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及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6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依靠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以系统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或文化的思想、文化价值、表现方式,用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追求文学知识的发展,并通过拓展文学知识贡献文学对社会的贡献。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文学比较的主要研究办法是结构分析法。
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以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作品中角色行为、情节构成、主题、时间等,从而深入欣赏作品的美学特色,追求作品的文学价值。
其次,文学比较的研究办法是文学史比较法。
它是以文学史研究为基础,从不同时期之间的文化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出文学事件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辅助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或文学传统的发展趋势,也为建构文学史提供重要资料支持。
第三,文学比较的研究办法是心理学比较法。
它是利用心理学视角来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着重探讨作品带给读者的心理反映,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对人们的心理影响等,以更加系统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并有助于深刻揣摩作品的文学价值。
最后,文学比较的研究办法是文学理论比较法。
它是运用文学理论,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学表现形式,归纳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究文学作品的本质,发现文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以及文学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文学比较研究是一种深刻揣摩文学作品的独特方法,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理论方法来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文学的本质,并且有利于运用文学知识反映面向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文学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又有价值的研究文化,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探究。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与既往文学史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作品研究。
不是单纯地研究一个作家在本民族的情况,而是把眼光投放在世界中。
联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文学史中的作品。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1.跨越性跨越性即跨国界(族界)、语言、文化、学科。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莎士比亚在英国的情况。
(墙内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经济、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一个国家内的文学)文学的民族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他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过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世界文学:指的是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多彩的综合体。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是国内与国外一种或两种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是跨越国家间的文学。
如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情况。
2.可比性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附:支离破碎的比较,没有文学实质的比较,只是偶然性、非本义行的东西,而没有纳入文化本质、文化内涵的东西。
因此,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在比较时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汇通,避免比附。
可比性要遵循的原则:①被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同类的或相似的;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即提出一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现象之间有个可比性。
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根本的底线,离不开文学作品,以文学为根本。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化研究能促进比较文学发展,但比较文学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比较文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影响比较方法(法国)、平行比较方法(美国)构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一)影响比较方法:影响比较方法有三个基本要素:1、渊源学:对放送者的研究,研究一国文学对其他国家发生影响的情况。
2、媒介学:对媒介学的研究,即对翻译、介绍一国文学给另一国的翻译家以及促成交换和传播的环境的研究(有个人媒介、环境媒介之分,即翻译家、报刊杂志等)。
3、誉舆学(流传学):对接受者的研究,即对接受外国影响的研究,再实际批评中,这三个要素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个因素的全面考察,都必须兼顾其他因素,评论家只是选择的侧面和角度不同而已。
影响比较方法从形态上看,可以分成个别影响和综合影响两个侧面。
个别影响是枳作家作榀受到单一的个别外国作家、作榀的影响。
综合影响是枳作家作榀受到众多的外国作家、作榀的影响。
(二)平行比较方法;平等比较方法包括两种类别的研究:一是探讨作榀的类同;一是探讨作榀的对比,类同枳两种没有必然联系的作榀所表现出来的类同现象;对比则既要寻找共同点,也包括特异之处。
再平行比较方法中,主题学、题材学、类型学、文体学、比较诗学是十分常见的内容,它们都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1、主题学是以文学作榀的主题为中心,考察同一主题再不同国家的文学里如何表现,具有什么异同点。
2、题材学以题材为中心,分析同一题材再不同国家文学的不同处理。
3、类型学即按照文学的不同类型来分类比较,如风格比较、情节技巧比较、人物形象比较等。
4、文体学则比较不同国家再同一文学体裁使用上的差异以及文体的缺类等。
平行比较方法要注意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可比性,简言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A+B→C5、比较诗学(也称比较批评),枳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批评观念、原则及其发展历史,它十分注重不同国家、民族文学理论的总体特征的比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总体观照的特点。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对象一、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三性”1、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它的先决条件。
四个跨越2、可比性:P58大致包括三方面(“三个关系”):杨书P76a.亲缘关系(事实材料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b.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也叫价值关系。
c.(学科)交叉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影响、借鉴、渗透的关系。
应注意,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并不等于可比性。
3、文学性P61比较文学对象的“文学性”问题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指比较研究的课题和目的都必须在文学上;研究过程应紧紧围绕着文学这个中心,有利于解决文学问题。
文学,只有文学,才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综上所述,跨越性、可比性和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分为两大方面。
见P64图示一、影响研究陈书P109比较学者对影响所作的解说大都强调其外来性和隐含性。
一方面,这种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对象一、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三性”1、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它的先决条件。
四个跨越2、可比性:P58大致包括三方面(“三个关系”):杨书P76a.亲缘关系(事实材料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b.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也叫价值关系。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它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创造出一种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比较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主要以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为主要特征,其基本理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的全球视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以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借鉴了跨文化研究、文化翻译、文化心理学、折衷主义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的全球视野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跨学科的全球视野使得比较文学研究得以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使得研究得以更为全面深入地进行。
2、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的跨文化比较特点,其所关注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文化背景,既包括西方文学经典,也包括东方文学诸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传统文学,这在传统文学研究中是比较罕见的。
此外,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不只局限于文学、文艺领域,与其紧密联系的当然还包括历史文化、哲学文化等。
3、本土化的研究理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不是机械地将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移植到中国文学研究中,而是以本土化方式进行知识的汲取和创新,建构出一套具有本土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这不但有助于西方学术范式应用于本土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于本土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发掘。
4、融合的研究范式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研究范式也体现了严谨的融合特点,它是一种将异质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思维模式。
融合的思维范式是以西方各种文学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加之对本土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思维方式,这也使得该理论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理论和方法是两个核心概念,是研究的基础和支撑。
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思维框架和分析工具,而方法则是具体操作的步骤和途径。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本文将比较一些常见的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理论比较1.文化批评理论文化批评理论是一种重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理论,它强调文学作品和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跨文化对比。
文化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应该深入分析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和共通之处。
2.影响学理论影响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受到历史、社会、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强调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和传承性。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学理论提倡通过比较与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揭示其交错和继承的历史脉络。
以上两种理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都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但文化批评理论更偏重于文化差异和对比,而影响学理论更注重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和传承。
二、方法比较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中最为基础、常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文学文本进行分析与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比较分析法强调具体文本的对比分析,注重文本内在的结构和意义,能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内涵。
2.文本著作比较法文本著作比较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注重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整体比较,探讨其创作背景、表现形式以及意义。
这种方法追求全面、宏观的比较,通过对整个作品的对比分析,揭示不同作品之间的共性和特殊性。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更注重对具体文本的挖掘和解读,而文本著作比较法更注重对作品整体的比较和研究。
三、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在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过程中,理论与方法的选择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来确定。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Introduction比较文学是一门文学研究的学科,通过比较各种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人类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本论文主要探讨比较文学的对象和方法。
I. 比较文学的对象比较文学的对象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中,文学作品是指涉及到文学艺术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主题等方面;文学现象是指文学现象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包括文学的地位、影响等。
比较文学的对象不仅是特定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也包括全球文学的现象和趋势。
在比较文学的对象中,最重要的是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作品,比较文学的研究者需要考虑作品的多样性、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比较文学中,文学作品被看作是各个民族、国家和文化群体表达其文化特征和个性的一种方式。
因此,通过比较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
II. 比较文学的方法比较文学有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对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史料的比较研究,以及对跨文化、文学流派、文学创作前后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
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流派的比较,我们可以找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比较文学还需要使用对比观点,将作品和现象与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较研究的关键是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比较,并基于相似或差异但发现文学作品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2. 历史方法历史方法是比较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现象,发现他们之间的发展路径、影响力和共性。
同时,历史方法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化传统,了解他们对于当时的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影响。
历史方法也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宏观视角,使我们能更好地探索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比较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高中生所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有限,对国外文化背景以及作家的写作风格了解不深,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难免存在诸多困难。
比较而言,他们对中国的作家作品相对熟悉。
因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中外作品比较研究,在比较中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
一、自主思考,确定比较对象中国文学博大精深,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因而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确定比较对象。
学生在确定比较对象前,要阅读比较文本,搜集相关资料,对所要学习的作品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自主选择比较对象。
而选择比较对象的一个重要标准即二者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要有一定的差别。
比如很多学生关注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的故事情节,认为《孔雀东南飞》《梁祝》与其虽然处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体裁各异,但故事情节相似,都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为爱情和家长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因而将这两部作品选为比较对象。
这是比较常规的选择,比较研究难度不大,教师要予以肯定。
然而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尽相同,对文本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可能会有比较新奇的想法。
只要学生选择的作品和《罗》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西厢记》《牡丹亭》和《罗》同属戏剧体裁,虽然故事情节略有不同,但在情节设计、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通过比较更有利于解读莎翁此剧。
这样的选题偏难,选择的学生可能比较少,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结果,教师要予以支持,在学生研究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予以帮助。
让学生自主思考,选择比较对象,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学生的选择,对于一些不太合理的选择,教师要及时提点,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比较对象。
对于一些阅读面较窄,无法独立选择比较对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说出对此剧感触最深的地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中国文学作品,从而确定比较对象。
二、合作比较,明确对比点当学生确定了比较对象,就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