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时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生物课是高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高中生物,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生物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
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
而必修一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内容体系。
鉴于以上的因素,因此对于高中生物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计划,以下是本人09-10学年第一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的要求(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以及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要求学生了解高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能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物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并且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进入社会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
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
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侧重点。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
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板书
课程名称:高中生物必修一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主题: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规律
3. 培养探究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2. 生物的分类方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
1. 生物的分类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生物的进化理论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些引人注意的图片或视频,引出今天的课题: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二、直播新课(15分钟)
1. 生物的起源:
- 介绍生物的起源理论:原核生物起源说、真核生物起源说等
- 讲解地球上生物的形成和起源历史
2. 生物的进化:
- 介绍进化理论: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等
- 探讨生物的进化过程和原因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一些实际生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规律,同时引出生物之间的共同祖先和演化关系。
四、思维拓展(10分钟)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物种会灭绝?等。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今天课题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总结(5分钟)
复习今天的知识点,强调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对我们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实践,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部编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上册教学进度表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课时)- 课时1:细胞的基本结构- 课时2:细胞的功能与分类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6课时)- 课时3: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化- 课时4:细胞的分裂与遗传- 课时5: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课时6:细胞的凋亡和衰老第三章:遗传与进化(6课时)- 课时7:遗传的分子基础- 课时8:细胞的遗传物质DNA和RNA- 课时9:遗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课时10:遗传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的重组- 课时11:遗传的性别差异和性联- 课时1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生物体内物质的输入和输出(2课时)- 课时13:物质的进入和排出- 课时14:物质的循环利用第五章:维持稳态的机制(3课时)- 课时15:体液和内环境- 课时16:稳态的调节- 课时17:神经内分泌调节与稳态第六章:人体健康(4课时)- 课时18:科学合理饮食和健康- 课时19:合理锻炼和健康- 课时20:人类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课时2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第七章:植物营养的研究(5课时)- 课时22: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课时23:植物的组成部分与形态特征- 课时24:植物的物质组成与生殖第八章:植物生活史和种子植物的繁殖(4课时)- 课时25:植物的一生体- 课时26:种子与节肢植物的繁殖第九章:动物的运动(4课时)- 课时27:动物的运动- 课时28:动物的感觉器官- 课时29:动物的行为与节律- 课时30:生物钟与人体的协调第十章:生物的调节与控制(4课时)- 课时31:生物的调节与控制- 课时32:动植物的激素调节- 课时33:生物的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课时34:生物的生物节律与同步第十一章:生态环境及其保护(6课时)- 课时35: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课时36: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 课时3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3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课时39: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课时40:环境的污染与控制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基础与应用(4课时)- 课时41: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课时42: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课时43: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课时44:细胞工程技术和免疫工程技术第十三章:人体免疫系统(3课时)- 课时45:人体的防御功能- 课时46: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结构- 课时47:人工免疫和人体免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第十四章:微生物与人类生活(3课时)- 课时48:人体内的微生物类和数量- 课时49: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课时50: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十五章:人口与资源(3课时)- 课时51: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课时52: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时53: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十六章:体育健身与社会生活(2课时)- 课时54:体育与国防建设- 课时55:体育与健康教育第十七章:科学发展观下的生物学(3课时)- 课时56:科学观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57:科学观与科学方法- 课时58:科学发展观与生物学第十八章:2019年高考模拟卷试题解析(2课时)- 课时59:原始细胞病是由失败的细胞凋亡造成的,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 课时60:女性孕育能力的逐渐下降与年龄有关。
高中生物课时教案课程名称:高中生物课时:第一课时主题:细胞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的功能;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功能和组成。
难点: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2. 教具:示意图、模型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的示意图,让学生回顾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并简要介绍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讲解(15分钟)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质的组成及功能;3.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4. 其他细胞器的功能介绍。
三、实验探究(20分钟)通过提供细胞膜通透性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细胞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从而加深对细胞膜的理解。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细胞区域的功能分工;2. 总结讨论结果,梳理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并对细胞结构与功能进行总结。
六、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或反馈意见,教师及时解答和澄清疑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有了初步认识,但部分学生对细胞器的功能理解还有待加强,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加大练习题量,巩固学生对细胞器功能的掌握。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高中生物的课程人教版教案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学科:生物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生物的独特特征和生物体的结构组成。
2. 熟悉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物机体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物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
4. 掌握生物体的繁殖方式和传播方式,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的基本概念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及生物界的组成。
3. 生物的营养方式和生物体的结构组成。
第二单元: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生物体的代谢和调节。
第三单元: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1. 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生物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调节。
第四单元:生物的繁殖和传播1. 生物的繁殖方式和传播方式。
2.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生物。
2. 学习:介绍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独特之处。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身边生物体的特征,并进行讨论。
4. 总结:让学生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第二课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导入:通过实验或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
2. 学习: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探讨细胞的作用。
3. 实践: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图片和视频,并进行细胞结构功能的比较。
4. 总结:让学生总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对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2. 作业考核: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生物的绘画、拼图和实验报告等,检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生物知识的测试和考试,评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教学课时安排【课程目标】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2.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阐明生态系统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5.期末调研备考,复习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的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7.期末复习,整理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夯实重难点。
【教学安排】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课时1] 种群的数量特征[课时2]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课时3] 相关练习题讲解,学生随堂练习[课时4]通过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5]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6]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分享。
相关练习题讲解,学生随堂练习[课时7]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时8]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课时9] 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课时10]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课时11] 群落的演替[课时12]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13] 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侧重思维训练[课时14] 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相互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课时15] 能量流动的概念、研究方法、过程和特点[课时16] 生态金字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和思维训练[课时17]建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阐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时18] 物质循环原理解释现象和解释问题[课时19]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课时20]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课时21]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2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23]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第四章:人与环境[课时24] 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课时25]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活动能给环境带来积极地变化[课时26]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丧失的原因[课时27]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课时28]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课时29] 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的主要内容[课时30] 了解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课时31]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期末复习[课时32] 复习第一章[课时33] 复习第二章[课时34] 复习第三章[课时35] 复习第三章[课时36] 复习第四章[课时37] 模拟测试[课时38] 模拟测试[课时39] 必修1 复习、练习及讲评[课时40] 必修2复习、练习及讲评[课时41] 选择性必修1复习、练习及讲评[课时42] 综合练习、讲评[课时43] 自主综合复习,考前指导。
高中生物科学课堂教案
课程名称:生物科学
授课对象:高中生
课时安排:1节课(45分钟)
教学内容:细胞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理解细胞的各种功能;
3. 掌握细胞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材料:教科书、幻灯片、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幻灯片或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二、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15分钟)
1. 细胞的种类: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3.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新陈代谢、能量产生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的形态;
2.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讨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四、讨论与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复习和探索。
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实验操作、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幻灯片、显微镜、细胞样本、教科书
教学评价:在讨论与总结环节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