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5
本框上承第六课第一框,下启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框共三目,介绍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大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以及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高二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些零碎的、感性的认识,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还有难度。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包容性导入: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3)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1)地位(2)特点(3)作用绍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独特性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声声慢》(李清照)、《绝望》(法国诗人)教师:同学们,看了以上同样写“愁”的两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同样是写作,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
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
从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且有独特的魅力。
这就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板书)。
探究活动一: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P66探究活动二: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多媒体展示1:历史各阶段世界科技发明情况多媒体展示2:都江堰示意图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自主学习体验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 典型表现⑴吴越文化⑵滇黔文化2.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3. 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活动三:你能说出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差异、成因及关系吗?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观看视频,思考回答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 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⑴雕刻建筑艺术⑵民族文学⑶民族舞蹈2.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1)含义(2)意义(3)中华文化的力量。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课时)新课程学习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学案第六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走进生活目标导航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重要地位和作用?(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的风格。
(3)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在民族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具有实用性和的特点。
(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判一判(1)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为什么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
想一想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已经没有共性了吗?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相互促进,共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第一篇: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二)难点:(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设计思想: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感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2。
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
3。
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
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5.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
自学研读教材至少两遍: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2。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
3.完成预习案,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填写到我的疑惑处。
4。
对探究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写出思路要点。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记忆)(金版教程)二.预习自测判一判:1. 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所以要吸收借鉴一切其他文化。
()三.整理巩固、构建体系三.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探究案探究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
(1)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
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2)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上。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2)文化的区域性(3)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4)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重点)2、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教学难点】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点)【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2、如何续写中华文化壮丽的篇章二、自主学习(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特点:历史内涵风格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⑴科学技术是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⑵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具有性和性的风格。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地理因素:条件不同历史因素:发展程度不同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相互相互(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各民族创造了藏族的《》蒙古族的《》柯尔克孜族的《》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
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相互,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即和。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互动探究探究一: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探究二: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何意义?探究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四、当堂检测1.以下关于文学艺术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①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②能够体现人们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③只反映个人内心的痛苦和感受④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2.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A.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B.封闭性的特点C.实用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D.民族性和生动性的特点3.中国人的饮食有所谓的“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地域性 B.差异性 C.民族性 D.结构性4.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访问大陆时谈到:“当飞机飞到西安上空时,看到共同的老祖先中华民族发源的沃野秦川,看到我们共同祖先在这边创造华夏文明的非常美丽的土地,内心不禁非常激动和感动。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主备教师:审查人:【学习要求】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理解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重、难点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自学过程】【知识测评】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4.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二、综合探究5.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
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三大英雄史诗。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
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或道理?参考答案:1、D2、D3、A4、B5、(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辨析中华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明确: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过程与方法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法,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绕口令请2—3个同学读两则绕口令,要求读音准确、顺畅。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比较难。
说明这只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
紧接着欣赏几组图片,进一步去感受中华文化。
幻灯片展示:无与伦比的瓷器艺术——故宫珐琅瓷器精品幻灯片展示: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苏州园林当然,还有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和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活动2【讲授】(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带领学生欣赏几组图片:建筑篇、酒文化篇、茶文化篇、瓷器艺术篇等等,并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列举出有关中华文化的例子。
2.思考:各种文化别具一格体现了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3.思考:阅读教材第67页相关链接的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地位、意义的认识?4、[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3)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设计『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特点: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独特风格。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原因:受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2、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学情分析】本节是高考考点,高二学生需加强背诵与理解。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二、基础知识感知阅读课本66—70,思考以下问题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独特性)(1)文学艺术:①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_______、展示人们的____________有独特的作用。
②特点:历史悠久,内涵____________、风格____________。
③中华文学艺术的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2)科学技术: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____________的生动体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区域性)(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____________,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探究一:辨析: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三方面具体体现;理解中华文学艺术和中华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理解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学会运用中华文化有关知识点分析明具体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课文导学】阅读课文,完成表中的内容1.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究竟是根据莫言的什么艺术特色和高度,授予他这个世界文学最高奖的呢?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莫言早期深受拉美文学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他应用娴熟。
但他的内心,终究有一种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他一直想对自己的中国心做文学的确认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评价说,莫言的作品,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坚持民间的个人的立场,体现出一种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情怀识。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2)除文学奖之外,还有哪些诺贝尔奖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如何?有什么特色?诺贝尔奖提前1000年,你认为中国哪些科技可以获奖?2.俗说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文化,如浙江的越剧,上海地区的沪剧,东北地区二人转,陕北地区的秦腔,山西内蒙地区的晋剧。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白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各种剧种各具特色,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剧种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达标检测】1.以下关于文学艺术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①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②能够体现人们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③只反映个人内心的痛苦和感受④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2.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A.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B.封闭性的特点C.实用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D.民族性和生动性3.中国人饮食有所谓“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地域性B.差异性 C.民族性 D.结构性4.(2007年广东高考,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高二政治人教版教材第 10周第 3课时制作人:王目旗制作日期:2015、11、1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日期满分42得分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学习目标】1.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及其包容性;2.知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认识我们的中华文化。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仔细背记课本P66—70和知识拓展内容, 8分钟后提问抽查。
知识拓展1.如何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含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指它形式的丰富多彩,内容的精妙、深刻、厚重,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独领风骚”,享有极高的声誉,占据重要的地位。
(2)表现:①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②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和“源远流长”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有:①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角度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角度说的;②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③二者的见证或表现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而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二者的联系: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2.怎样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表现:①古代思想家的理论观点。
他们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②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
(3)意义: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6.2《文化创新的途径》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4.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预习案】一、知识体系梳理(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鲜明。
(2)作用:中华文学艺术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及作用(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特点:中华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具有和的特点。
(3)作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又保持着。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民族。
2、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基础学习交流: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1、如何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怎样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系统个性化【合作探究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
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的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生态工程”。
请你结合这一材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教学设计】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中国的瓷器、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园林艺术都受到崇拜,中国几乎成为他们向往的乌托邦。
中华文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首先我们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老师:中华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很多方面,课本以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内容。
(2)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原因、作用。
(3)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教学策略1、学法指导:夯实基础,熟记知识点,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实际联系理论,总结答题规律,积累答题经验。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问题导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高二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关于提前预习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都做的不到位,所以,由教师生成主要的重难点问题,随堂解决,达到考点细化记牢的目的。
高二《文化生活》学案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博大精深)★预习导航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1)特点:辉煌而悠久的、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的风格。
(2)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往和美好追求:3.古代中国科学技术(1)地位: 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⑵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
(3)意义: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4.判断:(1)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 )(2)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内涵: 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2.原因: 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3.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思考: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因此缺乏共性吗?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特点: 各具特色,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2)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⑶关系: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作用: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①求同存异: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②兼收并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
(2)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3.中华文化的力量: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4.判断:(1)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已经没有了区别。
()(2)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吸收、借鉴一切其他文化。
( )★课堂互动探究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材料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难点: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自主构建】
【我的疑惑】
【要点探究】
探究1
分别说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化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
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 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 的生动体现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民族文化 、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既 ,又
探究2
俗说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文化,如浙江的越剧,上海地区的沪剧,东北地区二人转,陕北地区的秦腔,山西内蒙地区的晋剧。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各种剧种各具特色,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剧种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探究3
中国是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
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但更多的少数民族都基本上接受了汉族的春节习俗,春节已成为我国三十几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融人了许多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庆贺春节这一盛大节日。
(1)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大多数民族的肯定,不同民族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同中华民族文化之间怎样的关系?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基础回扣】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的历史、的内涵、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
3、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
4、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以及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蒙古族的
和科尔克孜族的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6、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也是激励每一个中
【拓展延伸】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
2.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注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注意:是汉字,不是文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注意: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
5. 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注意: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
【学习检测】
1、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民族性 D .结构性
2、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
由此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水火不容
③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各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材料一: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材料二:“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和中医药界人士撰文或以其他不同方式对这种活动予以驳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为促进中医学发展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4.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我的收获和疑问】
【课后学习】
6.2学案参考答案
探究1:
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具有以卜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整体性。
探究2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戏曲也不例外。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探究3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学习检测】
1.A
2.B
3.(1)答:A、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从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B、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2)答:A、提高各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
B、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建设。
C、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D、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E、提高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F、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4.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