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
- 格式:ppt
- 大小:247.50 KB
- 文档页数:15
中成药管理制度一、处方基本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药品说明书,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通过辨证、辨病或辨证辨病结合合理选择和使用中成药。
二、开具处方要求中成药和西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注射液应单独开具处方。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三、处方期限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
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注明理由并双签字确认。
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并双签字确认,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d)。
四、中成药给药途径要求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率排序如下: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给药>口服给药>直肠内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皮肤给药。
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选择给药途径给药,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肌内不静注”的原则。
五、中成药使用禁忌要求处方用药应避免配伍禁忌和使用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同时应注意是否存在证候禁忌、服药饮食禁忌、特殊使用方法禁忌、中西药配伍禁忌及运动员使用禁忌等。
根据病情确需使用的应由开具处方的医师再次签字确认。
六、含有毒饮片中成药的使用临床常用的含有毒饮片中成药(有毒饮片包括28种医疗毒性中药和有毒中药饮片),应按照药品中所含有毒饮片中成药的种类和毒性,严格控制药品剂量和疗程掌握“中病即止”的用药原则;原则上避免含有毒饮片中成药重复用药及剂量叠加,如确需重复使用含有毒饮片中成药需由开具处方的医师双签字确认。
七、含西药成分中成药的使用临床常用含西药成分中成药中所含西药成分的种类,应避免出现与西药成分的重复用药、剂量叠加、配伍禁忌。
八、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①对育龄妇女应详细询问是否怀孕或预期怀孕,严格遵守妊娠禁忌用药。
妊娠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妊娠禁忌中成药品种(即使双签字也不得调剂);如确需使用含妊娠慎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医师应双签字确认。
中药指导原则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应用中药时,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否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不佳。
以下是中药指导原则。
一、个体化治疗中药治疗是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
不同的疾病应选用不同的方剂,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中也可能需要选用不同的方剂。
因此,在中药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对照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方剂合理搭配中药方剂的组成应该是合理的。
方剂中每味药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应该根据所治疾病的病情,选取相应的药物,掌握好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配伍原则,以达到方剂的最佳搭配。
同时,还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年龄、季节等因素进行调剂,以便提高方剂的疗效。
三、适量用药中药的剂量应当适量,不可以过量或不足。
服用中药时,应该严格掌握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从而保证中药的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口服注意事项中药口服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饭前服用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饭后30分钟内服用,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3)要掌握药物的保存方法,避免潮湿、阳光直射等情况,以免药物失效。
五、配合调理生活方式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在中药治疗过程中,还应该配合调理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绪修养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内科病可以通过减少盐分的摄入、控制饮食热量等方法减轻症状。
六、医学监管中药是一种药物,因此其应用需要受到严格的医学监管。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量,并进行严格的跟踪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
以上是中药指导原则,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遵循这些原则,以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以下是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 中药的选择:使用中药前,应首先明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药治疗,不能盲目使用。
2. 医师指导: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医师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推荐合适的中药,并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3. 药物质量:选用优质的中药材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
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有信誉的药店或药材市场,并关注药材的外观、气味、包装和保质期等。
4. 病情观察:在使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5. 药食忌口:一些中药与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忌口。
例如,砗磲石、龙骨等中药不能与鱼、牛奶同食,柴胡和维生素C 等药物也不能同时使用。
6. 节制用药:中药使用应遵循“一药不宜过多、用药应持节”的原则。
不宜突然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以免引起药物过敏或中毒的风险。
7. 禁忌症:中药也有一些禁忌症,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的人群,以及对中药成分过敏的人群来说,慎用或禁用中药。
8.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
在同时使用中西药物时,应咨询医师,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9. 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10. 孕妇和儿童:孕妇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孕妇慎用激素类中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儿童使用中药需要遵循医师的指导,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11. 存储和使用:中药的存储和使用也需要注意。
中药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
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师的指导合理用药。
12.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遵循“量、时、频、疗程”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第一节中药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合理使用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合理用药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
二、目的与意义1.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
2.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
三、基本原则1.安全:无论所使用药物有毒无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2.有效:必须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所用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
3.简便: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所推选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易行,使临床医师及使用者易于掌握,应用方便。
4.经济: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除力争做到所推选的药物用法简便外,还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中药材等卫生资源的消耗。
经典例题【例·最佳选择题】合理用药基本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A.有效B.经济C.安全D.方便E.利于贮存『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安全:无论所使用药物有毒无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四、执业药师的作用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广大患者和药品的使用者,提供更直接的药学服务。
3.在药学信息咨询服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审查与监督处方不合理用药、向患者宣讲相关的用药知识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五、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1.辨析病证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
2.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
3.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4.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5.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
6.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历史和广泛应用的特点。
然而,中药材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因为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对特定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性,有必要了解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孕妇和哺乳期妇女1. 孕妇:中药材中某些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一般来说,孕妇应避免使用具有较强药性或具有激素效应的中药材,如川乌、杏仁、生姜等。
2. 哺乳期妇女: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或药效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对其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间,妇女需要谨慎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儿童与老年人1. 儿童:儿童的身体机能和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能力也不同。
因此,在为儿童选择中药材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和药物剂量的调整。
一些具有刺激性或毒性的中药材,如雄黄、蘑菇、蟾皮等,应避免用于儿童。
2.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减弱等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较差。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老年人需要减少剂量或选择适应性较好且副作用较小的药材。
一些具有滋补、理气功能的中药材,如枸杞、黄莲等,对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好。
三、慢性疾病患者1. 心血管疾病患者:部分中药材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选择和使用中药材。
例如,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材如天麻、钩藤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肝肾疾病患者:肝肾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患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药物处理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时,需要避免具有肝肾毒性或刺激性的药材,如丹参、半夏、郁金等。
四、过敏体质和特定禁忌人群1. 过敏体质:部分中药材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例如,对花粉、花草等过敏的人群对其含有的花草或花粉类中药材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需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中药材。
春季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在春季使用中药时,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根据体质调整药物剂量: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2.注意季节特点:春季气候多变,时而寒冷,时而温暖,人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选择中药时,要考虑春季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春季的药物。
3.避免过热或过寒: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或阴阳失调。
在用药时要避免过热或过寒的药物,以平衡人体的阴阳。
4.注意药物配伍:中药常常采用复方配伍的方式使用,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5.避免过量使用:中药虽然是天然药物,但过量使用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剂量使用,避免超量服用。
6.观察药效和副作用:使用中药期间要随时观察药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7.注意药物保存:春季气温湿度较大,要注意中药的保存,避免受潮发霉或变质。
通常应将中药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
8.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春季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最重要的是,在春季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或中医师的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是医疗行业制定的一套指导,旨在规范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这些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 适应症:中成药应用于确诊的疾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证据支持的疗效。
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2. 用药原则:根据药物的性质、药理特点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用药途径。
同时,还需遵守药物的给药间隔、疗程和使用注意事项等。
3. 安全性:中成药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疗效评估:中成药的临床使用需依据患者的疗效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及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反应、不良事件和药物的疗效,以提高临床用药的指导性和科学性。
5. 药物相互作用:许多中成药含有多种草药和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医生在处方时需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并根据可能的相互作用来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的目的是确保中成药的合理应
用和安全有效性,并提供给医生参考,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使用这些药物。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我们谈论中药注射剂之前,先来聊聊中药这个大家伙。
说实话,中药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藏着无数的宝贵经验,时不时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过,中药注射剂可不是随便就能用的,咱们得掌握一些“内功心法”,才能更好地让它发挥作用。
1. 中药注射剂的特点1.1 直达病灶,见效快大家都知道,中药的传统服用方式一般都是汤剂、丸剂,那种慢慢来,等得心急火燎的感觉,真是让人捉急。
但中药注射剂呢,就像一位飞毛腿,迅速直达病灶,效果杠杠的!想想看,咱们有时候感冒发烧,喝药能不能立刻好,那是看缘分的。
而打针,一下子,药物就像开了挂,迅速进入血液,给你来个及时雨,让你“瞬间脱胎换骨”,真是太爽了!1.2 剂量精准,个性化调配说到剂量,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中药注射剂的好处在于,它能精准控制每一剂量。
我们就像调配调料一样,给每个人量身定制。
大多数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人吃药一晚上,精神焕发,有的人却反应平平。
这就得靠医生的“火眼金睛”来调整剂量,确保每位患者都能感受到“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
2. 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2.1 选药谨慎,配伍有道中药讲究的是“对症下药”,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用药前,医生得好好问问你,什么病、什么症状,真是不能马虎。
就像给菜调味,盐多了咸得很,少了又淡得可怜,药也是如此。
中药注射剂的配伍非常讲究,像是调和的乐队,乐器搭配得当,才能演出一曲动听的乐章。
2.2 观察反应,及时调整在临床应用中,我们还得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
要是用药后,患者脸色变得苍白,心跳加速,那可得小心了,像一阵狂风暴雨。
医生得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立马停药,确保患者的安全。
毕竟,咱们是为患者的健康而战,不能掉以轻心。
3. 中药注射剂的未来3.1 科技助力,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和应用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未来,咱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新技术,比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能够让中药注射剂更加有效,更加安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药的疗效。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药与某些药物的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抗凝药物。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材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的方法。
首先,为了确保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中药材的功效与副作用。
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治疗特性,因此在使用前应详细了解其功效和副作用,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不适反应。
其次,选择正规渠道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购买中药材。
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避免使用有毒或有害物质,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根据个人情况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不同的人群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中药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干扰抗凝药物的作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应慎重选择中药材,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避免同时使用具有抗凝作用的中药。
一些中药具有抗凝作用,如三七、血余炭等。
这些中药在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抗凝药物的效果,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应避免这类中药与抗凝药物的同时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其次,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抗凝药物的药效。
丹参等中药被研究发现具有调节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药效。
因此,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应避免同时使用丹参等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最后,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如果您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并希望尝试中药治疗,应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评估中药与抗凝药物的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调整。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药物的配伍: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有些药物搭配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毒性或降低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
2. 注意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需要根据病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用药剂量过小则可能会影响疗效。
3. 注意用药时间:中药的用药时间也需要根据病情、药物的性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后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睡前服用。
4. 注意药物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炮制方法。
5. 注意药物的禁忌:中药的禁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物。
例如,孕妇禁用某些活血化瘀的药物,脾胃虚寒的患者禁用某些寒性的药物等。
总之,使用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配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炮制方法以及药物的禁忌等因素,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使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中药的治疗应该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2. 因人制宜:中药的使用应该因人而异,不同的患者应该选用不同的中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合理配伍:中药的使用应该合理配伍,即不同的中药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4. 注意剂量: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剂量,即不同的中药应该按照一定的剂量使用,以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5. 注意时间: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时间,即不同的中药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使用,以充分发挥其疗效。
6. 注意禁忌: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禁忌,即有些中药不适合某些患者使用,应该避免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7. 注意不良反应:中药的使用应该注意不良反应,即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合理配伍、注意剂量、注意时间、注意禁忌和注意不良反应等原则,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药品,具有中药的疗效和西药的便利性。
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应用指导原则如下:
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使用。
中成药的剂型、用法、用量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书,患者在使用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并按照医嘱或说明书正确使用。
二、注意药品质量。
中成药的质量直接影响疗效和安全性,患者在购买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查看药品的批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三、禁忌症患者慎用。
中成药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等不能使用某些中成药,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四、不可随意更改剂量。
中成药的剂量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患者在使用时不可随意更改剂量,以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五、不可与其他药物混用。
中成药与其他药物混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作用,患者在使用时应遵医嘱或说明书要求,不可随意更改。
六、注意饮食禁忌。
中成药在使用期间应注意饮食禁忌,如辛辣刺激性食物、酒类等应避免食用。
七、注意不良反应。
中成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患者在使用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总之,中成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应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患者在使用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并咨询医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