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参数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21
储层有效厚度计算储层有效厚度是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参数,它是指从油层或气层的顶面到底面的储集岩石的垂直距离。
储层有效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油气资源的量和开采效果,因此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精确计算储层有效厚度至关重要。
储层有效厚度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物性、测井等多个因素。
首先,地质勘探人员需要通过地质钻井等方式获取岩石样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以确定不同岩石层的厚度和物性参数。
然后,根据地质剖面图和测井曲线,可以确定不同层位的界面位置。
在确定界面位置后,根据岩石属性和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可以划分出有效储层的范围。
最后,通过对各个层位的有效厚度进行加和计算,即可得到整个储层的有效厚度。
储层有效厚度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测井法、地震法和综合法等。
测井法是通过记录钻井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如电阻率、自然伽马射线等,来判断储层的存在和厚度。
地震法则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差异,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推测储层的厚度和分布。
综合法则是将多种勘探方法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储层厚度。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一些新的技术被应用于储层有效厚度的计算中,如岩心成像技术和地质模型构建技术。
岩心成像技术可以对岩心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以获取更精确的储层信息。
地质模型构建技术则是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三维建模,以模拟储层的空间分布和形态。
储层有效厚度的计算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准确地评估储层的有效厚度,才能合理预测储量、制定开发方案和优化生产。
因此,在勘探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计算储层有效厚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需要地质、物理、测井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以使勘探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CDP参数计算公式
CDP=(A*100)/(B+C)
其中,A为储层的原始渗透率,B为岩性及地层厚度产能的分数值,C 为油藏地质特征产能的分数值。
A的计算公式为:
A=log10((ko+kG+kH)/(ke+kn))
其中,ko为岩石组成细胞的原始渗透率,kG为岩石渗透率,kH为孔隙细胞的原始渗透率,ke为岩石和孔隙细胞表面的渗透率,kn为油藏的油水渗透率。
B的计算公式为:
B=(m1*c+m2*c+m3*c+m4*c+m5*c)/100
其中,m1、m2、m3、m4、m5分别为岩性、地层厚度、孔隙度、饱和度、地层分布等方面的权重值,c分别代表每种参数的分数值。
C的计算公式为:
C=(n1*d+n2*d+n3*d+n4*d+n5*d)/100
其中,n1、n2、n3、n4、n5分别为油藏类型,油藏压力,发育度,有效节理数量和复杂性等方面的权重值,d分别代表每种参数的分数值。
特地说明一下,油藏类型权重值n1和油藏压力权重值n2不能同时取值,如果油藏压力已经被评估,那么就应该把油藏类型的n1权重值设置为0,反之亦然。
最后,复杂性权重值n5也应该由油藏的地质结构决定,如果油藏是复杂的。
油、气储量是油、气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果的综合反应,是发展石油工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决策的基础。
油田地质工作这能否准确、及时的提供油、气储量数据,这关系到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油田建设投资的重大问题。
油、气储量计算的方法主要有容积法、类比法、概率法、物质平衡法、压降法、产量递减曲线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矿场不稳定试井法等,这些方法应用与不同的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阶段以及吧同的地质条件。
储量计算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
静态法用气藏静态地质参数,按气体所占孔隙空间容积算储量的方法,简称容积法;动态法则是利用气压力、产量、累积产量等随时间变化的生产动态料计算储量的方法,如物质平衡法(常称压降法)、弹性二相法(也常称气藏探边测试法)、产量递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容积法:在评价勘探中应用最多的容积法,适用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不同圈闭类型、储集类型和驱动方式的油、气藏。
容积法计算储量的实质是确定油(气)在储层孔隙中所占的体积。
按照容积的基本计算公式,一定含气范围内的、地下温压条件下的气体积可表达为含气面积、有效厚度。
有效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的乘积。
对于天然气藏储量计算与油藏不同,天然气体积严重地受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地下气层温度和眼里比地面高得多,因而,当天然气被采出至地面时,由于温压降低,天然气体积大大的膨胀(一般为数百倍)。
如果要将地下天然气体积换算成地面标准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体积,也必须考虑天然气体积系数。
容积法是计算油气储量的基本方法,但主要适用与孔隙性气藏(及油藏气顶)。
对与裂缝型与裂缝-溶洞型气藏,难于应用容积法计算储量纯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G = 0.01A ·h ·φ(1-Swi )/ Bgi= 0.01A ·h ·φ(1-Swi )Tsc·pi/ (T ·Psc·Zi)式中,G----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108m3;A----含气面积, km2;h----平均有效厚度, m;φ ----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Swi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Bgi ----平均天然气体积系数Tsc ----地面标准温度,K;(Tsc = 20ºC)Psc ----地面标准压力, MPa; (Psc = 0.101 MPa) T ----气层温度,K;pi ----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 MPa;Zi ----原始气体偏差系数,无因次量。
天然气管存量计算公式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管存量的计算对于能源行业的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
天然气管存量计算公式是根据一系列参数和数据来估算储量的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天然气管存量计算公式。
1. 非连续性储层的储量计算公式:储量 = A × h ×φ× S × (1 - Sw) × (1 - CGR) × (1 - TGR) / Bg其中,A为储层面积,h为有效厚度,φ为孔隙度,S为饱和度,Sw为含水饱和度,CGR为可燃气体释放率,TGR为投产率,Bg为天然气体积系数。
2. 连续性储层的储量计算公式:储量 = A × h ×φ× S × (1 - Sw) × (1 - CGR) × (1 - TGR) × N / Bg其中,N为储层平均孔隙体积。
3. 储层饱和度计算公式:S = (Vr - Vg) / Vr其中,Vr为储层孔隙体积,Vg为储层天然气体积。
天然气管存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应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准确测量和获得各个参数的数值,包括储层面积、有效厚度、孔隙度、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可燃气体释放率、投产率和天然气体积系数等。
此外,天然气管存量计算还需要考虑地质特征、生产数据、储层压力、气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地质勘探、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等多种方法,综合计算天然气管存量,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天然气管存量计算公式是评估天然气储量的重要工具,但其应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多种参数的准确测量。
通过合理应用计算公式,可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天然气资源,为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储层参数计算范文储层参数计算是石油地质与储层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评价储层性质及开发潜力的基础。
储层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度分布、渗透率分布等。
在储层参数计算中,需要利用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首先,孔隙度是储层中岩石或矿物颗粒间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或矿物颗粒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可以通过测井资料中的密度和孔隙度曲线来直接计算。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孔隙度(PHI)=((滴定孔隙度-最小孔隙度)/(最大孔隙度-最小孔隙度))*100%其中,最小孔隙度是指岩石或矿物颗粒之间最小的孔隙度,最大孔隙度是指岩石或矿物颗粒之间最大的孔隙度。
其次,渗透率是岩石中流体渗透的能力,一般以Darcy为单位。
渗透率的计算可以通过测井资料中的电阻率、声波速度等参数来间接计算。
其中,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根据Kozeny-Carman公式计算。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渗透率(K)=(φ3/((1-φ)^2*(1-φ)^3))*((D^2)/(180μ))其中,φ为孔隙度,D为岩石颗粒的平均直径,μ为岩石渗流介质的动力粘度。
此外,在储层参数计算中,孔隙度分布和渗透率分布的计算也是非常重要的。
孔隙度分布主要针对储层中不同岩石单元或层段的孔隙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渗透率分布主要针对储层中不同位置或不同岩性的渗透率进行计算和分析。
这些分布的计算方法可以基于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实验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综上所述,储层参数计算是石油地质与储层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计算,可以评价储层的性质和开发潜力,并为储层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和工程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以取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计算是石油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于估算石油储层中的可采储量。
准确的储量计算是决定石油开发方案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并对其适用范围和计算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油1. 物质平衡法物质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储层中的流体平衡原理,通过石油气田的产量及气藏中原油的组分和状态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原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采收率较高且气藏物性比较单一的情况。
2. 体积法体积法以储层中的原油体积为计算依据,通过测定储层体积、有效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原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孔隙度较高和载油组分较复杂的储层。
二、天然气1. 产量法产量法是计算天然气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气井的产量数据和气藏参数,通过推算气藏衰减规律来估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量。
该方法适用于气藏开发过程中产量变化较大的情况。
2. 压缩因子法压缩因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它通过测定天然气的压缩因子、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计算储层中的可采天然气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硫气体和高压气藏等特殊情况。
三、重质油1. 含量法含量法是计算重质油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基于石油样品化验结果,通过测定重质油中的组分含量和密度等参数,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该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的情况。
2. 计算模型法计算模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重质油储量计算方法,它基于石油化工和油藏工程理论,通过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推算储层中的可采重质油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重质油储层中油质较复杂和渗透率较低的情况。
总结起来,储量计算方法依据不同的油气藏特点和采收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储量估算。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其它地质和工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储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介绍的储量计算方法仅为常见的几种,随着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计算方法。
主要测井曲线及其含义一、自然电位测井:测量在地层电化学作用下产生的电位。
自然电位极性的“正”、“负”以及幅度的大小与泥浆滤液电阻率Rmf和地层水电阻率Rw的关系一致。
Rmf≈Rw时,SP几乎是平直的;Rmf>Rw时S P为负异常;Rmf<Rw时,SP在渗透层表现为正异常。
自然电位测井SP曲线的应用:①划分渗透性地层。
②判断岩性,进行地层对比。
③估计泥质含量。
④确定地层水电阻率。
⑤判断水淹层。
⑥沉积相研究。
自然电位正异常Rmf<Rw时,SP出现正异常。
淡水层Rw很大(浅部地层)咸水泥浆(相对与地层水电阻率而言)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曲线与自然伽马、微电极曲线具有较好的对应性。
自然电位曲线在水淹层出现基线偏移二、普通视电阻率测井(R4、R2.5)普通视电阻率测井是研究各种介质中的电场分布的一种测井方法。
测量时先给介质通入电流造成人工电场,这个场的分布特点决定于周围介质的电阻率,因此,只要测出各种介质中的电场分布特点就可确定介质的电阻率。
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①划分岩性剖面。
②求岩层的真电阻率。
③求岩层孔隙度。
④深度校正。
⑤地层对比。
电极系测井2.5米底部梯度电阻率进套管时有一屏蔽尖,它对应套管鞋深度;若套管下的较深,在测井图上可能无屏蔽尖,这时可用曲线回零时的半幅点向上推一个电极距的长度即可。
底部梯度电极系分层:顶:低点;底:高值。
三、微电极测井(ML)微电极测井是一种微电阻率测井方法。
其纵向分辨能力强,可直观地判断渗透层。
主要应用:①划分岩性剖面。
②确定岩层界面。
③确定含油砂岩的有效厚度。
④确定大井径井段。
⑤确定冲洗带电阻率Rxo及泥饼厚度hmc。
微电极确定油层有效厚度微电极测井微电极曲线应能反映出岩性变化,在淡水泥浆、井径规则的条件下,对于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微电极曲线的幅度及幅度差,应逐渐减小。
四、双感应测井感应测井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测量介质电导率的一种测井方法,感应测井得到一条介质电导率随井深变化的曲线就是感应测井曲线。
裂缝性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方法摘要:在20世纪末开始规模开发,由于储量动用难度大,截止目前仍有较大的储量未动用,后续的滚动开发仍然具有一定潜力。
研究区下沟组发育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储集层岩性主要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2类储层均见到工业油流,储层孔隙度分布在1%~10%之间,主要集中在3%~5%,细砂岩孔隙度略大,介于2%~6%之间;渗透率分布在1~5×10-3μm2,平均4.4×10-3μm2,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裂缝的发育改善了储层的储集及渗滤能力,使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基于此,本文对裂缝性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方法进行研究,作出以下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裂缝性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计算方法引言不完全统计显示,裂缝性储层的油气储量约占国内全部储量的50%。
裂缝储层主要由碳酸盐岩、砂砾岩组成,渗漏通道主要是裂缝,根据裂缝大小,可能会分成大裂缝和小裂缝。
裂缝性储层与页岩和碎石储层相比是特殊的,因此该类储层的主要参数计算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困难之一。
1岩心观察在钻井取心的岩心或者岩屑样品中,可以见到填充物,确认岩样中是否有裂纹。
岩石中的裂缝通常是由地下应力的变化形成的,并向外延伸,因此根据采集的岩心进行分析后,可以大致计算裂缝间隙的大小以及裂缝的长度、宽度和切割度,还可以计算裂缝的倾斜角度以及特定的位置和渗透性,这些数字对裂缝分析和研究至关重要。
2裂缝解释裂缝性油藏的有利储层中裂缝发育是关键,裂缝开度、密度、倾角、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计算至关重要,其分析手段主要来源于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解释裂缝基本为定性描述,常规测井主要依赖深浅侧向曲线计算裂缝参数,解释结果不够系统,由此,设计多个曲线的多因素综合方法以全面评价裂缝属性。
2.1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评价裂缝发育程度在3个方面有较强敏感性:①成像测井能量衰减越大、高角度缝越发育,则说明储层裂缝越发育;②井径曲线扩径有较强响应;③与白云岩体积含量正相关的岩性综合系数NC越大,储层越有条件发育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