中药不能与鱼、牛奶同食,柴胡和维生素C 等药物也不能同时使用。
6. 节制用药:中药使用应遵循“一药不宜过多、用药应持节”的原则。
不宜突然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以免引起药物过敏或中毒的风险。
7. 禁忌症:中药也有一些禁忌症,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的人群,以及对中药成分过敏的人群来说,慎用或禁用中药。
8.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
在同时使用中西药物时,应咨询医师,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9. 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10. 孕妇和儿童:孕妇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孕妇慎用激素类中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儿童使用中药需要遵循医师的指导,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11. 存储和使用:中药的存储和使用也需要注意。
中药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
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师的指导合理用药。
12.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遵循“量、时、频、疗程”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历史和广泛应用的特点。
然而,中药材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因为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对特定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性,有必要了解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孕妇和哺乳期妇女1. 孕妇:中药材中某些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一般来说,孕妇应避免使用具有较强药性或具有激素效应的中药材,如川乌、杏仁、生姜等。
2. 哺乳期妇女: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或药效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对其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间,妇女需要谨慎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儿童与老年人1. 儿童:儿童的身体机能和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能力也不同。
因此,在为儿童选择中药材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和药物剂量的调整。
一些具有刺激性或毒性的中药材,如雄黄、蘑菇、蟾皮等,应避免用于儿童。
2.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减弱等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较差。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老年人需要减少剂量或选择适应性较好且副作用较小的药材。
一些具有滋补、理气功能的中药材,如枸杞、黄莲等,对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好。
三、慢性疾病患者1. 心血管疾病患者:部分中药材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选择和使用中药材。
例如,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材如天麻、钩藤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肝肾疾病患者:肝肾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患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药物处理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时,需要避免具有肝肾毒性或刺激性的药材,如丹参、半夏、郁金等。
四、过敏体质和特定禁忌人群1. 过敏体质:部分中药材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例如,对花粉、花草等过敏的人群对其含有的花草或花粉类中药材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需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中药材。
春季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在春季使用中药时,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根据体质调整药物剂量: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2.注意季节特点:春季气候多变,时而寒冷,时而温暖,人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选择中药时,要考虑春季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春季的药物。
3.避免过热或过寒: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或阴阳失调。
在用药时要避免过热或过寒的药物,以平衡人体的阴阳。
4.注意药物配伍:中药常常采用复方配伍的方式使用,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5.避免过量使用:中药虽然是天然药物,但过量使用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剂量使用,避免超量服用。
6.观察药效和副作用:使用中药期间要随时观察药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7.注意药物保存:春季气温湿度较大,要注意中药的保存,避免受潮发霉或变质。
通常应将中药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
8.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春季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最重要的是,在春季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或中医师的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中药材辨别使用及注意事项中药作为传统的药物形式,在中国乃至其他东亚国家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正确使用中药材的过程中,辨别真伪和遵循相关注意事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如何准确辨别中药材的真伪以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中药材真伪辨别1. 外观观察法: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正品中药材一般颜色鲜艳,形状完整,无霉斑、虫眼等瑕疵。
同时还要留意气味是否浓郁,即使有异味,也应该符合中药材的特性。
2. 质地触感法:质地触感法是通过手感来鉴别中药材的真伪。
正品中药材通常质地饱满,柔软而有弹性,而假冒的中药材通常质地松散,干燥或发硬。
3. 嗅觉辨别法:中药材的特殊气味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品中药材通常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而假冒的中药材则往往无法模拟这种特殊气味。
4. 显微镜观察法: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能够进一步判定其真伪。
正品中药材的细胞结构应该完整且清晰可见,而假冒的中药材则可能存在不规则的细胞排列或表面异常。
二、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1. 草药搭配禁忌:中药材的功效可能受到不同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在使用中药材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相克的草药搭配。
例如,黄连与大黄同用可能会导致腹泻。
2. 药材煎煮方法:在制作中药煎剂时,煎煮方法也是需要注意的。
不同的中药材可能具有不同的煎煮时间和火力要求,需要按照要求进行煎煮,以确保有效成分的提取。
3. 个体差异考虑:中药材的使用也需要考虑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可能不同,对同一种中药材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和服用方式。
4. 孕妇及儿童禁用:孕妇和儿童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中药材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些中药材可能对胎儿或儿童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这些人群中需要特别注意慎用。
总结起来,正确辨别中药材的真伪以及遵循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对于保证中药材的功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购买中药材时,可以通过外观观察、质地触感、嗅觉辨别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初步辨别真伪。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药的疗效。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药与某些药物的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抗凝药物。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材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的方法。
首先,为了确保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中药材的功效与副作用。
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治疗特性,因此在使用前应详细了解其功效和副作用,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不适反应。
其次,选择正规渠道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购买中药材。
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避免使用有毒或有害物质,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根据个人情况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不同的人群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中药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干扰抗凝药物的作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应慎重选择中药材,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避免同时使用具有抗凝作用的中药。
一些中药具有抗凝作用,如三七、血余炭等。
这些中药在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抗凝药物的效果,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应避免这类中药与抗凝药物的同时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其次,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抗凝药物的药效。
丹参等中药被研究发现具有调节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药效。
因此,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应避免同时使用丹参等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最后,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如果您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并希望尝试中药治疗,应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评估中药与抗凝药物的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调整。
使用中草药的注意事项
1. 配伍禁忌
中草药之间的配伍十分重要,不当的配伍可能导致药效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中草药含有化学成分可能会与其它草药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草药时,务必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产生不良化学反应。
2. 煎煮方法
不同的中草药需要不同的煎煮方法。
一些药物需要先煎,而另一些药物则不宜久煎。
煎煮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药物的成分释放和药效。
因此,建议按照医生的建议或药物的说明书进行煎煮,确保药效得到充分发挥。
3. 剂量控制
中草药的剂量控制十分重要,不同的人体情况和病情需要不同的药物剂量。
剂量不足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剂量过大则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草药时,应严格遵循医生或说明书上的剂量建议,不要自行增减剂量。
4. 禁忌人群
某些中草药可能不适用于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
这些人群在使用中草药时需特别谨慎,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对某些药物过敏的人群也应避免使用相关中草药。
5. 保存方式
中草药的保存方式对其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中草药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同时,应确保药物不受虫蛀和鼠咬。
对于需要冷藏的药物,应按照说明书的建议进行保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药的注意事项牢记十五种不当使用方法
导语:有些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对所患疾病有些了解,就照方抓药,照法用中药;有些病人过分迷信偏方而发生中毒;还有一些制中成药单位、销售单
有些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对所患疾病有些了解,就照方抓药,照法用中药;有些病人过分迷信偏方而发生中毒;还有一些制中成药单位、销售单位,为了经济利益,在宣传上忽略对药物毒副作用的介绍指导,病人过分听信广告,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药物的配伍: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有些药物搭配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毒性或降低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
2. 注意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需要根据病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用药剂量过小则可能会影响疗效。
3. 注意用药时间:中药的用药时间也需要根据病情、药物的性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后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睡前服用。
4. 注意药物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炮制方法。
5. 注意药物的禁忌:中药的禁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物。
例如,孕妇禁用某些活血化瘀的药物,脾胃虚寒的患者禁用某些寒性的药物等。
总之,使用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配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炮制方法以及药物的禁忌等因素,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中药注射剂性质稳定性较差,贮存与使用时需格外注意,许多药物需要避光,于阴凉处贮存,一般来讲对药物有过敏成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且不能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1、参附注射液该药不宜与中药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芨、五灵脂、藜芦等同时使用。
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服硝酸酯类药物,该药含有皂苷,摇动时产生泡沫是正常现象,不影响疗效。
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如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或瓶身细微破裂者,均不能使用,该药经稀释后出现浑浊或沉淀的不得使用。
2、生脉注射液如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等异常情况,禁止使用。
该药有升压作用,高血压患者使用时须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3、参麦注射液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4、参芪扶正注射液有内热者忌用,以免助热动血,使用该药时,应认真辩证,用于气虚证者。
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不得与化疗药混合使用。
5、黄芪注射液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6、刺五加注射液如发现该药药液颜色变深,有异物、产生沉淀或浑浊,玻璃输液瓶有细微裂纹、封口松动时禁止使用。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成人以40~50滴/分为宜,静滴初始30分钟内应加强监护,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7、华蟾素注射液避免与剧烈兴奋心脏的药物配伍。
个别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停止用药进行对症治疗,待反应消失后仍可正常用药。
8、艾迪注射液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首次用药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给药速度开始为15滴/分,30分钟后如无不良反应,给药速度应控制在50滴/分,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停药并作相应处理,再次应用时,艾迪注射液用量从20~30ml开始,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400~450ml,同时可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g。
中药材辨别使用及注意事项黄芪与黄连的区别黄芪和黄连是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和价值。
虽然它们都属于中药材,但黄芪和黄连在药性、功效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中药材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黄芪的特点与使用注意事项黄芪,又称黄岑、北芪,是一种既是药材又是保健品的植物。
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在黄芪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问题:黄芪用量宜适量,一般每次用量为10-15克,可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调配服用。
2. 药物相互作用:黄芪在一些特定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如与栓塞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同服时需慎重。
3. 适应症限制:黄芪适用于体虚、气短、乏力等症状,对于体寒、腹泻、湿重等病症患者不宜使用。
二、黄连的特点与使用注意事项黄连为毛脉连翘科植物黄连或浙江黄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黄连味苦、性寒,归胃、心、肝经。
在黄连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服用方法:黄连通常通过煎煮或冲服的方式服用,每次用量为3-10克。
2. 不宜久服:黄连具有寒凉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寒等问题,因此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3. 禁忌人群:孕妇、体质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服用黄连,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黄芪与黄连的区别黄芪与黄连在药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黄芪味甘,性微温,适用于气虚乏力、脾胃虚弱等症状;而黄连味苦、性寒,适用于胃火上炎、湿热痰滞等症状。
此外,黄芪和黄连的用量、使用方法以及适应症也有所不同。
黄芪用量一般为10-15克,可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调配服用;而黄连每次用量为3-10克,通常通过煎煮或冲服的方式服用。
在使用过程中,黄芪和黄连还存在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黄芪不适用于体寒、腹泻、湿重等病症患者;而黄连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孕妇和体质虚寒者也不宜服用。
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一)中药汤剂煎煮方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以砂锅、陶罐、瓦罐之类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
现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3.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先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文火慢煎。
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分钟即可。
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0~60分钟为宜。
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干药需盖过药面3厘米,滋补药可多加水。
“多浸少煎”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中药不可用开水煎煮,一般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
小儿、重症病者药汁,宜浓缩,便于喂服。
在同一剂药中,先煎块根,后煎花草;果实、颗粒要捣碎再煎。
有毒类如乌头、附子类宜先煎,以减轻毒性;大黄、番泻叶等泻药宜后煎,以免失去泻下作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分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